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 ★ 启用前
高二下期半期质量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 8 页;答题卡共 4 页。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鉴赏,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鉴赏的方式是直观的、
印象的、顿悟的。“郊寒岛瘦”这四个字,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若问:何谓“寒”?何谓
“瘦”?说这话的苏东坡本人也未必能做出精确的回答。他只是把自己对孟郊、贾岛这两位
诗人的总体感受说了出来,其中的意味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研究大抵
是这样,以三言两语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同朋友间的对床夜语,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
逻辑的实证;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
传统的方法自有其长处。艺术不等于数学,艺术分析不能达到也不必追求数学计算的精
确性。审美判断以审美感受为基础,而审美感受的主体应当有较高的悟性。建立在感受的基
础上、靠妙悟做出的审美判断,往往比套用某种理论模式演绎出来的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
趣和共鸣。然而传统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总体把握需要细密的分析作为补充,艺术品鉴应
当示人以可供捉摸的方向,不能总是给人一种混沌的感觉。
那么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是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
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但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抒情诗连故事、人物
也没有,它唯一给予读者的就是语言。一首五绝给了读者什么?不就是二十个字所组成的几
句话吗?不管怎样分析,都必须从这二十个字入手。所以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
析。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
般的书面语言,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话,别人一
定会感到奇怪或可笑,因为这不合乎日常交际使用语言的习惯。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
的语言,那是对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加以改造使之变了形的。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
欲超出这规范,或者说自有其超常的规范。读者也已习惯用超常的眼光去读诗,心理上有了
相应的准备。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高二语文试题卷 第1页(共 8 页)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音方面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表现
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取
得新、巧、奇、警的效果。语言形式的变幻服从于所追求的艺术目标,而不是文字的游戏。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
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只停留在语言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
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
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
的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这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又一奥妙。大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诗歌意象的源泉,历代的诗人们总是努力从中寻觅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意象,来编
织他们的诗句。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有
唐三百年,自然景物意象化的过程十分迅速,同时诗歌创作也达到了高峰。意象还有一个比
喻化、象征化的过程。比喻化和象征化使意象的蕴涵丰富,是意象成熟的标志;但也会使意
象凝固,而成为意象衰老的标志。唐诗富于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
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老去,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
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汉语句子的组织
常常靠意合而不靠形合,中国诗歌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连词、介词往往省略。词和词,句
和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加了意象的密度,而且增强了多义
的效果,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
材料二:
意象的类别因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现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将意象分成比喻性意象与
描述性意象。
比喻是我国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里所说的“比”在一定程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比喻。比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
用形象生动的事物来形容形象不够生动的事物或没有形象可言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用作
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比喻性意象分为明喻性意象和隐喻性意象。明喻性意象的
诗歌中,被比成分与比喻成分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之处,但两者不是等同关系。比如徐幹的
《室思》诗:“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长期思念丈夫的情绪看不见摸不着,用长流不
