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
初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学习并掌握设置悬念、巧妙构思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精练的语言概述文章。
(2)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思念故乡、依恋故土之情。
(2)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乡爱国这一爱国主义主题。
2.难点:引导学生透过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它们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1980年初,作者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萧乾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废待兴,渴望甘霖,国门重新面向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可以想象到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荡的。他到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对他而言是新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认识与选择都是要眼力的。事实证明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这就是《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如果说这篇特写在结构上是多触角型的体现了取材广泛这一特点的话,那么在其表现手法上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站在民族与发展的高度,用比较借鉴与民族感情这两条线,将这些材料紧紧地串在一起,使读者在这一轴心上与作者一起思考。特写的每一篇虽然都又是独立的,而给人的印象却都是深刻的,读起来非常亲切、有趣,决无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2.作者介绍 萧乾,蒙族人,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10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1948年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并协助编译地下党英文刊物《中国文摘》。1884年任《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1956—195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辑,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逝世于北京。 (二)落实重点字词 1.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蹊跷(qī?qiāo)? 掐指一算(qiā) 故弄玄虚(xuán) 殷切(yīn) 嫣红(yān) ?玛瑙?(mǎ?nǎo)? 枫树(fēng) 草坪(píng) 山坳(ào) 厂甸(diàn)? 卵石(luǎn) ?株(zhū)? 核潜艇(qián) 2.多音字 匀称(chèn) 名称(chēng) ?秤砣?(chèng) 枣核(hú) 核桃?(hé) 3.解词 感慨良深---感慨很深。良----很。 风烛残年----比喻人已经到了晚年。 蹊跷----奇怪。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欺骗人。玄虚----迷惑人的花招。 (三)分析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巧设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部分:(2—10)详写了作者和老同窗见面的经过,通过住在他家,同访后花园,终于了解了朋友索取枣核的原因、目的。 第三部分:(11)议论点题。 (四)赏析课文
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叙述朋友托带枣核时,怎样表现出他对枣核的非常重视?这样写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答:写在“我”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日同窗写来了封“航空信”。信由“航空”邮寄,惟恐“我”不能在动身前收到,而且信中“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表现出这位朋友对枣核非常重视,亟盼“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到美国去,郑重托带枣核。
朋友信中并没有说明枣核的用途,有意让“我”揣个闷葫芦,也表现出他对枣核的兴趣和重视:“我”接到信后感到“用途却很蹊跷”,不能理解托带的枣核的用途,感到奇怪。 这样写出朋友对枣核非常重视,亟盼带去,和“我”对枣核的用途感到“蹊跷”,自然就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后文。 第二部分 1、2---3段写朋友和“我”见面、接到枣核时的什么样的情景?他怎样回答“我”的枣核用途的问话?这样写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答:朋友和“我”在车站拥抱之后,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殷切”,表现出满心期望带来枣核,急欲看到枣核。“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交给朋友后,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用“珍珠玛瑙”这贵重饰品做比较,表明朋友把枣核看得“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具体地表现出他非常珍爱枣核。 朋友们并不明确回答“我”枣核用途的问话,而是一面把枣核“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使“我”感到“他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有改”。“揣”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把枣核装入衣兜时的十分小心。“故弄玄虚”,表现出他兴味盎然地故意不对“我”说明枣核的用途,“调皮劲”十足。这和上文“我”的彼此都已是“风烛残年”的心理活动相呼应,更表现出几颗枣核使得这位“风烛残年”的朋友,都欢喜得返老还童了。这就更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后文。 2、文中第5段写朋友居住的环境是不是闲笔?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答:写朋友居住的环境不是闲笔,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朋友所住山城和他家住宅优美的环境,说明优裕的生活并没有阻断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从而突出主题。 3、朋友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那后花园。“我”对那后花园的观感如何?朋友首先对“我”说了什么话?写这些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答:“我”对那后花园的观感是:“地方不大,布置的得却精致匀称。”朋友“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我”的观感,表明后花园是经过精心布置的:朋友的问话,表明他精心布置“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为的是要展现出“家乡味道”。“劈头”,开头,有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意思。领“我”进入后花园“劈头”就问这话,表现出朋友极愿“我”看出花园的“家乡味道”和急于向“我”倾诉思乡心境的感情。 4.朋友指点“我”留意到园中哪些树木、花草?栽种这些树木、花草表现了朋友什么样的感情? 答:朋友指点“我”注意到台阶两旁的“两株垂杨柳”和草坪中央的“睡莲池”。垂杨柳、睡莲,都有具有浓厚的家乡味道,栽垂杨柳、养睡莲,正体现了朋友的思乡之情。他要以在异乡目睹家乡味道的垂杨柳、睡莲,来聊以慰藉思乡之情。 5.为什么“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象是缺点什么。”? 答:事业的如意,齐全的现代化设备,难补远离故土的缺憾,因为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 6. “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这一串“想”写出了什么感情? 答:这一串“想”字是这位美籍华人朋友用京腔京味述说着对故乡的思念,述说了思乡之苦,它把故乡的形象真切的再现出来,这就充分表达出美籍朋友强烈的思乡感情。 7.朋友为何让“我”万里迢迢带几颗生枣核? 答:为寄托思乡之情,在异乡的土地上之中种上一棵故乡的枣树,以慰藉思乡之情。 8.朋友对我说明了假山石的来历,这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答: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是人物思乡的具体表现方式,饱含着游子眷恋故土的深情。 第三部分 1.第11段为何独立成段? 答:抒发美籍华人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枣核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 答:以枣核这条凝聚深切乡情的感情线索贯穿全文,结构精巧,有力地吸引了读者,突出了强烈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阅读? 月之故乡? 乡愁 台湾:彭邦桢? 台湾:余光中
布置作业:
课堂检测
巩固作业
完成《学习与探究》实践创新部分。
预习作业
预习《最后一课》,划出文中重要的字词,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教后记:精巧的构思,质朴的语言是本文最大的特点,讲授时可以从题目入手,弄清线索,理清结构,明确悬念的好处。同时,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的分析理解是体会文中感情的重要一环,只有弄清了这些才能感受到质朴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浓厚的爱国情怀。
课件16张PPT。枣 核
萧 乾
学习目标: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注音或写汉字:蹊跷 山坳 嫣红
劈头 潜艇 厂甸
种籽 枣核 yīn切
玛nǎo 国jí 乾
qīqiāoàoyānpīqiándiànzǐhé殷瑙籍qián
自学指南
采用三步读书法:
一读课文,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
二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层次。
三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枣核
_枣核
_枣核
_主题
设置悬念如获至宝
加深悬念解开悬念
为解乡愁点明主题
爱国情深索 见话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
依恋和思念之情开头是怎样巧设悬念的?有何作用
索要急切,不明用途。一设悬念如获至宝,不宣用途。再设悬念作用:吊起读者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真相,引人入胜。 思乡的心理活动:
1、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 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
里那棵枣树。 思乡的行动:
1、栽杨柳树,种睡莲。 2、亲手建造“北海”。 3、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4、试种家乡的枣树。( 暂未做) 选材特点:以小见大。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结尾的内含: 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题目的作用:1、“枣核”是本文的线索,用它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开悬念。
2、 “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将海外游子与祖国紧紧连在一起。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心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
-- 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