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2024.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说:“要想劝日耳曼游牧者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作者意在说明( )
A. 游牧民族的迁徙阻碍农耕文明发展 B. 外来民族的入侵影响中西历史走向
C. 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导致尚武文化 D. 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社会制度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以游牧的方式生活,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生存资料,具有崇尚武力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游牧民族的迁徙对农耕文明发展的阻碍作用,排除A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影响了西欧历史的发展进程,与东方世界无关,排除B项;不同的生活方同对社会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2.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专门收藏文化珍品以供学者研究的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创建了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之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两个机构的建设( )
A. 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 刺激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 保留了希腊城邦的特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埃及亚历山大城和巴格达都属于近东地区,这两个地区保留了大量文化遗产,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缪斯神庙建立于公元前290年前后,和文艺复兴的兴起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缪斯神庙建立于公元前290年前后,当时埃及封建经济还未产生,不能刺激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希腊城邦的典型特点是“小国寡民”,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 如图是中国青花瓷盘和土耳其大青花盘。这反映了( )
A. 土耳其的殖民扩张 B. 土耳其手工业发达
C. 区域间文明的交流 D. 全球贸易中心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土耳其)。根据材料可知,土耳其大青花盘与中国青花瓷盘风格相似,说明当时中国与欧洲存在联系,反映了区域间的文明交流,C项正确;土耳其的殖民扩张与中国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一件土耳其的瓷器,不足以说明土耳其手工业发达,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4. 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并于1893年做出修正。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图书馆使用上对性别、阶层、经济状况、身份、年龄的诸多限制。到20世纪初,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表明,欧洲图书馆( )
A. 担负着保存文化典籍的职责 B. 逐渐具备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C. 彻底实现了文化大众化 D. 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近代欧洲公共图书稳步发展,面向群体逐渐放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说明欧洲图书馆逐渐具备了服务公众的职能,B项正确。存文化典籍的职责是图书馆的职责,但材料强调其服务公众,排除A项;“彻底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排除D项。故选B项。
5. 在山东考古发掘的100多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猪的头骨。有的墓中埋葬着成套成组的上百件陶器,而有的墓中随葬品却很少。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A. 社会贫富分化加大 B. 社会经济分工扩大
C. 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D. 原始农业日益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有的墓中埋葬着成套成组的上百件陶器,而有的墓中随葬品却很少”及所学可知,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墓葬随葬品存在多少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形成了贫富分化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墓葬随葬品的多少差异,未涉及社会经济分工扩大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大汶口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时早期国家尚未产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日益成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6.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记载,“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这表明秦朝( )
A. 重视官员执政标准化 B. 重视官员的品德修养
C. 实现了选官的规范化 D. 完善了基层治理效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对官吏的为官道德做出考核。表明重视官员的品德修养,B项正确;材料是重视官吏的道德,不是执政的标准化,排除A项;“实现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是官吏的品德修养,不属于基层治理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两汉时期,百姓外出必须携带通行文件,证明已经完纳赋役、非属在逃罪犯,并交代旅行目的、交通工具。文件先由旅行者所属里的基层吏员验证内容,再向乡的主管提出申请,乡再呈报给县。逐级审核通过后,发给旅行者,由旅行者所经官署——查验、放行。这一制度运行主要是基于( )
A. 分工严密的地方行政组织 B. 消除割据因素的国家统一
C. 人民对汉帝国的绝对忠诚 D. 地方广泛设立的刺史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两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百姓外出必须携带通行文件,由各级政府审核通过后方可放行,体现了地方各级政府以通行凭证的方式加强对人口流动的管理,由此可见,这一制度运行主要是基于汉代形成了严密的地方行政组织,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割据因素被消除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民众流动的严格管理,体现不出人民绝对忠诚于汉帝国的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产品的加工方法传入中原,乳制品花样繁多,出现了酪、酥、乾酪等,使汉族饮食中乳制品的摄入量大大增加。这说明( )
