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十一学校高一(下)期中
语 文
2024 年 4 月
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人:语文组全体教师
一、默写。请按照要求填写诗文原句。(1—2 小题必答,第 3 题选六处作答。每空 1分。共 10 分)
1.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道:“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中的“ , ”,即借此典故表达出了亡国之恨。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国家,在
“ , ”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的目标。
3.以下句子出自《论语》,请任选其中六个填写。
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②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字取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 。”(提示:挂在二层中
厅的一幅书法作品)
③子曰:“ ,鲜矣仁。”
④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
⑤子曰:“其身正,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⑥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 。”
⑦子曰:“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⑧贤哉,回也!一箪食,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⑨子曰:“志于道 ,依于仁,游于艺。”
⑩《论语》十二章中“ ”是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君子做事
要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文章,回答 4-5 题。(9 分)
经典的意义(节选)
杨国荣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
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
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
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
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
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
第1页/共15页
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
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
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
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
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
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的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
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
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
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
之相比,王国维在 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
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滨等大儒者,他们
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受
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
因。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做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要想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D.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释中的偏颇。
5.某校高一学生正在开展《论语》阅读活动,请你结合文章中的观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为同学们更好地
开展《论语》阅读提供两条建议。(6 分)
三、文言文阅读。按照要求回答 6—11 题。(24分)
6.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越国以鄙.远(边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
B.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跑)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被)
C.又欲肆.其西封(放纵)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D.乃中.《经首》之会(合乎) 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活用和例句中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2.20)
A.欲辟土地,朝.秦楚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良庖岁.更刀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8.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选项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 分)
第2页/共15页
例句:诚哉是言也!(《论语》13.11)
A.构怨于诸侯 B.客何为者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吾属今为之虏矣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而”和例句中加点字“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论语》8.21)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劳苦而.功高如此
C.提刀而.立 D.舍瑟而.作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句 3 分,共 6 分)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第 11 题。(6 分)
材料一:
项王即日国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
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
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
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
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
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
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节选)
材料二: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
随侯之珠,可以示?"令尹子西对曰:“臣不知也。”召昭美恤问焉,昭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夫而
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陈于西门之内。为东面之坛一,为南面之坛四,为西面之坛一。
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
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欲观楚国之宝器,楚国之所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
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珪璧,使诸侯,解忿悄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之忧,太宗子敖在
