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初三 学期 秋季
课题 故乡(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默读全文,梳理文章情节,感知主要内容。 2. 通过变化的环境描写,探究作者心中的愿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并探究作者心中的愿想。
教学难点: 1.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并探究作者心中的愿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自古以来,故乡就是一个充满温暖和幸福的字眼。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余光中笔下的江南都是那么的诗意和美好。但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我”冒着严寒,回到了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后,却感到“非常的悲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跟随鲁迅的脚步,走进故乡,一起感受小说独特的魅力。 二、读懂小说 (一)学习任务一:知晓三个要素 在908班教室,同学们正在开展 “如何读懂一篇小说”的主题探讨活动。 请你根据所学课文《驿路梨花》,以“读懂一篇小说,我觉得应该了解小说的 ”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材料补充】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定义告诉我们:读懂一篇小说,需要了解它的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从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学习任务二:读懂一个情节 请大家浏览全文,找到文章的线索,并划分段落,梳理情节。(停顿) 从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来看,小说是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 作者按照“回故乡(1-5)——在故乡(6-77)——离故乡(78-88)”的思路展开,重点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三)学习任务三:分析两种环境 【问】文章课题是《故乡》,那么文章中究竟出现了几个故乡呢?分别表现了哪些不同的场景呢? 现实中的故乡(2段) 回忆中的故乡(12段) 理想中的故乡(88段) 【问】三个故乡的场景让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你根据已有的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方法,在作者描绘的故乡画面旁边进行批注。 1.现实中的故乡——衰败——悲凉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们可以从“深冬”“阴晦”“冷风”“呜呜”等词语感受到浑身刺骨的寒冷,那是一种身体的冷;还可以从“萧索”“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等词句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冷。看到衰败、萧条、没有生机和活力,还带着一股忧郁气息的故乡,“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2.回忆中的故乡——美丽——欣喜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作者描写回忆中的故乡时,所运用的色彩鲜活而饱满,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如“深蓝”“金黄”“碧绿”等词描绘出了一个美丽的故乡,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欣喜。 3.理想中的故乡——美好——祈盼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作者希望的故乡是静谧美好,有生机,有活力的,“碧绿”“深蓝”“金黄”色彩明净鲜艳。作者离开故乡时,依然带着希望和祈盼,期待美好的故乡能带给人们幸福和快乐。 (四)学习任务四:探究一种愿想 我们从故乡自然环境的变化中,探到了作者的一种愿想。小说开头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幅冷涩的故乡风景图——深冬的时令,阴晦的天气,萧索的荒村……而结尾处却是有生机活力,美丽静谧的故乡蓝图。作者回到离别多年,相隔甚远的故乡,心情自然是急切的,但发现故乡的冷涩,身体和精神都感到悲凉,悲凉中便有了愿想,希望故乡能像小时候的故乡一样美好。 作者内心的悲凉不仅仅是故乡的自然环境,真正让作者内心悲凉的是精神上的冷,这种冷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写作背景,一起来探究原因。 【写作背景】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越发地萧条破败,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渴望改变现状,就在1921年1月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你能在课文里找到写作背景的影子吗? 74段: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1919年,我们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牢牢地压在老百姓的头上,中国人民经受了剥削和压榨,生活日益贫困。 悲凉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环境,让 “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 “我”希望人们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 读懂一篇小说,我们需要了解情节和环境,尤其是环境描写的变化之处,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探究环境变化的原因,能让我们窥探其中隐藏着的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如何读懂一篇小说”的问题,看看在如此悲凉的环境下,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本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谢谢大家的聆听!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初三 学期 秋季
课题 故乡(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教学目标