A. 边疆与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同步进行 B. 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
C. 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的改变 D. 胡人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对中原汉族产生了一定影响,说明民族交融推动了汉人生活习惯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边疆地区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同步进行”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胡汉交融体现出双向吸收的特点,并不是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饮食文化方面的变化,无法得出胡人文化“广泛传播”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一部古代地理书描述某项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连江淮”,而中国东南地区“连漕商旅,往来不绝”。该公共工程是( )
A. 秦朝的驰道 B. 隋朝的运河 C. 唐朝的驿道 D. 明清的商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根据题目中的描述,该公共工程指的是隋代的大运河,它的修建连接了河洛和江淮地区,使得南北之间的交通和经济交流得以加强,B项正确;驰道是秦始皇时始修筑的一种古代高等道路,排除A项;驿道是古代中国设置驿站的通途大道,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排除C项;商埠是指商业发达的城市,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关于如表文献材料的相关记载,主题最为准确的是( )
材料来源 文献材料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旧唐书·吐蕃传》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唐蕃会盟碑·碑文》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B. 中外民族关系的和与战
C. 大一统国家局面得以最终奠定 D. 唐朝历史演变的风和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朕独爱之如一”“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患难相恤”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与吐蕃友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不能反映中外民族关系的和与战,排除B项;大一统局面经历了不断发展巩固的过程,在唐朝“最终奠定”的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主题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并未描述唐朝兴衰的历史演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武人干政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削弱州府权力 D. 提升军事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宋朝在各州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造成地方事权分化,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州府权力,C项正确;知州和通判都是文官,因此并不是防止武人干政,排除A项;设置通判增加了行政程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地方官制,无法提升军事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其卖麦面,每秤作一布袋,谓之“一宛”,或三五秤作一宛,用太平车或驴马驼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大内南面,即皇宫南面)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多种、多样)。”由此可知( )
A. 官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C. 市民阶层社会地位提高 D. 宽松环境促进商业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大内南面,即皇宫南面)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多种、多样)”和所学可知,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因此在北宋都城汴京可以沿街叫卖,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说明宽松环境促进商业繁荣,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商业的发展,不属于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市民阶层,无法说明其社会地位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3. 陈桥兵变时,后周武臣韩通因组织抵抗被杀。北宋初年,宋太祖给予其充分的褒扬,且“以礼葬之,嘉其临难不苟也”。宋太祖此举旨在( )
A. 推行崇文抑武方针 B. 重建君臣伦理纲常
C. 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 推动理学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陈桥兵变时,后周武臣韩通因组织抵抗被杀。北宋初年,宋太祖给予其充分的褒扬”和所学可知,宋太祖褒扬后周武臣的抵抗行为,有利于缓解后周大臣的敌对情绪,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项正确。崇文抑武强调重视文官,轻视武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宋朝仍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并未重建君臣伦理纲常,排除B项;北宋初期理学还未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北宋末年有诗云:“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作为史料,该诗可以佐证泉州( )
A. 海外贸易的繁盛 B. 积极鼓励海外移民
C. 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 渔业捕捞技术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北宋(中国)。由材料中“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可知,泉州山地多,耕地少,但却是本国商人出海经商的重要港口,展现了福建泉州的对外贸易较为发达,A项正确;材料强调泉州海外贸易繁荣,并未涉及移民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渔业捕捞技术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关山密雪图》是北宋画家许道宁创作的传世名画:画中雪山巍峨、树木茂密,山腰之中,有几间屋舍,小屋旁边溪水流淌,水磨欢转,使寂寥静谧的雪山增添了生气,使得画面更加的传神与生动。这一名画( )
