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原理:
色素提取原理:
利用相似相溶原理,色素可以溶解于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中,形成色素液。
色素分离原理:
由于四种色素在层析液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四种色素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也不同,从而将它们分离开来。
二.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色叶片、干燥的定性滤纸、烧杯、研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小试管、培养皿盖、药勺、量筒、天平。
药品:丙酮、层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钙。
三.实验过程:
(一)。制备色素滤液:
1.取叶:
称取5克新鲜的绿色植物叶片,然后剪碎,放入研砵中;
2。研磨:
A.研砵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
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
碳 酸钙:保护色素免受破坏;
丙 酮:作为色素的溶剂。
思考题:
研磨时要使叶绿素能够提取出来,要破坏多少层膜?
提示:应该是3层,一层细胞膜,两层叶绿体膜。
碳酸钙保护色素的原理是什么?
因为叶绿素极易分解,在研磨过程中,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液中的有机酸释放出来,很容易破坏叶绿素分子,为了缓冲研磨液中的PH值一,可以加入碳酸钙,来中和释放出来的有机酸,从而避免了叶绿素被破坏。
B.充分迅速地研磨;
充分是为了彻底破坏细胞结构,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挥发;
防止挥发采取的措施:
在研砵上加一个中间有洞的纸,把玻璃棒插在中间研磨可以减少挥发。
3.取滤液:
在一支试管上插入一个小漏斗,中间用脱脂棉或者尼龙布作为过滤用,迅速倒入研磨滤液,进行过滤,然后在试管口用棉花塞紧。
思考题:
为什么要迅速倒入?为什么要用棉花塞紧试管管口?
同样为了防止丙酮挥发;
同时由于色素极容易被光和空气所破坏,所以要避光和隔绝空气保存。
(二)制备滤纸条:
1。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
为何干燥处理?
有利于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
2.规格:
6㎝×1㎝
3.处理:
在滤纸的一端,剪去两角,大约距1㎝处,角度约45°;
剪角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在靠近两侧的层析液扩散的速度比较快,剪去两角后,扩大了两侧层析液扩散的距离,可以调整层析液扩散处于同一平面。
(4). 距1㎝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线;
作为将来画滤液细线的标记;
不能用有机墨水笔来画,因为墨水会溶解于层析液中,而且有机墨水也会在滤纸上扩散。
(三)画滤液细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色素滤液,沿铅笔细线处画滤液细线;
用力要均匀,细线要细、齐、直;
因为如果不细、齐,将来层析时会导致色素带的重叠;
待滤液干后,再重复画二到三次;
是为了增加滤液细线上色素的量,实验效果明显。
(四)纸层析:
1。层析液的量:
大约是3ml,
原则:烧杯中层析液的深度不得超过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
2.插入滤纸条:
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略微斜靠着烧杯内壁,轻轻地插入层析液中。
注意:
不能让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触及到层析液;
因为,色素同样可以溶解到层析液中;
用培养皿盖盖住烧杯口;
为了防止层析液中的丙酮、苯等有毒物质挥发出来。
使烧杯中的层析液蒸气处于饱和状态,有利于层析液的扩散。
(五)观察结果:
一般是从上到下来进行观察比较色素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颜色、溶解度、分子式、扩散速度、含量等。
名 称 胡萝卜素 叶黄素 叶 绿 素a 叶 绿 素b
颜 色 橙黄色 黄色 蓝绿色 黄绿色
溶 解 度 最大 较大 大 较小
分 子 式 C40H56 C40H56O2 C55H72O5N4Mg C55H72O6N4Mg
含 量 最少 较少 最多 多
相邻间距离 叶黄素———— 叶绿素a ———— 叶绿素b 最大 最小
分 子 量 最小 最大
扩 散速度 最快 最慢
(六).叶色变化:
正常绿色:
正常绿叶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分子之比是3:1,所以正常叶片的颜色呈现绿色;
叶色变黄:
寒冷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分子较为稳定,呈现出类胡萝卜素分子的颜色,呈现黄色;
叶色变红:
秋天降温时,植物体为适应寒冷,体内积累了较多的可溶性糖,有利于形成红色的花青素,而叶绿素因气温低逐渐分解,叶子呈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