断的水来比喻非常恰当。隐喻性意象的诗歌中,被比成分与比喻成分之间不是相似关系而是
等同关系。使用隐喻的目的是让读者以为诗人不是在打比方,以增强艺术效果。如《诗经·柏
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匪”作“不是”解,这里运用了
否定性隐喻方法。陈望道曾说:“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
写诗不能事事比喻,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以外,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意象最
基本、最普遍的作用还是被诗人用来描述景物与事物,并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描述
性意象中,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客观事物中渗透着人的主观情感。如宋
末汪元量的《醉歌》:
南苑西宫棘露牙,万年枝上乱啼鸦。
北人环立阑干曲,手指红梅作杏花。
高二语文试题卷 第2页(共 8 页)
本诗描述了皇宫花园里篱笆墙已无人修剪,花园里乌鸦正在啼叫,北方的蒙古人站在
花园中,将从未见过的梅花称作杏花。诗人借此表达了因亡国而产生的悲哀之情。
为了叙述的方便,前面我们将比喻性意象和描述性意象分开作了介绍。事实上,在诗歌
的创作过程中,各类意象往往兼而用之。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摘编自徐有富《诗学原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小说和戏曲是靠故事和人物传递情感,诗歌是靠语言表达情感。
B.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自然景物意象化的过程会让诗歌的内容变得更加的含蓄和跳跃。
C.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诗歌语言的变形虽是文字游戏,但也要服从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D.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我心匪石,不可转也”中的“心”和“石”之间是等同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介绍了中国古人鉴赏诗歌艺术的特点,同时也论述了这种鉴赏方式的优点和不足。
B.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要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需从语言和意境两方面入手,其中前者更重要。
C. 材料二区分了比喻性和描述性意象,前者强调意象与情感的相似,后者强调意象之间的相合。
D.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在阐述观点的时候,都列举了具体的诗歌,这更易于读者理解观点。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材
料二第三段的论据支撑相关观点。
B. 敖陶孙评价曹氏父子诗歌时所说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
年,风流自赏”可作为材料一第一段的论据支撑相关观点。
C. 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材料一第四
段的论据支撑相关观点。
D.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和孙鲂“颠狂絮落还堪恨,分外欺凌寂寞人”中
柳的意蕴不同,这可作为材料一第五段的论据支撑相关观点。
4. 作者为什么将李白的《送友人》作为“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各类意象往往兼而用之”
这一观点的例证?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4 分)
5. 材料一中袁行霈认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请结合材料内容,
谈谈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6 分)
高二语文试题卷 第3页(共 8 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漏斗户”①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
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
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
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
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到城里去做买卖。去卖什么?卖油绳②。赚了钱干什么?打算买一顶
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说真话,从三岁以后,四十五年来,没买过帽子。解放前是穷,买
不起;解放后是正当青年,用不着;而且肚子吃不饱,顾不上穿戴,虽说年纪到了吧,也怕
脑后风了。正在无可奈何,幸亏有人送了他一顶“漏斗户主”帽,也就只得戴上,横竖不要
钱。七八年以后,帽子不翼而飞,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今年好像变娇了,
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好在这也不是大事情,现在
活路大,这几个钱,上一趟城就赚到了。
过去,他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人们聚拢来聊天,他总只听不说,别人讲话也总不朝他
看,因为知道他不会答话,所以就像等于没有他这个人。他只好自卑,他只有羡慕。他不知
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这一个名词,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他总想,要
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走到县城的时候,还只下午六点不到。他不忙做生意,一路游街看店,找到了满意的一
顶帽子,突然想到没有带钱,于是打算道火车站卖油绳。下车的旅客一拥而上,七手八脚,
伸手来拿,卖完一算账,竟少了三角钱。他叹了一口气,自认晦气,只好认了吧,横竖三块
钱赚头,还是有的。打算动身凯旋回府,谁知一站起来,双腿发软,两膝打颤,只得找个位
置坐下,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一觉醒来,天光已经大亮,用手一摸,身下贼软,连忙
一个翻身,低头望去,证实自己猜得一点不错,是睡在一张棕绷大床上。陈奂生吃了一惊,
要弄清楚怎么会到这里来的。他好像有点印象,好不容易才想出了县委吴楚书记和他的汽车,
吴书记送他到招待所,并要了一个单独的房间。
他和吴楚之间,其实也谈不上交情,不过认识罢了。只有一次,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
天突然闯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听那话音,像是特地来体验体验“漏斗户”的生活改善到
什么程度的。细算起来,等于两顿半饭钱,那算什么交情呢!