A. 开创了古代山水画的先河 B. 气势磅礴彰显盛世风采
C. 体现了绘画的商品性倾向 D. 对景造意注重笔墨情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关山密雪图》对自然景观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同时也刻画了小屋旁边水磨欢转的农家生活场景,具有写实风格。“对景造意’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创作方法,即画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受,创作出具有意境的画作,D项正确;《关山密雪图》并不是开创古代山水画先河的作品。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画家创作了山水画,排除A项;《关山密雪图》描绘的是自然山水景色,无法直接体现盛世风采,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这幅画的创作目的和用途,也没有证据表明它具有商品性倾向,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从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地区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该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希腊化时代的文化虽然在许多方面受之于古典希腊文化的影响,有的甚至是古典希腊文化的原样移植,但因历史遗留的社会、经济、政治土壤的不同,它就必然要在与这片土壤相适应中发生变异,也必然要与生长在这片土壤上的原有文化相汇合,彼此吸收交融,形成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文化。
——摘编自吴于廑《古代的希腊与罗马》
结合相关史实,以“交融与发展——希腊化时代文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论题:交融与发展——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论证:罗马对希腊化地区的大规模战争,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并逐渐在地中海世界建立了帝国的绝对统治。在罗马征服希腊和管理希腊的过程中,希腊的思想文化所散发出的巨大气息感染了罗马,促使罗马在历史、戏剧、哲学和艺术等领域实现了希腊化,这一战争之后文明的碰撞和文化的融合过程,就是希腊文化征服罗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人自身的保护、对政治的关注、对公共生活的关注以及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雕塑作品等,都将希腊文化中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因素注入罗马帝国的文化基因中,促使罗马所统治的广大地区实现了希腊化。
总之,罗马与希腊化地区之间的战争碰撞、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欧洲。设问是以“交融与发展——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根据材料“从公元前 323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 30 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地区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该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及所学可知,阐释可从罗马对外扩张对古希腊的影响、希腊文化对古罗马的影响及双方文化交融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罗马对希腊化地区的大规模战争,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并逐渐在地中海世界建立了帝国的绝对统治。在罗马征服希腊和管理希腊的过程中,希腊的思想文化所散发出的巨大气息感染了罗马,促使罗马在历史、戏剧、哲学和艺术等领域实现了希腊化,这一战争之后文明的碰撞和文化的融合过程,就是希腊文化征服罗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人自身的保护、对政治的关注、对公共生活的关注以及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雕塑作品等,都将希腊文化中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因素注入罗马帝国的文化基因中,促使罗马所统治的广大地区实现了希腊化。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罗马与希腊化地区之间的战争碰撞、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化认同”
史料 出处
周王战胜商王后,为稳定政局,曾大封亲戚,在夷人地区(今山东)建立鲁、齐等国,以资镇守,并封建传说中的华夏古国夏人后裔于杞(邻近河南),其后杞移徙到山东境内。 《礼记》
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纪末)以来,长期与鲁国联姻的杞国,因行礼不敬,而常与鲁国发生磨擦。春秋中期,鲁国甚至因杞国行夷人之俗,不愿视杞为政治同盟。 《春秋》
春秋晚期(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华夏盟主晋国(今山西)国君要求列国派人协助修葺母家杞国的城墙,但遭列国以杞是夏人后裔却行夷礼为由,反唇相讥。 《左传》
根据材料,指出杞国和各诸侯国关系的变化,并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变化:杞国受周王分封,由春秋初期和中期受诸侯国排斥,到春秋后期受到晋国重视。
解释:西周初期,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分封夏人后裔于杞,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利于统一、同一文化观念的形成。春秋初期,鲁国与杞联姻,有利于两地文化的交往,但由于文化差异,战争摩擦不断,中原诸侯国与周边各民族(或各族群)的冲突增多,客观上促使他们的联系和往来日益频繁,彼此间的认知不断加深,相对先进的华夏文化持续向周边传播。到春秋晚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晋国等中原诸侯国接受杞国,并不断重视,因此会派人协助修葺母家杞国的城墙。
总之,春秋时期,杞国和各诸侯国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不断形成。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现象阐释题。时空为春秋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建传说中的华夏古国夏人后裔于杞(邻近河南),其后杞移徙到山东境内”“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纪末)以来,长期与鲁国联姻的杞国,因行礼不敬,而常与鲁国发生磨擦。春秋中期,鲁国甚至因杞国行夷人之俗,不愿视杞为政治同盟”“华夏盟主晋国(今山西)国君要求列国派人协助修葺母家杞国的城墙”可知杞国受周王分封,由春秋初期和中期受诸侯国排斥,到春秋后期受到晋国重视。
