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五四制八年级下册 第24课 《唐诗三首 石壕吏》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五四制八年级下册 第24课 《唐诗三首 石壕吏》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2 19:02: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人教部编五四制八年级下册《第24课 唐诗三首 石壕吏》同步练习卷
一、【基础过关】
1.杜甫(712年﹣770年),字   ,自号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吏:    (2)投:    (3)逾:   
(4)一何:    (5)前致词:    (6)戍:   
(7)附书至:    (8)新:    (9)已:   
(10)更无人:    (11)乳下孙:    (12)去:   
(13)完裙:    (14)老妪:    (15)幽咽:   
【实战过关】默写
3.记忆型默写: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妇出门看。
(2)吏呼一何怒,   !
(3)听妇前致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室中更无人,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6)夜久语声绝,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理解型默写:
(1)《石壕吏》中写出老妪被差吏抓走后,家人伤心哭泣的诗句是   ,   。
(2)《石壕吏》中生动地描绘了差吏的粗暴蛮横和老妇人的凄楚可怜的诗句是   ,   。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句子是   ,   。
(4)《石壕吏》中“   ,   ”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5)《石壕吏》中杜甫借老妪之口道出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性思考的句子:   ,   。
(6)《石壕吏》中   ,   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7)《石壕吏》中“   ”一句含蓄地表达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8)《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   。
二、课内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全诗中只用了“   ”一句话来直接描写“石壕吏”这个人物,通过老妪的话语,用    手法,表现出“石壕吏”的   。
(2)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2)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
(3)从全文主旨角度,赏析“有吏夜捉人”,特别是“捉”字。
7.阅读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回答后面问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面关于这首词的赏析,请选出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C.老妪是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这种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让人赞赏。
D.全诗最后一节写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一家人的凄苦情状,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2)杜甫忧国忧民,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
8.诗词赏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2)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
三、课外诗歌鉴赏
9.阅读《登岳阳楼(其一)》,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2)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一东”“一西”,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夕阳入山图,烘托了诗人登临时的悠闲、平静的心情。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B.抒发了诗人颠沛流离之苦、对国家的无限忧愁,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C.表达了作者晚年面对国破家亡的困境而产生的得过且过之感。
D.这首诗以虚写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4)与本诗颈联结构最相似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作者杜甫,他的诗被称为   ,其中“三吏三别”,是指《新安吏》《   》《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   》。
(2)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对这首诗节选部分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
B.“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
C.“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D.“长夜”既指诗人笔下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动荡艰难的时局。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请从炼字角度,就本诗第一节内容,任选两个字进行赏析。
(2)孟子认为做人应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志士一直遵循的准则,请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 其二①
杜 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②恰似,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自河南经乱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①散作九秋②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①辞根:草木离开根部。②九秋:秋天。
(1)对本首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主要反映了战乱年代中家人离散的痛苦现实。
B.本诗揭露了田园荒芜,百姓挨饿受冻的社会现实。
C.本诗嘲讽了朝廷的腐败无能,以至于社会动荡,战争频繁。
D.本诗表达了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2)从修辞的角度,简述你对诗歌颈联的理解。
(3)本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出了战乱年代时人们的生活思想状况。请分析“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对比鉴赏
16.古诗词阅读。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
(唐)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
(唐)元稹
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注解):①元九:元稹,与白居易齐名,是诗人好友。②君:指白居易。
(1)这两首诗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根据诗歌内容推断,写“居者之忆”的是《   》,写“行人之思”的是《   》
(2)《唐诗鉴赏辞典》中写道:“两诗写于同一天,可见白居易与元稹友谊甚笃。”结合两首诗内容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述。
17.(一)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下题
【甲】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的前两句选用了“迟日”“江山”“春风”“花草”这些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B.【甲】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迟日”,一“飞”一“睡”,一动一静,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C.【乙】写了遭受夜雨的痛苦以及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D.【乙】前面的铺叙为后面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这两首诗歌,第一首写于作者刚刚定居成都草堂之时,第二首则是定居草堂的后期之作
【迁移拓展】
18.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要求:
(1)不改变课文原意,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
(2)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适当使用描写方法
(3)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过关】
1.【解答】答案:
子美;少陵野老
2.【解答】(1)吏:官吏,低级官员。
(2)投:投宿。
(3)逾(yú):越过;翻过。
(4)一何:何其、多么。
(5)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致:对……说。
(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
(8)新:最近,刚刚。
(9)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1)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2)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3)完裙:完整的衣服。