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被子上拭了拭,便睁开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
方。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平顶(天花板)白得耀眼,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
影子来;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
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呱呱叫三层新。陈奂生不由自主
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
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
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
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一瞧别人是
穿了鞋走路的,知道不碍,也套上了鞋。心想这哪儿是我该住的地方!这样好的房间,不知
要多少钱,我又没处报销。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
他心里不安,赶忙要弄清楚。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
他走到门口柜台处,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同志,算账。”
高二语文试题卷 第4页(共 8 页)
“五元。”
陈奂生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
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
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
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大姑娘说可以住到十二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点走,这
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
这陈奂生确是个向前看的人,认准了自然就干,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
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这个好人,大概只想到关心他,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
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
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用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
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
他出得门来,再无别的念头,直奔百货公司,把剩下来的油绳本钱,买了一顶帽子,立
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眼看离家不远,忽然想到这次出门,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怎么说呢?陈奂生自问
自答,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拍着大腿,高兴地叫道:“有了。”此趟上城,
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全大队的干部、
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唔!……他精神陡增,顿
时好像高大了许多。哈,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
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人民文学》,1980年 2期,有删节)
注:①漏斗户:常年贫困的人家。②油绳:一种油煎的面食。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悠悠”写出了陈奂生物质生活得到满足
后,内心非常轻松。
B. “现在活路大”从中可看出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这也促使陈奂生
更渴望“精神生活”。
C. 小说中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展现了当时农民性格的复杂性:善良却又自
私,淳朴却又冷酷。
D. 吴书记和陈奂生有“交情”这一情节属于补叙,交代了陈奂生能入住招待所的原因,
使情节的展开更合理。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简直像拎了束灯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陈奂生轻松愉悦的状态。
B. 第二段运用叠词,如“微微吹”“暖烘烘”,让人对寒潮过后天气好转有了具体印象。
C.作者善于运用短句,这使文章的语言更为活泼灵动,简洁明快,同时也增强了节奏感。
D. 文章善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心理,旅店服务员看报这一细节,反映其对陈奂生的轻视。
8. 从“陈奂生想罢”到“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陈奂生的心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 高晓声在《谈谈有关陈奂生的几篇小说》中提到,“对于人物的故事情节,我的难处,
就要变不合理为合理。”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是如何“变不合理为合理”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高二语文试题卷 第5页(共 8 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
从君鱼受道矣。”建武五年,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
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至丰积。
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
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
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唯.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
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
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时陇西贼夜攻府舍,执奋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