解释:结合分封制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可知西周初期,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分封夏人后裔于杞,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利于统一、同一文化观念的形成。春秋初期,鲁国与杞联姻,有利于两地文化的交往,但由于文化差异,战争摩擦不断,中原诸侯国与周边各民族(或各族群)的冲突增多,客观上促使他们的联系和往来日益频繁,彼此间的认知不断加深,相对先进的华夏文化持续向周边传播。到春秋晚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晋国等中原诸侯国接受杞国,并不断重视,因此会派人协助修葺母家杞国的城墙。
最后得出结论:总之,春秋时期,杞国和各诸侯国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不断形成。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下表所示为秦汉史部分关键词
“秦统一”“郡县制”“汉承秦制”“推恩令”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关键词,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答案】观点:秦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论述: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对巩固发展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汉承秦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分设刺史,代表中央,巡视监察地方。
总之,这些举措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现象阐释题。时空为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题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和关键词“秦统一”“郡县制”“汉承秦制”“推恩令”可以拟定观点为:秦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然后结合秦汉加强大一统的措施加以论述: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对巩固发展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汉承秦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分设刺史,代表中央,巡视监察地方。最后得出结论:总之,这些举措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各随意征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民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自《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的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唐朝赋税制度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钱穆的观点。
【答案】观点:两税法顺应了中国古代赋税发展的历史趋势。
论证:从政治方面分析,两税法扩大了征收对象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起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从经济方面分析,两税法是在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遭到彻底破坏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税制,它适应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社会生活方面分析,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从而促进了商品性农业和农产品商品化的迅速发展,商品交换的场地也开始向城市转化。
总之,两税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赋税制度和财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依据材料,概括相关信息,材料而大致意思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发展渊源,不是凭空而来兴起,也不是凭空消失衰亡,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例如可从材料中得出观点:两税法顺应了中国古代赋税发展的历史趋势。其次,由材料“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各随意征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及所学可知,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分析两税法产生的时代需要,例如:两税法扩大了征收对象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起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两税法是在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遭到彻底破坏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税制,它适应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从而促进了商品性农业和农产品商品化的迅速发展,商品交换的场地也开始向城市转化;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两税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赋税制度和财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2024.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说:“要想劝日耳曼游牧者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作者意在说明( )
A. 游牧民族的迁徙阻碍农耕文明发展 B. 外来民族的入侵影响中西历史走向
C. 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导致尚武文化 D. 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社会制度差异
2.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专门收藏文化珍品以供学者研究的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创建了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之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两个机构的建设( )
A. 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 刺激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 保留了希腊城邦的特征
3. 如图是中国青花瓷盘和土耳其大青花盘。这反映了( )
A. 土耳其的殖民扩张 B. 土耳其手工业发达
C. 区域间文明的交流 D. 全球贸易中心转移
4. 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并于1893年做出修正。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图书馆使用上对性别、阶层、经济状况、身份、年龄的诸多限制。到20世纪初,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表明,欧洲图书馆( )
