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沁
园
春
长
沙
毛泽东
诗歌分界线
古体诗
近体诗
歌
行
吟
诗经体
楚辞体
乐府体
绝句
律诗
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五四
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唐代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元曲
现代新诗
宋词
题解
沁
园
春
沙
长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词牌名
题目
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基础知识:词
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基础知识:词
词的分类:
①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长调(90个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词有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单调词不分段;双调词分两段,称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单元导读
“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第一单元·单元导语
思考:为什么要将“青春的价值”作为第一单元主题
导入
读毛泽东的诗词就容易想起梁启超赞誉陆游的诗句:“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一辈子怀收复失地之愿,至死不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诗句只适合关东大汉执铁板铜牙,慷慨淋漓方尽其本色。读毛泽东的诗词也多有此种感觉。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毛泽东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
学习任务一:走进名人;感悟青春力量
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以作告别。
走进毛泽东——少怀壮志;意气风发
写作背景
1925年秋,毛泽东32岁时所做。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残酷的现实,当时一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这些问题引发了诗人的思考。
沁园春 .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学习任务二: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总结:看“我”之景,抒“我”之情。所以要关注行文背后强大的存在——“我”,即“独立者”。
“我”=“独立者”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这几句的顺序和我们平常表达的习惯有所不同,你能尝试调整一下吗?
诗人为什么采用倒装的语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倒装一般是为了强调。词人这样写,强调了“独立”一词,突出深秋江畔独自沉思的伟人形象。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思考:“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独 ” 词, 典《九章·橘颂》。“苏世独 ,横 不流兮”——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
整体感知
立、看、怅、问
上阙
下阙
眼前景
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携、忆、记
忆往事
一字领起
伤春悲秋
枯藤老树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赏湘江秋景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远眺
远眺
近观
近观
仰视
俯瞰
总写
这是一幅(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的湘江秋景图。
静态
动态
学习任务三:品读上片,赏湘江秋景,悟写景技法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
山红→万山红→万山红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
遍:写出了红之广,绘出了红之深。
林染→层林染→层林尽染
层:写出了林之茂。
染:写出了红之浓。山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学习任务四:古人悲秋,毛泽东颂秋。请同学们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感受毛泽东笔下秋景的壮美生机,在这如画的秋景前,毛泽东会不会忆起年少离家时“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理想,会不会激发起他“谁敢横刀立马”的壮志,会不会让他有了“待到山花烂漫时”的希望。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诗词上片,思考词人用了哪些字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富有生机呢?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江碧→漫江碧→漫江碧透
舸流→百舸流→百舸争流
漫:写出水面的深而宽阔,绘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透: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
百:写出江中船只之多。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学习任务四:思考词人用了哪些字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富有生机呢?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击:准确的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强劲有力的姿态。
翔:描绘出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情态,鲜活地画出鱼在水中地游动的神态。
竞:写出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凸显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学习任务四:思考词人用了哪些字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富有生机呢?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 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 的内容。这 的“意”指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这 的“象”指的是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 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意境则是诗 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 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一种境界和氛围。
重要概念:意象VS意境
锦绣河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眼前的中国
生机勃勃
绚烂多姿
华美壮丽
风光迤逦
江山如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现实的中国
面对如此壮丽秋景,词人生发了怎样的情感和思绪呢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
“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
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兴衰命运?这一句写出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并承上启下,引出了下文对过去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的回忆。
上阙通过写景抒情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忆峥嵘岁月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紧接上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过片:又称过变。一首词分两段或三段,每段叫作一阕或一片,下一段的开头叫做过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开头与上片的开头在字数、句式上不同。过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任务五:品读下片,悟词中感情,体悟青春风采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秋天的劲歌,面对眼前如此动人的秋景 ,面对一派锦绣河山的中国,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任何一个“同学少年”都无法抵挡内心对国家的热爱,对改变世界的渴望。
请同学们阅读《沁园春·长沙》下片,思考“同学少年”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理想?他们是怎样为理想而努力的?
学习任务五:品读下片,悟词中感情,体悟青春风采
峥嵘岁月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年华正好 才华横溢
心忧天下 热情奔放
关心国事 敢于发声
蔑视权贵 敢于拼搏
①结合文本内容,思考“同学少年”这一群体形象的特点。
②结合创作背景和文本内容,思考“同学少年”的理想是什么。
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一主天下沉浮。
③结合下片内容,去感受革命志士的精神力量。
为实现理想,他们敢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惧怕即将来临的困难,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以天下为己任,救苍生于水火。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着振兴光复的心志。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这里指游泳。
用典
课堂小结
本词通过对长沙橘子洲头秋景的描绘和对词人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①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②滔滔,心潮③逐浪高!
【注】 ①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②酹:古代把酒洒在地上或江河里,表示祭奠、设誓。③心潮:词人自注为“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上片从茫茫奔腾的大江,写到了贯穿南北的铁路,气势雄伟。
B.上片一个“锁”字,连接两山一江,不但形象地描绘了两山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
C.上片多用叠音词,突出景物广阔、漫长、沉郁的特点,勾勒出一幅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面,传达了词人低沉、苍凉的心绪。
D.此词写黄鹤楼不落前人窠臼,开首就从小处着笔,随后又作具体描绘,继而引用神话传说,最后抒发登临感受。
2.炼字,是指作者在创作时用心琢磨,使词语精练而具有表现力。请挑出本词尾句“心潮逐浪高”中最具表现力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