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陈 情 表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行文缜密,感人至深
晋 · 李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表”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2.诵读翻译课文,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
3.学习本文融情于事、言辞恳切委婉、以情动人的特色。
4.体会作者的处境及其复杂真挚的感情,学习本文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
前置学习
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
他少时曾拜当时的名儒谯周为师,博览五经,对《春秋》《左传》尤有研究,在儒林中有一定的影响。
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温令等职,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
李密(224—287)
作品简介
《陈情表》选自《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收录了先秦至南朝齐、梁时七八百年间130位知名作者的七百余篇作品。俗语有言:文选烂,秀才半。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选编的。《昭明文选》将文学作品与经、史、子分开,确立了文学作品的独立地位。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靠野蛮杀戮,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
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
创作背景
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
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李密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
题目解读
陈:陈述、禀报。 情:隐情、苦衷。
表:一种文体。
表,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即“奏表”“奏疏”,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如《出师表》。
“表”本是臣下奉给皇帝的报告,战国时期“言事于主,皆称上书”,如李斯的《谏逐客书》。“秦初定制,改书曰奏”。到了汉代, 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表的内容多为有叙有议, 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彩。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词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表有固定模式:先是“臣某言”,结尾多是“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
诵读课文
险衅(xìn) 夙(sù)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祚(zuò)薄
期(jī)功 强(qiǎng)近
茕茕(qióng) 孑(jié)立
床蓐(rù) 除臣洗(xiǎn)马 猥(wěi)
陨(yǔn)首 逋(bū)慢 笃(dǔ)
不矜(jīn) 拔擢(zhuó) 优渥(wò)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 日薄(bó)西山
更(gēng)相为命 侥(jiǎo)幸
课上探究
诵读思考
1、李密向晋武帝陈什么情?
2、李密的《陈情表》不止一篇,为什么前两次“陈情”的结果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而这一次的结果却是“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他在这篇《陈情表》中是怎样陈情,进而打动晋武帝的?
3、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哪个字?由此你能读出什么?
4、后人在评价《陈情表》时,多认为它“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清·林云铭《古文析义》:“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琢,惟见天真烂漫。”
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你认为这些评价恰当吗?
问题探究
1、李密在写这篇《陈情表》之前,已有两次辞不赴任了,个人所受压力已接近极限。作为蜀汉旧臣,不赴征召很容易被认为是心念旧国,拒绝与征服者合作。但李密还是顶着压力撰写了这篇《陈情表》。
那么,李密在这篇表中向晋武帝陈说了什么情呢?是怎样陈情,并进而打动晋武帝的?
身世凄凉的悲情
相濡以沫的亲情
屡被征召的感激情
进退两难的苦情
一片赤诚的忠情
乌鸦反哺的孝情
犬马怖惧的忧惧情
通读 · 疏通文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 )险衅(
),夙( )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
)背;行年( )四岁,舅夺( )母志。祖母刘愍( )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 )孤苦,至于( )成立(
)。既无伯叔,终( )鲜( )兄弟,
因为
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
衅,祸患
早年
忧患凶丧之事
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
“我”
年岁,年龄
强行改变
怜惜
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
孤独的样子
