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学业水平调研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阅建议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分。
1.(3分)A(A 项,艺术没有谈脱离于现实世界。)
2.(3分)A(A 项,强调清新优美的语言和划线句所强调的重点不不符合。)
3.(3 分)B(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根据材料,“艺术真实的‘完
整体’”可以“透入事物的内在”“表现出事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但原文没有提及改变现实
世界,无中生有。C 项,并非如实记录生活。D 项,“只要……就……”要素不全。根据材料
“人们可以通过情节的安排……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完整的人物性格”可知,要塑造完
整的人物性格,并非只安排情节即可,还需使情节成为人物性格的完整体,构造人物最稳定的
性格特征。)
4.(3分)D(D 项,楼房比喻典型化了的艺术的完整体。)
5.【答案要点】①对自然加工改造,满足人们精神生活;②在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运
用好工具和媒介,现实对“物”的改造,达到主客体实现统一;③将真实作为创作的出发点,
能够深刻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拥有对人类生存环境最深刻的认知。④抓住“事
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创造出的艺术真实的完整体;⑤作家主题写作态度的真诚;
⑥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它们的矛盾和冲突改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塑造典型人物。
【评阅建议】6分。共 6个要点,每答对 1个要点得 1分;答出其它可成立的点亦可得分。意
思对即可得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9分。
6.(3分)B(乐:歌颂、赞美)
7.(3分)C(A 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助词,
的。D项,因为;用,拿。)
8.(3分)D(礼仪和文采特别详细,曲为邪曲之人。)
9.(3分)D(D 项,不是孔子所说)
10.【答案要点】“礼乐之法”的制定原则为:①因民而作,追俗为制,②董仲舒强调,新立
之王,宜先用先王之乐来教化万民。万民得到教化之后,也即“功成”之后,乃作雅颂之乐,
④象天、地而制礼、乐。⑤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
至太平而大备。“礼乐之法”的制定作用为:①礼乐之法可以让人们知仁义,是行道达治的工
具,可使圣王过世之后其子孙能够长久安定数百年。②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③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评阅建议】
6分。每答出 1 点得 1 分,完全抄原文的酌情扣分。答出 6 点得满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1.【答案要点】无违的意思是心存敬意、按照礼法对待父母。①具体内容包括供养父母衣食。
②侍奉或安葬父母时要遵守相应的礼仪。③侍奉父母要心存恭敬,容色和悦,即使意见不同也
要和气相劝毫无怨言。④继承父辈的优秀品质,完成其未竟的事业等四方面内容。【评阅建议】
5分。解释“无违”1分,内容 4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分。
12.(3分)D(诗人不是在回忆往昔,而是将自己独对青灯的凄凉与屋外无限妆楼尽醉哗的喧
闹喜悦作对比,以此来衬托自己的人生失意。)
13.(3分)B(A项,抒发自己喜迎新春的情绪错误,不是喜悦,而是“自唱”的孤独与苦闷;
C 项,“梅花”“妆楼”不属于凄苦的意象;D 项,第三人称错误,全诗以第一人称为视角自
叙心境,感时伤老)
14.【答案要点】作品写于除夕之夜,除夕之夜本是团圆喜庆之时,诗人在除夕守岁之时创作
新词,没有任何欣喜之貌,只有徒增白发的感叹,故以乐景衬哀情(衬托),来抒发自己人生
失意、羁旅异乡、岁月蹉跎之感。新年开始,万象更新,但是诗人眼前的隔年孤灯依旧,仿佛
诉说着十年来羁旅在外不得归家的孤寂,慨叹着生活贫困的窘迫,与之对照的却是众人酒醉后
的喧哗与欢腾,在二者对比(以景结情)中更显出自己独对青灯的凄凉与寂寞,更显人生如寄
的悲哀,言有尽,而意无穷。
【评阅建议】6 分。答出手法各 1分,结合诗句分析并点出情感各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5.【答案】
(1)①扈江离与辟芷兮②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2)③茕茕孑立④持一象笏至
