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2 短文两篇 爱莲说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2 短文两篇 爱莲说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3 09:11:55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已有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2、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写法点到即可。
3、朗诵不可或缺,尽量当堂背诵。
测评结果分析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因此,我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多次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件20张PPT。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唐)留得残荷听雨声李

隐——爱莲说周敦颐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故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周元公集》。“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谈谈爱好莲花的问题文体介绍正确朗读课文诵莲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能行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品莲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濯清涟而不妖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找出文中第二段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议莲  文中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是要赞美君子形象。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写作手法。 君子的高尚品质1、“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写它们?
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
3、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莲菊正面衬托反面衬托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牡丹艳丽富贵,
养尊处优
古往今来,在污浊的现实与秽亵的世风中,有许许多多能过持身高洁而“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你认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条件?能否举出历史上的人物为例加以说明?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有积极意义吗?课外延伸
仿照文中借助莲花的特性寄寓精神追求的写法,选择某花或某物,写一段“爱 说”。课外练笔《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观课记录
一、导入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二、整体感知
正确朗读课文
正确释义语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精读赏析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
四、品析莲花品质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在污浊的现实与秽亵的世风中,有许许多多能过持身高洁而“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你认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条件?能否举出历史上的人物为例加以说明?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有积极意义吗?
六、课外练笔
仿照文中借助莲花的特性寄寓精神追求的写法,选择某花或某物,写一段“爱 说”。
课程容量较多,整个课堂氛围紧张但秩序井然,课堂中学生反应积极踊跃。
爱莲说评测练习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可爱者甚蕃 多 ⑵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⑶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⑷不蔓不枝 长蔓(牵牵连连)
⑸香远益清 更加 ⑹陶后鲜有闻 少
2.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理解回答。
⑴文章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⑵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⑶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为什么将它放在结尾?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爱莲说》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5.《爱莲说》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教师点拨】(1)同桌互对答案。(2)教师解疑。(3)收交作业。
教学反思
一、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可以考虑减去课堂环节的“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变之为课外练习;补充资料可以再精简,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诗朗诵或板书。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二、课堂朗诵不足,在课内完成背诵任务有点难。利用下午自习完成背诵任务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
2、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 1、?能顺畅地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 2、?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掌握本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