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前强化]中考二轮专题解读及强化训练 专题13、酸碱盐 (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考前强化]中考二轮专题解读及强化训练 专题13、酸碱盐 (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02 22:22: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浙江中考二轮专题解读
专题13、酸、碱、盐
[知识体系]
[学业要求]
1、酸和碱
①了解浓硫酸和浓盐酸的主要性质 ②知道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规范
③了解稀盐酸和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④了解酸具有通性的原因
⑤了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个性 ⑥了解碱的通性及其原因
⑦了解酸碱反应(中和反应)及其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盐
①盐是酸碱反应(中和反应)的产物 ②了解盐成分及含义
③了解常见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性质与用途 ④了解盐的一些常用性质
⑤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其反应的条件 ⑥了解常见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
⑥了解化学方法除杂的一般方法 ⑦了解常见碱是否变质的探究原理与方法
[考点精析]
考点1、物质的酸碱性
考点解读:酸性物质都含有共同的离子是H+,碱性物质都含有共同的离子是OH-。在酸性或碱性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通常简称指示剂。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某一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某一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例题1、下列各组物质反应,所得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会反应
B.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相混合
C.将硫酸钾溶液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D.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考点2、酸的个性
考点解读:
酸 盐酸 硫酸
化学式 HCl H2SO4
颜色、状态 “纯净的盐酸”:无色液体;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 无色、黏稠、油状液体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
特性 易挥发 不易挥发
用途 ①金属除锈、制造药物等;②人体胃液中含有少量盐酸,可帮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②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③精炼石油;④干燥剂
例题2、关于硫酸和盐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浓盐酸与浓硫酸都能做干燥剂
B.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
C.打开装有浓硫酸的试剂瓶,可以看到白雾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
例题3、考点3、酸的化学性质
考点解读:酸的化学性质:①酸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②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碾碎的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有鸡蛋壳表面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可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熄灭;③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可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铁锈逐渐消失,同时观察到溶液逐渐变为黄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④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如果(3)中稀盐酸足量,将会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⑤酸能与碱反应,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例题3、某小组同学通过如下四组实验对稀硫酸部分化学性质进行验证:
①Mg和稀硫酸;②MgO和稀硫酸;③Ba(NO3)2溶液和稀硫酸;④NaOH溶液和稀硫酸。
实验结束后将所有反应后的溶液混合进行了如图操作,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④NaOH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后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实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
显现象,据此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NaOH溶液和H2SO4发生了反应。
(2)实验结束后进行的操作①的名称为   
(3)滤液b的成分中一定含有   (用化学式表示)。
考点4、常见的3种离子的检验
考点解读:鉴别盐酸或可溶性氯化物时,主要是检验氯离子的存在,可取少量试液,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若观察到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说明试液中含Cl-。以盐酸为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gNO3+HCl==AgCl↓+HNO3。鉴别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时,主要是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可取少量溶液,加入几滴Ba(NO3)2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若观察到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说明试液中含SO。以稀硫酸为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NO3)2+H2SO4===BaSO4↓+2HNO3。鉴别碳酸盐时,加适量的稀硫酸或稀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例题4、为检测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液中是否含有SO42-,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方案 步骤 现象 结论
Ⅰ ①取样品,滴加BaCl2溶液②对步骤①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在滤渣中滴加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②无明显现象 废液中含有SO42-
Ⅱ ①取样品,滴加过量②在步骤①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无明显现象②有白色沉淀产生 废液中含有SO42-
Ⅲ ①取样品,滴加Ba(NO3)2溶液②对步骤①产生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在滤渣中滴加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②无明显现象 废液中含有SO42-
(1)方案Ⅱ的实验结论如果正确,步骤①中滴加的物质是 。
(2)方案Ⅰ和Ⅲ中,结论不成立的方案是 ,理由是 。
(3)方案Ⅲ的滤渣中,滴加稀硝酸是为了排除 的干扰。
考点5、物质的鉴别
考点解读:物质的鉴别:就是根据物质本身的颜色、状态不同,或者发生反应时产生的现象不同(放出气体、生产沉淀)来区别物质。需掌握以下知识点:固体颜色(多为白色):黑色——CuO、MnO2 、Fe3O4、Fe粉、C粉 ; 紫黑色——KMnO4;红色——Cu、Fe2O3;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
溶液颜色(多为无色);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溶液、Fe(NO3)2;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溶液、Fe2(SO4)3溶液、Fe(NO3)3;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七个常见的沉淀物:中考范围:(由主至次的顺序)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于酸的沉淀。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不溶于酸的沉淀
四个微溶物:中考范围: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例题5、某同学进行了煅烧石灰石的实验,过程如图(假设杂质不发生变化,酒精喷灯中的燃料是酒精C2H5OH)。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Ⅰ可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B.步骤Ⅱ、Ⅲ可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氧化钙
C.白色固体M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
D.白色固体M中钙元素的质量等于煅烧前石灰石中钙元素的质量
考点6、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考点解读:①氢氧化钠俗称烧碱或苛性钠,它是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于水放热;易潮解,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它还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使用时切不可接触皮肤。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来吸收大量的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②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它是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它也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使用时切不可接触皮肤。实验室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例题6、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C.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等
考点7、碱的化学性质
考点解读:碱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OH-,因而碱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碱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都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无色酚酞变红色;②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来吸收大量的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③碱能酸反应生成盐和水;④碱溶液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例如: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 mLCuCl2溶液(溶液呈蓝色)和FeCl3溶液(溶液呈黄色);然后分别往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和石灰水,可观察到盛CuCl2溶液的试管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盛FeCl3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红褐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2FeCl3+3Ca(OH)2===2Fe(OH)3↓+3CaCl2。向上述反应后所得沉淀中滴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沉淀消失,说明碱和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例题7、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①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入充有CO2的瓶中 气球鼓起
②… 无明显现象
③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推入瓶中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
④向外拉注射器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步骤①中气体鼓起的原因可能是 。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 ,其目的是 。
(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本实验的结论是 。
考点8、探究氢氧化钠变质
考点解读:验证NaOH固体是否变质?(CO2 + 2NaOH = Na2CO3 +H2O)
假设:①可能变质(NaOH、Na2CO3) ②可能不变质(NaOH)
实质: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Na2CO3
过程:取该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振荡,往其中滴加稀HCl,若产生气泡,则变质;若不产生
气泡,则不变质。
验证NaOH固体是否完全变质?
