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2 09:5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学习目标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作者简介
一、读一读
字词积累
格 物:
致 知:
彷 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二、记一记
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字词积累
  “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文题既是标题,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题解读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有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背景介绍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文本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
2、“格物” 和“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3、本文所指出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5、“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文本研读
1、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2)这样做的依据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合作探究
2、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3、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合作探究
3、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合作探究
5、作者说“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请从科学史上选举事例来进行说明。
物理学史上,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为了驳倒亚里斯多德的物体下滑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在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铁球做实验,证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的结论。
合作探究
6、具体说来,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7、写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何用意?
指出高分低能现象的根源,从反面论证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高瞻远瞩的眼光,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
合作探究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2---12)
(13)
提出论题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1)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学习小结
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拓展延伸
不是。(1)贺知章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
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2)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 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成的诗歌。
(3)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的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知。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拓展延伸
3、演讲时的内容和情感需要注意什么?
论据充分、论证清晰
观点明确
主题思想深刻、鼓舞人心
语气铿锵有力
仪态大方自然
拓展延伸
1、完成《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2、预习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课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