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1 15:47: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会写“醋、饺”等15个生字,会写“热情、风筝”等20个词语。 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风俗。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家乡的风俗。 同学们,我们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那你印象深刻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呢?让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吧。 预设: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春节烧头香和看灯彩…… 师评价:端午节很多地域都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这是为了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春节的烧头香、看灯彩都带给我们特别有意思、有意义的体验与感受。真的是这样,正是我们语文第一单元的篇章页上所写的——(出示篇章页)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那70多年前的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北京的春节又有哪些独具特色的风俗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民艺术家”老舍(出示人物照片+简单文字)写的《北京的春节》(出示课文插图)。 出示词语: 课文中这些难读的词语你可以先轻轻地读一读。 万象更新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这一行的词语都是充满生活化的京味语言。在朗读时,可以多练习几遍。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借助图表,理清课文脉络 1.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内容,北京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持续到了哪一天?(出示学习提示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想一想这些时间点都有哪些民俗活动。借助以下的表格进行梳理。 时间人们的活动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除夕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初六铺户开张、放鞭炮元宵节赏灯、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你是不是也找到了春节期间这些时间点(依次出示)?在这些时间点中,你发现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了吗?是的,按照时间顺序写的。那你又找到了哪些对应的民俗活动(依据回答依次出示)呢? 预设:这些时间点的民俗活动有: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除夕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初六铺户开张、放鞭炮;元宵节赏灯、吃元宵;到了正月十九春节也就结束了。 2.是啊,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时间跨度大,内容也很丰富。你们看,北京的春节每个时间点都有不一样的民俗活动。那课文中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 预设:课文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春节的独特,所以写得比较详细。春节期间的其他日子,人们的活动与其他地区差不多,因此作者就用简单的语言略写了。 三、品读语言,细探详略 1.按照时间顺序,让我们先走进腊八节。腊八节作者主要写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个民俗活动,那作者又是如何写出习俗特点的呢?(出示学习提示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两个自然段,圈画关键语句,并在边上进行批注。 预设1: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感受腊八粥的食材多) 预设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把腊八蒜比作了翡翠,感受腊八蒜的色味双美。) 预设3:联系上文: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感受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腊八节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 小结:作者重点抓住了腊八粥食材多、腊八蒜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尤为突出。 2.同学们,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抓重点,了解特色;品语言,体会情感,进而也体会了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接下来,我们可以用上这样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提示三)默读课文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部分,找找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习俗,圈画关键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简单批注。完成后可以与同伴进行分享。 预设分享: ①预设:腊月二十三的描写 腊月二十三作者描写了祭灶王、吃糖两个习俗,重点写了“吃糖”。在“吃糖”这个风俗的描写中,圈画了“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大小瓜形”,知道这是作者在写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特点。还圈画了“按旧日的说法”以及后面的语句,知道这是写“吃糖”这一习俗的来历。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方面来重点描写吃糖这一风俗。 小结:腊月二十八作者写了祭灶王、吃糖两个习俗,重点描写了吃糖。作者围绕街上卖糖、吃糖来历两个方面展开描写,使腊月二十八这一天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了。 ②预设:除夕 围绕“除夕真热闹”,作者主要写了除夕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圈画了“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等关键词,感受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守岁”风俗的重视,以及浓浓的亲情和人们对辞旧迎新的美好盼望。 小结:作者围绕“除夕真热闹”,运用平实的语言,写了多种除夕的风俗,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了除夕这一日的热闹。 ③预设:初一 作者围绕着“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来进行描写。先总体写“全城都在休息”,再分类写了男人们、女人们、孩子们活动的场景,其中孩子们的活动写得特别具体。 过渡、小结:因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活动是正月初一最突出的特点,而孩子们的活动最有意思,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④预设:元宵节 句一:“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感受元宵节灯多,热闹。 句二:“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几百盏灯”和“有的”感受灯的样式丰富。 师小结:在灯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多么丰富。 ①你们关注到了这些词语的描写了吗?(框出: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你有什么发现呢?(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都”的意思)。 ②那如果我把这些词换一换,你觉得行吗?请你说说理由。 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都是玻璃的,有的都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都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③交流预设:虽然这些词语都表示同一个意思,但是如果用相同的词语进行表达,读起来比较单调。原文用了不同的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了。 小结:同学们,课文中详写的部分,不仅让我们体会到春节的热闹、快乐、温馨,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老舍语言的朴素自然。当然课文中描写的春节的风俗还有很多,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其他部分,与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风俗活动的描写进行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预设:除了这四部分的描写,其他时间点的风俗作者并没铺开来面面俱到地进行细致描写,写得比较简略。 5.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交流预设:作者是根据不同日子在春节的重要程度,以及他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来安排详略。有些日子的风俗详写,有些日子的风俗略写,使得课文主次分明,重点更加突出了。 6.小结: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能让重点更加突出。我们平时的习作也应该是这样的。 7.同学们,在刚才的学习中,有的同学也关注到了这些句子。 出示文中的过渡句画横线:我们再来读一读,你又有什么发现? 预设:这篇课文不仅详略安排得当,结构安排也很紧凑顺畅,前后衔接很自然。 四、拓展阅读,比较异同 1.同学们,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从作家老舍的笔下领略了北京春节的风俗的独特。那么,闽南的春节又是怎么样的呢?作家斯妤又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并与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看看描写的内容与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出示阅读链接) 2.交流预设:这个片段写的是腊月二十九的“围炉”,描写的风俗有“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蒸年糕、做炸枣和五香肠等。介绍风俗活动的同时,又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辞旧迎新画面。 3.课后作业:读读其他作家笔下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搜集不同地区节日风俗,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4.你的家乡又有哪些独特的传统风俗呢?课后你也可以与同学交流交流。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