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
成人
自立
又
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
通读 · 疏通文意
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
]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而刘夙( )婴( )疾( )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福分浅薄
子嗣
期,穿一年孝服的亲
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孤单无依靠地独自
生活
安慰
早时
缠绕
病
草垫子
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身世凄凉的悲情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一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幼年失怙之悲。
二不幸:“少多疾病,九岁不行”,病弱难养之悲。
三不幸:“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门衰祚薄之悲。
纵
向
横
向
“六月”“四岁”“少”“九岁”这些词紧扣“夙”字来写。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是“凶”的具体化,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闵”的具体化。
既无叔伯:强调父辈无人照顾祖母;
终鲜兄弟:强调己辈只有自己一人照顾祖母;
晚有儿息:强调儿辈幼小,不能尽孝养之道。
“既无”“又无(终鲜)”“外无”“内无”,突出一个“无”字,隐含一个“孤”字。
相濡以沫的亲情
零丁孤苦——靠祖母悯惜、抚养
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
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
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铺垫。
一个“夙”字说明祖母久患疾病,并非现在皇上要我出仕,她才突然生起病来。“婴”字形象地说明祖母早就被病魔所缠绕,患的是慢性病,需要自己长期奉侍。
全段的关键词是一个“孤”字,“孤”字贯串首段。第一层次从自己无父母抚育的成长过程来突出这个“孤”字,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来强调;第二层次从祖母只靠自己一人照顾来突出这个“孤”字,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作渲染。
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这一段先不揭明本意,而是以情铺垫,做到了寓“陈请”于“陈情”之中,这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技巧。
通读 · 疏通文意
(第二段)逮( )奉圣朝,沐浴( )清化。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
)。臣以( )供养无主( ),辞( )不赴命。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 ),寻( )蒙国恩,除( )臣洗马(
)。猥( )以微贱,当( )侍东宫,非臣陨首( )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 )星火。臣欲奉诏奔驰( ),
及、至
承受恩泽
经
考察后予以推举
举荐
汉代所设选拔人才
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因为
主事的人
辞谢
授官
尚书省的属官
不久
授官
太子
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谦辞,辱
承担
头落地,指不惜性命
使上闻、报告
急切严厉
有意拖延,怠慢上命
比
赴京就职
通读 · 疏通文意
则( )刘病日( )笃( );欲苟( )顺私情,则告诉[ ]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连词,表转折,但是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病重
姑且
申诉(苦衷)
许可
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屡被征召的感激情
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
作者笔锋一转,由陈祖母之恩转到陈圣朝之恩。“奉”“沐浴”,称颂朝廷,语言得体机智。
察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由郡太守的察荐到州长官的推举,由地方官的授职到皇帝的亲自任命。所授的官职越来越高,国恩越来越深厚,达到了“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程度。
“寻蒙国恩”“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报上”等表达了李密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
李密是懂得感恩之人,他“欲奉诏奔驰”。
“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报答君恩的焦急心情,切合
亡国旧臣身份。这样可以使晋武帝相信他不欲负朝廷的器重及眷爱。
进退两难的苦情
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
李密的“辞不就职”,引起了晋武帝的怀疑,于是出现了十分危急的局面:“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连用三个整齐的排比句,极写逼迫李密赴任的情景,形成了急促的旋律,加强了节奏感和紧迫感。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两个整齐的转折句:“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将报国恩和尽孝道的矛盾十分恳切而委婉地表现出来。
