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4弹簧测力计
课题 3.4弹簧测力计 课时 共( 8 )课时; 第( 4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2.掌握弹簧测力计各部分名称及作用。3.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4.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弹簧受力越大,伸得越长。
教学重点 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其组成,并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设计原理。
教 法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探究学习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刻度标识、设计原理。
学 法 学生进行观察并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和展示,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最大量程,在视频的指导下,小组合作测量物品,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品的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弹簧测力计、学习记录单。
板书设计 3.4 弹簧测力计1.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2.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应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min)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几节课学习了用各种力驱动小车,请大家回忆我们可以用哪些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多媒体出示图片)。(说的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补充,提醒学生回答问题注意完整性。)我们知道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了起来,那么怎么知道用了多少力呢?在研究运动和力时,要知道力的大小,有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大家看,(出示弹簧测力计),你们认识它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板书课题) 学生观察图片后可能会说:垫圈的重力转化成小车的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气方向相反的反冲力,小车在反冲力的推动下就运动起来了;利用橡皮筋产生的弹力。 多媒体出示拉力,反冲力,弹力作用下的小车图片。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进而揭示本课课题。
二.新授环节(27分) (一)认识弹簧测力计(14min)1.认识各类弹簧测力计。(多媒体出示图片)常见的几种弹簧测力计。2.发放弹簧测力计同桌2人一个,观察弹簧测力计有哪些部分组成?想一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1)尝试说一说,有哪些部分组成及其作用。(2)学生上台贴一贴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名称。(3)(多媒体投屏)学生上台互展示手中的弹簧测力计,边指边说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4)教师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图片,讲解各部分的名称。3.拉一拉:用力慢慢拉挂钩,发现弹簧怎么变化?指针怎么移动?师小结:弹簧慢慢伸长,指针逐渐下移。认识力的单位观察弹簧测力计,你发现力的单位是什么?用符号表示是什么?在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简介一下牛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的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纪念牛顿对力学的突出贡献,就用他的名字为力的单位。)右边的“克力”表示一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同时提一下刻度板右侧的gf单位,强调我们只看左侧的刻度和数值就可以。)实践环节:请拿出学习记录单,完成学习活动一的内容,看谁又快又准确。你会读弹簧测力计吗?以5N条形盒测力计为例,说一说每一大格是多大的力,每一小格是多大的力,最大能测多大的力(最大量程)。 同桌两人一组观察弹簧测力计(1)尝试说一说,有哪些部分组成及其作用。(2)学生上台贴一贴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名称。(3)学生上台互展示手中的弹簧测力计,边指边说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学生动手操作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力的单位,认真听老师讲解单位牛的由来。学生拿出学习记录单,又快又准地完成学习活动一的内容。学生观察手中的弹簧测力计,说一说每一大格是多大的力,每一小格是多大的力,最大能测多大的力(最大量程)。点到名的学生上台展示说一说。 多媒体出示各类弹簧测力计图片。多媒体放大镜放大各个组成部分。学生上台边指边说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投屏展示学生说的过程。借助多媒体蒙层的功能帮助学习。多媒体出示图片介绍牛顿。多媒体出示图片讲解力和克力。多媒体调出计时器规定2分钟,完成学习记录单活动一。阿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各部分构造与作用、力的单位及其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是多大的力、最大能测量的力。
(二)使用弹簧测力计(13min)1.感受不同大小的力。同学们请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1N、1.5N、2.5N,观察弹簧是怎样变化的?指针是怎样的移动的?说明了什么?小结:越向下拉动,拉力越大,弹簧伸的越长,指针随着下移。说明弹簧受力越大,伸得越长。2.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轻重的物体对它拉力的大小?认识了弹簧测力计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PPT出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指在“0”的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请同学们默读注意事项中的文字,并理解文字中的含义,你们读完了吗?现在让我们通过视频学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多媒体播放视频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谁来说一说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师: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测量的力有没有超过最大值呢?师:在测量前,我们首先要估算物体力的大小。(一袋盐的500克,大概是5牛;一个鸡蛋50克,大约0.5牛,两个鸡蛋大约1牛)操作环节:出示学习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并记录(要求先估计再实测)1.实验之前,阅读活动手册。教师强调一定要先估测物体力的大小,再实测,估测一个实测一个,比赛哪个小组估测得越来越准确。2.交流:展示记录单,强调错误操作方法。(多媒体投屏) 同桌合作操作一人提一人拉,轮流操作,讨论发现及感受。同桌合作操作一人提一人拉,轮流操作,讨论发现及感受。请同学们默读注意事项中的文字,并理解文字中的含义。学生然后通过视频学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后说一说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同桌间互相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拿出学习记录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并记录(要求先估计再实测)实验之前,阅读活动手册。学生完成记录单后,分小组展示汇报记录单。 多媒体出示用手拉一拉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多媒体出示小结内容。多媒体出示文字注意事项;多媒体播放如何使用测力计视频。多媒体出示实验记录单及其要求。多媒体投屏展示学生完成的记录单。
设计意图:掌握正确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并明白估测的意义。实测之前先估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牛顿”的单位量感,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实测则是培养学生的测量和读数能力,学会规范操作力的测量工具。
三、总结研讨(4min)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弹力呢?这些物体的弹力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有弹力的现象,并说一说是如何产生弹力的。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产生弹力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例子中的弹力是怎么产生的,进一步加深对弹力科学的理解。将本课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知道这些物体产生弹力时物体都发生了形状变化。
四、拓展作业(5min)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制一个测力计呢?课后请动手试一试。准备材料:橡皮筋、硬纸板、别针等。(多媒体展示)制作方法:第一步,在纸板中间剪一块长方形的纸板,把别针别到纸板中间。第二步,在别针上套上一个橡皮筋,用另一个别针扭成一个小挂钩,用来挂被测物。再用一个菱形的小硬纸片,别在别针和橡皮筋的连接处,当作指针。最后画上刻度,简易的测力计就做好了。 全体学生表示都乐意制作简易测力计。学生记下所需要的材料,及制作方法。学生认真观看制作视频。 多媒体出示:制作视频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活动,加深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刻度和力的单位“牛顿”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2min) 同学们,请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学生自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本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探究学习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刻度标识、设计原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既达到了探究与学习的目的,又使他们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会了许多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以及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的兴趣。但是我在教学中太急于求成,,没有注意个别学生的反应,一味想将课堂内容讲解完,最后收到的效果反而不太理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把某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转抛给其他学生,听听别的学生的意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