(14)老妪(yù):老妇人。
(15)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实战过关】默写
3.【解答】(1)老翁逾墙走(重点字:逾)
(2)妇啼一何苦
(3)三男邺城戍(重点字:邺)
(4)惟有乳下孙
(5)老妪力虽衰(重点字:妪)
(6)如闻泣幽咽(重点字:咽)
4.【解答】(1)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重点字:咽)
(2)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3)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重点字:翁)
(4)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5)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重点字:已)
(6)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重点字:附)
(7)独与老翁别(重点字:翁)
(8)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重点字:附)
二、课内诗歌鉴赏
5.【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吏呼一何怒!”意思是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这两句中的一“呼”,一“怒”,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深刻矛盾,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加重了感彩,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独与老翁别”中“独”是“仅仅,在本诗中“独”字一词暗示了老妇人已被抓走。
答案:
(1)吏呼一何怒;对比
(2)暗示老妇人已经被带走了,表现老翁的凄苦和作者的悲愤之情。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老翁越墙逃走。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老妇虽然年老力衰。赶快到河阳去应征。
夜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6.【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所以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暮投石壕村。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杜甫要表现的是人民的疾苦,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
(3)本题考查对诗歌炼字的赏析能力。答题时,然后从形式上分析字词,若有,评析其表达效果,可从形象和情感的角度鉴赏,是全篇的提纲,都从这里生发出来,而说“捉人”、批判之意,含意更丰富,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来个突然袭击。
答案: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2)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强迫别人当兵,在如实描绘之中。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老翁越墙逃走。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因为有小孙子在,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赶快到河阳去应征。
夜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7.【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这是一首叙事诗;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文学常识的把握。杜甫忧国忧民,被世人尊为“诗圣”,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答案:
(1)A
(2)诗圣;诗史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老翁越墙逃走。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老妇虽然年老力衰。赶快到河阳去应征。
夜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8.【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民不聊生。
(2)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句的理解。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
答案:
(1)答题要点:社会残酷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妇出门应付,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因为有小孙子在,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天亮后我继续赶路。
三、课外诗歌鉴赏
9.【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以含蓄的方式”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烘托了诗人登临时的悠闲,应是“烘托伤悲。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A.有误,应为“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B.正确。
C.有误,没有表达得过且过的情怀。
D.有误,没有采用虚写手法。
故选:B。
(4)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特点。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是颈联,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分别从空间,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心中的苦闷。“三年多难”,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诗意至此,千回百转。本句是对偶修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感情、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百年”,此处专指暮年。秋天不一定可悲,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本句也是标准的对偶。
故选:D。
答案:
(1)B
(2)A
(3)B
(4)D
10.【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作用。首句对秋而伤羁旅,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亮出了“身在夔州。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个人身世,波澜壮阔。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全诗以“秋”作为统帅、老病交加,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写长安盛世的回忆;写关注国家的命运、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飘泊无依的孤独愁苦之情、国运光景暗淡的担忧之情。
答案:
(1)“诗史”石壕吏 垂老别
(2)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
(3)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峡里面波浪滔天,天地一片阴沉,看着盛开的花,就不免伤心落泪,虽然我不能东归,心却长系故园,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
11.【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C项“是指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有误。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感慨万千。其余选项正确。
(2)本题考查情感分析。“安得广厦千万间,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前后用七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千万间”、“天下”、“安如山”等等,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
(1)C
(2)示例:这两句诗写出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译文: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自从安史之乱之后,长夜漫漫,怎能挨到天亮,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12.【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要求结合本诗第一节内容。第一节五句,“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三字,读之如闻秋风咆哮,把秋风拟人化,面且富有浓烈的感彩,刚刚定居下来,怒吼而来,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飞”过江去、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据此提炼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达的能力。“穷则独善其身,就洁身自好;得志显达之时。古代很多人确实将此奉为圭臬,叹息肠内热”,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他虽身处困境之中,因为这种博爱的情怀。这种情怀主要是通过他的诗作表现出来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辗转流离,“床头屋漏无干处,但是即便在这样的处境中,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己挨饿受冻也心甘情愿。