此。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袍鼓,
以动百万之师,所使皆趋汤火,蹈白刃,出万死,不顾一生之难,司马子反在此。若怀霸王之余议,摄治
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秦使者惧然无以对,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于秦君曰:
“楚多贤臣,未可谋。”遂不伐。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斯之谓也。
第3页/共15页
(《新序 杂事一》刘向)
11.(此题语 I、语Ⅱ必做,语Ⅲ不做)《鸿门宴》中的称呼亦尽显人物风采,分析材料一中两处下划线的
句子中范增的称呼“若属”和“吾属”不同,以及该称呼变化背后范增的心理。(6 分)
11.(此题语Ⅲ必做,语 I、语Ⅱ不做)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分析昭恤座次安排的用意。(6 分)
三、诗歌鉴赏。按照要求,回答 12-15 题。(15分)
(以下 12—15 四道题语 I、语Ⅱ必做,语Ⅲ不做)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泰州杂诗·其十八
杜甫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注]
西戎外甥 国,何得许天威。
【注】外甥: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
1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运用了 手法,既突出了诗人对亲朋消息的期盼,又
突显了 。(3分)
13.下列选项对《登岳阳楼》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是五言律诗,相比古体诗而言,律诗属近体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B.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天地。此句写景极为壮阔。
C.尾联以“凭轩”收束全诗,与题目“登楼”相呼应,使得全诗浑然一体。
D.本诗意蕴丰厚,抒情沉郁顿挫,写景虚实相生,语言风格雄浑豪放大气。
14.下列对《秦州杂诗·其十八》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开篇交代了时令和地点,“秋将尽”和“山高”渲染出秦州边塞的荒凉与孤寂。
B.额联通过对塞外云彩断续、日光路淡的描绘,暗示了边疆局势的紧张和战事的频繁。
C.颈联通过烽火常燃、檄文频发的描写,染吐蕃不断侵扰边境带来的紧张气氛。
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异族的蔑视,小小的“外甥国”,没有能力挑战朝廷的威严。
15.校刊要出一期“杜甫诗歌联读”专栏,其中摘选了杜甫《秦州杂诗·其十八》和《登岳阳楼》两首
诗,现向你约稿,要求你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两首诗歌尾联情感的异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分析。
(6 分)
(以下 12-15 四道题语 I必做,语 I、语Ⅱ不做)
登岳阳楼
唐杜甫
第4页/共15页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注]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注]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秋,诗人时任太和县令。“痴儿”:出自《傅咸传》,“(杨)骏弟济与
咸善,与成书曰: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青眼”:出自《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
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作白眼,喜不怿
而進。喜弟康闻之,乃贵酒换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12.杜甫的《登岳阳楼》应该写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之。《登岳阳楼》中“戎马”“涕泗流”表
达出诗人(3分)
13.《登快阁》大量用典,下列选项对典故运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活用晋人杨济致书傅咸“生子痴,了官事”句,诗人以痴儿自比,了却官事,故得闲快阁一游,表
现了诗人的孤傲不羁。
B.额联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谢眺“澄江静如练”及柳宗元“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高句,巧妙自
然,不露斧凿痕迹。
C.第五句用到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朱弦”指琴,“佳人”引申为知音,这句诗是说知音远离,自己
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D.第六句巧用阮籍善用青白眼的典故,意思是说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横字在此
理解为“横亘”。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诗首联都以叙事开篇,黄诗“倚晚睛”为绘景做了铺陈染。
B.两诗颔联都写了登高所望之景,黄诗空明澄澈,杜诗气势磅礴,
C.两诗颈联或用典或叙事,都表达因怀才不遇引发的对现实不满。
D.两诗在创作上都将景、事、情融于一体,景中含情,事中寓志。
15.在学习黄庭坚《登快阁》时,有同学指出:这首诗的意旨落在“归”字上。但一时又讲不清楚,这时
老师让诗歌学养比较深厚的你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归意”是如何体现的。请将你的分析有条理的写下来。
(6 分)
四、名著阅读。按照要求回答 16-24 题。(32 分)
学校为了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要在高中楼北新修建的玻璃馆中专题展出一期《论语》。特请你来带
领参访者参观,并担当讲解员。希望你准确解答各题,努力闯关,优秀者将被聘为“《论语》小讲师"。
闯关一:目中有“人”
16.对下面四则材料,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
第5页/共15页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论语·学而》)
(2)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
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
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A.子贡理解了《诗经》中诗句的道理:人有了好的品质,还要致力于更高的精神追求。
B.子夏探寻出《诗经》中诗句的言外之意:人要有美好的品质,礼是建立在美好品质之后的。C.孔子认为
子贡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联想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是举一反三。D.孔子的教育观是:启
发式教育,因人施教,学思行并重,教学相长,重视《诗经》学习。
17.从下面四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
(1)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4)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
语·宪问》
A.孔子说,不给他见面礼束修,他也会教询,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有教无类的人。
B.孔子是对待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特别有耐心,总不疲倦的人。
C.孔子勤奋、好学,因为他“学如不及”——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生怕赶不上。
D.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闯关二:心中有“思”
1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句话反映的是其(3 分)
A.政论思想 B.教育思想 C.伦理规范 D.为人处事的标准
19.《论语》善用对比来强调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懂正义者为君子,求私利者为小人,这是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
B.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凡事都会责于自己:小人则喜欢推卸责任,凡事都会责之于他人。
