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课题 尿的形成与排出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 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1:同学们每天都会排尿,尿是如何形成的呢 尿的形成与哪些结构有关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尿的形成与排出。 导入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其中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并通过泌尿系统排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尿的形成与排出。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一)肾脏的结构 1.出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认识泌尿系统各器官,请学生进一步推测尿液形成是在什么器官完成的,得出肾脏是尿液形成的主要器官的结论。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猪或羊)的肾脏 (1)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同学桌面有一个解剖盘,里面放的是已经纵剖开的新鲜动物肾脏,对肾脏的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注意动物肾脏颜色及肉眼看到的结构差别,并根据课本中所示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结合课本中的肾脏的纵剖面横式图得出结论。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顺序:皮质→髓质→肾盂。 (2)结果交流:全班范围内交流实验结果,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在发言中统一认识、明确知识,使观察到的内容系统化。教师注意倾听,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列表展示等个性化作品或创新性思维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如:肾脏的皮质为什么颜色深 髓质的颜色为什么浅 学生可能猜测与血管的分布有关。 3.肾单位的结构 (1)出示肾脏的外形图和肾脏的剖面图。教师讲述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明确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备注
(2)出示肾单位的放大图。学生独立对课本中的文本和图片资料进行研究,认识并记忆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和名称,初步理解其功能。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请同学对照课件所示肾单位模式图给大家介绍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又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将微观的肾单位和宏观的肾脏充分联系,以便理解记忆肾单位各部分在肾脏的分布。 (3)深入探究:师生共同探究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和血液循环特点。 ①肾小球:出示肾小球的放大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肾小球的结构,明确肾小球实际上就是一个毛细血管球,此处的毛细血管比较特殊,两端都与动脉相连。课件出示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放大图,学生仔细观察可见毛细血管壁的特殊性。 ②肾小囊:出示肾小球、肾小囊放大图,学生读图观察肾小囊的结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端包围着肾小球,一端与肾小管相通;囊壁很薄,肾小囊外壁和内壁中间有一空腔。 ③肾小体:出示肾小体的放大图,学生读图体会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的关系,即肾小球与肾小囊紧贴在一起,连成的一个整体称为肾小体。出示动画:肾小体内的液体流动情况,明确肾小球内流动的血液从入球小动脉进来,从出球小动脉出去。肾小囊内也有液体流动着,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得出结论,肾小囊内的液体是从肾小球内渗透出来的,因为毛细血管壁上有小孔。教师提示学生回忆以前所学毛细血管的特点,即管壁薄、管腔小、管内血流速度慢等。 ④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分布在皮质和髓质内。肾小管周围缠绕着由出球小动脉分支所形成的毛细血管网。 4.想一想,议一议:血液在肾单位中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明确流动方向: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肾静脉。 (二)尿液的形成 1.教师提出:尿是在肾单位中产生的,同时再次强调,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统一的。 2.教师初步设疑:尿液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尿的形成示意图,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推测可能答案。学生不难推测出尿的形成,可能是:血浆→原尿→尿液。 3.再创问题情景:课件展示图表资料——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比较表。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可以推测尿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步骤,分别发生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处。 4.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1)出示图片,展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结构特点推测功能。 (2)出示动画——滤过的过程,教师明确概念,说明肾小囊腔内的液体称为原尿。 5.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课件展示文本资料:据科学家研究,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类比1升的烧杯需150杯),而实际上我们每天最后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左右。促使学生主动质疑:原尿的量与尿液的量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 还有那么多物质到哪里去了 (2)出示重吸收的过程的动画和肾单位的结构图,教师启发学生得出:在肾小管周围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减少的物质到毛细血管中去了。 备注
(3)出示原尿和肾小管远端的液体成分比较表,提示学生思考表中数据的含义,注意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哪些物质能被重吸收呢 (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什么样的物质被重吸收呢 (对人体有用的物质。)水和无机盐只有一部分被重吸收,又该如何解释 (根据人体需要来重吸收。)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后,流经肾脏的血液成分有没有发生改变 (血液中的废物减少了,废物到尿液中去了。) (4)学生很可能提出“新发现”:尿液与原尿比较,尿素的浓度为什么增大了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总结:由于浓缩效应,大部分水被肾小管重吸收到血液,溶剂减少,溶质不变,浓度增大。 (三)尿液的排出 1.出示泌尿系统图,提出问题:尿液形成后,经过一系列的通道才能排出体外,那么经过哪些通道呢 人的肾脏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尿液,也就是说,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归纳出尿液的排出过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1)每天饮用适量的水。(2)及时排尿。(3)注意尿道外口的卫生。 (四)知识升华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 ①医生在检验某病人的尿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如果是肾有疾病,请分析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变 ②一个小男孩在公园撒了一泡尿,过了一会儿,尿的旁边出现了很多的蚂蚁,如果是肾有疾病,请分析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总结:肾小球出现病变时,通透性增大,使红细胞经过肾小球进入了肾小囊中,随尿液排出。当肾小管出现病变,尿液中可能出现葡萄糖。 备注
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尿的形成与排出
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 1.肾单位是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关于肾单位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由收集管、肾小囊、肾小球构成 B.由肾小管、肾小囊、肾小球构成 C.由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构成 D.由入球小动脉、肾小囊、出球小动脉构成 2.原尿中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是( C ) A.葡萄糖 B.水 C.尿素 D.无机盐 3.正常情况下,人体从肾脏流出的血液成分与流入肾脏的血液成分相比,其特点是( D ) A.氧减少,尿素增加 B.二氧化碳减少,尿素增加 C.氧增加,尿素减少 D.二氧化碳增加,尿素减少 4.如图为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尿液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①的作用是重吸收 B.②中的液体是原尿 C.③的作用是滤过 D.④中的液体是尿液 5.下图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每个肾单位由 肾小球 、 肾小囊 、 肾小管 等部分组成。 (2)肾小球是 血管球 ,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 毛细血管 相互缠绕而成,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3)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中流的血都是 动脉血 。 (4)尿液形成主要与④的 滤过 作用及⑤的 重吸收 作用有关。 (5)②中的液体叫 原尿 ,⑤中流出的液体叫 尿液 。
课堂反思:本节课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一开始就提出明确的问题,然后出示与问题密切相关的各种材料,通过一系列“问题——求解”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为了解决尿液形成这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将它分解为几个小问题,降低了教材难度,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