这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既含蓄地抚慰了皇帝的愤怒,又直率地表现出自己基于孝心的为难,把自己置于一个实有苦衷、无处可诉的悲凉境地,不知不觉地让晋武帝成为自己的倾听者,进一步拉近了上表者和览表者的心理距离。
然而,此时李密仍并未直接提出解决问题办法,而是故作顿挫,就此含蓄住笔。
(第三段)伏惟( )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 )臣少仕伪朝,历职( )郎署( ),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但( )以( )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
)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 )相为命,是以( )区区( )不能废远。
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
元老,旧臣
怜惜养育
况且
连续任职
郎官的衙署
看重、推崇
名誉与节操
提拔、擢升
优厚
犹疑不决
的样子
非分的愿望
只是
因为
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
太阳
气息微弱、
将要断气的样子
垂危
无法用
来……
轮流,更替
因此
自己的私情
乌鸦反哺的孝情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理论依据:圣朝以孝治天下。
将自己孝养祖母、不愿远离的“私情”上升到了践行本朝国策的高度,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任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
明述苦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第一句写老,第二句写病,后两句写祖母健康情况恶化,危急感一句比一句加强。这四句写祖母年老病重,既照应前文的“则刘病日笃”,又伏下文的“报刘之日短也”。
愿乞终养:以乌鸦反哺的形象比喻来表达自己的终养之志,暗示奉养老人乃天经地义之事,否则将置自己于禽兽不如的境地。
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全文的主旨)。
晋朝的以孝治天下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 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唐长孺《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自汉以至三国君、亲之间是允许有所选择的”,“自晋以后,门阀制度的确立,促使孝道的实践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经济上与政治上的作用,因此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观念得以形成。同时,现实的政治也加强了,并且发展了这种观点。
这既是李密这篇文章的重要写作背景,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立论的根基。
通读 · 疏通文意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 )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 )愚诚,听(
)臣微志,庶( )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臣不胜( )犬马怖惧之情,谨( )拜表以闻( )。
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辛酸悲苦
照察、审辨
怜恤
任从。这
里指应许
希望
活着应当杀
身报效朝廷
死后也当结草报恩
承受,承担
恭敬地
使动用法,使……知道
一片赤诚的忠情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不为名节:作者针对晋武帝的猜忌,先以自己在蜀汉出仕的经历说明自己本来就是一个不矜名节图宦达的人,再从自己极其低微的“亡国贱俘”的身份和所受到的破格恩宠的对比中,说明自己感恩不尽,哪里敢徘徊犹豫,有什么立名节的想望。这十句意在说明辞不赴命的原因不是由于崇尚名节。
尽孝尽忠:文章从权衡问题的缓急入手,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尽孝道,后报国恩。明确恳求“听臣微志”,以后“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晋朝尽忠。
直到最后,作者仍然紧扣“孝”字做文章,以“缓行”代替“不行”,以“尽孝”代替了“不出”。在文章快结束时,作者不乏赌咒发誓一般的言语,将文章从“陈情”推向“恳求”,表达了对对皇帝的一片赤诚忠心。
犬马怖惧的忧惧之情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谦卑逢迎:《陈情表》里谦卑顺从的臣子形象跃然纸上。无论是说理,还是言情,都能做到言语得体、恰到好处。
2、称颂朝廷的政策好
“奉圣朝”,臣仆颂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
称呼和感激之情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知到这是一个幸臣对君主说的话,心情不能不为之一乐。
1、一对反义词:“圣朝”和“伪朝”
一个旧朝臣子对旧朝的贬低,对新朝统治者的敬畏与顺从确实会使晋武帝放下戒备,因此李密的说服力会更强。
3、全程俯首称臣
文中共有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都是李密自称,如此密集地卑微地使用“臣”字,李密要尽可能消除晋武帝对他的疑忌。李密极尽逢迎和自贬自损之能事,可见其内心的忧惧。
问题探究
2、后人在评价《陈情表》时,多认为它“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琢,惟见天真烂漫。”
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归纳起来是:
一是至真至纯至诚之情的表达。
二是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结构。
三是感人的力量,流传至今的民间对联“伤心怕读《陈情表》,泪眼难观《蓼莪》诗”。
四是立竿见影的写作效果。
你认为这些评价恰当吗?