(3)⑤举杯断绝歌《路难》⑥肯与邻翁相对饮
(4)⑦能顺木之天⑧以致其性焉尔
【评阅建议】8 分。每填对一空得 1 分,出现错别字或其它错误则不可得分。
16.【答案】
(1)A为:林黛玉 B为:史湘云
(2)【答案要点】
“寒塘渡鹤影”暗示史湘云人物命运。“寒塘”为孤寂冷清的池塘,与史湘云父母早亡命
运相合。“鹤”为孤鹤,根据史湘云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子,大概可知史湘云嫁人之后年轻守寡,
最终孤老一生,两者相合。此外,“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史湘云自诩“是真名
士自风流”,可象征其性格特点。
“冷月葬诗魂”暗指林黛玉身世命运。身世:“冷月”寂寞而凄冷,象征着作者林黛玉父
母双亡,寄身贾府,孤苦凄凉。命运:“葬诗魂”,孤冷的月下将诗书气质的人埋葬,象征着
林黛玉最终香消玉殒,泪尽而逝。
【评阅建议】能够结合具体情节,来思考人物的性格、命运及现实状况可以给分。
【解析】通过诗来影射暗示人物的出身命运,是曹雪芹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寒塘渡鹤
影,冷月葬诗魂”历来被看作是史湘云与林黛玉最富有诗意的自我写照。湘黛二人为了排遣团
圆夜众姊妹不能团聚的孤寂情怀而联诗,二人你出上句,我对下句,确实充分地展现了她们敏
捷的诗才,又是对家族人物命运的预示。“冷月葬诗魂”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是林黛
玉和史湘云联诗的最后一句。湘云一句“寒塘渡鹤影”,差点难倒黛玉,沉思良久,终于对出
了“冷月葬诗魂”。
“寒塘渡鹤影”暗指史湘云的命运。取意于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
集古寺,鸟影渡寒塘”句及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段。以“鹤影”隐湘
云将来孤居形景恰好,作者曾描写她长的“鹤势螳形”。“寒塘”代表史湘云面临又一次孤苦
无依的艰难处境。“渡”代表度过。“寒塘渡鹤影”的重点,在于只有一只鹤形单影只。根据
史湘云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子,大概可知史湘云嫁人之后年轻守寡,最终孤老一生,对应“寒塘”。
鹤在古代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
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史湘云自诩“是真名士自风流”象征的其
性格特点。
“冷月葬诗魂”。“葬花魂”,本系黛玉事,“花魂”与“鹤影”也自然成对。葬花魂,
用明代叶绍袁《午梦堂集·续窈闻记》中事,叶之幼女小鸾(短命的才女)鬼魂受戒,其师问:
曾犯痴否?女云: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师大赞。此三字庚辰本作“葬死
魂”,是形讹。后人以为音讹,遂改为“葬诗魂”。“冷月葬诗魂”中的“冷月”则代表了林
黛玉死于月圆之夜,也象征着作者林黛玉内心孤苦、身世凄凉,在原著中,黛玉父母双亡,寄
身贾府,最终在宝玉大婚之时,焚稿断痴情。根据“焚稿断痴情”情节和判词知道“葬”代表
了黛玉之死,意味着林黛玉最终香消玉殒,泪尽而逝。“诗魂”亦有“花魂”之称。无论《葬
花吟》中的“花魂、鸟魂”都是指黛玉。“冷月葬诗魂”暗指林黛玉的命运,为其命运做了伏
笔。早年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
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
宝玉的爱情中。她用尖刻的话语揭露弱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
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分。
17.(3分)C(C 项,弥散:散是散发的意思。)
19.(3分)A(A 项,并非王维所唱)
20.【答案要点】①王维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有极高的艺术天赋,诗、书、画俱佳。(1分,
单单答一项不给分,必须上位概括艺术天赋。)②王维胸怀大志,内容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与
家国情怀。(1 分)③王维为人重情重义,珍视友情、亲情。(1 分)④王维极负责任感,能
够积极入世,完成家庭的责任。(1 分)⑤王维极富淡泊的生命情怀,追求淡泊的生活与心灵
的宁静,徜徉于林间。(1分)⑥王维生性淡泊,不重名利,能够摆脱世俗的牵累。(1分)
【评阅建议】6 分。共六个要点,每答对一个要点得 1分,要点不全不得分。
21.【参考答案】内涵:“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一句表面的意思是指水面宁静与光彩,
(1分)实则是指王维清澈,宁静的人生和艺术追求,抒发了作者对王维清明的心境、为人与
艺术的赞美之情。(2分,品诗读人,不答出人生追求,只答出艺术追求扣一分。)在结尾处
引用本句诗在印证了前文对王维对生命、诗文与艺术的追求。(1 分)同时,又起到收束文章