C.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有德行的人本来就容易陷于困窘之境,小人身处逆境会难以坚守而胡作非为。
D.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孔子倡导人们要积极向上,达于仁义,而不要流于卑下,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20.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 7 分)。
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第6页/共15页
②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根据上面材料,分别概括“忧”与“乐”的内涵(具体对象、内容)。(2 分)
(2)结合上面材料,并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忧”与“乐”关系的认识。(5分)
闯关三:口中有“词”
21.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的教益。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指三十岁时能够立身,有所成就。启示我们把握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
B.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看见贤者,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启发我们不断修身向善,积极反思自我。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
沂水春风:春风和煦、春日畅游的美好图景。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
22.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翻译: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使得百姓归于忠厚老实。
B.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翻译:平时的生活起居要端庄恭敬,办事情的时候严肃认真,对待他人要忠诚。
C.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用礼仪来约束自己,也就能不违背君子之道了吧。
D.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翻译: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包容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越多越好。
23.下列诗词中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倡导的理想人格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A.刑天舞干
戚,猛志固常在。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4.《论语》中的语言颇为艺术。请从下面几处画线句中选择两处加以分析(4 分)。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③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④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婴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
不亦宜乎!”(《子张》)
五、微写作。(10 分)
第7页/共15页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红楼梦》第 33 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符挞”中写到宝玉遭父亲贾政毒打,伤得很
重,众人七手八脚把宝玉送入怕红院内自己床上卧好。待众人走后,袭人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
地?”宝玉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正好,孔子也来看他了,两人将围绕“答挞”一事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
话。请以“当宝玉遇见孔夫子”为题,联系著作《红楼梦》与《论语》的相关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依
据下面的开头续写一篇不少于 200 字的微作文,展现两人的对话过程。要求符合人物身份与性格,尊重原
著特点。
当宝玉遇见孔夫子
(宝钗)说着,去了。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自去栉
(zhì)沐。宝玉默默的躺在床上,无奈臀上作痛,如针挑刀挖一般,更又热如火炙,略展转时,禁不住
“嗳哟”之声。那时天色将晚,因见袭人去了,却有两三个丫鬟伺候,此时并无呼唤之事,因说道:“你
们且去梳洗,等我叫时再来。”众人听了,也都退出。
这里宝玉昏昏沉沉,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王府拿他之事;一时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
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刚要诉前情,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
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以上选自《红楼梦》第 34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孔子。
六、写作。(50 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出自习近平总书
记的讲话)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表大陆的一部分。(外国诗人)
(1)请以“己与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请根据材料,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第8页/共15页
参考答案
1.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本立而道生 ③巧言令色
3.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⑦知者不惑 ⑧一瓢饮⑨据于德 ⑩敏于事而慎于言
4.答案:C 项,曲解文意,“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错,应该是
“既要以其各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5.【审题】“结合文章中的观点”:答案中应出现文章观点;“自己的阅读经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
案例、做法;“和”:不是“或”,意味着文章观点和阅读经验都要有;
“2 条建议”:建议应该是在文章观点和阅读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三个要素之间有一定逻辑
关系。
【评分标准】:
每条建议 3 分。文章观点 1 分,自己的阅读经验 1 分,建议 1 分。同时考虑三者之间逻辑是
否合理。文章主要观点有:
①经典名著不仅具有特殊品格,还具有普遍意义,即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和超越民族地域的
世界性意义。(认识层面,指向经典的特殊内涵和意义)
②阅读经典时要放开眼界。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实践层面,作者关于阅读经典的建
议。)
③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
反思。(实践层面,作者对经典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进行纠偏)
答案结构:“作者提到(文章观点 1)+我在阅读《论语》时(案例和做法)+建议大家(一
条建议)”
或:“作者提到(经典的特征或意义)+建议大家(实践层面的观点)+我在阅读《论语》时
的(案例和做去)”
6.【答案】D【解答】A.错误。鄙,把······当做边邑 B.错误。为,给予。C.肆:延伸,扩
张。句意为:又想往西扩张边界。D.正确。
7.【答案】D【解答】例句:善,善人,形容词作名词,A.朝,使······朝见,动词使动用
法。B.翼,像鸟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C.岁,每年,名词作状语。D.明,视力,形容词
作名词。
8.【答案】C【解答】诚哉是言也-主谓倒装句 A.状语后置句 B.宾语前置句 C.主谓倒装句 D.
被动句。
第9页/共15页
答案:A【解析】例句,表转折,菲:微薄,译文:他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品办得极丰盛 A.
