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与张岱有关的文学常识;
2.深入理解本文写景的特---白描手法;
3.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与张岱有关的文学常识;
2.深入理解本文写景的特---白描手法;
3.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提到夏天的西湖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美景。但明朝的汪珂玉却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那么雪湖究竟美在何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来欣赏一下冬天的西湖美景吧!
二、教学开展
(一)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
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
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目标任务二:听名家朗诵,把握朗读节奏和关键字音。
(1)读准字音:
崇祯(zhēn) 更定(ɡēnɡ) 拏(ná) 毳衣(cuì)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 dànɡ) 铺毡(zhān)
焉得更有此人(ɡènɡ) 余强饮三大白(qiǎnɡ)
(2)把握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学生个人及集体诵读,教师纠正
(三)目标任务三: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学生提前预习,只点拨一些关键字词)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勉强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停止
③惟长堤一痕 只
④及下船 等到
⑤上下一白 都,全
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⑦是日,更定矣 此,这,代词
⑧是金陵人 表判断动词,是
⑨客此 客居,名词作为动词
(四)目标任务四:整体感悟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1.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心亭偶遇佳客
(五)目标任务五:赏析雪景,体会写作手法及作者情感。
(1)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呢?关键字或词是哪个?
明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痴字
(2)如何理解 “痴”含义?他的“痴”表现在哪几方面?请大家结合原文找一找。
明确:傻,痴迷
表现一:“痴”于行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独”看雪。
天气、时间、行踪 特立独行,不随俗流
表现二:“痴”于景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湖心亭美景美在何处?结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回答
明确:运用白描手法
先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作者用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苍茫境界,天地之间被雾气笼罩,茫茫一片、浑然一体,衬托出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
再分写湖上影子,“痕”“点”“芥”“粒”写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烘托出大雪笼罩下的西湖景象的宏大广阔。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充满山水画的意境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重点讲解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烘托渲染。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举例拓展1——白描手法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作者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举例拓展2——白描手法写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tāo《琐忆》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技巧小结
鲁迅先生曾说:“白描也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表现三:“痴”于情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共同的爱好、情趣高雅
深夜遇到知音的惊喜之情
表现四:“痴”于心
“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同学们注意到到没有: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岱写错了吗 还是另有深意 请结合下面材料思考。
资料一: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40年,本文是作者离开当年居住的西湖至少15年后的梦中追忆,“湖心亭看雪”事件在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后入山著书;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7年。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
资料二: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明朝遗民,故国情怀
(3)品“痴心”
“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开篇“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就是这样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然世人会有几个能懂 舟子说他傻,他是真的傻吗
明确:是执着、是坚守
三、拓展升华
我们学过的诗歌《江雪》告诉我们,柳宗元和张岱有着相似的赏景经历。假如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引他为知己吗?
四、课堂小结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痴迷于巧遇知音的惊喜之情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五、课后作业
必做题:
熟练背诵《湖心亭看雪》。
选做题:
1.搜集运用白描手法的语段,体味白描妙处。
2.尝试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位你熟悉的人物或一处景致。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品味语言。“雾凇沆砀,……两三粒而已”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师小结:这几句景物描写,运用白描手法,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白描: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特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少用形容词和修辞。
5.目标任务五:细读课文,品味语句内涵。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是唯一来湖心亭看雪的,不会有第二拨人。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他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陵客人呼出,也许是作者正想说出的)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6.目标任务六:感悟“痴”情,体会家国之思。
◎找出文中点明主要事件的词及文眼,然后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文中对作者有一句评价,是什么?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如何理解“痴”的含义?
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
②痴景,于夜间出门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③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作者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
从“舟中人两三粒”及舟子其人出场发声来看,作者并非一个人去湖心亭看雪。这里不能单纯理解为作者目中无人。实际上,这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其根源是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故事,是文人独往的原型。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舟子,确实不会有这个雅兴和追求。
◎“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的作者心情如何?
有遇到知音的欣喜,也有客居他乡对故国的思念。
7.目标任务七:比较联读。
◎这篇文章容易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本文与《江雪》在景物和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假如淡泊功名、终生不仕的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柳宗元,他们会成为知交吗?
观点一:会。从以文会友的角度,这一诗一文,无论是氛围的“绝”,还是心境的“独”,都是不谋而合的,其背景之阔大与人物之渺小的对比,情与景交融手法的运用都是异曲同工的。从这点来看,他们肯定会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观点二:不会。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这首诗是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时所作。如果说柳宗元是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么张岱则是无意于政治而痴情于山水。他们骨子里的志趣和追求是不同的,我认为他们不会成为知交。
结束语: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过:“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正是对故国明朝的深挚的爱,成就了张岱的旷世孤独,成就了他不与常人同道的“痴”。我们今天欣赏这篇精品,更是欣赏这种深沉的爱国之思。“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论我们如何解读张岱和他的作品,或许只有张岱自己能品悟真正的味道吧。
三、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搜集描写西湖的名家作品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