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5 孙权劝学(宿恒山)(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5 孙权劝学(宿恒山)(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3 13:05:28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初中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充分利用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文本的能力。
学生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搜集了有关作家、作品和相关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的资料。对本文已做了预习,能够熟练朗读。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成语上有一定的坡度。积累名言警句上可能有所欠缺。
《孙权劝学》课后反思
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之一。学生讨厌学,老师害怕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调动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热情,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这在公开课上显得较为突出。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高屋建瓴;既要推陈,又要出新,如何解决这对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前段时间有幸在语文教研员隋树山老师及同事的帮助下,上了一堂公开课《孙权劝学》,在不断摩课,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逐渐察觉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其中一条出路:努力上出文本价值,体现文言文的文化气息。
整堂课学练结合、效果明显。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课件28张PPT。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
☆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著有《资治通鉴》
《司马文正公集》
《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
★ 一部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吕蒙 卿当 涂 邪(通假字,“耶”) 涉猎 即 méngqīngtúdāngyéshèjí
孰 遂 更 岂 qǐ gēng suì shú听一听
听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朗读停顿孙 权 劝 学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疏通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句子。
2、质疑,共同讨论。译一译疏通文意 初,权 谓 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
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当初对……说说现在掌管事情用事务难道想做句末语气词只应当历史罢了说与……相比怎样认为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 议, 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见事 之
晚乎!”肃 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开始和讨论议事非常(十分)惊奇现在就为什么无实义迟于是拜见表顺接读书人,有抱负或有特殊才能的人再,又1.说说下列句中得通假字“邪”通“耶”意思:呀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
见: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求学的最高学位只、仅转折连词了解知道看见重新越发,更加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道:“你现在执掌大权,管事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哪里是想要你研研儒家经典当博士吗?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对我大有教益。”吕蒙这才从师开始学习。
后来等到鲁肃来寻阳,跟吕蒙交谈讨论,鲁肃大吃一惊说:“从你如今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刮目看看,兄长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随后告别离去。3.课文翻译品析文章分角色朗读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孙权劝学写的相互关联的三件事是什么?
2、从中找出两个成语并解释。思考孙权 学
吕蒙 学
鲁肃 学思路劝就赞成语释义1、“吴下阿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或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成语故事刮


看达


测做一做一、解释重点注释1、谓……曰:对……说2、掌 事:掌管国家大事3、但:只不过4、多务:事务繁多5、孰若:与……相比如何6、非复:不再是7、见:了解知道14、更:重新8、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10、辞:执政掌权9、当涂:借口从师学习11、就学:到12、过:13、才略:才干谋略二、翻译句子1、蒙辞以军中多务。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孰 若孤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兄长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博士呀﹗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推辞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说明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的道理。赠言: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身 居 实验赠言: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主题探讨读思结合 明道理谈启发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劝人要讲究策略,教育他人要诚恳耐心要爱才但不能忌才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说话要得体不可以势压人取得成绩不能骄傲沾沾自喜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重要延伸拓展2.找出本课的成语释义1.读书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
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吴下阿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或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
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人 物 形 象1孙权:吴国国君
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 循循善诱
2吕蒙:吴国名将
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坦诚豪爽
3鲁肃:吴国谋士
豪爽 有风度 真诚 《孙权劝学》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文本,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形象地感知人物。

观摩课记录
师:同学们好,非常高兴能和我们郯城实验学校七年级17班的同学一起学习语文,下面,请大家选择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方式:一.教你没商量,什么意思呢?就是上课是老师的事,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二.商量着来学习,课堂是老师和同学共有的,我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商量着学语文,大家选择哪一种呢?