A. 担负着保存文化典籍的职责 B. 逐渐具备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C. 彻底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 D. 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
5. 在山东考古发掘的100多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猪的头骨。有的墓中埋葬着成套成组的上百件陶器,而有的墓中随葬品却很少。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A. 社会贫富分化加大 B. 社会经济分工扩大
C. 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D. 原始农业日益成熟
6.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记载,“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这表明秦朝( )
A. 重视官员执政标准化 B. 重视官员品德修养
C. 实现了选官的规范化 D. 完善了基层治理效果
7. 两汉时期,百姓外出必须携带通行文件,证明已经完纳赋役、非属在逃罪犯,并交代旅行目、交通工具。文件先由旅行者所属里的基层吏员验证内容,再向乡的主管提出申请,乡再呈报给县。逐级审核通过后,发给旅行者,由旅行者所经官署——查验、放行。这一制度运行主要是基于( )
A. 分工严密的地方行政组织 B. 消除割据因素的国家统一
C. 人民对汉帝国的绝对忠诚 D. 地方广泛设立的刺史机构
8.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畜牧产品的加工方法传入中原,乳制品花样繁多,出现了酪、酥、乾酪等,使汉族饮食中乳制品的摄入量大大增加。这说明( )
A. 边疆与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同步进行 B. 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
C. 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的改变 D. 胡人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9. 一部古代地理书描述某项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连江淮”,而中国东南地区“连漕商旅,往来不绝”。该公共工程是( )
A. 秦朝的驰道 B. 隋朝的运河 C. 唐朝的驿道 D. 明清的商埠
10. 关于如表文献材料的相关记载,主题最为准确的是( )
材料来源 文献材料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旧唐书·吐蕃传》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唐蕃会盟碑·碑文》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B. 中外民族关系的和与战
C. 大一统国家局面得以最终奠定 D. 唐朝历史演变的风和雨
11. 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武人干政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削弱州府权力 D. 提升军事能力
12.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其卖麦面,每秤作一布袋,谓之“一宛”,或三五秤作一宛,用太平车或驴马驼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大内南面,即皇宫南面)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多种、多样)。”由此可知( )
A. 官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C. 市民阶层社会地位提高 D. 宽松环境促进商业繁荣
13. 陈桥兵变时,后周武臣韩通因组织抵抗被杀。北宋初年,宋太祖给予其充分的褒扬,且“以礼葬之,嘉其临难不苟也”。宋太祖此举旨在( )
A 推行崇文抑武方针 B. 重建君臣伦理纲常
C. 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 推动理学思想广泛传播
14. 北宋末年有诗云:“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作史料,该诗可以佐证泉州( )
A. 海外贸易的繁盛 B. 积极鼓励海外移民
C. 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 渔业捕捞技术的提高
15. 《关山密雪图》是北宋画家许道宁创作的传世名画:画中雪山巍峨、树木茂密,山腰之中,有几间屋舍,小屋旁边溪水流淌,水磨欢转,使寂寥静谧的雪山增添了生气,使得画面更加的传神与生动。这一名画( )
A. 开创了古代山水画的先河 B. 气势磅礴彰显盛世风采
C. 体现了绘画的商品性倾向 D. 对景造意注重笔墨情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从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地区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该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希腊化时代的文化虽然在许多方面受之于古典希腊文化的影响,有的甚至是古典希腊文化的原样移植,但因历史遗留的社会、经济、政治土壤的不同,它就必然要在与这片土壤相适应中发生变异,也必然要与生长在这片土壤上的原有文化相汇合,彼此吸收交融,形成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文化。
——摘编自吴于廑《古代的希腊与罗马》
结合相关史实,以“交融与发展——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化认同”
史料 出处
周王战胜商王后,为稳定政局,曾大封亲戚,在夷人地区(今山东)建立鲁、齐等国,以资镇守,并封建传说中的华夏古国夏人后裔于杞(邻近河南),其后杞移徙到山东境内。 《礼记》
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纪末)以来,长期与鲁国联姻的杞国,因行礼不敬,而常与鲁国发生磨擦。春秋中期,鲁国甚至因杞国行夷人之俗,不愿视杞为政治同盟。 《春秋》
春秋晚期(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华夏盟主晋国(今山西)国君要求列国派人协助修葺母家杞国的城墙,但遭列国以杞是夏人后裔却行夷礼为由,反唇相讥。 《左传》
根据材料,指出杞国和各诸侯国关系的变化,并做出合理解释。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下表所示为秦汉史部分关键词
“秦统一”“郡县制”“汉承秦制”“推恩令”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关键词,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各随意征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民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自《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的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唐朝赋税制度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钱穆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