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课件+教案+练习+音频)(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课件+教案+练习+音频)(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3 21:06:45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日》《月》)同步练习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找出读音错误的字,将正确注音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A.(飞蛾)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jìng)在油中,在最后的一瞬(xùn)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
B.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tāng)谷。( )
C.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gào)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
D.但是为什么还有姮(hén)娥奔月的传说呢?( )
巩固与练习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上“√”。
(1)姮娥,即嫦娥,神话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食了西王母的不死药而奔上了月宫。( )
(2)《日》写于1942年7月21日,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文中的飞蛾象征了抗日勇士,他们不怕牺牲,拿起武器,毅然走上战场。( )
(3)“日”是光明温暖的象征,追求“日”比拥有“日”更重要,更能激起人们的斗志,所以作者没有直接写“日”,而写了“日”以外的。( )
3.填空。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文中提到了“飞蛾”和“夸父”,它们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三段文字,不禁让人想起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著名的箴言诗《自由与爱情》,请把这首小诗默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飞蛾投火而死,但它“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所以作者赞美它。可是夸父追赶日影,却渴死在路途上,这也值得赞美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星
巴金
①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
②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A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③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现给每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B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④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
⑤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⑥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C了。
1、依次填入文中A、B、C三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哀诉 赞叹 润湿B.哀诉 凄切 闪亮
C.欣喜 凄切 润湿D.欣喜 赞叹 闪亮
2、领会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回答句后的问题。(6分)
①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他们”是指谁?“安慰”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这”指什么?“灌溉灵魂的春雨”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这些眼睛”指什么?“像”在这句中是一个比喻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雇员说“我了解你们”,作者说:“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A的心情”,又说“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维系他们这种理解的,在境遇上的纽带是什么?在感情上的纽带是什么?(各限10个字)
境遇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凝望星星,小雇员、老伦蒙和作者的感受相同之处是什么?“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各限10个字)
相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所写的三件事,既无时间、地点上的联系,也无因果关系,但放在一篇文章中却丝毫不使人感到凌乱。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以“星”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jìn yánɡ hào hénɡ
2、(1)× (2)√(3)√
3、芾甘 作家 《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 雾 雷 电 《龙 虎 狗》
4、在作者看来,姮娥是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使已死的星球复苏而奔月的。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含蓄地表明了作者要投身抗日革命战争,为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的坚定信念。
二、
(一)
1.为着追求光与热而不惜牲自己。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3.表达了作者要投身于正义事业的决心,为此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4.追求光明与自由,献身理想的路途是坎坷的,可能成功,可能中途失败,甚至因此而献出生命。但作者认为这是“轰轰隆隆”的死,是为正义而死,死得其所,这比“寒冷的、寂寞的”苟且偷生有意义。夸父追赶日影就是这样,虽然渴死在途中,但他的精神让人景仰。
(二)
1、B
2、①“他们”指“人世间的不幸者”,“安慰”指听取不幸者的哀诉,并同情他们,给他们光明与鼓励。
②“这”指老音乐家的眼泪,“灌溉灵魂的春雨”是一个暗喻,是指星星给予他的安慰。
③“这些眼睛”是指“那些天空美丽的星星”。“像”在这里表示想像,并非表示比喻。
3、光明永远在心中,自己追求光明的理想永远不会改变。
4、同处黑暗之中,感到痛苦和不幸。
5、都感到无上的安慰,存在着信心和希望。
6、事不相关,但人物境遇相似。
7、星星象征着痛苦中的安慰,黑暗中的希望,而这种安慰和希望是永存的。
《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2.理解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日升月落召唤大海潮起潮落,阴晴圆缺掌握人世悲欢离合。纵横三千里,上下五千年,自古以来,日、月就与华夏儿女结下了不解的情结。无数的文人墨客吟咏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篇章。
1942年,巴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对着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今天我们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巴金的《短文两篇》,了解作者的思想,积累有关太阳和月亮的佳句。
二、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三、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四、听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月光常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从追求“光和热”的角度出发,作者才发出文中的感慨。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五、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课件9张PPT。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8.短文两篇—巴金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2.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教学目标 日升月落召唤大海潮起潮落,阴晴圆缺掌握人世悲欢离合。纵横三千里,上下五千年,自古以来,日、月就与华夏儿女结下了不解的情结。无数的文人墨客吟咏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篇章。
1942年,巴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对着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今天我们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巴金的《短文两篇》,了解作者的思想。
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作者简介巴金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听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思维点拨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思维点拨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