一子,终不顾望,穷力讨之,遂禽灭贼党。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以病
去官,守约乡闾,卒于家。奋晚有子嘉,官至城门校尉。
(选自《廉吏传》)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唯河西A 独安 B 而姑臧 C 称为 D 富邑 E 通货 F 羌胡 G 市 H 日四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事母孝谨”中的“事”和“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事”意思相同。
B.“河西守令咸被征召”和“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中的“被”意思不同。
C.“唯奋无资”和“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唯”意思相同。
D. “见有美德,爱之如亲”中的“美德”是指“拥有美好品德的人”。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孔奋年少时曾跟从刘歆学习,刘歆很欣赏他,还告诉门生自己从孔奋那里学到了大道。
B. 孔奋侍奉母亲孝顺恭谨,他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但却努力让母亲能够吃到精美的食物。
C. 姑臧县的官吏百姓以及羌胡之民共同凑集了许多牛马器物,来表达对孔奋的感激之情。
D. 孔奋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受到了太守梁统的敬重与举荐,世祖也因此下诏褒扬孔奋。
13.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4分)
(2)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穷力讨之,遂禽灭贼党。(4分)
14. 孔奋为什么能够入选《廉吏传》?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3 分)
高二语文试题卷 第6页(共 8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灞上
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
②久,何年致此身③。
【注】①灞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
赴京城求取官职的寄居之地。②郊扉:郊外房屋。③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写灞原上风停雨歇,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向南飞去。
B. 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在寒意重重的秋夜,未眠的诗人独坐孤灯之下。
C. 第三联写诗人能听见露珠滴落之声,以声衬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
D. 诗人与僧人为邻,耳濡目染,希望自己也能过上寄情山水田园的生活。
16. 此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列传》中“ , ”两句写出屈原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意旨却极为
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2)《过秦论》中“ , ”两句写出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
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19 题。
人们为什么对甜味有天然的喜好?因为甜味可以刺激大脑释放诸如多巴胺、内啡肽等兴
奋性的神经递质,(甲)。这种精神愉悦的体验,使甜品被赋予了“幸福”的含义,也让人
们更加喜爱甜味。
但是不论是以阿斯巴甜为代表的人工甜味剂,或是以赤藓糖醇为代表的天然甜味剂,
(乙)。虽然甜味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分的摄入,但研究显示,大量食用甜味剂会破
坏人体对饱腹感的感知,使人们更容易过量摄入食物,影响体重控制效果;另外还可能影响
人体的代谢,如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改变肠道菌群结构等。
(丙)。①无糖饮料配料表里的麦芽糊精、玉米糖浆等,②葡萄糖或者蔗糖实际上换了一
个称呼,③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是一种误导。消费者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
盲目相信“无糖饮料中没有糖,利于减重或者控制体重”这类说法。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语病,请写下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
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高二语文试题卷 第7页(共 8 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四五年来,除.非.有.要.紧.的.事.,简直没有出过门。不是不爱旅行,是怕由旅行而来的那些
别扭。我能走路,不怕吃苦,按说该常出去跑跑了,可是我害怕,于是“没有地方比家里好”
就几乎成了格言。
跟许多人一块旅行,领教过了,不敢再往前巴结。十个人十个意见,游遍了全球,还是
十个意见。甲要看山,乙主张先去买东西,而丙以为应先玩八圈小牌,途上不打死一个半个
的就算幸事。意见既不一致,而且人人想占便宜,就.是.咱.处.处.讲.退.让.,也有受不了的时候。
再说呢,人多胆大,凡是平常不敢做的都要做做。谁.都.了.解.农.民.的.疾.苦.,平常也老喊着到乡
间去;及至十来位文明人到了乡间,偷果子,踏青苗,什么不得人心的事都干得出。举此一
例,已.足.使.人.望.而.却.步.;要旅行,我一个人走。可是一个人又寂寞。顶好找个地理熟、人性
好、彼此说得来的,而且都不慌不忙地慢慢地走,细细地看。这个伴上哪里找呢?即使找到,
他多半是没工夫;及至他有了空闲,我又不定怎样。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跟许多人一块旅行,领教过了,不敢再往前巴结。”中的“领教”
和“巴结”极具表现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2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将“除非有要紧的事”中的“除非有”换成“如果没有”,意思相近。
B. 将“就是咱处处讲退让”中的“处处”换成“时时”,情感表达更强烈。
C. 将“谁都了解农民的疾苦”中的“了解”换成“晓得”,更符合上下语境。
D. 可以将“已足使人望而却步”中的“望而却步”换为“望而生畏”。
22. 恰当地使用标点符号会增强文字的表现力。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使用了