假设:①可能完全变质(Na2CO3) ②可能不完全变质(NaOH 、Na2CO3)
实质: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NaOH(由于NaOH、Na2CO3都呈碱性,因此不能直接用酸碱指示剂,因此原则上要先把Na2CO3除尽,才可用酸碱指示剂)。
过程:取该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振荡,往其中加入过量/适量BaCl2或CaCl2,充分反应后,再滴加酚酞,若变红色,则含有NaOH,说明不完全变质;若不变色,则不含有NaOH,说明完全变质。
注意:除去Na2CO3的过程中,不能用Ca(OH)2或Ba(OH)2,由于生成物中含有NaOH,会对NaOH的检
验造成干扰。
例题8、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水蒸汽和CO2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Ⅱ: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2CO3。
(2)【实验】如图所示:
(3)【判断】
a.若Ca(OH)2、CaCO3和Na2CO3投入到水中不会放热,则由操作②现象判断:猜想Ⅱ______(填:成立、不成立)
b.操作④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_(写化学式);由此判断猜想Ⅰ______(填:成立、不成立);
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 ;任写二个变质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 ;
(4)【拓展】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______保存;操作③中玻棒的作用是______。
考点9、NaOH溶液与酸性气体(如:CO2)反应引起的压强变化
考点解读: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沉淀、气体、颜色变化等明显现象,只有气压减小这一不易观察的现象。故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必须借助其他现象来反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变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使用塑料瓶,观察塑料瓶变扁,说明瓶内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如图甲。
(2)密闭容器中使用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如图乙。
(3)使用U形管,观察反应体系的气压变化,如图丙。
(4)使用等量的清水做对比,观察对比进入试管内水的量确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如图丁。
(5)使用澄清石灰水对通过氢氧化钠的二氧化碳进行检测,如图戊。
例题9、某拓展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做了一个探究 CO2能否与NaOH反应的有 趣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向两个充满等体积 CO2的集气瓶中,分别注入等体积的 NaOH溶液和 H2O, 通过 U形管内液面
左端上升右端下降证明 CO2 确实能与 NaOH发生反应。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束后,若要确定 A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请设计合 理的实验方案,简要写出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
考点10、盐的化学性质
考点解读:盐的化学性质:①盐溶液+金属→新盐+新金属(条件:盐要可溶;金属单质必须比盐中的金属元素活动性更强)②盐溶液+酸溶液→新盐+新酸(条件:一般盐、酸均溶于水;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碳酸盐等弱酸盐可与强酸反应)③盐溶液+碱溶液→新盐+新碱(条件:盐和碱必须可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④盐溶液+盐溶液→新盐+新盐(条件:盐和盐必须可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例题10、某同学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构建了如图甲所示的知识网络图,借助网络图回答:
(1)写出用酸和碱生成氯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
(2)请把图中①处补充完整,要求不能与图中已有信息重复。①是 。
(3)某小组尝试做了“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实验现象] 气球膨胀。
[实验验证] 为了进一步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甲和丙两位同学分别取少量的图乙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
中,并按各自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①甲同学向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变成红色,证明有新物质生成。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
正确,他的理由是 。
②乙同学提出新的验证方案,请你帮助乙同学完成验证报告。
步骤 现象 结论
向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有气体生成、 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③丙同学向另一只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生成了新物质。
④丙同学将反应后的滤液倒入乙同学的废液中,充分混合后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的溶液中除含有酚酞外,
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A.NaCl;B.NaCl和CaCl2;C. ;D. 。
考点11、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考点解读: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①反应物如果没有酸,则反应物必须都可溶(无酸皆可溶);②生成物中有难溶的物质(如BaSO4、AgCl)或难电离的物质(如H2O)或挥发性的物质(如气体CO2)生成,即: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沉淀或气体。
例题11、某溶液由NaOH、HCl、H2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l和H2SO4一定存在
B.NaOH、H2SO4和MgCl2一定不存在
C.HCl和MgCl2一定存在
D.HCl一定存在,NaOH、H2SO4一定不存在,MgCl2可能存在
考点12、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伴随的实验现象的总结
考点解读:酸碱盐发生反应常伴随的实验现象有:①溶液变色(如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②固体(沉淀)溶解(碳酸钙、难溶性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溶于酸);③有气泡产生(碳酸盐与酸的反应);④产生沉淀(溶液中,钙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⑤固体析出(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⑥溶液升温(金属镁与酸反应放热、生石灰遇水放热、中和反应放热)。
例题12、某小组通过如下四组实验对稀硫酸部分化学性质进行验证:①Mg和稀硫酸;②MgO和稀硫酸;③Ba(NO3)2溶液和稀硫酸;④NaOH溶液和稀硫酸。实验结束后将所有反应后的溶液混合进行了如图操作,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为   。
(2)实验④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实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显现象,据此   
(填“能”或“不能”)验证NaOH溶液和H2SO4发生反应。
(3)滤液b的成分中一定含有   。(用化学式表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浙江中考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13、酸、碱、盐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稀释浓硫酸并进行硫酸性质实验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测稀硫酸的pH C.倾倒稀硫酸 D.滴加稀硫酸
2、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如图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电导率曲线,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电导率减小可能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小
B.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
D.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
3、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存放久了,内壁常附有一层白膜,除去这层白膜最合适的试剂是(  )
A.蒸馏水 B.稀盐酸 C.硫酸铜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4、盐酸、稀硫酸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H+,故有许多共同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开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塞,在瓶口都有白雾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铁锈
C.浓盐酸、浓硫酸都可用来干燥氧气
D.在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都有白色沉淀
5、取实验室中部分变质的NaOH样品配成溶液,并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能正确反映其变化的图象是(  )
6、已知硫酸溶液中存在H+、SO42-和H2O,某同学欲证明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组合能证明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的是( )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7、某同学微检验一瓶 溶液是否变质,用了以下的方法判断: ①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 NaOH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②滴加BaCl 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 NaOH 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③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 溶液一定变质。上述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8、下列四个实验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图①向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含SO42-
B.图②使用广泛pH试纸测得稀硫酸的pH为2.1
C.图③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钠沉在烧杯底部,且产生红色固体
D.图④该装置可用于干燥、收集氢气
9、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溶质是NaCl
B.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若X是稀硫酸,b可能是氧化物
C.若X是稀盐酸,c不可能是单质 D.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单质
11、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克时,溶液发生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B.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b克时,溶液中含三种溶质
C.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克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大
