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课件+教案+练习+音频)(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课件+教案+练习+音频)(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3 20:41:59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权劝学》选自《 》,这是一部 (体例)通史,作者是北宋的 。
3.《孙权劝学》中从侧面表现吕蒙读书学习确有成效的句子是: , !
4.《孙权劝学》课内字、词、句整理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文中例句: ;今义为 。
②治,古义为研究,文中例句: ;今义为 。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文中例句: ;今义为 。
⑵重点词语翻译:
①辞( )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
③当涂掌事( )④但当涉猎( )⑤孰若孤( )
⑥卿今者才略 ( )⑦及鲁肃过寻阳( )
B、重点句子翻译:
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肃遂拜蒙母。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二、阅读理解
孙 权 劝 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 》,这是一部 体史书由 朝 主特编篡,这部书书名的意思是
2.用原文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 ,而吕蒙开始却以 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蒙 。
(2)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 。
(3)出自本文两个成语是 、 。
3.文段可以分两层,用“||”在文中划开。
4.指出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并翻译句子。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见往事耳 。
(3)非复吴下阿蒙 。
(4)刮目相待 。
6.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孙权: 。
吕蒙: 。
鲁肃: 。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①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④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①太夫人:祖母 ②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③闾里:乡里 ④士人家:读书人家 ⑤文字:文章
1.文中“教以书字”中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日:“陈胜王”
2.翻译句子。
(1) 欧阳修四岁而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精神是 。
4.欧阳修的成才,除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
一、1.孙权劝说吕蒙要广泛阅读典籍,吕蒙认真苦读,进步很快,得到鲁肃的高度赞扬。
2.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
3.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A、(1)①但当涉猎 但是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理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一种学位 ⑵①推辞 用 ②把 ③当道,当权 ④广泛阅读 ⑤哪里比得上 ⑥才干和谋略 ⑦到
B、①老兄怎么了解事情这么迟!②鲁肃于是去拜见吕蒙的母亲。③我难道是想要你去研究经书当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二、(一)1. 资治通鉴 编年 北宋 司马光 帮助治理朝政的历史借鉴
2.(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军中多务 始就学 (2)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3)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3.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
4.(1)反问语气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限制语气
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3)感叹语气
长兄认清事物(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5.(1)推辞 (2)了解 (3)再 (4)擦
6.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关心爱护要求却很严格,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吕蒙:吴国名将。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进步十分高兴。
7.学习不可等待,不可推辞,只有不断地学习,日积月累,才能增长知识才干。
(二)1.D
2.(1)欧阳修四岁就成了孤儿。
(2)只知道从事读书。
3.废寝忘食。
4.乡里读书人家的帮助。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 了解关于《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生活,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与完善。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东吴名将吕蒙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宋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卒,宋哲宗赵熙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司马光入京主政,为相8个月后于次年病逝。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历时19年完成。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文中人物简介
1、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2、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3.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四、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要求:找出生字词及不懂的词语句子,同学间合作解决。
附补充重点字词、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掌管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岂:难道。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但:只是。
3.肃遂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两人结为好友后才离开。遂:于是。
五、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六、研讨与探究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2.“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七、拓展延伸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 从“不学”到“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编者编入《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谈谈。
八、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善 劝
课件16张PPT。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孙权劝学《资治通鉴》【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 了解关于《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生活,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与完善。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字君实,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宋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卒,宋哲宗赵熙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司马光入京主政,为相8个月后于次年病逝。司马光(1019--1086)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历时19年完成。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孙权(182-252) 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鲁肃(172-217) 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吕蒙(178-219)听读课文,感知文意要求:找出生字词及不懂的词语句子,同学间合作解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掌管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岂:难道。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但:只是。
3.肃遂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两人结为好友后才离开。遂:于是。 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
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研讨与探究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2.“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1)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2)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3)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拓展延伸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 从“不学”到“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板书设计
孙权
孙权劝学 劝吕蒙赞鲁肃(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好 学勤学、刻苦敬 才善 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