探究写作意图
写作意图:写作的动机和目的。
由于作者身份、文本体式、读者对象以及写作的时机场合等因素,写作意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意在言内,或意在言外;或直接鲜明,或委婉含蓄;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陈情表》的写作意图就在文本内,是通过有意识地精选情事巧妙布局而自然显露并卒章显志的,即“辞不就职”“愿乞终养”。
拓展延伸
写作意图
《陈情表》开篇虽未直接挑明意图,叙写的是作者孤苦的身世和祖孙相依为命之情,但无一字不紧扣其写作意图。
陈述“夙遭闵凶”“至于成立”之事。
倾诉孤苦伶仃、相依为命之情。
是为了实现其写作意图。
讴歌屡次征召,过蒙拔擢的圣朝皇恩
描述进退狼狈的困境
引用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
袒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心迹
强调祖母“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明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面对天地发誓等
也是为了消除晋武帝的猜忌以顺利实现其写作意图。
写作意图
《陈情表》是实用文本,不可能像文学创作那样服从感情的驱使,听凭性情的自然流露。
更何况在生死关头,面对特定的交际对象,要实现既定的交际意图,作者是不可能自由地表现他的天真的。
《陈情表》确实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但其写作意图是“辞不就职”“愿乞终养”,并不以表现真情实感为旨归,且作者的真情实感受制于“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书写身份、“切峻”诏书“责其逋慢”的现实语境和疑其“有所希冀”的晋武帝威压,不可能听任“至性至情”“沛然从肺腑中流出”。
因此,这篇《陈情表》是作者煞费苦心构筑的修辞文本,是实现写作意图而化险为夷的一个成功文本。
问题探究
3、李密辞不赴任的真正原因是不是要尽孝,他的“孝”是不是一个借口
从李密的行止来看,他对祖母确实很孝顺,以孝辞命也并不只是在晋朝。《华阳国志》记他在蜀汉时就“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在上《陈情表》获免出仕之后,他在家一直侍奉祖母以终其天年,直到祖母去世,“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晋书·李密传》)。
《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享年64岁)。
另一方面,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特殊身份,也是李密拒绝出仕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晋初年,政局暗流涌动,以缺乏根基的亡国旧臣身份贸然投身其间,包含着很大的风险。从后来李密在西晋出仕的经历来看,虽然声誉甚高,“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华阳国志·后贤传》),却也在仕途上受到不少打压,很不得志,这也说明他的这一顾虑是有现实依据的。
余秋雨《遥远的绝响》:他们早已是真正的名人,姓氏、事迹、品格、声誉,都随着他们的鲜血,渗入中华大地,渗入文明史册。文化的惨痛,莫过于此;历史的恐怖,莫过于此。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篡夺了曹魏大权。
同年,司马懿以谋逆罪将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何晏诛灭三族。
公元254年,玄学家、文学家夏侯玄被处以死刑,家族被夷灭。
公元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被杀。
公元262年,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被司马昭杀害。
……
血腥的司马氏
《世说新语·尤悔》:
王导、温峤俱见(晋)明帝,帝问温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未答。顷,王曰:“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闻之,覆面箸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问题探究
4、李密的《陈情表》为何能打动晋武帝,使其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1、令人动容的复杂情感:李密善于利用悲情、亲情、忠情感人,打动皇帝的悲悯之心。
2、令人信服的客观事实:以逻辑清晰的客观事理陈述理由,打消皇帝的顾虑。
3、令人满足的逢迎谦卑:以字里行间谦恭的态度表现顺从,打开皇帝的心防。
4、令人叫绝的行文智慧:以饶有智慧的情理结构行文,打量皇帝的心意。全篇抓住一个“孝”字做文章。文章的每一段都围绕“孝”字来写,时而暗写,时而明写。一个“孝”字贯穿全篇,它好像纵横交错的网线,将全文“织”得既细致精密,又十分自然。
艺术特点
2、形象生动、简洁流畅的语言。
文章以意为先,词不害意,雕而不饰,大巧若拙。从句式来看,本文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骈散结合,善作散行然不废骈语;二是善用四言,形成了全文整齐、紧凑而不紧迫的节奏,读来既典雅又有气势,强化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融情于事的叙述方法,叙事婉转亲切,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真切动人。
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对自己忠孝两难全的艰难处境等这些情感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3、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李密极尽卑微,极尽称颂之能事,短短一篇文章一共用了29个“臣”字,“含臣量”竟然达到了5%。李密面对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委婉拒绝他的全力征召,最终全身而退。
《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课堂小结
正如清人余诚所言:“通体俱是陈情,前两段是陈其已往之情,乃题前文字;中三段是陈其现今之情,乃题中文字;末段是陈其日后之情也,乃题后文字。”
李密以复杂的悲情、亲情及忠情的抒发,以微观宏观的客观事实的陈述,以言辞间处处谦卑与逢迎的表达,以结构上情理交融的机智布局,成功地说服晋武帝,也使《陈情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