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和说明方法都没有了解。但是这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入门课,所以老师需要讲得浅显易懂,使学生能够对说明文有一定的了解即可,不求全面深入。
朗读能力方面,学生不会一目十行,快速浏览,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这堂课学生的反应一般,可能是过于紧张。但是总体来说,有所收获。
一、创设了学习情境,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面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较为扎实。??
二、学生对于本课整体上有了一个把握,知道如何看云识天气。
三、学生了解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知道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四、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去读课文,默读和赏析语言时朗读。
五、理清课文思路这一环节,用时较多,学生阅读勾画的学习过程也有些慢。
教学环节设计?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明确目标?1、欣赏姿态万千的图片。2、云的繁体字。3、出示课题。?4、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注音:峰峦????一霎间???预兆???征兆????弥漫???轻盈???月晕???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1、出示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介绍哪几种云?
他们都有什么特征?
2、用第一人称介绍各式各样的云。
3、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
4、理解全文的结构:总——分——总
四、赏析语言
找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细细品读。
五、作业:?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件28张PPT。雲1 看云识天气朱 泳 燚庙山镇初级中学
申 宁观察识别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1字词正音峰峦 预兆 轻盈 崩塌 弥漫
称
luánzhàoyíngtāmíshà一霎间 卷多音字形近字孤
弧姿
资说明文知识小解
一、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二、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三、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诗文)。
*云的种类有哪些?
*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默读并思考2018-11-26看云识天气1卷云身子单薄,最轻盈,站的最高。2018-11-26看云识天气1卷积云飞的高,水分少,云层薄。2018-11-26看云识天气1积云常出现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2018-11-26看云识天气1高积云排列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1卷 云
卷 积 云积 云高 积 云最高很高较高较高最薄很薄较薄较薄象征晴朗无雨雪阳光温和天晴云种类简表(一)2018-11-26看云识天气1卷层云仿佛蒙上白色的綢幕。2018-11-26看云识天气1高层云越来越厚,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2018-11-26看云识天气1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2018-11-26看云识天气1积雨云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1云的种类简表(二)卷 层 云高晴转阴高 层 云低将下雨雪雨 层 云更低雨雪连绵积 雨 云更低雷雨冰雹云天气二者的关系?1晕华虹霞1一(1):看云可识天气:云是天气“招牌”二(2~6):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形态与天气关系(2~5)云的光彩与天气关系(6)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轻高薄(晴)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低厚密(阴雨雪)——晕、华、虹、霞三(7):学看云,预知天气,服务工农业生产总分总对学群学,合作探究讨论要求:
(1)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的思想。
(2)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先一对一分层讨论,再小组内集中讨论。
(3)讨论完的同学整理总结知识。集中本组的智慧,准备好点评和质疑。品析语言,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如:我喜欢“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的形态特点。1棉花云,雨快临 ;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
好晒麦” ;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
黄云翻,冰雹天;乱搅云,雹成群;云打架,雹要下;
黑云黄云土红云,翻来覆去乱搅云,多有雹子灾严重;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谚语1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文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
2.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3.文中②处应填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__,③处应填的颜色是__________。
4.文中④处填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处填天气状况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红色紫色阴雨天气就要到来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1
5.“……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第一句话是( )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7.这段文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8.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征候,先兆B举例子、作诠释、引用A谢谢!《看云识天气》教材分析
? 一、内容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二、教材的处理: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普小品文,申宁老师的这堂课紧紧抓住这一文体的特点,展开生动有序的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
首先,学生的主体意识非常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申老师从云的繁体字入手导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问题的设计有趣新颖,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申老师在上课的各个环节都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不仅让各知识点得以落实,而且让学生乐于学习,而学生乐于学习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申老师设计了两个主问题:①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②文章介绍哪些云?分别有什么特征。
最后,精读与速读结合。速读全文,有利于整体把握;而对于那些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则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慢慢品味,让学生体会小品文的特点。在品味语言这一点上,申老师采用了对比朗读让学生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如:“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空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象征。”括号里的词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受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以致用,类似的例子叫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例加以品析,印象也就更深刻了。又如:“那最轻盈的……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与“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当然,对于申老师的这堂课,我自己也有一些小小的建议,比如叫学生介绍云彩时,一定要选择特征明显的图片。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请多沟通。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穹窿( ?)( ?) 2.棉絮( ?)
二、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2.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
3.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
4.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进入了梦乡。( ?)
三、分类说明
《看云识天气》一文提到了卷云、卷积云、积雨云、高积云、积云、高层云、卷层云、雨层云等八种云。请写出晴朗天气和阴雨雪天气遇到的分别是哪几种云?各有什么特点?
1.晴朗的天
(1)种类:
(2)特点:
2.阴雨雪天
(1)种类:
(2)特点:
四、阅读文段(一)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然后再说说这个标点符号的作用。
(1)
(2)
(3)
2.解释加粗的词,并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1)姿态万千:
(2)变化无常:
3.用文中的原句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然后指出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
(2)作用:
4.云的特征是什么?
5.这段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________
6.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a.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上完本课后,反思如下:
一、 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整堂课的整体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并且能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们探究、合作,以感知全文。我觉得采用列表的方式,学生们基本能识别云,并能基本掌握云与天气的关系。 但由于课前预习的不够充分,导致于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这一目标没有实现。
二、 教法情况 在教法上,运用“互教”、“班教”、“导教”的方法,即以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比如小组合作这样的形式。有代表性和共性的问题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比如找课文的中心句这一环节。对于个性的或通过以上环节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回答。
存在的问题:没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感觉基本上还是自己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缺少学生的见解和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别让他们当“看客”和“听众”。
三、 教学中的失误与不足 1、课前的预习没落到实处,导致整节课的节奏都比较慢。2、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和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多磨练,学习。7、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以及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为了更好的巩固云与天气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采用第一称的方式来介绍云,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在云上,这样会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云与天气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引入下面“对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这一环节。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问题多多,再加上我的专业不对口,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探索。
《看云识天气》课标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本课课标?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三、课时划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复习说明方法,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四、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教学难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