1.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运用对比手法,探究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运用对比手法,探究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1. 运用对比手法,探究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好!关于如何读懂一篇小说,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情节,了解了主要内容;通过对故乡环境的变化,了解了作者的愿想。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闰土和杨二嫂。 二、研读主要人物 活动任务 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人物,学校将推出为《故乡》选择一个人物绘制封面的活动。请你细读课文关于闰土和杨二嫂的相关段落,思考谁更适合《故乡》的封面人物呢! (一)外貌之对比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闰土的变化,而对于杨二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外貌上,着重描写了二十年后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法,快速寻找两人的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身材增加一倍,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文中“灰黄”“破”“只穿”“极薄”“粗”“笨”“开裂”等词无不说明闰土的生活艰难和困苦。闰土外貌的变化不仅是因为年龄的增长,更是因为生活艰辛。 外貌二十年前的杨二嫂二十年后的杨二嫂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凸颧骨,薄嘴唇
从颧骨和嘴唇的变化,我们看到了青春美丽的杨二嫂逐渐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的人。外貌的变化只是停留在视觉效果上,而人物语言才是触及人物心灵的。(二)语言之深究 1.老师罗列了少年闰土的语言,请大家大声朗读,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少年闰土的语言性格特点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不到半日就熟识了。 见多知广,热情活泼, 勇敢机灵,口齿伶俐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看见猹了,你便刺。
少年闰土总是有说不完的新鲜事,能说会道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情活泼,见多知广,勇敢机灵,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而中年闰土的语言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很好的凸显了人物个性。 2.(1)作者描写中年闰土语言的时候, “老爷”这个词用得很频繁。请大家迅速找出带有“老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大家看到了吗?儿时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有尊卑之分了,有“隔膜”了。课文59-60段语言特别富有表现力,我们一起来朗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句话展现了闰土一开始见到“我”是欢喜,继而犹豫,终究与“我”隔膜而恭敬地称“我”“老爷”的过程。 “终于”一词,表明闰土还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还是敌不过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还是称呼“我”为老爷。作者通过语言的重复加深读者对“老爷”一词的感受,真切地感受到封建等级观念在儿时的伙伴也同样存在。 (2)除此之外,哪里还写到了中年闰土的语言呢? 71段描写闰土生活窘迫时,作者运用了很多省略号,这样的停顿表明闰土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更能体现他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生活悲苦,他已经苦到说不出话来。 中年闰土性格特点(1)“老爷!……” (2)水生,给老爷磕头。 (3)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 (4)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语言重复) 谦恭,悲苦,话少又断断续续。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语言停顿)
3. 杨二嫂的语言基本是二十年后的话语,但她的语言同样富有表现力,凸显人物个性。请大家大声朗读老师罗列的语言,并说说她是个怎样的人。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语言性格特点(1)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2)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3)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去拿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4)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呵,什么都瞒不过我。 (5)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6)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势利,刻薄,自私,自利,尖酸,贪婪
一个“呵”字表现了杨二嫂得不到破烂木器的强烈不满,特别符合她的性格。刚刚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发现一个势利,刻薄,自私,自利,尖酸,贪婪的杨二嫂就跃然纸上了。人物描写除了外貌和语言,还有神态和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他们的神态和动作描写。 (三)神态与动作 描写方法中年闰土二十年后的杨二嫂神态凄凉,恭敬,迟疑,不平,鄙夷,冷笑,动作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只是摇头。他只是摇头。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愤愤的转过身,絮絮的说。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一个迟钝麻木,一个庸俗势利。其实闰土前后的变化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现状:人们生活的悲苦。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 他们代表的是不同阶层的:闰土是农民阶层的典型代表,而杨二嫂是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小说典型人物是杂取种种人物的特点,合成一个普遍的代表。通过闰土和杨二嫂的典型形象,中国不同阶层的百姓生活都很悲苦,具有普遍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谁作为《故乡》的封面人物都是可以的,因为他们具有普遍人所拥有的特点。 三、研读次要人物 (一)“我”的态度 面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我”在二十年后再次见到他们都是无话可说,原因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我”的态度中年闰土二十年后的杨二嫂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接着便有许多话……吐不出口外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也说不出话来。愕然,愈加愕然,惶恐,无话可说,便闭了口,默默地站着。
