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温故知新
1. 明朝建立的三要素:时间、人物、都城?
2.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①政治 ②军事 ③监视 ④思想
3.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影响:利、弊
4. 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农业从哪里引进哪些新品种?
②手工业:丝织业中心?制瓷中心?瓷器新品种?
③商业发展的表现
新课导入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
在血与火的海洋发展史上,海权与国家的安危、荣辱、兴衰于一身。
——秦天等著《中华海权史论》
中国是个陆地大国,同时
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海洋面积为
陆地面积的1/3,300万平方公里。
汉朝开辟了海陆丝绸之路
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盛
……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图片和史料,学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路线及意义等相关史实;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能正确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
一、海之强盛:
泰国 三宝公寺
云南 郑和公园
印尼 三宝庙
下列图片中很多地点都以“三宝”或“郑和”命名以示纪念,他到底有何功绩?
郑和纪念邮票
中国云南 三宝楼
郑和下西洋
一、海之强盛:郑和下西洋
郑和像
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一、海之强盛:郑和下西洋
阅读课本,结合材料,填写以下表格。
1.时间、目的
起止时间
在位皇帝
次数
目的
1405—1433年
明成祖(朱棣)
7次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在祖法儿国,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紵丝、瓷器等物。……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
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根本目的:
示中国富强
。宣扬国威。
中国的货物?
海外的奇珍?
自主阅读课本,结合图片,找出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往来货品
2.往来货品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友谊之船:慷慨送礼,展现风度
贸易之船:相互贸易,互通有无
丝绸
茶叶
漆器
金银
瓷器
异兽
珊瑚
象牙
宝石
香料
引进来
走出去
一、海之强盛:郑和下西洋
阅读课本,结合图片,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起止点。
3.航海范围
一、海之强盛: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榜葛剌进麒麟图》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起点:刘家港
比较下列表格,并结合所学,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4.影响
一、海之强盛:郑和下西洋
1.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
3.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规模大
范围广
次数多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1519-1522年
次数 7次 4次 2次 1次
船队 规模 (首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有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110吨左右 5艘,最大船130吨左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环球航行
时间早
特点: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之后,航海为什么戛然而止,没有再出现8次、9次呢?
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弊:
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不计成本,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负担。
思考探究:郑和为什么能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具备了哪些条件)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人……修四十四丈(约150米),广十八丈(约60米)。
——《明史·兵志》
材料五: 郑和,本姓马,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宝太监”。有智略,知兵习战。
材料三: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分工明确…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
——《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六: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信手段。白天升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打鼓的方式。政治船队的进退、集合、升帆、抛泊灯行动,都在统一号令下进行。
明朝前期国力雄厚——主要原因
明
代
罗
盘
材料四:
郑和宝船
明成祖的支持
指南针、造船、航海等技术的运用
郑和才能出众,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够禁止中国人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
郑和下西洋之后……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与不顾,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之于海。
——郑和劝谏朱棣的后继者朱高炽
三、海患平定: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
1.背景
自主阅读课本,了解何为倭寇。
称日本为倭国
三、海患平定:戚继光抗倭
1.背景
下列材料描绘了倭寇怎样的恶行?
正在烧杀抢掠的倭寇
逃难的民众
杀害居民,抢劫财货,无恶不作,
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大肆毁掠,一望赭然(空尽无物),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千里,河内积货(抢劫的财物)满千船。
——采九德《倭寇事略》
三、海患平定:戚继光抗倭
2.戚继光抗倭
了解戚继光。
姓名:戚继光
生活时代:明朝中期
籍贯:山东登州(今蓬莱)
民族:汉族
职业:军事家
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
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后又在北方抗击鞑靼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还写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倭寇
日本
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情怀
戚继光
(1528—1588)
台州
福建
广东
①戚继光临危受命
②组建“戚家军”
③在台州九战九捷
④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功绩:
2.戚继光抗倭
了解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自1559年至1566年,戚家军历13战,每战横扫敌军,几近全歼,最大伤亡仅69人,敌我伤亡比例30:1。
——《明朝那些事儿》
三、海患平定:戚继光抗倭
浙江台州的
戚继光祠
山东蓬莱的
戚继光纪念馆
天津蓟县的
戚继光雕像
福建平和县的
戚继光像
地位/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海患平定: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正义之战,符合人民的利益;
--人心向背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戚继光文武双全,指挥得当。
2.评价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三、海权之危:殖民者来袭
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登岸晾晒货物,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以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澳门领土主权仍属中国。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1553年
1573年
1887年
16世纪 澳门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三、海权之危:殖民者来袭
2.饱受欧洲殖民者侵略的百年屈辱
自1840年至1940年的一百年间,据史家不完全统计,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到84次,入侵船队达到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50多个。
三、海权之危:殖民者来袭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同时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葡萄牙结束对澳门的殖民统治(446年)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家国情怀
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孙中山
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中国,正在路上......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明确要求
新时代海防建设:铸海洋强国,扬科创之帆
1949年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1971年,自行设计研发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济南舰”
1974年,我国自行设计研发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2012年中国第一艘航母“ 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
2019年,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
2022年,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命名“福建舰”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和平交往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戚继光抗倭
暴力冲突
反映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
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