问号,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庄子·人间世》中曾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意思是,桂树因为可以吃,所以被人砍伐;漆树因为可以用,所以被人
割皮。人们只知道有用的好处,哪里知道无用的好处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试题卷 第8页(共 8 页)高二下期半期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在文本阅读情境中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和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A项,根据原文“但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抒情诗连故事、人物也没有,它唯一给予读者的就是语言”,只是区别了小说、戏曲与其它文学体裁的不同,并没有说“小说和戏曲是靠故事和人物传递情感”;B项,根据原文“词和词,句和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加了意象的密度,而且增强了多义的效果,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所以“自然景物意象化的过程会让诗歌的内容变得跳跃”错;C项,根据原文“语言形式的变幻服从于所追求的艺术目标,而不是文字的游戏”,可知“诗歌语言的变形虽是文字游戏”错。
【参考答案】D(3分)
2.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以及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B项,根据原文“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可知从语言和意境两个方面”错;C项,根据原文“比喻性意象分为明喻性意象和隐喻性意象。明喻性意象的诗歌中,被比成分与比喻成分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之处,但两者不是等同关系……隐喻性意象的诗歌中,被比成分与比喻成分之间不是相似关系而是等同关系”,可知“区分了比喻性和描述性意象,前者强调意象与情感的相似,后者强调意象之间的相合”错;D项,“都列举了具体的诗歌”错,材料一并未列举具体的诗歌。
【参考答案】A(3分)
3.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A项,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是诗歌在比喻性意象以外,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而“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并未多用描述性意象,所以不恰当。
【参考答案】A(3分)
4.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论点、论据的理解,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首先,从问题来看,我们需要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李白的《送友人》作为“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各类意象往往兼而用之”这一观点的例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送友人》这首诗中找出其如何体现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的兼用,以及这些意象如何共同服务于诗歌的情感表达。《送友人》这首诗兼用了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主要用于描述送别时所见的具体景物,如“青山、北郭、白水、东城”,这些客观的景物描绘不仅为诗歌提供了具体的场景,也隐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另一方面,这首诗也运用了比喻性意象,如“孤蓬”“浮云”“落日”。这些意象并不直接描述具体的景物,而是通过比喻来传达诗人的情感。例如,“孤蓬”比喻离人的孤独和无依,“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悲伤和无奈。因此,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如何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出一个既具体又富有情感色彩的诗歌世界。这也正是作者选择这首诗作为例证的原因,因为它生动地展示了在诗歌创作中,各类意象如何兼而用之,以达到表达诗人复杂情感的目的。
【参考答案】
①因为这首诗兼用了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②“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属于描绘性意象,诗人用客观的景物来描述送别所见之景,饱含依依惜别之情。③“孤蓬”“浮云”“落日”属于比喻性意象。离人像蓬草随风飞转;友人的行踪不定像天空中的浮云;夕阳徐徐而下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第①点1分,②③点共3分,②③点只答出其一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5.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词“中国诗歌艺术”和“意象”。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材料中寻找与这两个关键词相关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意象在中国诗歌艺术中的作用和表现。这样就可以将答案区间锁定在材料一最后一段。而这一部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二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意象还有一个比喻化、象征化的过程。比喻化和象征化使意象的蕴涵丰富”;三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再进一步整合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
①诗中蕴涵了丰富的意象,这使得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②随着自然景物意象化和意象的比喻化和象征化,意象的意蕴不断丰富。③意象的组合具有灵活性,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6.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和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陈奂生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农民,虽然生活贫困,但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文中并没有展现出他自私或冷酷的一面。
