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件+音频朗读)(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件+音频朗读)(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3 21:23:26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六单元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冬天来了,
假如有一场雪,
那该多好啊!
张岱
1、积累实词和虚词;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4、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
——郑烨:西湖湖心亭联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张岱(dài),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山中,专心从事创作,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常常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的 《自题小像》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
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
讽世
自嘲
卓然独立
骂时
《陶庵梦忆自序》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 Chóng zhēn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 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消失

古代的计时单位
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通“桡” ,撑划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冰花一片弥漫
水气凝成的冰花
白气弥漫的样子

只有

语气词,罢了
白茫茫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副词,很
哪能

竭力,尽力
酒杯
代那两人
名词作动词,指客居
等到
不要

船夫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翻译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页扁舟, 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望着湖上的物影,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页小舟,舟中的二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随即)拉着我一起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后和(他们)告别。我打听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茫茫
酒杯
代词,这
判断动词
①更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③一
②白
④是
余拏一小舟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数词,译为“一叶”)
(副词,全)
1、找出文中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天气情况的句子,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
西湖(湖心亭)
余及金陵二人、舟子、小童
看 雪
环境: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渲染肃杀、冷寂的气氛;突出作者心态和情趣的与众不同
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请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这几句话描述一下。
上下一白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雪后西湖全景
突出天地茫茫,
设造了静寂、空旷、
混沌的境界----“大”
特写西湖近景
描绘眼前景物渺小、
微弱。突出“小”字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
是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 。 蜉蝣是昆虫的一科,若虫生活在水中一年至五、六年。成虫有翅膀两对,尾部有丝状物两条或三条。成虫常在水面上飞行,寿命很短,只有几小时。作者以此感叹自己一生的短暂。
1、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手法:白描
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是否浓墨重彩运用修辞?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以简练朴实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白描
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白 描
渲染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一面》中与鲁迅的手:“竹枝似的手”。
《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手:“像松树皮” 。
又如《背影》里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描写,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探、攀、缩、倾
白描手法写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眼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秀劲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俨然一个书法家的神态;煞有介事的神态;尴尬的神态;两个“同意”等等,寥寥数笔,把一个有官僚作风的领导生动而传神呈现于我们面前。
白描的效果:
人物、景致的个性特征能够被放大、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者能借助轮廓生发联想,对人物、景致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组合、配比,从而完整地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
《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
《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
《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你能否在第六单元课文中再举出一两个使用白描手法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
3、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 )
(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 )
拉余同饮
热情好客充满惊喜
我的态度是( )
余强饮三大白
痛饮
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
文章标题是“湖心亭看雪”,按常理下文应写亭中见到的雪景,然而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来写“我”及亭中人的活动,你认为这样写是败笔还是妙笔?说说你的理由。
意外相遇
短暂相处
此地一别
志趣相投
惊喜
畅快
伤感
释然
4、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
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不矛盾。这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5、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痴,是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热爱、感知与享受,是超脱世事的表现,是异于常人的高雅脱俗的情致。
从“痴”字可领略张岱避世隐居的情怀。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而不理解者往往认为他痴呆、傻。
“痴”,是本篇文眼。似贬实褒,是对作者最确切的评价,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肯定和赞赏。
世间彻悟人生,超脱世事者多“痴”,有“痴”意、“痴”态、“痴”行:
陶渊明“不知何许人,弃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
李白“举杯邀明月” ;
苏轼“承天寺夜游”;
陶弘景醉于“欲界仙都” ;
……
曹雪芹叹“痴”: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第一回)
痴——高雅脱俗的品位与追求;
痴——独特深沉的认识与感悟。
蒲松龄评“痴”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聊斋志异 阿宝》)
1、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2、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赏雪之余传达了怎样的情致?
高雅脱俗,清高自赏,淡淡愁怀,寄情山水的感慨。
看雪
寒夜独舟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景——广漠
特写——渺小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大)
(小)
(热)
(冷)
情景对比
情景对比
(孤独)
(巧遇
知己)
抒发:
对故国往事的怀念,有脱俗雅情雅致却又有淡淡的愁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江雪》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白描
烘托
孤高自傲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西湖十景 欣赏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景区包括:
一山(孤山)
两堤(苏堤、白堤)
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曲院风荷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雷锋夕照
南屏晚钟
花港观鱼
苏堤春晓
双峰插云
三潭映月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人间仙境”。历代文人墨客,喜游西湖,并留下千古传诵的诗作。
你能说出一些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句吗?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例如:
1、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 洋 。
写一段你喜欢的白描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