D.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克时,溶液呈中性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2、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OE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气泡生成
B.PF段有沉淀生成
C.G点溶液的pH>7
D.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3、图是两种稀酸与铁铬合金反应随铬(Cr)的质量分数变化的实验结果(铬与稀酸反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稀硫酸、稀盐酸中的阳离子都是H+
B.图中的“5%”表示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同一种酸与铁铬合金的反应速度随着Cr质量分数的增加一直加快
D.与相同铁铬合金反应,5%硫酸比5%盐酸反应快
14、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以下物质,下列图像反映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1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酸溶液中都含有H+,则酸一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C.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D.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16、小明向盛有盐酸和MgCl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为判断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a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试剂进行实验,相应结果错误的是( )
选项 试剂 现象和结论
A Zn粉 有气泡产生,则溶液a一定有MgCl2
B CuO粉末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a一定有两种溶质
C 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a可能有NaOH
D CuSO4溶液 有蓝色沉淀,则溶液a一定有两种溶质
17、溶液的碱性强弱跟溶液中OH-的数量有关.一定体积的溶液中OH-数量越多,则溶液碱性越强.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密度为1.1g/cm3)与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KOH溶液(密度也为1.1g/cm3)相比较,碱性更强的是(  )
A.NaOH溶液 B.KOH溶液 C.一样强 D.无法比较
18、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为CsOH,则有关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CsOH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sOH=Cs++OH﹣
B.Cs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因为CsCl是易溶于水的盐,所以CsOH溶液与稀盐酸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D.CsOH溶液与Mg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有氢氧化镁沉淀生成
19、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可以选择稀盐酸或CaC12溶液(查阅资料得知:CaC12溶液显中性)
B.若二、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部分变质
C.D物质可能是气体,也可能是沉淀
D.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只含有NaOH和甲
20、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FeO、CuO和C中的一种或几种。取黑色粉末,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在滤液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铁丝。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一定有Fe
B.若铁丝表面只有红色固体析出,则滤渣中一定无CuO
C.若铁丝表面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最多有四种物质
D.若铁丝表面只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H2SO4和FeSO4
二、非选择题
21、课堂上,同学们开展了如下“溶液酸碱性检验”的实验活动:
(1)把自制的紫色紫薯汁按图甲所示方法,分别滴加到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如表所示:
溶液 白醋 盐酸 食盐水 草木灰水 石灰水
加入紫薯汁后的颜色 红色 红色 紫色 绿色 绿色
据上表推测,紫薯汁能做酸碱指示剂,遇到稀硫酸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________。
(2)用pH试纸测定图甲中部分溶液的酸碱度:草木灰水pH>7,属于________(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
(3)图乙是三位同学分别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____(选填A、B或C)。
22、下列五种溶液:①Na2SO4溶液②Ba(OH)2溶液③Na2CO3溶液④混有少量硝酸的K2SO4溶液⑤混有少量硝酸的MgSO4溶液
(1)指出其中属于碱性溶液的是   (选填序号);
(2)若将Ba(OH)2溶液逐滴加入到混有少量硝酸的K2SO4溶液中,所得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
的质量变化符合下列图象的是   (选填序号)。
23、某实验小组开展了如图有关碱性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
(1)实验1的目的是 。
(2)使用白色点滴板完成实验有 (填一项)优点。
(3)实验2中出现的现象是 。
(4)实验3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不考虑酚酞)
是 。
(5)实验4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6)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总结出碱的化学性质是:①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② 。
24、某化学试剂厂A、B、C、D四个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分别含有污染物CuCl2、HCl、Na2CO3、NaOH中的一种。现对污水作如下处理:①将A的污水与B的蓝色污水通入第一反应池,产生蓝色沉淀;②将C的污水与D的酸性污水通入第二反应池,产生大量气泡;③将第一反应池上层的碱性污水与第二反应池流出的酸性污水通入第三反应池,最后水溶液呈中性,再向外排放。
(1)试推断各车间污水中的污染物分别为A. B. C. D. 。
(2)最终向外排放的水中含有的溶质是 ,第三反应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第一反应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5、实验小组同学向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
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
其理由是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Na2CO3
正确的是推理 (选填“1”或“2”)。
26、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NaOH固体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水蒸气和CO2反应而变质。小明为确认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一:没有变质,“碱石灰”中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二: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 Na2CO3
(2)【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3)【判断】
a.若Ca(OH)2、CaCO3和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则猜想二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b.由操作④的现象判断: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写化学式);
由此判断猜想一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_______(填“全部变质”或“部分变质”)
下列对样品成分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样品中一定含NaOH ②样品中一定含Na2CO3 ③样品中含NaOH、CaO中的一种或两种
27、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取10 g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60 g稀硫酸分六次加入烧杯中,直至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加入H2SO4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9.35 8.7 8.05 7.4 6.75 6.75
(1)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浙江中考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13、酸、碱、盐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稀释浓硫酸并进行硫酸性质实验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测稀硫酸的pH C.倾倒稀硫酸 D.滴加稀硫酸
解析:A.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错误;B.测稀硫酸的pH值时,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稀硫酸,然后滴在pH试纸上,最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故B错误;C.倾倒稀硫酸时,瓶塞应该倒放在桌面上,故C错误;D.滴加稀硫酸时,滴管应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故D正确。
答案:D
2、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如图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电导率曲线,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电导率减小可能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小
B.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
D.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
解析:A.由题干信息“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可知,电导率减小不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少,而是离子浓度减小造成的,选项说法错误;B.M点时溶液的电导率最小, 即溶液中离子浓度最小, 即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选项说法正确;C.N点时溶液的电导率与P点时相同,但是N点时氢氧化钠过量,说明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选项说法正确;D.在该反应过程中,溶液始终具有导电性,即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A
3、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存放久了,内壁常附有一层白膜,除去这层白膜最合适的试剂是(  )
A.蒸馏水 B.稀盐酸 C.硫酸铜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它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这层白膜就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白膜会变成另外一种物质溶解在水中,因此去除这层白膜的最合适的物质是稀盐酸,故B正确,而A、C、D错误。
答案:B
4、盐酸、稀硫酸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H+,故有许多共同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开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塞,在瓶口都有白雾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铁锈