【参考答案】C(3分)
7.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其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和鉴赏评价E级。
【命题解析】从原文“他走到门口柜台处,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来看,服务员当时专注于看报,并未意识到陈奂生走到面前,所以“反映其对陈奂生的轻视”错。
【参考答案】D(3分)
8.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题目要求分析从“陈奂生想罢”到“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这一段中,陈奂生的心理变化。心理变化是指人物在面对不同情境或事件时,内心情感、态度和认知等方面的转变。在解答此题时,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出描写陈奂生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并据此分析他的心理变化。首先,要关注陈奂生对吴书记的态度变化。文本中提到,陈奂生对吴书记最初是感激的,因为吴书记救了他的命并安排他入住高档招待所。然而,当他看到招待所的陈设后,开始感到不安,因为他担心费用太高,自己无力承担。其次,要分析陈奂生对花掉所有利润并亏了本钱的反应。文本中提到,陈奂生对此心生不满,对吴书记产生了埋怨。最后,要关注陈奂生对坐过吴书记的车以及花了5元钱获得他人尊重和精神满足的态度。在答题时,应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语句,简要概括陈奂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冗余和重复。
【参考答案】
①从感激到不安,感激吴书记救了自己的命并自己安排入住高档招待所,当看到招待所的陈设后,因顾虑费用而感到不安。②从不安到埋怨,因花掉了所有的利润而且亏了本钱而对吴书记心生不满。③从埋怨到得意,想到自己坐过吴书记的车,花了5元钱就得到了他人的尊重、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而感到自豪。(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2分,答对3点得4分)
9.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相关情节的理解,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和鉴赏评价E级、探究F。
【命题解析】首先,要理解题目中的“变不合理为合理”这一表述。在文学作品中,有些情节如果直接呈现可能会显得突兀或不合逻辑,但作者通过一些手法或设置,可以让这些情节变得合理,这就是“变不合理为合理”。在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找出文本中看似不合理的情节。分析作者如何使这些情节变得合理。二是要关注注意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三是要思考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经历和认知来使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使答案更加清晰明了。
【参考答案】
①陈奂生打算用卖油绳所赚的钱买帽子,却先去逛街买帽子,作者巧妙通过加入陈奂声心里自述,把这一情节变得合理化。②作为一个进城作买卖的农民,陈奂生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去花费巨资入住高档宾馆,因吴书记的出现变得合情合理。③陈奂生进城非但没有赚钱,反而亏本,其却认为花5元得到了精神生活的满足,是赚了大便宜,作者通过对陈奂生人生经历的描述,让这样结局既在意料之外,更在情理之中。(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
10.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
【命题解析】解答本题需在初步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言文语法等知识进行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唯独河西郡安定,而姑臧县被称为富邑,这里与羌胡往来贸易,一日之内开市四次”。
【参考答案】B E G(每处1分,共3分,答出四处及以上给0分)
11.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
【命题解析】A项,两个“事”均为“侍奉”;B项,前一个“被”表示被动,后一个“被”通“披”;C项,前一个“唯”为“只有”,后一个“唯”为“希望”;D项,句意为“看见有美德的人,就像亲人一样爱护他”。
【参考答案】C(3分)
12.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概括文中信息,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本题每个选项均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由原文“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穷力讨之,遂禽灭贼党。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可知,孔奋受到世祖褒扬的原因是他面对危难,不顾及妻子,自己努力讨贼。
【参考答案】D(3分)
13.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
【命题解析】本题选择较为典型的文言语句,关键词有“修”清洁”“为……所……”“顾望”“穷”“禽”等。要求结合所学教材及具体语言环境进行理解推断。
【参考答案】
当时天下还没有平定,士人们多不涵养节行操守,但孔奋践行清正廉洁,这被众人嘲笑。(“修”清洁”“为……所……”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2)孔奋当时已经五十岁了,只有一个儿子,却始终不犹豫顾虑,全力讨伐贼人,最终将贼人及其党羽擒获剿灭。 (“顾望”“穷”“禽”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14.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和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孔奋之所以能够入选《廉吏传》,应该从“廉”和“吏”两个角度思考,然后从文本筛选整合相应信息即可。
【参考答案】
①孔奋在任职期间清廉自守,并能拒绝百姓的馈赠;②孔奋为政清明果断,他能够惩恶扬善;③孔奋能够坚守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答出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共3分)
15.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级。
【命题解析】从“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两句来看,作者感叹自己寄居已久,仍希望能够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所以“希望自己也能过上寄情山水田园的生活”错。