生:第二种
师:我们的同学可真有个性,下面,我们就来商量商量:大家待会儿能不能想说就说(能)同学们,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新老师、新课文,下面这么多老师、评委,可能有同学心里会这样想,要是待会儿说错了话,那多没面子呀,有过这样的想法吗?(有;没有!)老师真佩服那些说“没有”的同学,希望你们真的能"想说就说",如果还有这样想法的同学,别害怕,你只要记住一点就行了:我们是在上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好了,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可以!)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孙权劝学”
(板书课题 ,边读边写)
请大家把课题念一遍(生读)
师:再念一遍,声音有多大读多大(生激情朗读)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把课文读了一遍的同学请举手(众生举),读了5遍的请举手(5人左右举),有8遍的吗?
(问其中一个读了5 遍的同学为什么读这么多遍)
生: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
师:老师想到了一句古语来概括你的回答:书读百遍……
生(齐):其义自见
师:是呀,读书对于我们学好语文很重要,读书在我们一生的发展中都至关重要,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孙权劝学》一文就是讲的是孙权劝吕蒙要多读书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下面老师推荐给大家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出示课件)
读—死去活来 译—文理通顺
背—烂熟于心 用—内外相连
师:下面进入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板块:读!读要读得“死去活来”,什么叫“死去活来”呢,"死去"就是读准字音,一个字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有一个读音如:(出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开读一遍
生读(更的读音出错)
师:同学们,更有两种读音,一是gēng,另一种读gèng,念gēng是重新、更换的意思,念gèng是表示递进的意思,大家看课下注释试着把本句翻译一遍
生开始译
师:该念什么呀?
生:gēng
师:对,下面,我们再大声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生读)
师:同学们,其实,在本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字,如“孤光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中的“为”应念“wéi”等
下面是要读得“活来”“活来”就是要读出感情,把人物读得活灵活现,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接下来,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能不能把课文读得死去活来!大家最想听谁朗读?
生(齐):付成成
(付成成读课文)
师:大家能评价一下吗?
生1:她把“自以为大有所益”读成“自有大益了”
师:对,所以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
生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节奏读错了
师:你试着读一遍
(生2读,全班鼓掌)
师:付成成朗读还是不错的,激发了教师想要和他比赛的欲望,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吗?
生(齐)好!
(师范读,完后全班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不过老师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读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有
(出示课件:请把下面语句读得死去活来)
(第一句:卿今当掌事,不可不学!)
师:谁愿意读给我们听听?
(一生举手,并朗读)
师:读得不错“死去了”,但没“活过来”(众生笑),老师觉得你很有朗读的潜力,我来帮帮你,愿意吗?
生:愿意!
师:你了解孙权吗?
生:他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
师:对(出示课件)这就是孙权,国君应有君临天下的威风与气质,这句话是孙权对谁说的?
生:吕蒙
师:(出示吕蒙的图片资料)一个国君要求大臣做一件事,语气应怎样?
生:肯定,坚决!
师:对,那么文中的哪些字该重读?
生:“不可不”
师:试着再来一遍(明显进步!)
师: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句话,孙权怎样称呼吕蒙的
生(齐):卿
师:卿是什么意思?看注释
生:君对臣,朋友之间的爱称
师:对,是“爱称”,所以,孙权对吕蒙既是严格要求,又是严中有爱,有关爱的语气在里面!来,试一遍生齐读!
师:同学们,三国之争实际是人才之争,孙权希望他的大将既能武、又能文,要文武双全,所以他对吕蒙是饱含期望,下面,大家就以严肃、坚决、关爱、充满期满的语气再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听课老师鼓掌)
师: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吗?
生3:我不明白这个“但当涉猎”是什么意思?
生4:只要初略地阅读
师:但作什么讲
生5:只要
生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生1:鲁肃于是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他结为朋友而离开
生继续质疑……
师:下面,老师考考大家
(出示课件准备的字词)
师: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积累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背诵,我建议大家以后每学一篇文言文都把它背下来,老师就这样做的,你们猜猜老师把全文背下来需要多长时间?