C.浓盐酸、浓硫酸都可用来干燥氧气
D.在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都有白色沉淀
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具有挥发性,瓶口没有白雾,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瓶口有白雾,故A错误;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因此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铁锈,故B正确;C、浓盐酸不具有吸水性,不能做干燥剂;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做干燥剂,故C错误;D、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只有硫酸中生成硫酸钡沉淀,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没有沉淀生成。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5、取实验室中部分变质的NaOH样品配成溶液,并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能正确反映其变化的图象是(  )
解析:A、开始溶液中氯化钠质量为零,加入盐酸后,生成氯化钠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变成水平,故A错误;B、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形成的溶液,开始时,溶液质量不能从零开始,故B错误;C、氢氧化钠先中和盐酸,然后碳酸钠再与盐酸反应,故C正确;D、最后盐酸过量,溶液pH值小于7,故D错误。
答案:C
6、已知硫酸溶液中存在H+、SO42-和H2O,某同学欲证明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组合能证明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的是( )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欲证明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则需要排除SO42-和H2O的干扰。往水中加石蕊试液可排除H2O,往Na2SO4溶液中加石蕊试液可排除SO42-,而稀H2SO4中加石蕊试液可证明硫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从而推测出是硫酸溶液中的H+使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B
7、某同学微检验一瓶 溶液是否变质,用了以下的方法判断: ①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 NaOH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②滴加BaCl 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 NaOH 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③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 溶液一定变质。上述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滴入无色酚酞试液,都会使溶液变红,不能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变质,错误;②氢氧化钠不与氯化钡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滴加BaCl 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 NaOH 溶液一定没有变质,正确;③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 溶液一定变质,正确;
答案:B
8、下列四个实验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图①向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含SO42-
B.图②使用广泛pH试纸测得稀硫酸的pH为2.1
C.图③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钠沉在烧杯底部,且产生红色固体
D.图④该装置可用于干燥、收集氢气
解析:A.酸化的氯化钡溶液,相当于是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如果原溶液当中有碳酸根,会先跟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掉后,继续跟氯化钡反应,也能生成白色沉淀,所以A错误。B.用试纸来测pH值,只能得到整数,不能得到小数点后的精度。所以B错误。C.钠太过活泼,遇到水直接生成氢氧化钠,不能把铜从它的盐溶液当中置换出来。所以C错误。D.碱石灰可以用来干燥气体,收集氢气用向上排空气法,图示装置符合要求,D正确。
答案:D
9、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溶质是NaCl
B.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溶液pH值越来越大,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图中b点所示溶液pH=7,酸碱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是NaCl;图中c点所示溶液pH>7,显碱性,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答案:B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若X是稀硫酸,b可能是氧化物
C.若X是稀盐酸,c不可能是单质 D.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单质
解析:A、若X是稀硫酸,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故正确;B、若X是稀硫酸,稀硫酸可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显黄色的硫酸铁溶液,因此b可能是氧化物,故正确;C、若X是稀盐酸,稀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显浅绿色的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因此c可能是单质,故错误;D、若X是稀盐酸,则X与d反应生成的蓝色溶液可能为含铜离子的溶液,而稀盐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即d可能为含铜的氧化物或碱,但d不可能是单质,故正确。
答案:C
11、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克时,溶液发生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B.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b克时,溶液中含三种溶质
C.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克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大
D.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克时,溶液呈中性
解析: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则开始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盐酸反应完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A、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克时,溶液中发生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正确;B、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b克时,含有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两种,不是三种,错误;C、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克时,氯化氢变成了氯化钠,溶质质量增大,故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大,正确;D、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克时,盐酸反应完了,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故溶液呈中性,正确;故选B。
答案:B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2、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OE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气泡生成 B.PF段有沉淀生成
C.G点溶液的pH>7 D.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A、OE发生化学反应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该选项说法正确;B、PF有沉淀生成,即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该选项说法正确;C、G点时碳酸钠溶液过量,溶液的pH>7,该选项说法正确;D、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答案:D
13、图是两种稀酸与铁铬合金反应随铬(Cr)的质量分数变化的实验结果(铬与稀酸反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稀硫酸、稀盐酸中的阳离子都是H+
B.图中的“5%”表示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同一种酸与铁铬合金的反应速度随着Cr质量分数的增加一直加快
D.与相同铁铬合金反应,5%硫酸比5%盐酸反应快
解析:A、电离出来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盐酸和硫酸都是酸,故A说法正确;B、图中的“5%”就是表示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故B说法正确;C、由图示可知有一段反应铬的质量分数在减小,故C说法错误;D、在图示的纵坐标表示反应速度,并且硫酸的曲线在盐酸的曲线上面,所以5%硫酸比5%盐酸反应快,D正确。
答案:C
14、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以下物质,下列图像反映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A、向稀盐酸中加入水时,溶液的pH升高,但是无论怎样稀释,溶液的pH总是小于7,不可能等于或大于7,该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错误;B、向稀盐酸中加入氧化铜时,稀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加入氧化铜时马上生成氯化铜,该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错误;C、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随着硝酸银的加入,即产生沉淀氯化银,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沉淀,沉淀质量保持不变,该选项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正确;D、向稀盐酸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时,即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气体,气体质量保持不变,该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错误。
答案:C
1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酸溶液中都含有H+,则酸一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C.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D.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解析:A、 酸溶液中都含有H+,酸一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符合题意;B、 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与酸或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不符合题意;C、 Cu(OH)2难溶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不符合题意;D、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如碳酸钠,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6、小明向盛有盐酸和MgCl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为判断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a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试剂进行实验,相应结果错误的是( )