答案:
(1)“卷”“洒”两个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
(2)杜甫流落成都,求亲告友艰难地盖起来这个一家人借以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即便是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而是想让天下所有像自己一样生活艰难的读书人能有一个栖息之地。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渡过浣花溪。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回来后拄着拐杖。
一会儿风停了,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又冷又硬。孩子睡觉姿势不好。一下雨屋顶漏水,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我睡眠的时间很少,屋漏床湿。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
13.【解答】(1)本题考查句意赏析。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运用的修辞及表达效果。此句把“雨脚”比喻成“麻”、连绵。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正确理解其意思。眼前什么时候能看见这样的屋子。表现了作者关心天下百姓。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把雨水比作麻线,侧面表现了作者凄苦的生活。
(2)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受冻而死。表达了诗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渡过浣花溪。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回来后拄着拐杖。
一会儿风停了,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又冷又硬。孩子睡觉姿势不好。
一下雨屋顶漏水,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我睡眠的时间很少,屋漏床湿。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
14.【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恰似春风相欺得,已是深造次,一夜之间竟然吹折数枝鲜花”,却写成春风欺人,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春风与桃李都人格化了。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之后)和作者的个人遭遇(杜甫流落西南,前两句说桃李有主,“非”“还”二字加强语气。后两句说,已是“深造次”,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造成情与景的对立气氛,春风折花。抒发了客居他乡的惆怅。再加上“自经丧乱少睡眠”,作者的睡眠就很少了。
答案:
(1)示例:“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
(2)示例:安史之乱,时局动乱,流落西南,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
译文:
这是我亲手栽种的桃李啊并非没有主,我这乡野老人的院墙虽低却也是个家,昨夜翻过墙来吹折几枝花。
15.【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
A.正确;
B.有误、骨肉分离的情景;
C.有误,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D.有误。“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的思乡之情”说法错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吊影分为千里雁。”以“雁”,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多流离四方,随着萧瑟的西风,飘转无定,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共看明月应垂泪,多心:思乡之心、弟、妹。这两句大意是:共看无上的一轮明月,分居五处的手足骨肉。在兵慌马乱,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在凄凉的月夜,联想到飘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于是写下这情真意挚的思亲名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意思是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这是杜甫为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人着想,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各自在一处,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在於潜的七哥、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四、诗歌对比鉴赏
16.【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由“醉折花枝作酒筹”分析;由“亭吏呼人排去马”分析。
(2)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极其浅显的语言、极其真挚的情意,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是“忆”的深化,居者忆念行者时,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当他写这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时,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亭吏呼人排去马,巧的是。这件事,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白居易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这两处长安名胜,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对长安,他也只是如实写来,而无限相思。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随笔成篇。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居者之忆;一写真事;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而且,又用的是同一韵。据此理解作答。
答案:
(1)《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梁州梦》
(2)白居易与李十一喝醉之后忆起元稹,计算元稹离开后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两人虽相隔两地,可见两人的友情甚笃。
译文: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攀折了花枝当作喝酒之筹码,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梁州梦》梦见与李建和白居易一起游览曲江,并到了慈恩寺里的各个僧院,换乘的马已牵到阶下,这才知道自己身在古老的梁州。
17.【解答】(1)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眼前什么时候能看见这样的屋子。表现了作者关心天下百姓,不是期盼广厦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作答此类题目,正确理解其意思。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②分析诗眼;③解读意象;④借助典故。第一首诗突出的感情答出“安适”。诗中的景物有“日”、“春风”,这些景物都体现了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充满了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喜悦之情,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眼前什么时候能看见这样的屋子。表现了作者关心天下百姓。 然后据此来分析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答案:
(1)C
(2)第一首诗表达了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第二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
参考译文:
甲:
江山沐浴着春光,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乙:
八月里秋深,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渡过浣花溪。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回来后拄着拐杖。一会儿风停了,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又冷又硬。孩子睡觉姿势不好。一下雨屋顶漏水,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我睡眠的时间很少,屋漏床湿。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
【迁移拓展】
18.【解答】
《石壕吏》改写
在这年年打仗,地地横尸的路上。哟!天快黑了!啊!谢天谢地,在村子的入口写着﹣﹣石壕村。
旁晚,晚上,突然,于是老翁急忙对我说:“走。”我不知道为什么,他带我来到后院的围墙下,我在他的催促声中吃力地爬了上去,因为没有兵,我的三个儿子已经被抓走了,不能被我们连累。我们躲在可以看到差役的地方,差役大声一吼,就你一个啊?”老妇人一听越是伤心,前些日子被你们抓去了,其中的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老夫人越说越伤心,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所以我的媳妇没有被你们抓走。哎!算了吧,但让我跟你们一起去河阳吧,还能给你们的部队准备早饭,赶快走吧!”
“不,不要,用身体去挡住他的冲动,我跟他说:“千万不要冲动啊,这样不是让差役一举两得!”说完我们便偷偷地回到了屋里。
天亮了,在吃饭时,想必是昨晚哭的。哎。我吃完后跟老翁道别,继续赶我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