生:5分钟,2分钟……
师:开始记时(一口气不带标点在30秒内把全文背下来,生鼓掌)
师:要背诵,就得烂熟于心,还得理清文章的思路,下面我们来理理本文的思路,文中主要出现几个人物?
生:三个,孙权、鲁肃、吕蒙
师:他们三人都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来写“学”(边问边板书)
孙权在劝学、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之下开始就学,而鲁肃是惊叹于鲁肃学习上的进步之大,所以是叹学下面,我们根据这个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背课文)
师:同学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带着语文知识走向生活,做到课内课外紧密相连,请看大屏幕(出示练习,填出成语,20秒后生7举手)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生鼓掌)
师:吴下阿蒙现统指学识尚浅的人,“刮目相待”指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多指由坏变好同学们,孙权劝学一文选自哪里?
(生齐):《资治通鉴》
师:《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
(生七嘴八舌,生8举手)
生8:司马光编著,编年体通史……
师:我补充一下,之所以取名《资治通鉴》意思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帮助国王管理国君的,那么“孙权劝学”历经了好多个世纪,对我们还有现实指导意义吗?你读了本文有什么启示?
生9:学习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学到老活到老.
生10:我们不要做吴下阿蒙,我们要用真才实学让人刮目相待
生11: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师:你从“刮目相待”总结而出
生12:我们对别人的进步还要肯定,我们要多学习
师(低沉的):同学们,看着你们这么爱学习,不禁撩起了我的一件心事:我班一位同学特爱上网,老师劝他要多学他给我说:老师,清华北大我上不了,重高我考不上,读书没用?弄得我一时无言以对,请你帮我劝劝这位同学,大家试着把要对他说的话写下来:(2分钟后,有同学举手)
生13:亲爱的同学,虽然我们素未蒙面,但我要劝你,玩电脑对你没多大好处,你要多学习,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生14:同学,你好!我们有共同爱好,我也爱上网,通过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我知道了,我们不能再沉迷于网络,不要再做吴下阿蒙,要力争做饱学的鲁肃(众师、众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能现学现用,像孙权一样结合自身来劝,太有办法了,同学们,短短的四十分钟就快到了,请大家把你们要对他说的话交给科代表,我一定把你们的真心带回去给他,好,下课!
《孙权劝学》评测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朝代)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 涉猎( ) 孰( ) 遂( )
三、 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当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
3、治经为博士邪 治 ; 4、但当涉猎 涉猎 ;
5、见往事耳 见: 。 6、蒙乃使就学 乃: ;
7、卿今者才略 才略 ; 8、即更刮目相看。 刮 ;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耳 ( ) {往事不堪回首 ( )
D.{卿今者才略 ( ) {卿今当涂掌事 (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权劝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该书是 宋(朝代) 司马光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  到 五代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惊讶、敬佩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学有所获
;文末的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 ) 涉猎(shè ) 孰(shú ) 遂( suì )
三、 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当 当权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推辞 ;
3、治经为博士邪 治 研究 ;4、但当涉猎 涉猎 粗略地阅读 ;
5、见往事耳 见: 了解 。6、蒙乃使就学 乃: 于是,就 ;
7、卿今者才略 才略 才干和谋略 ; 8、即更刮目相看。 刮 擦 ;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D )。
A.{但当涉猎 ( 应当 )   {门当户对 ( 相当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好处 )  {多多益善 ( 更加 )
C.{见往事耳 ( 历史 )    {往事不堪回首 ( 过去的事 )
D.{卿今者才略 ( 您 )   {卿今当涂掌事 ( 您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C )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 )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 )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C )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下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大哥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我的启示是:1、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2、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
《孙权劝学》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环节设置到位。缺点是:问题设置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够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在导入、教学环节衔接方面还应讲究些艺术性,小结时要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
经过认真反思,我不仅认识到本堂公开课的缺陷,而且意识到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孙权劝学》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根据这一要求,并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1.)诵读课文,把握文意,并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复述课文内容。
(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教师准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