选项 试剂 现象和结论
A Zn粉 有气泡产生,则溶液a一定有MgCl2
B CuO粉末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a一定有两种溶质
C 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a可能有NaOH
D CuSO4溶液 有蓝色沉淀,则溶液a一定有两种溶质
解析:A、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Zn粉,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氯化镁还没有参加反应,则溶液a一定MgCl2,故选项说法正确。B、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氧化铜,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盐酸,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a可能只含有氯化钠一种溶质,故选项说法错误。C、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可能是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则溶液a可能有NaOH,故选项说法正确。D、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则溶液a一定有氯化钠、氢氧化钠两种溶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17、溶液的碱性强弱跟溶液中OH-的数量有关.一定体积的溶液中OH-数量越多,则溶液碱性越强.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密度为1.1g/cm3)与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KOH溶液(密度也为1.1g/cm3)相比较,碱性更强的是(  )
A.NaOH溶液 B.KOH溶液 C.一样强 D.无法比较
解析:假设两种溶液的体积都为vmL;vmL10%的NaOH溶液中含OH-数量:=(vmL×1.1g/cm3×10%)×17/40
×100%=0.04675v;vmL10%的KOH溶液中所含OH-数量=(vmL×1.1g/cm3×10%)×17/57×100%=0.03282v
0.04675>0.03282,所以,10%的NaOH溶液的碱性比10%的KOH溶液的碱性强。
答案:A
18、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为CsOH,则有关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CsOH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sOH=Cs++OH﹣
B.Cs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因为CsCl是易溶于水的盐,所以CsOH溶液与稀盐酸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D.CsOH溶液与Mg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有氢氧化镁沉淀生成
解析:A.CsOH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sOH=Cs++OH﹣ , 故A正确不合题意;B.CsOH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B正确不合题意;C.Cs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铯和水,即发生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D.CsOH溶液与MgCl2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铯和氢氧化镁沉淀,为复分解反应,故D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C
19、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可以选择稀盐酸或CaC12溶液(查阅资料得知:CaC12溶液显中性)
B.若二、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部分变质
C.D物质可能是气体,也可能是沉淀
D.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只含有NaOH和甲
解析:A、甲溶液不能选择稀盐酸,因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溶液B为氯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混合溶液,滴加酚酞溶液不变色,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B、甲溶液可以选用氯化钙溶液,若二、Ⅲ均有明显现象(现象分别是产生白色沉淀、酚酞溶液变红色),分别说明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则说明样品部分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C、由A选项的分析,D物质是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D、溶液B中的溶质中一定含有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B
20、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FeO、CuO和C中的一种或几种。取黑色粉末,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在滤液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铁丝。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一定有Fe
B.若铁丝表面只有红色固体析出,则滤渣中一定无CuO
C.若铁丝表面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最多有四种物质
D.若铁丝表面只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H2SO4和FeSO4
解析: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由于C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Fe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Fe、FeO与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A、若滤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不一定含有Fe,FeO也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故A错误;B、若铁丝表面只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了溶液中含有硫酸铜,能判断黑色粉末中含有CuO,不能判断滤渣中是否有CuO,故B错误;C、若铁丝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了溶液中无硫酸铜,没有剩余的硫酸,如果硫酸的量不足,则滤渣中最多可以有Fe、FeO、CuO、C、Cu五种物质,故C错误;D、C不与稀硫酸反应,如果原固体粉末中没有铁或是氧化亚铁,那么铁丝表面就是有红色固体析出,所以有气泡,说明一定有铁或氧化亚铁,一定有硫酸亚铁的,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1、课堂上,同学们开展了如下“溶液酸碱性检验”的实验活动:
(1)把自制的紫色紫薯汁按图甲所示方法,分别滴加到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如表所示:
溶液 白醋 盐酸 食盐水 草木灰水 石灰水
加入紫薯汁后的颜色 红色 红色 紫色 绿色 绿色
据上表推测,紫薯汁能做酸碱指示剂,遇到稀硫酸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________。
(2)用pH试纸测定图甲中部分溶液的酸碱度:草木灰水pH>7,属于________(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
(3)图乙是三位同学分别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____(选填A、B或C)。
解析:(1)紫薯汁遇到盐酸显红色,因此推测遇到稀硫酸可能显示的颜色是红色;(2)草木灰水pH>7,说明显碱性;(3)A、不能将pH试纸直接伸入待测液中,以防污染试剂,错误;B、正确的pH试纸的使用方法是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少许与pH试纸上,然后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从而得出溶液的pH,正确;C、把pH试纸润湿会使溶液被稀释导致数值不准确,错误。
答案:(1)红色 (2)碱性 (3)B
22、下列五种溶液:①Na2SO4溶液②Ba(OH)2溶液③Na2CO3溶液④混有少量硝酸的K2SO4溶液⑤混有少量硝酸的MgSO4溶液
(1)指出其中属于碱性溶液的是   (选填序号);
(2)若将Ba(OH)2溶液逐滴加入到混有少量硝酸的K2SO4溶液中,所得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
的质量变化符合下列图象的是   (选填序号)。
解析:(1) ①Na2SO4溶液呈中性,②Ba(OH)2溶液、③Na2CO3溶液呈碱性,④混有少量硝酸的K2SO4溶液、⑤混有少量硝酸的MgSO4溶液呈酸性。(2) 将Ba(OH)2溶液逐滴加入到混有少量硝酸的K2SO4溶液中,因氢氧化钡与硫酸钾反应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沉淀质量从原点起增加,至硫酸钾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故选D。
答案:(1) ②③ ;(2)D
23、某实验小组开展了如图有关碱性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
(1)实验1的目的是 。
(2)使用白色点滴板完成实验有 (填一项)优点。
(3)实验2中出现的现象是 。
(4)实验3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不考虑酚酞)
是 。
(5)实验4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6)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总结出碱的化学性质是:①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② 。
解析:(1)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碱溶液和酸碱指示剂相互作用;(2)使用白色点滴板完成实验有显色明显,便于对比,节约药品,污染小等方面的优点;(3)实验2中出现的现象是生成蓝色沉淀,这是因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钙;(4)实验3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完全反应,如果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如果稀盐酸过量,则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5)实验4中,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6)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总结出碱的化学性质是:①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②碱能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答案:(1)探究碱溶液和酸碱指示剂相互作用 (2)便于对比,节约药品,污染小等方面(3)生成蓝色沉淀 (4)氯化钠,或氯化钠和氯化氢 (5)Ca(OH)2+CO2═CaCO3↓+H2O (6)碱能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4、某化学试剂厂A、B、C、D四个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分别含有污染物CuCl2、HCl、Na2CO3、NaOH中的一种。现对污水作如下处理:①将A的污水与B的蓝色污水通入第一反应池,产生蓝色沉淀;②将C的污水与D的酸性污水通入第二反应池,产生大量气泡;③将第一反应池上层的碱性污水与第二反应池流出的酸性污水通入第三反应池,最后水溶液呈中性,再向外排放。
(1)试推断各车间污水中的污染物分别为A. B. C. D. 。
(2)最终向外排放的水中含有的溶质是 ,第三反应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第一反应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1)B中的污水是蓝色,可以知道B中含有氯化铜,A和氯化铜反应会生成沉淀,A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钠,D中的是酸性污水,所以D就是盐酸,C和盐酸反应会产生气泡,所以C中有碳酸钠,则A中就含有氢氧化钠,故答案为:A.NaOH B.CuCl2 C.Na2CO3 D.HCl;(2)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又知道第一池是碱性污水,所以第一池中的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又知道第二池是酸性污水,所以第二池中的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最终流出的水呈中性,说明了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故答案为:NaCl;(3)根据②中的推导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答案为:NaOH+HCl=NaCl+H2O