【参考答案】D(3分)
16.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和评价鉴赏E级。
【命题解析】题目要求分析此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并需要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诗歌的基本情感和主题,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全诗,理解每一句的含义和意象。其次,我们要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和意象,分析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比如,“落叶他乡树”中的“落叶”和“他乡”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常见意象;“寒灯独夜人”中的“寒灯”和“独夜”则凸显了诗人的孤独感。最后,我们要将分析出的情感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诗人在这首诗中主要表达的情感。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表达了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寄居荒郊的孤独之感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之苦。
【参考答案】
①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②寄居荒郊的孤独之感;③怀才不遇的悲愤之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7.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情境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级和理解B级。
【命题解析】本试题内容分别出自《屈原列传》《过秦论》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试题给出了一定的情境,需要根据语境要求进行补写。
【参考答案】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每句1分,有错字则该句不得分,共6分)
18.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语段补写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D级。
【命题解析】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文本,理解每一段的内容和上下文关系,然后找出能够准确填补空白、使文本流畅且逻辑清晰的语句。甲处:该处前文提到甜味可以刺激大脑释放诸如多巴胺、内啡肽等兴奋性的神经递质,这是关于甜味如何影响大脑功能的描述。因此,甲处应补写的内容应与这种影响的结果相关,即人们因为甜味刺激大脑释放的神经递质而感到精神的愉悦。乙处:该处前文提到了无论是人工甜味剂还是天然甜味剂,这意味着此处要讨论的是关于甜味剂的一个普遍观点或结论。后文则提到甜味剂虽然能减少糖分的摄入,但大量食用会有负面影响。因此,乙处应补写的内容应是对甜味剂的一个总体评价或建议,即都不宜过量食用。丙处:该处后文提到了无糖饮料配料表中的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实际上是糖的其他称呼,这是对无糖饮料实际含有糖分的揭示。因此,丙处应补写的内容应是对无糖饮料的一个总结或评价,即无糖饮品并非真的没有糖。最后,在补写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语句的流畅性和逻辑性,确保补写的内容与上下文紧密衔接,逻辑严密,不出现突兀或矛盾的情况。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语句的长度,确保每处补写的语句都不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
甲:使人感到精神的愉悦;乙:都不宜过量食用;丙:无糖饮品并非真的没有糖(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9.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结合语境判断并修改病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D级。
【命题解析】原文中的表述是“葡萄糖或者蔗糖实际上换了一个称呼”,这里的语病在于“实际上”的位置不当,导致句子的语序和逻辑出现问题。在汉语表达中,修饰语通常应放在被修饰语的前面,因此“实际上”应该放在“是葡萄糖或者蔗糖”的前面,以明确表达“这是葡萄糖或者蔗糖的另一种称呼”的意思。
【参考答案】
序号:② 修改:实际上是葡萄糖或者蔗糖换了一个称呼。(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2分,共3分)
20.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D级。
【命题解析】在分析这两个词语时,必须紧密结合文本内容,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不能脱离文本,仅凭词语本身的意义进行分析。“领教”:原意是接受教训,在文中则是指作者亲身体验了多人旅行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和矛盾。通过“领教”,作者表达了对多人旅行的不满和失望,因为这样的旅行经历给他带来了不愉快的体验。“巴结”:原意是讨好、奉承,但在这里是贬义使用,表示作者因为前一次多人旅行的糟糕体验,再也不敢尝试与他人一同旅行,产生了排斥和害怕的情绪。这个词语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的心理状态,体现了作者对多人旅行的畏惧和回避。
【参考答案】
①“领教”指的是亲身体验了多人旅行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麻烦,作者借其表达了自己对多人旅行的不满。②“巴结”本是贬义词,在这里指的是作者不敢在去和其他人一起旅行,对其产生了排斥和害怕的情绪。(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1.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原文相关表述的理解,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D级。
【命题解析】对于这个题目,我们需要对原文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理解,然后针对每一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A项,“除非有”和“如果没有”在逻辑上确实可以表达相近的意思,都表示了一种条件关系。B项,在原文中,“处处”指的是在各个方面都讲退让,强调的是范围的广泛;而“时时”则指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讲退让,强调的是时间的持续。这两个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并不相同,且替换后并不能使情感表达更强烈,反而可能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项,“了解”和“晓得”都表示知道、明白的意思,而且“晓得”在口语中更常用,因此替换后并不违背原文的语境。D项,它提到的是将“已足使人望而却步”中的“望而却步”换为“望而生畏”。我们知道,“望而却步”和“望而生畏”都有表示因为害怕或困难而不敢前进的意思,因此替换后并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B(3分)
