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巴黎公社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两个重大事件,二者爆发的相似原因是( )
A.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B.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指导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所致
【解析】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是二者爆发的相似原因。A、B、C三项都只是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
【答案】 D
2.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女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这些女工在游行中高呼的口号是( )
A.“打倒战争!”“要面包!”
B.“打倒资产阶级!”“打倒战争!”
C.“要和平!”“要社会主义!”
D.“要面包!”“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解析】 由“1917年3月”可知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要求推翻沙皇统治,反对其进行的一战及战争造成的饥饿问题,故A项正确。B、C、D三项应是十月革命的口号。
【答案】 A
3.《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 B
4.《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二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彼得格勒决定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2月底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电报革命”的出现集中说明( )
A.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
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答案】 D
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道:在那动乱的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吓得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地询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正确的回答是( )
A.罗曼诺夫王朝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工兵代表苏维埃 D.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解析】 1917年3月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同时,工人和士兵组成了自己的权力机关——工兵代表苏维埃。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俄国合法的全国性政权,故B正确。
【答案】 B
6.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
A.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要求
C.《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D.提出武装斗争的方针
【答案】 C
7.“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只要我们还是少数,我们就要进行批评,揭发错误,同时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使群众从实际经验中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列宁说这段话的目的是号召群众( )
A.推翻沙皇政府 B.增强革命力量
C.推翻临时政府 D.反对外来干涉
【解析】 从引言中的内容可以判断列宁说这段话是在二月革命之后、十月革命之前,故排除A、D;从“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可以看出列宁意在号召群众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非增强革命力量。故选C。
【答案】 C
8.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
A.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B.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C.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
【解析】 本题考查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共性与联系。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故“继续”应是指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B项正确;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一战,但这并不符合题干问题的要求,A项排除;C项在二月革命后即已实现,排除;D项“共同执政”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B
9.漫画《列宁清扫地球》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俄国十月革命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下列对此漫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赞扬了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功绩
B.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D.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 注意程度词,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不能说是决定性胜利。
【答案】 C
10.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
【解析】 西欧国家是通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俄国是通过由无产阶级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
【答案】 D
11.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向布尔什维克党祝贺:“你们摧毁了俄国资本主义和俄国资产阶级富丽堂皇的大厦。你们首先向全世界发出‘和平属于人民’的呼声,你们首先向全世界无产者伸出手来,倡议签订和约,接着就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上述材料最能体现( )
A.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B.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C.坚决退出战争的正义性
D.俄国工人阶级的壮举
【解析】 材料中“你们首先向全世界无产者伸出手来……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等信息最能体现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故选B。
【答案】 B
12.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表述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 )
A.建立新型最高权力机关
B.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
C.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
D.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解析】 B项与十月革命相符,与巴黎公社不符;C项与二者都不相符;D项与十月革命相符,与巴黎公社不符。巴黎公社成立的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十月革命后,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不仅拥有行政权,而且拥有立法权,是新型最高权力机关。故A项属于二者的共同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
——《四月提纲》
材料二 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1917.10.23)》
材料三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和平法令》
材料四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革命第一阶段”和“革命第二阶段”各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材料二中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此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它和《四月提纲》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3)材料三、四反映了俄国人民当时的什么要求?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不是偶然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结合七月事件前后的有关史实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四的出处即可判断。第(4)问根据四则材料及前三问的回答,从理论准备、愿望落空等角度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答案】
(1)“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事件。
不同:《四月提纲》希望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而此时主张“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结果。
(3)对和平与土地的要求。
(4)不是偶然的。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向布尔什维克党和革命群众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反动军队的叛乱被平定后,布尔什维克党中央通过了在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并在革命危急时刻发动了武装起义;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和平与获得土地,但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月16日,列宁和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实践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就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全球通史》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哪些主张。
(2)依据材料二和历史背景,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
(3)根据材料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答案】
(1)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2)因为二月革命刚刚结束,暂时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继续进行一战。在这种内政不统一、外部战争在继续的形势下,列宁的主张看起来是“荒谬”的。
(3)半年的时间证明了临时政府不能解决人民渴望的土地、和平问题,只有“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才能解决。
课件56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