答案:(1)A.NaOH B.CuCl2 C.Na2CO3 D.HCl (2)NaCl
NaOH+HCl==NaCl+H2O 2NaOH+CuCl2==2NaCl+Cu(OH)2↓
25、实验小组同学向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
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
其理由是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Na2CO3
正确的是推理 (选填“1”或“2”)。
解析:实验探究: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pH<7,试管①中溶液pH>7,酸碱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的化学反应;交流讨论:试管①中的溶液pH>7,显碱性,试管③中滴入碳酸钠溶液无气泡产生,说明不含H2SO4,加入碳酸钠没有明显现象,说明没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有剩余,所以正确的是推理是1。
答案:(1)两者发生了反应 (2)应取用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与2ml稀硫酸做比对实验 (3)试管①溶液pH大于7(H2SO4已经反应完或试管③中滴入Na2CO3无气泡) (4) l
26、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NaOH固体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水蒸气和CO2反应而变质。小明为确认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一:没有变质,“碱石灰”中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二: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 Na2CO3
(2)【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3)【判断】
a.若Ca(OH)2、CaCO3和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则猜想二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b.由操作④的现象判断: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写化学式);
由此判断猜想一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_______(填“全部变质”或“部分变质”)
下列对样品成分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样品中一定含NaOH ②样品中一定含Na2CO3 ③样品中含NaOH、CaO中的一种或两种
解析:a、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若Ca(OH)2和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则猜想Ⅱ不成立;故答案为:不成立; b、操作④的现象是: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碳酸钠,由此判断猜想Ⅰ不成立,故答案为:Na2CO3;不成立;c、综合(1)和(2)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部分变质;对样品成分的分析正确的是:操作④证明一定有碳酸钠,根据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可以判断样品中含NaOH、CaO中的一种或两种;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密封保存,玻璃棒在过滤中起引流的作用;故答案为:部分变质;②③。
答案:a、不成立; b、Na2CO3;不成立; c、部分变质;②③
27、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取10 g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60 g稀硫酸分六次加入烧杯中,直至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加入H2SO4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9.35 8.7 8.05 7.4 6.75 6.75
(1)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合金中铜的质量为6.75 g,则锌的质量为3.25 g,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100%=32.5%。(2)第一次实验中稀硫酸完全反应,样品中锌有多余,参与反应的锌的质量为:
10 g-9.35 g=0.65 g;设第一次实验稀硫酸中溶质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0.65 g x
=   x=0.98 g 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8%。
答案:(1)32.5% (2)9.8%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浙江中考二轮专题解读
专题13、酸、碱、盐
[知识体系]
[学业要求]
1、酸和碱
①了解浓硫酸和浓盐酸的主要性质 ②知道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规范
③了解稀盐酸和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④了解酸具有通性的原因
⑤了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个性 ⑥了解碱的通性及其原因
⑦了解酸碱反应(中和反应)及其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盐
①盐是酸碱反应(中和反应)的产物 ②了解盐成分及含义
③了解常见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性质与用途 ④了解盐的一些常用性质
⑤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其反应的条件 ⑥了解常见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
⑥了解化学方法除杂的一般方法 ⑦了解常见碱是否变质的探究原理与方法
[考点精析]
考点1、物质的酸碱性
考点解读:酸性物质都含有共同的离子是H+,碱性物质都含有共同的离子是OH-。在酸性或碱性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通常简称指示剂。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某一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某一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例题1、下列各组物质反应,所得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会反应
B.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相混合
C.将硫酸钾溶液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D.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解析] 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会反应,所得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相混合,盐酸有剩余,所得溶液显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将硫酸钾溶液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是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选C。
[答案] C
考点2、酸的个性
考点解读:
酸 盐酸 硫酸
化学式 HCl H2SO4
颜色、状态 “纯净的盐酸”:无色液体;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 无色、黏稠、油状液体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
特性 易挥发 不易挥发
用途 ①金属除锈、制造药物等;②人体胃液中含有少量盐酸,可帮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②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③精炼石油;④干燥剂
例题2、关于硫酸和盐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浓盐酸与浓硫酸都能做干燥剂
B.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
C.打开装有浓硫酸的试剂瓶,可以看到白雾
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
[解析] A、浓盐酸不能吸收水,不能用作干燥剂;浓硫酸能够吸收水,可以用作干燥剂,不正确;B、浓盐酸易挥发,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小,不正确;C、浓硫酸不能挥发,打开装有浓硫酸的试剂瓶,看不到白雾.不正确;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相应的盐,正确。
[答案]D
例题3、考点3、酸的化学性质
考点解读:酸的化学性质:①酸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②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碾碎的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有鸡蛋壳表面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可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熄灭;③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可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铁锈逐渐消失,同时观察到溶液逐渐变为黄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④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如果(3)中稀盐酸足量,将会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⑤酸能与碱反应,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例题3、某小组同学通过如下四组实验对稀硫酸部分化学性质进行验证:
①Mg和稀硫酸;②MgO和稀硫酸;③Ba(NO3)2溶液和稀硫酸;④NaOH溶液和稀硫酸。
实验结束后将所有反应后的溶液混合进行了如图操作,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④NaOH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后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实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
显现象,据此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NaOH溶液和H2SO4发生了反应。
(2)实验结束后进行的操作①的名称为   
(3)滤液b的成分中一定含有   (用化学式表示)。
[解析](1) 铁能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实验④NaOH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后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实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显现象,说明硫酸消失,据此能验证NaOH溶液和H2SO4发生了反应。(2) 实验结束后进行的操作①是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操作,名称为过滤。(3) 向滤液a中加稀硫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a中不含钡离子,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B中加过量稀硝酸,沉淀完全溶解,说明B只有氢氧化镁,不含硫酸钡,则滤液a中不含钡离了、硫酸根离子,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沉淀的物质为硝酸镁,滤液b的成分中一定含有生成的 Ba(NO3)2 、NaNO3和剩余的Ba(OH)2。
[答案] (1)能;(2)过滤;(3)Ba(NO3)2 、NaNO3、Ba(OH)2
考点4、常见的3种离子的检验