22.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D级。
【命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标点符号,特别是问号在文本中运用效果的理解和分析。题目要求分析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横线部分使用问号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此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明确标点符号的基本作用。问号通常用于表示疑问、设问或反问,具有引导思考、强化语气等效果。其次,关注文本的具体内容。在阅读文本时,要仔细理解画横线部分的上下文,理解作者使用问号的意图和目的。注意问号前后的文字内容,看它们是如何相互呼应、形成整体的。最后,结合文本的整体风格进行分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风格,包括叙述、议论、抒情等。在分析问号的使用效果时,要考虑到文本的整体风格,看问号是如何服务于这种风格的。
【参考答案】
①文本Ⅰ运用设问,强调了文本的写作对象,引发读者对人们喜欢甜味原因的思考;
②文本Ⅱ运用疑问,突出志同道合的旅行伴侣不易找到,增强了文本的讽刺意味。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3.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D级。
【命题解析】
题目所给的材料出自《庄子·人间世》,通过桂树和漆树的例子,阐述了“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哲学思考。对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首先,可以从“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辩证关系入手。庄子在此强调了人们往往只看重事物的实用价值,而忽视了其潜在的无用之用。我们可以立意为: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也应看到事物背后的无用之用,因为有时候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特性,赋予了事物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可以进一步探讨“无用之用”的深层含义。无用之用并非真的无用,而是指那些不被常规价值观所认可,但在特定情境下却能发挥巨大作用的特性。比如,某些看似无用的技能或知识,在关键时刻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立意为:不要轻视任何看似无用的东西,因为它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惊人的价值。
另外,还可以从人生的角度解读这则材料。人生中的许多经历和特质,往往被我们认为是无用的,比如一次失败的尝试、一个不被人理解的爱好等。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和特质,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观,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因此,我们可以立意为:珍惜人生中的每一次经历和每一个特质,因为它们都是构成我们独特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的丰富,人们往往更加追求实用性和效率。然而,这种追求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精神空虚等。因此,我们可以立意为:在追求实用性和效率的同时,也应关注那些看似无用但实则重要的东西,比如自然环境、人文关怀等,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这则材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题立意,包括“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辩证关系、无用之用的深层含义、人生中的无用之用以及社会发展中的无用之用等。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阐述,同时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性,使文章更加完整和深刻。
参考译文: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孔奋少时跟从刘歆学习《春秋传》, 刘歆颇为称赏他,对门生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到了大道。"建武五年,大将军窦融邀请孔奋暂时担任自己官署的议曹掾,又暂任姑臧县令。建武八年,孔奋被赐爵关内侯。当时天下纷扰动荡,唯独河西郡安定,而姑臧县被称为富邑,这里与羌胡往来贸易,一日之内开市四次。姑臧的每任县官,不到几个月就能积累很多财富。孔奋在任四年,财产却没有增加。孔奋侍奉母亲孝顺恭谨,虽然生活俭约,却力求让母亲吃到精美的膳食,自己则和妻子儿女一起吃粗食。当时天下还没有平定,士人们多不修持节行操守,孔奋因力行清正廉洁而被众人嘲笑。有人说他身处富庶之地,而不能让自己生活优裕些,简直是自讨苦吃。孔奋树立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太守梁统非常敬重他,不以对下属的礼节相待,常在大门口迎接孔奋。
陇、蜀平定之后,河西的太守、县令都被征召回朝,他们运送财物的车一辆接着一辆,塞满川泽之间。唯独孔奋没有什么资财,坐着一辆车就上路了。姑臧县的官吏百姓以及羌胡之民都说:"孔君清廉仁贤,我们整个县都蒙受他的恩德,为何今天他走的时候我们不一起去报答他的恩德呢 "于是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送给孔奋。孔奋仅是谢过他们的好意,没有收受任何东西。
到了京师后,孔奋又被任命为武都郡丞。当时陇西的贼人在夜晚攻打官署,抓住了孔奋的妻子和儿女,想要以他们为人质。孔奋当时已经五十岁了,只有一个儿子,却始终不为所动,全力讨伐贼人,最终将贼人及其党羽全部擒获剿灭,但他的妻子儿女也被杀害了。光武帝因此而下诏褒扬赞赏孔奋,拜他为武都太守。孔奋为政清明果断,他甄别表扬善行,斥责错误行为,看见有美德的人,就像亲人一样爱护他,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像仇人一样憎恶他,郡中之人都赞扬他清廉公正。后来孔奋因病辞去官职,在故乡过着俭朴的生活,最终在家里去世。孔奋晚年又得了一个儿子名叫孔嘉,官至城门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