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5-02 14: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
教学课题 §2.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设计思想 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个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数学课已不仅仅是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体现知识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同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积极体验和应用。
设计背景 1.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设计本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和推导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斜率关系公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并体会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融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的2.1.2节《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是新授课.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是在研究了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倾斜角与斜率的基础上,通过用代数运算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因此本节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运算和数形结合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 1.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 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明确了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学习了倾斜角与斜率,知道倾斜角和斜率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量,并且斜率与倾斜角之间满足关系,结合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学生能够做到知识的迁移与同化. 2.学生自注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及对相应的斜率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与探究,让学生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新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清晰地知道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时,其斜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利用对比的手段和方法也研究数学问题. 本班特点: 本次授课为本班上课,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一10班的学生,通过近一学年的授课以及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和课代表的交流,本班学生特点如下:严谨好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因为是平行班的学生,两极分化会比较严重,因此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进行相互帮助。由于进入高中不久,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观察、归纳能力都还没有获得长久发展,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还是会遇到较多的困难,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环环紧扣提出问题,由已知到未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预计困难: 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不够强烈,习惯单打独斗,因此在小组合作中能否让人人都参与到其中,并有效率的解决问题是一个挑战。 学生虽然还在原来的班级上课,但由于诸多教师前来听课,学生可能会害怕或者害羞而不敢举手起来回答问题。 应对策略: 使每一步的指令清晰明了,让每个学生知道什么环节该干什么;鼓励组内成员“优带差”,将简单问题组内消化。
教学目标 1 能够数形结合,体会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线时,其斜率之间的数量关系。
2 通过前面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并会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垂直. 突出措施:问题引领,合作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本部分知识。
教学难点 斜率不存在时两直线垂直情况的讨论(公式适用的前提条件). 突破措施:通过设置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使学生熟悉公式,预留充足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来突破难点。
教法分析 启发—探究—讨论(小组合作)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去提高学生素质。 设计意图:坚持新课标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 “启发—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故事引入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有一天,生病 卧床休息,但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 题:几何图形是直观的,而代数方 程比较抽象,能不能用几何图形来 表示代数方程呢? 突然,他看见屋顶角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儿,蜘蛛又顺着丝爬上去,在上边左右拉丝。蜘蛛的“表演”,使笛卡尔茅塞顿开。他想,可以把蜘蛛看做一个点,它在屋子里可以上、下、左、右运动,如果把蜘蛛的每个位置用一组数确定下来,这样用一组数(a, b)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平面上的一个点也可以用一组有顺序的数来表示。于是在蜘蛛的启示下,笛卡尔创建了直角坐标系。 笛卡尔的思想核心是: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形式的问题,用代数方法进行计算、证明,从而达到最终解决几何问题的目的。依照这种思想他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二)新知探索---(一)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请在下面的四个坐标系中画出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观察这四种位置关系,并回答: (1)当平面内两直线平行时,它们的倾斜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此时,它们的斜率有什么关系? (3)两直线平行,斜率一定相等吗? (4)两直线斜率相等时,两直线平行吗? . 结论: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斜率存在). 新知探索---(二)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 请同学们在直角坐标系中,标出两直线的倾斜角,观察: 两直线互相垂直时,倾斜角有什么关系? (2)它们的斜率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由发言) (3)为了研究斜率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来研究,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 的关系
猜想,两直线互相垂直时,斜率满足,下面我们给出证明(几何画板演示). 得. (4)两直线的斜率满足时,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应用举例: (抢答)填空. (1),,则 (2),,则 (3)已知,,则 (4)已知,,则 (5),则 (6)已知,,则 学生动手画出两条平行的直线,从直观上感受平行的关系 明确两直线平行,斜率之间满足的关系 观察两直线垂直时,倾斜角之间的关系,猜想斜率之间的关系,再应用几何画板和代数推导的思路验证猜想。 学生举手抢答 通过故事情境引入本课,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核心思想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思想. 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学习思想。例题讲解 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例1.判断下列各小题中的直线的位置关系: (1)的倾斜角为,经过点; (2)的斜率为,经过点; (3)经过点,经过点; (4)平行于轴,经过点; 已知位置关系求参数的值 例2.试确定m的值,使过点的直线与过点的直线; 平行 垂直. 例3.已知A (5,1 – 1),B (1,1),C (2,3),试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 分析:作出图形如右,猜想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 , 所以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 学生分析题目,给出解题方法,并上黑板板书 渗透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代数判定方法 通过巩固练习,尤其是问题(4)的解决,让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巩固练习,掌握判断两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再次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1)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 (2)应用条件,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3)应用直线平行的条件,判定三点共线. 2.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几何问题代数化”方法.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便于记忆和应用(五)课后作业 1. A组:教材P89 习题3.1(A组)4、6、7; B组:教材P89 练习1、2题. 作业按照教学的重难点来布置,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六)课堂评价 根据课堂表现情况,评出优胜小组,给予掌声。请优胜小组分享自己的获奖感言通过展示小组得分表,表扬表现良好的小组,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板书设计: §2.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两直线平行判定条件 :.. 例1、例2 两直线垂直判定条件 :. 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思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