考点解读:鉴别盐酸或可溶性氯化物时,主要是检验氯离子的存在,可取少量试液,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若观察到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说明试液中含Cl-。以盐酸为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gNO3+HCl==AgCl↓+HNO3。鉴别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时,主要是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可取少量溶液,加入几滴Ba(NO3)2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若观察到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说明试液中含SO。以稀硫酸为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NO3)2+H2SO4===BaSO4↓+2HNO3。鉴别碳酸盐时,加适量的稀硫酸或稀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例题4、为检测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液中是否含有SO42-,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方案 步骤 现象 结论
Ⅰ ①取样品,滴加BaCl2溶液②对步骤①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在滤渣中滴加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②无明显现象 废液中含有SO42-
Ⅱ ①取样品,滴加过量②在步骤①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无明显现象②有白色沉淀产生 废液中含有SO42-
Ⅲ ①取样品,滴加Ba(NO3)2溶液②对步骤①产生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在滤渣中滴加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②无明显现象 废液中含有SO42-
(1)方案Ⅱ的实验结论如果正确,步骤①中滴加的物质是 。
(2)方案Ⅰ和Ⅲ中,结论不成立的方案是 ,理由是 。
(3)方案Ⅲ的滤渣中,滴加稀硝酸是为了排除 的干扰。
[解析] (1)检验硫酸根离子是利用与钡离子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所以实验①中加入的是盐酸,一个目的是提供酸环境,二是排除银离子的干扰;(2)根据方案Ⅰ中①取样品,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②对步骤①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在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即白色沉淀不溶解,因为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两个:硫酸钡和氯化银,加入氯化钡溶液后生成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硫酸钡,有可能是氯化银,只要有银离子存在就行,所以该方案不合理;(3)滴加硝酸钡有白色沉淀,不一定是硫酸钡,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但碳酸钡沉淀溶于硝酸,硫酸钡不溶于硝酸,所以加入硝酸是为了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
[答案] (1)稀盐酸 (2)方案Ⅰ不能排除Ag+的干扰 (3)CO32-
考点5、物质的鉴别
考点解读:物质的鉴别:就是根据物质本身的颜色、状态不同,或者发生反应时产生的现象不同(放出气体、生产沉淀)来区别物质。需掌握以下知识点:固体颜色(多为白色):黑色——CuO、MnO2 、Fe3O4、Fe粉、C粉 ; 紫黑色——KMnO4;红色——Cu、Fe2O3;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
溶液颜色(多为无色);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溶液、Fe(NO3)2;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溶液、Fe2(SO4)3溶液、Fe(NO3)3;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七个常见的沉淀物:中考范围:(由主至次的顺序)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于酸的沉淀。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不溶于酸的沉淀
四个微溶物:中考范围: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例题5、某同学进行了煅烧石灰石的实验,过程如图(假设杂质不发生变化,酒精喷灯中的燃料是酒精C2H5OH)。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Ⅰ可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B.步骤Ⅱ、Ⅲ可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氧化钙
C.白色固体M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
D.白色固体M中钙元素的质量等于煅烧前石灰石中钙元素的质量
[解析]A、由于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该实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故A错误;B、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B正确;C、由于石灰石中含有杂质,白色固体M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杂质,可能含有碳酸钙,故C错误;D、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固体M中钙元素的质量小于煅烧前石灰石中钙元素的质量,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考点6、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考点解读:①氢氧化钠俗称烧碱或苛性钠,它是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于水放热;易潮解,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它还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使用时切不可接触皮肤。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来吸收大量的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②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它是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它也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使用时切不可接触皮肤。实验室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例题6、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C.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等
[解析]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故选项说法正确。B、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说法正确。C、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广泛地应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答案]C
考点7、碱的化学性质
考点解读:碱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OH-,因而碱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碱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都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无色酚酞变红色;②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来吸收大量的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③碱能酸反应生成盐和水;④碱溶液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例如: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 mLCuCl2溶液(溶液呈蓝色)和FeCl3溶液(溶液呈黄色);然后分别往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和石灰水,可观察到盛CuCl2溶液的试管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盛FeCl3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红褐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2FeCl3+3Ca(OH)2===2Fe(OH)3↓+3CaCl2。向上述反应后所得沉淀中滴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沉淀消失,说明碱和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例题7、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①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入充有CO2的瓶中 气球鼓起
②… 无明显现象
③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推入瓶中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
④向外拉注射器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步骤①中气体鼓起的原因可能是 。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 ,其目的是 。
(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本实验的结论是 。
[解析](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鼓起;(2)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如果无任何现象,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H2O+CaCO3↓;(4)本实验就是为了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气球鼓起;(2)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3)Ca(OH)2+CO2═H2O+CaCO3↓;(4)CO2能和NaOH反应。
考点8、探究氢氧化钠变质
考点解读:验证NaOH固体是否变质?(CO2 + 2NaOH = Na2CO3 +H2O)
假设:①可能变质(NaOH、Na2CO3) ②可能不变质(NaOH)
实质: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Na2CO3
过程:取该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振荡,往其中滴加稀HCl,若产生气泡,则变质;若不产生
气泡,则不变质。
验证NaOH固体是否完全变质?
假设:①可能完全变质(Na2CO3) ②可能不完全变质(NaOH 、Na2CO3)
实质: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NaOH(由于NaOH、Na2CO3都呈碱性,因此不能直接用酸碱指示剂,因此原则上要先把Na2CO3除尽,才可用酸碱指示剂)。
过程:取该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振荡,往其中加入过量/适量BaCl2或CaCl2,充分反应后,再滴加酚酞,若变红色,则含有NaOH,说明不完全变质;若不变色,则不含有NaOH,说明完全变质。
注意:除去Na2CO3的过程中,不能用Ca(OH)2或Ba(OH)2,由于生成物中含有NaOH,会对NaOH的检
验造成干扰。
例题8、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水蒸汽和CO2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Ⅱ: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2CO3。
(2)【实验】如图所示:
(3)【判断】
a.若Ca(OH)2、CaCO3和Na2CO3投入到水中不会放热,则由操作②现象判断:猜想Ⅱ______(填:成立、不成立)
b.操作④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_(写化学式);由此判断猜想Ⅰ______(填:成立、不成立);
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 ;任写二个变质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 ;