表转折表并列 C.表修饰 D.表承接
9.①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善事(孝敬)父母,敬爱(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
头发花白的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②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绰的样子,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10.(此题语 I、语 II必做,语 III 不做)
第一处:把自己排除在范围之外/是“你们这些人”的意思/是针对项庄说的(1分)
-没有分析“若属”“吾属”含义的,不给分
-将“若”翻译成“如果”,不给分
-将“属”翻译成“属下”,不给分
人为杀死刘邦轻而易举,直接威胁/告诫/说服项庄要杀死刘邦(2分)/用激将法,告诉项
庄刘邦的威胁坚定项庄杀刘邦的决心(2分)/对于杀死刘邦还怀有希望、自信,认为可以凭
借自己的计谋在宴会上 L杀死刘邦(2分)/对刘邦抱有警惕,急切地想要项庄在宴会上杀死
刘邦,机会转瞬即逝,内心急切,强硬(2分)
-如果写成希望“项羽”杀死刘邦/只写原先对刘邦阵营很轻视,给 1分
一只写心理,没有分析,如表现范增的自信、有希望,给 1分
一写因为范增觉得不是项羽阵营的人,不会被俘/范增觉得自己可以苟活,不被俘虏,不给
分
二处:把自己包含在内/是“我们”的意思/哀叹自己和项羽/对项羽说的(1分)
感到了项羽阵营大势已去、洞察了项羽之后的悲惨命运,是无可奈何的悲鸣/绝望;同时,
当着项羽在席上直接说我们都会被刘邦俘虏,丝毫不顾及项羽的面子,表现其直率/脾气急
躁,以及对于项羽的不尊重/对项羽优柔寡断的暗讽,当面直呼项羽“竖子”。(2分)
11.(此题语 II必做,语 I、语 II不做)
(1)符合礼数。虽然秦国不怀好意,但是名义上是“观宝”,仍请他上座,坐在西边的尊位。
(2分)
/自己因为是主人,坐在了东边的卑位,表现自己的谦逊守礼。(2 分)(2)表明了贤臣在国家中的重
要位置。将四个大臣安排在北边,仅次于贵宾秦国使者的尊贵位置上。(2 分)(3)表明楚国大臣同心同德、
戮力王室/齐心协力、为国家效力/大臣们团结一心。将四位贤臣并排安排在北面的高台上。(2 分)/治
国的大臣在前,率军打仗的大臣次之,表现楚国爱好和平,、但是不惧怕战争,以和为贵,先礼后兵。
(2分)(每点 2分,达到 3点即可)
(以下四道题语 I、语 II必做,语 III 不做)
12.【审题】手法上,“无”与“有”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诗人老病孤独,漂泊在外的
第10页/共15页
凄凉。在手法分析上,要注意整体把握,结合整句分析而不能只看句内一部分。突显的内容,根
据题干上一句“诗人对亲朋消息的期盼”的提示,可知应回答具体的内容,即老病、孤独,漂泊
在外的含义,不能泛泛而谈。【答案示例】对比;诗人晚年生活的多病艰难、孤寂无依、漂洎不
定。
13.【答案】B 乾坤在诗中指日月星辰。故选 B。
14.答案:D.尾联“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频发的忧虑和
对朝廷能够平定边患的期望,而非对异族的轻视。诗人借“外甥国”这一称谓,可能是出于一种
亲善的立场,希望边疆异族能够归顺朝廷。
15.【答案及解析】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是说“吐蕃是大唐的外甥国,怎么能如此忤逆天威?”,表达了对
吐蕃不断侵扰大唐边境的愤慨,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说“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我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
水横流”,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可
见,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情感上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异:一为怒,《秦》诗尾联痛斥吐蕃冒犯大唐天威,表达对其以下犯上、背盟扰边行径的愤怒;
一为痛,《登》诗尾联写听闻北方战事,凭轩流泪,抒发对吐蕃入侵、国破家亡的悲痛哀切。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诗人痛斥了吐蕃多次冒犯大唐天威,表达了对其以下犯上、背盟
扰边行径的愤怒;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
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诗人忧国忧民,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表现了诗人听闻北方战事,凭
轩流泪,抒发对吐蕃入侵、国破家亡的悲痛哀切。
(以下四道题语 III必做,语 I、语 II 不做)、
12.后。因为敌人入侵、人民遭难而产生的深切同情,自己尽管流离失所,但仍然心忧天下的情
怀。
13. 答案:D.“意思是说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错误。友人远离,早已没
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14.答案:C.“皆表达因怀才不遇引发的对现实不满”错误。《登快阁》作于作者在太和令任上,
