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5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5-01 19: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选修一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为体现新课标“注重学科本质,培养科学思维”的基本理念:本节从观察生活中的碰撞现象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对碰撞过程中的时间特点和受力特点的分析,创设物理情境,提出“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关系”问题。让学生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自主探究碰撞现象中的动量变化特点和能量变化特点,能用所学知识,判断碰撞的类型,分析碰撞后速度的可能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一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第五节的内容,动量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规律,碰撞问题是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些内容的基本应用。
教材内容与体系安排
本节课先是通过回顾第一节的演示实验,提出了弹性碰撞的概念,进而提出非弹性碰撞的概念,通过“思考与讨论”,进行理论推导,进而解释了第一节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学情分析】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高一四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知识储备方面:学生经过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已经学习了“系统”的概念,基本掌握了动量守恒的条件,能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会通过计算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个性方面:四班共有学生45人,男生21人,女生24人,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女孩子在涉及到现象的展示时好奇心强烈,在课堂讲授中善于观察和思考;男孩子相对活跃,计算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因此应注重交叉学习,取长补短。
3.学习能力方面:四班学生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部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感知能力较强,能够轻松理解物理规律;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不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规律,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就地取材,加强引导。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物体间的碰撞。
2.通过对碰撞问题的实际分析,体会动量守恒定律的优点。
3.通过对碰撞现象的分析,建立碰撞模型,进行理论总结。
4.通过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
2、会应用动量、能量的观点综合分析、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重点突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碰撞中的现象,计算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和动能变化,结合计算结果,总结碰撞的种类。
【教学难点】
1.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对弹性碰撞的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直观演示法
【学习方法】
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多媒体视频
【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预设
教学环节一:知识回顾(2min) 提问:1: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回顾第三节所学知识。 回顾之前所学内容,为接下来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碰撞问题提供思路。
教学环节二:视频引入(2min) 播放一系列碰撞现象:击打台球、车辆相撞、球员对抗、星球撞击等。 引导学生观察碰撞中的时间特点、作用力特点。 观察视频中碰撞的特点,结合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判断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思考碰撞前后的机械能关系。 通过视频展示生活中的碰撞现象学生可直观的观察到碰撞时时间短、作用力极大的特点。很容易很据动量守恒的条件总结出碰撞中的动量关系
教学环节三:概念梳理(1)(4min) 播放用等长细线悬挂起来的相同小球的碰撞。引导学生观察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是否变化。 观察两相同小球的碰撞过程,用第一节所学的知识判断碰撞前后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通过展示第一节所学实验,得出弹性碰撞的定义。 在第一节所学内容中,被撞小球在撞击后的速度用小球被撞起的倾角来计算,计算难度较大,所以在此模拟实验中,消除了空气阻力对实验的影响,简化了学生对碰撞过程机械能变化的判断。
教学环节四:分类探究(1)(10min) 引导学生列出在弹性碰撞情况下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关系式,得出碰撞后两物体速度的表达式。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弹性碰撞在两物体质量不同时碰撞后的速度并举例。 根据弹性碰撞动量和机械能的特征列出计算公式,并能根据所得表达式分析一定条件下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并能根据所得速度关系举例。 通过对弹性碰撞后两物体速度的分析,加深对弹性碰撞的学习。 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的表达记忆较为困难,学生在应用两公式之前因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记忆。
教学环节五:概念梳理(2)(3min) 播放在气垫导轨上两相同小车的碰撞。引导学生计算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是否变化。 计算系统机械能是否变化。 通过对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的计算,得出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的碰撞叫做非弹性碰撞。
教学环节六:典型例题(10min) 给出几组碰撞前后两物体的速度,让学生计算碰撞前后系统动能的变化量和机械能的变化量。 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得数据。 得出完全非弹性碰撞的定义。 计算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量和机械能的变化量。 分析计算数据,判断碰撞类型。 通过例题数据的计算,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碰撞的理解。 由于计算量大,在计算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在此过程中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教学环节七:课堂练习(2min) 练习例题。 根据所学知识对练习题进行解答。 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八:课堂小结(2min)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巩固知识,回顾重难点。
教学环节九:课后应用(3min) 根据碰撞特点,判断碰撞后两球速度的可能值 用动量守恒和机械能不增加解决问题。 进一步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此题计算量较大,对计算能力不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针对这些同学,可以将此题设计成家庭作业。
教学环节十:课堂评价,作业布置(2min) 根据课堂表现,进行小组的自评和组间的互评 作业布置:1【学后思考】在探究“弹性碰撞中的速度变化情况”中没有谈到桌面是否水平,也没有谈到物体与桌面的摩擦能否忽略。你认为这两点会对结论有重大影响吗?为什么?对比两次的感受,试着分析原因。 2、完成课本问题与练习。 优秀小组分享合作经验 作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思考摩擦力对碰撞结果的影响,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提升。 第二部分是考察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检测自己对碰撞的理解。小组自评和互评,促进了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学习。
板 书 设 计 碰撞 一 弹性碰撞 二 非弹性碰撞 完全非弹性碰撞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