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显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含蓄表达感情等作用。(2
分)
【评阅建议】共四个要点,每答出 1 个要点得 1分;结合文章解释诗句 1分,关联文章的内容
2分,表达情感 1分,“表达效果”共 2个要点,每答出 1个要点得 1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分。
22.(1)(3分)B(养分,养料)
(2)【参考答案】那些用文字构建的绮丽多彩的世界,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让
人从浮躁的现实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评阅建议】2 分。
23.答案从略。
【评阅建议】10 分。评阅时,树立一个以 7 分为平均分的意识。
(1)活动地点和理由选择合适可给七分,具体要求:理由充分、能够关注到学生实际和选择
对象的意义。
(2)要点全面可给七分。
(3)符合文体特点,感情真挚,可给七分。
24.答案从略。
【评阅建议】50 分。评阅时,树立一个以 35分为平均分的意识。
(1)能够围绕对“自我”认识进行构思,论点正确鲜明,概念准确,逻辑清晰论据较恰当充
分、论证合理,层次清晰,结构完整为二类。
一类文:在二类文的基础上,论据新鲜充实,结构严谨,论证方式能做到两种以上,有较多的
理性认识,体现出对现实的思考,体现出时代青年的风貌。(从思想、思维、材料、语言等几
方面衡量具体的档。)
三类文:偏离题意
四类文:跑题,立意不当,文体不当,字数严重不足。
(2)能够运用倒序构思,眼前景和回忆结合紧密可给二类,文采突出,思想深刻上一类。直
接叙事三类。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甲译文:
今上(汉武帝)即位后,招纳罗致通儒学的人才,命他们共同制定礼仪制度,搞了十余年,
不能成功。有人说:古时天下太平,万民和乐欢喜,感应上天,降下各种祥瑞征兆,才能够采
择风俗,制定制度。皇上听说此事,向御史下诏书道:"历朝受天命而为王,虽然各有其兴盛
的原因,却是殊途而同归,即因民心而起,随民俗确定制度。如今议者都厚古而薄今,百姓还
有何指望?汉朝也是一家帝王,典法制度不能流传,如何对后世子孙解释?教化隆盛的治理天
下时宏伟博大,治化浅薄的治理天下时气量狭隘 ,怎可不自勉励!"于是,以"太初"为元年改
定历法,变易服色,封祭泰山,制定宗庙、百官礼仪,作为不变的制度,流传后世。
乙译文:
“道”就是由此达到治理国家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以虽然圣
明的君王死了,可是他的子孙还能长久统治,安宁数百年,这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啊。君王在
自己没有制作乐章的时候,就选用先代君王乐章中能适合当时社会的,用它来深入教化人民。
得不到教化的实效,典雅、歌颂的乐也就做不成,所以君王功成名就以后才作乐,用乐来歌颂
他的功德。乐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乐改变民风容易,感化人民也有显著的功效。所
以,乐的声音是从和谐的气氛中发出,依据于感情,接触到肌肤,深藏在骨髓。因此王道虽然
衰微了,管弦之声却依然流传。虞舜的政治已经很久都没有了,可是流传下来的乐颂还依旧存
在,所以孔子在齐国能听到《韶》乐。人君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宁而憎恶危亡的,然而政治混乱、
国家危亡的很多,这是由于任用的人不得当,言行举止不符合治理国家的“道”,所以政事一
天天衰败下去。周代的“道”到了周厉王、周幽王时衰落了,不是“道”亡了,而是厉王和幽
王不遵循这个“道”走。周宣王思念先代圣君的德行,复兴久已停滞的事业,补救时弊,发扬
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功业,周代的“道”又灿烂复兴起来。诗人赞美他,为他作诗,认为上
天保佑他,为他出生贤良的辅佐,后世称颂周宣王,至今不绝。这是周宣王夙夜不懈地做好事
得来的。孔子说“人能光大‘道’,不是‘道’,光大人”。所以治和乱、废和兴,都在于自
己。世遭衰乱并不是天命不可挽回,而是由于人君的行为荒谬,失掉了先王优良的传统啊。
丙译文:
人包含有天地阴阳的气,有喜怒哀乐的感情。天赋予他的天性却不能有所节制,圣人能够
加以节制却不能断绝,所以就依照天地的规律制作了礼乐,用来通达神灵,建立人的伦理,端
正人的性情,调节各种事情。所以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改变风气
转换习俗,没有比乐更好的。”礼能节制百姓的思想,乐能调和百姓的声音,用政令来实行它,
用刑法来防患它。礼、乐、政令、刑法四样都通行无阻,那么王道就具备了。
帝王一定要根据前代帝王的礼,遵从时代的要求加以施行,进行增删,按照百姓的思想,
逐渐制作,至天下太平时就完备了。周朝借鉴夏、殷二代,礼制特别齐备,每件事都设立制度,
有偏邪就加以防止,所以称作礼节仪式有三百,礼仪细节有三千。于是教化遍及,民用和睦,
不生灾害,没有祸乱,监狱空虚,这样的情况有四十多年。孔子赞美它说:“太漂亮了!我要
跟随周朝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