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
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并没有“因怀才不遇引发的对现实
不满”。
15、【答案及评分标准】
15.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
第11页/共15页
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
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
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答出 3点即可得满分。每点 2分。
16.答案:C 解析:“贫而乐、富而好礼”不是子贡的联想。
17.答案;A.错。只要给他一点见面薄礼,他从没有不教诲的。也无法从不给见面礼就教诲看
出孔子有教无类。
18. 答案: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是
一种为人处事的标准,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故 D说法正确。
19.答案:C.“本来就容易陷于困窘之境”错。“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即便身处逆境,也会固
守内心的操守。
20. (1)【评分标准】“忧”的内涵概括到位,1分;“乐”的涵概括到位,1分。言之成理即可。
忧的内容能够根据原文答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忧道不
忧贫”中任意一点得 1分;乐答出“安贫乐道”之意得 1分。
【答案示例】
“忧”之内涵:不忧禄食贫贱,忧不能进德修业;“乐”之内涵:追求道义,获得内在精神的愉
悦。
(2)【评分标准】
①“忧”与“乐”关系认识到位(2分)
一体两面,对立统一,相伴而生,相互融合,本质相同,都是对“道”的追求等等,2 分忧
是乐的基础,忧后才有乐,忧促进乐,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等,1分
②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分析关系,举例具体、恰切,分析到位、有逻辑(3 分)阅读积累
或生活实际均可,准确恰切 2分;分析扣题 1分。
参考答案:忧与乐在情感上是对立的,但其本质统一,即淡泊物欲,追求精神的富足。不论忧乐
都不应因外物而起,正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根本的是坚守内心的仁道。不
因被贬千里之外或身处庙堂之高而忧乐,只为天下苍生、国家前途而忧,为道义追求而乐。孔子
亦然,不因贫富,只为仁道的求得而忧乐。因此忧乐虽心情不同,但其本质相同。
21. 答案:D。【解析】“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说法不当,“沂水春风”,意思是来自沂水的春风;
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或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22.答案:D。【解析】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谅”为“守信用、诚信”,“益”为“有益、好处”,而非“多或增加”的意思。
23.答案:C。[解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思是“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
第12页/共15页
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倡导意志坚定的理想人格。A 项,诗句强调刑天刚毅的精神仍然
存在,勇猛凌厉之志不可磨灭。B 项,词句表现了词人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
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D 项,诗句表达了诗人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的坚定志
向。A、B、D三项倡导的理想人格均与例句相符。C项,诗句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
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倡导的理想人格与例句不相符。
24.【审题】请从下面几处画线句中选择两处加以分析。分析什么?分析《论语》中的语言艺术。
所以答题不仅要概括划线句的内容思想,更要写明它的艺术效果。
【评分标准】
从四处画线句中选择两处加以分析,每处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内容概括准确 1 分,艺术效果
1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第①句以“浮云”比喻“不义的财富”说明君子要要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坚守仁义(内容
概括 1分)。用通俗的比喻说明做人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答出形象生动即可得分