(4)【拓展】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______保存;操作③中玻棒的作用是______。
[解析] a.Ca(OH)2、CaCO3和Na2CO3投入到水中不会放热,而步骤②中放出热量,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所以猜想Ⅱ不成立;b.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可以知道该滤渣中含有碳酸钙,其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后产生了气体和沉淀,可以判断在滤液中含有碳酸钠,这说明在固体中有碳酸钙和碳酸钠,所以猜想Ⅰ不成立;c.结合实验,可以知道在固体中含有碳酸钙,碳酸钠和氧化钙或者氢氧化钠,故可以判断干燥剂是部分变质,由以上推导可知可能发生的变质反应为:氧化钙与水、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等;【拓展】对于能够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而发生变质的物质,必须密封保存,在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就是引流,防止溶液外溅。
[答案]【判断】a.不成立;b.CaCO3+2HCl=CaCl2+CO2↑+H2O;Na2CO3;不成立;c.干燥剂是部分变质,CaO+H2O=Ca(OH)2;2NaOH+CO2═Na2CO3+H2O;【拓展】密封;引流,防止溶液外溅。
考点9、NaOH溶液与酸性气体(如:CO2)反应引起的压强变化
考点解读: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沉淀、气体、颜色变化等明显现象,只有气压减小这一不易观察的现象。故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必须借助其他现象来反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变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使用塑料瓶,观察塑料瓶变扁,说明瓶内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如图甲。
(2)密闭容器中使用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如图乙。
(3)使用U形管,观察反应体系的气压变化,如图丙。
(4)使用等量的清水做对比,观察对比进入试管内水的量确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如图丁。
(5)使用澄清石灰水对通过氢氧化钠的二氧化碳进行检测,如图戊。
例题9、某拓展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做了一个探究 CO2能否与NaOH反应的有 趣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向两个充满等体积 CO2的集气瓶中,分别注入等体积的 NaOH溶液和 H2O, 通过 U形管内液面
左端上升右端下降证明 CO2 确实能与 NaOH发生反应。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束后,若要确定 A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请设计合 理的实验方案,简要写出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
[解析](1)A中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O;(2)若要确定A装置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应验证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应先除去碳酸钠,所以验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是: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向滤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若酚酞变红证明溶质为NaOH和Na2CO3;若酚酞不变红证明溶质为Na2CO3。
[答案](1)2NaOH+CO2===Na2CO3;(2)若要确定A装置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应验证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应先除去碳酸钠,所以验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是: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向滤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若酚酞变红证明溶质为NaOH和Na2CO3;若酚酞不变红证明溶质为Na2CO3。
考点10、盐的化学性质
考点解读:盐的化学性质:①盐溶液+金属→新盐+新金属(条件:盐要可溶;金属单质必须比盐中的金属元素活动性更强)②盐溶液+酸溶液→新盐+新酸(条件:一般盐、酸均溶于水;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碳酸盐等弱酸盐可与强酸反应)③盐溶液+碱溶液→新盐+新碱(条件:盐和碱必须可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④盐溶液+盐溶液→新盐+新盐(条件:盐和盐必须可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例题10、某同学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构建了如图甲所示的知识网络图,借助网络图回答:
(1)写出用酸和碱生成氯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
(2)请把图中①处补充完整,要求不能与图中已有信息重复。①是 。
(3)某小组尝试做了“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实验现象] 气球膨胀。
[实验验证] 为了进一步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甲和丙两位同学分别取少量的图乙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
中,并按各自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①甲同学向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变成红色,证明有新物质生成。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
正确,他的理由是 。
②乙同学提出新的验证方案,请你帮助乙同学完成验证报告。
步骤 现象 结论
向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有气体生成、 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③丙同学向另一只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生成了新物质。
④丙同学将反应后的滤液倒入乙同学的废液中,充分混合后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的溶液中除含有酚酞外,
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A.NaCl;B.NaCl和CaCl2;C. ;D. 。
[解析](1)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说明酸是盐酸碱是氢氧化钠,故答案为:NaOH+HCl=NaCl+H2O;(2)分析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反应情况解决反应情况,故答案为:金属和盐;(3)①变红不能证明生成了碳酸钠,因为过量的氢氧化钠也能使溶液显碱性从而使酚酞变红,故答案为:①过量的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②滴加盐酸会中和掉氢氧化钠并消耗碳酸钠生成二氧化碳,证明有新的物质生成,同时溶液的碱性消失;
步骤 现象 结论
向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有气体生成、红色消失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④主要是利用乙丙同学反应时物质的过量与否判断,可分为恰好反应,盐酸过量,氢氧化钙过量等几种情况探讨,故答案为:C NaCl和HCl;D NaCl、HCl和CaCl2
[答案](1)NaOH+HCl==NaCl+H2O (2)金属和盐 (3)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②红色消失 ④NaCl和HCl;NaCl、HCl和CaCl2。
考点11、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考点解读: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①反应物如果没有酸,则反应物必须都可溶(无酸皆可溶);②生成物中有难溶的物质(如BaSO4、AgCl)或难电离的物质(如H2O)或挥发性的物质(如气体CO2)生成,即: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沉淀或气体。
例题11、某溶液由NaOH、HCl、H2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l和H2SO4一定存在
B.NaOH、H2SO4和MgCl2一定不存在
C.HCl和MgCl2一定存在
D.HCl一定存在,NaOH、H2SO4一定不存在,MgCl2可能存在
[解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能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钡沉淀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碱和盐;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镁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由图中可知,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开始不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硫酸,含有盐酸;溶液中含有盐酸时,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钠,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当盐酸和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后,再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产生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钡和氯化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溶液中含有氯化镁;由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镁,不含有硫酸和氢氧化钠。故选:C。
[答案]C
考点12、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伴随的实验现象的总结
考点解读:酸碱盐发生反应常伴随的实验现象有:①溶液变色(如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②固体(沉淀)溶解(碳酸钙、难溶性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溶于酸);③有气泡产生(碳酸盐与酸的反应);④产生沉淀(溶液中,钙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⑤固体析出(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⑥溶液升温(金属镁与酸反应放热、生石灰遇水放热、中和反应放热)。
例题12、某小组通过如下四组实验对稀硫酸部分化学性质进行验证:①Mg和稀硫酸;②MgO和稀硫酸;③Ba(NO3)2溶液和稀硫酸;④NaOH溶液和稀硫酸。实验结束后将所有反应后的溶液混合进行了如图操作,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为   。
(2)实验④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实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显现象,据此   
(填“能”或“不能”)验证NaOH溶液和H2SO4发生反应。
(3)滤液b的成分中一定含有   。(用化学式表示)
[解析](1) 操作①的名称为固体和液体分离的过滤操作。(2)铁能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向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后溶液中加入铁,无明显现象,说明硫酸不存在,可证明 二者发生了反应。(3)滤液a加硫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无钡离子,加过量氢氧化钡得白色沉淀B和滤液b,B加入过量稀硝酸全部溶解,说明沉淀为氢氧化镁,无硫酸钡,即滤液a中无硫酸根离子,①、②、④中的硫酸盐全部与硝酸钡发生了反应,同时生成硝酸钡和硝酸钠,故滤液b的成分中一定含有Ba(NO3)2、NaNO3、Ba(OH)2。
[答案](1)过滤;(2)能;(3)Ba(NO3)2、NaNO3、Ba(OH)2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