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单元解读
南、北极地区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区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关注两极地区把两极地区同太空、海洋并列起来,称其为人类急待开发的三大领域。从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考虑,两极地区一章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解读——极地地区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人类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 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 ”引出保护环境、实现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利用。
本章教材内容比较简明,课时也较少,全章没有分节。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一个递进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认识极地地区。首先,极地地区气候寒冷,终年冰封。
教材解读——极地地区
教材首先给出了极地地区的概念,然后结合图10.1和图10.2,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做了简要的叙述。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性的基础。介绍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教材采用比较的方法,从气温、降水、风速、自然景观、代表动物等方面,展开了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
教材解读——极地地区
将生物资源直接放到自然环境特征的后面,而没有与其他资源一起介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为了突出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的生物造成的影响;其次,南极地区的企鹅和北极地区的北极熊也是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本身就是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材解读——极地地区
图10.3和图10.4的编排设计目的有两个:一是能直观、感性地认识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特色,二是通过两种动物的“自白”来反衬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南极和北极的共性是寒冷。但是,它们的自然环境特点是有区别的。教材设计“活动”,就是让学生从海陆位置、气候等方面比较它们的差异。
教材解读——极地地区
教材把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放到标题“科学考察的宝地”下,更突出了这些资源的科学研究价值。为突出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教材特意设计了南极科学考察示意图。以冰芯钻取为例,是因为冰芯中包含丰富的古气候信息,可以扩展我们对地球气候系统的认知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研究受到日益关注的当下,这样的选材非常具有时代性。
教材解读——极地地区
关于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教材主要从两个层面做了阐述。一是国际间的合作,如《南极条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的签订与制定,使学生了解到国际社会对此做出的努力,以及我国对此问题的态度。
教材解读——极地地区
二是个人行为,不单是极地地区考察的工作人员需要以身作则保护那里的环境,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也与极地地区的环境息息相关最后的“活动”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环境状况与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是有关联的,让学生明白极地地区环境的保护,可以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起。
教材解读——极地地区
例如能够骑自行车的时候就不要开汽车,建议家长尽可能少开汽车,通过践行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可持续生活方式,达到保护极地地区环境的目的。这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十条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条标准涉及到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在学习亚洲的时候已经学习过,要做的就是实践应用。
课程标准分析
*2.以某地区的一种自然资源为例,说出该资源在当地的分布状况,对外输出地区以及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涉及的信息较多,不仅要求会描述自然资源的分析,还要学会分析对世界的影响,对学习能力要求更进一步,不仅会使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还应学会用综合思维去思考与世界的关系。
课程标准分析
3.结合实例说明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旅游业发展与工农业不一样,因为旅游业的主体是人,所以发展旅游业更多的是依靠社会经济条件,但是社会经济条件又是和自然条件有关,所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课程标准分析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范围、领土构 成和首都;
选择与该国地理位置差异明显的国家,比较它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
对比性较强,对学过的国家和地区的综合认知要求高,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要求较强。
课程标准分析
*5.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国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环境,里面包括地理位置影响的气候、地形等,这也是学习的主要重难点。
课程标准分析
*6.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某一大洲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从人文角度让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地区的方法,即“运用有关资料”。需要注意,人文环境的自然活动、发展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都应用辩证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
课程标准分析
*7.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联系某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实例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学生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情况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进行分析,本国或本地区应该如何发展经济。对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运用较为严格
课程标准分析
*8.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学生注意,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都应用辩证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
课程标准分析
*9.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一个国家对某地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对其他地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不利条件如何改造成对发展有利的条件,要注意人地协调。
课程标准分析
*10.结合某国家的实例,简要说明该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及其意义。
本条标准主要涉某国或某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发展问题,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更好的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要注意用综合思维去考虑。
教学目标分析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要求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方面,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第一节 极地地区
—区域认知能力—
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教法
教法: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教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探究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小组合作竞赛学习。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教法和学法分析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法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和学法分析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性,将文字、图形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会用图: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为独特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为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进行导人和组织教学。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假设学生就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他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
首先,需要对极地的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是气候状况以便做好着装上的准备。其次,需要确定考察时间,这是由它们特殊的纬度位置决定的。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
再次,要考虑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这样就促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各种资源和未经人类雕刻的原生态环境,同时,可以讨论人类考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可持续发展最后,还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在科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这主要涉及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将一系列教学内容组织起来。
教学建议
为了让学生体会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差异,教师还可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让他们分别进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最后各自汇报。这样小组活动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地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独特的自然环境】
1.教师在引人教学内容时,除了按照上述的思路之外,还可提出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地球上有没有所有经线同时经过的地方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 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
这样可以起到以下儿方面的作用:第一,考查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第二,锻炼学生的空问思维能力;第三,深入理解极地地区在地理位置方面的特殊性,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建议
2.教师可以结合95页的“活动”让学生读图,了解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范围,为理解其自然环境特点打下基础。读图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1)两个地区的海陆分布状况如何 (2)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哪个方向 第1题是为“活动”2打基础的,第2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方位投影图的能力。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
方位投影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可采取一步步深入提问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 (2)图中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 (3)图中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表示什么线 (4)图中的方向如何确定 (5)地球自转方向在这张图中如何标注
教学建议
3.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部分,可先让学生来谈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印象,然后再读关于南极地区大风的“阅读材料”,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照片,最后总结概括。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对比两极地区的情况,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对“白色沙漠”可能不会有体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
会,这时可让学生查找撒哈拉地区及其他沙漠地区的降水状况,比较的结果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教学建议
4.“活动”是让学生对比学习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温状况。“活动”结合前面对两幅方位投影图的观察来进行。教师可先让学生将南、北极地区的温度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作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第二步再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明确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科学考察的宝地】
1.这部分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1)人类最初去南极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 现在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地区考察 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 (3)科学家是怎么进行科学研究的 (4)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家将会遇到什么难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5)极地地区具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
2.这一部分也可以这样来引人:先让学生通读“阅读材料”,了解我国现有极地科学考察站,再让学生对照前面方位投影图,了解世界各国在南极地区的一些重要科学考察站。
教学建议
同时,结合前面的“活动”提问: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么恶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 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这样引发学生去了解其中的原因。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3、在讲授南极地区的大量固体淡水资源时,可以将冰川在淡水中所占的比例介绍给学生,突出南极地区的淡水资源对人类的意义。而南极地区的科学价值,则需要让学生结合南极科学考察示意图和后面活动中秦大河的那段话来讨论。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同时,在明确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南极地区会有这么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最终又落实到了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上面。
教学建议
4.教师在介绍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时,可以先利用图10.1,启发学生通过对图例的判读,说一说南极地区矿产资源的种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煤应该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形成(温暖湿润地区,有大片的森林) 为什么在极地地区会出现煤矿或油田、气田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若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提示学生从大陆的漂移来考虑,这是对前面知识是否灵活掌握的检验南极地区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教学建议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1.教师可以课前先让学生收集关于日本在南极地区捕鲸的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学生会认识到一些国家虚伪的面目,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发展本国的经济。可让学生讨论:面对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讨论的结果最终要落在两点:一是签订与制定条约,进行国际间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2.“活动”的展开可以与当前全球变暖、低碳生活等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建议学生把这个“活动”延伸到课下,向全校或是社区做一次极地地区环保的宣传,关注点是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式是如何影响极地地区环境的。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第一节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学生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既了解相关的事件与知识,又在教育别人的同时教育了自己,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会影响到“远在天边”的极地地区。现实生活中的“小事”同全球气候变暖、极地环境问题这样的“大事”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