(效果 1分)。
第②句孔子以反问强调上位者要立身持正,依正道来领导民众,下位者必欣然而从(内容概
括 1 分)。既态度鲜明,又有针对性。或反问句促人深思/突出强调。(效果 1分)。
第③句以“松柏”比喻,说明在人生的重大考验面前,要像松柏一样坚韧不屈,保持节操。
(内容概括分)。用通俗的比喻说明君子的品格,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答出形象生动即
可得分(效果 1分)。
第④句以“赐之墙也及肩”,“夫子之墙数仞”的比喻、对比,形象说明了孔子的道德学问渊
博高深,一没人无法领悟其奥妙(内容概括 1分)。也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形象生动
又突出观点。<效果 1分)。25.微写作。【审题】
①要求“围绕“笞挞'一事进行对话”,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续写,因此写作部分必须承续前序
情节,有明确的语境意识、议题意识。
②《红楼梦》内容要落实在对情节逻辑的把握、细节的勾勒之上,至少不能出现明显纰漏。《论
语》内容要落实在对孔子劝诫话语的排布之上,不能空泛谈仁礼,而要具体谈论宝玉行为涉及到的交
友、孝道、修身、仕途、为学等诸多方面
③虽是超越时空的想象对话,但不能颠覆思想、著作形成的脉络,不能出现以后学观念穿凿附会
孔子思想之言(例如让孔子去讲所谓“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
④对话过程要体现人物身份与性格,因此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生动、贴切、合宜。
【高分范例】
宝玉一惊,孔子询问他:“你为向被打至这般?”里又不免委屈,道:“只因我不喜官场昏暗,功名利
第13页/共15页
禄,不愿谈论仕途经济,爱与姐妹们一同玩耍,惹得父亲不快。”孔子听闻,喟然叹曰:“你我同为时
代的叛逆者,我平生四处宣扬自己的学问,愿能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拯救礼崩乐坏的时代,个人
只是时代中的一粟,也应发挥自己的力量。不顺从众人,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有什么错呢?”宝玉甚
是赞同。“愿你能坚持本心,以个人之渺小做起吧。”孔子又说
宝玉当即心下一惊,只听得那人长叹一声:“安知吾道陷小子于如此境地。”宝玉连忙回道:“非夫子
之错也,乃后人枉改夫子之言,竟使原本真真好的话全成虚妄之词了。”“有这般见地,妙矣!只闻得
你越礼而亲姐妹,不识有诸?”宝玉闻此,只急欲起身吸头谢罪,却疼痛难移只唤呦着说:“宝玉不
敢,唯忧女子之所困,泛爱众而已矣。”夫子闻之微笑,又叹:“吾既知矣只再诲尔二三言:勿滥于情,
切止乎礼。若如尔所为,终不得善也。”话声刚落,云雾已起。
只见一白发老者立于床前,衣着齐整、威严却温和。宝玉见是一男子刚欲开口骂却又不忍。孔子喟然
叹曰:“小子莫怨于尔父,其只为教导尔矣。况尔之行径本不合礼....”宝玉打断到,“有何非礼。我
与蒋兄本为好友,与金钏也只是玩闹,可恨有人污蔑我之清白!”子续道:“蒋公子乃上者之人,不可
动。金钏乃尔母之人,不可戏。此谓孝道。非礼勿动,非礼勿言,是尔过矣。”宝玉道:“你这口气好
生像那四书五经之言,道那伦理道德,甚是无趣!”孔子叹而退矣。
“宝玉啊,你可知错了,可知如何错了?”孔子严肃地看着他。“啊”宝玉有些惊诧,随即又进入了
弟子的角色。“弟子请夫子指教。”孔了叹了竹口气说:“君子应讲究礼义,少者气血不定应戒色,而
你因生分亲近害死了她,这是第一过。我曾与子路讲“六言大蔽”,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你却疏于学
习,不“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第二过。不过“过则勿惮改”希望你能知错就改。”可再当孔子看向
宝玉时,宝玉却已入睡。“朽木不可雕也!”孔子愤愤而去。
孔子曰:“小友为何承此重笞?”宝玉看得一呆忙欲翻身施礼,奈何疼痛难忍,作了几揖,道了来龙
去脉。孔子哂笑两声,道:“这倒是该打了。身为如此华贵之位,不发愤读书,行仁儒君子之道,却
成日花天酒地,你可知过!”宝玉低头,“弟子知过。”孔子又说:“过不为惧,唯改之尔。答之无用,
为立志焉。你生性如此聪明,却无心于学。可知如你不成器,往后将来父母老去,如何尽孝?无人掌
大局,与你的姐姐妹妹,如何尽得忠信?”宝玉大惊,拜谢而别。
孔子问:“宝玉,何故至此?”宝玉见了来者,恍想一下,俱说明了,子喟然叹曰:“孝悌之义,人皆
应有之。尔违抗父命,此为不孝,自会受罚。“宝王分辨道:“我不过与好友相往来,有何不可?”子
曰:“孝为先,于其后,常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尔与友之交,君子乎!其良友乎?二者相往来,进乎
于道义,合乎于礼,于二者皆有所增益,此之谓良友之交。与人交,损人而害己,不知缘由而不知所
求为何,君子恶之。”宝玉沉思半响说:“在理。”
宝玉大惊,一时也顾不得笞挞之痛,掀衾而作,却问:“夫子何故临驾于我?”夫子喟然叹曰:“吾平
生之所重,孝悌也。奈问今却见为父者一苦心,为子者尚不觉悟。”宝玉听罢,只连连手,“为了水作
第14页/共15页
的女儿们,纵是要我死也乐得其所。”见夫子不应,曰:“我知老爷恨铁不成钢才要责我。奈问我本无
心于官禄经书,所求之道异乎。”夫子诲曰:“今上者无道,君子亦当承父母之以报父母之思。以不为
官,需得修身养性,匡己以德。”言罢施施然而去,独留宝玉呆愣醒悟。
第15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