同样是无话可说,但原因却不尽相同。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对于“我”而言只是一个过客,如今她的自私自利、咄咄逼人、贪婪势利的言行让“我”愕然,惶恐,更是无话可说;而闰土是我儿时亲密无间的玩伴,带给我很多快乐的人,内心已经认可这个兄弟,然而二十年后,我们之间的隔膜却是难以跨越的,见到他我是兴奋的,但闰土的恭敬凄凉的表情以及一声“老爷”硬是让我一度无话可说。 (二)母亲的态度 母亲态度中年闰土二十年后的杨二嫂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母亲说,豆腐西施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拿了狗气后,装着高底的小脚杀飞也似的跑。
从母亲的态度,我们看到了作者对闰土是充满同情的,面对一个憨厚老实,麻木迟钝的农民,母亲愿意把家里的东西送给他;但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认为杨二嫂是可恨的,面对生活的艰难,她自私自利,贪婪刻薄,暴露了本性恶劣的一面。不可否认,闰土和杨二嫂都是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可怜人。 四、课堂小结 从闰土和杨二嫂的言行看出一个字“苦”。他们不仅要承受生活的贫苦,更要承受精神的悲苦。作者利用大量篇幅塑造两个人,仅仅是为了表达苦吗?如果不是,他写故乡之变,人物之变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初三 学期 秋季
课题 故乡(第三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任务,探讨文章的主题,并归纳主题归纳的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任务,探讨文章的主题,并归纳主题归纳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任务,探讨文章的主题,并归纳主题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好!前两节课我们分析了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和人物。真正读懂一篇小说不仅止于此,我们还需要关注作者所要反映的社会问题。本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文章的主题,先来看第一个学习学习任务! 二、探讨主题 学习任务一:解密主题之环境。请你根据之前环境描写的分析,尤其关注社会环境以及环境的变化之处,思考:小说的环境描写对主题理解的作用。 (一)解密主题之环境 无论是现实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带给作者的都是悲。 1.自然环境:第2段。作者因衰败萧条的环境而产生悲凉之感。(悲凉) 2.社会环境:悲哀 (1)社会背景: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越发地萧条破败,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贫穷) (2)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贫苦) (3)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隔膜) 作者因高墙的阻隔产生气闷而悲哀。“高墙”虚写,指“我”与无话不谈的闰土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共同压迫下,故乡百姓的穷苦以及故乡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膜形成的社会现象,使“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学习任务二:解密主题之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内容,请你选取小说的主要人物闰土或者杨二嫂,思考:从人物的变化矛盾处,你发现怎样的社会问题呢? (二)解密主题之人物 【材料一】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的确,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成功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典型形象。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可怜之人。闰土憨厚老实,麻木迟钝,是农民阶层的典型代表,而杨二嫂自私自利,贪婪刻薄,是小市民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百姓生活的悲苦。 闰土和杨二嫂在悲凉的社会中,过着悲苦的生活。他们是如何对待自身的处境的呢? 1.闰土 我们来分析闰土从“我”家挑走的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杆台秤,所有的草灰(用来施肥),一副香炉和烛台。闰土为何要拿走一副香炉和烛台呢?原来他是利用香炉和烛台来祈求神灵的庇佑,希望家人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他也知道生活苦,想改变,但是仅仅是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这样落后的思想束缚了他的行为,也只能顺从社会,默默承受着,麻木地生活着。这也是农民身上根深蒂固的思想,无法立刻改变。 我们看15段,“少年闰土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父辈也会祈求神佛的保护,自然闰土要香炉和烛台也是情理之中的。 闰土:麻木地活着,辛苦地挣扎,望神灵救助。 2.杨二嫂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杨二嫂,靠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美”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仅仅是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二十年后的她,为了生存和发展,她只能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物质生活的保证了。所以她的内心是扭曲的,人物是变形的。她出场时发出的“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是她故作惊奇的结果。“我还抱过你咧!”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实,却说得非常严重,感觉“我”必须感恩她。很多时候,她缺乏一种道德修养,能偷就偷,能骗就骗,能捞就捞,就是想从别人那里捞取更多的好处。杨二嫂体现的就是“我”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也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没有信仰,没有真挚的感情,纯粹就是为了自己。 杨二嫂虽然没有闰土那样的顺从和麻木,但她的虚伪势利,贪婪自私无法摆脱贫困,无法改变社会现状。 那我们再来看文中的“我”。 学习任务三:解密主题之视角。小说中的“我”是个线索人物,不是作者本人, 却是作者情感的代言人。思考:作者通过“我”想传达什么呢? (三)解密主题之视角 【材料二】《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先生写《呐喊》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救贫苦百姓于苦难之中。 【材料三】在鲁迅看来,中国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人人都信奉“沉默是金”。 他希望通过写作唤醒沉睡的国民。这与当年他弃医从文的初衷不谋而合,他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唤醒人们麻木的意识迫在眉睫。 在“我”看来,闰土和杨二嫂都属于贫苦百姓,也仅仅是在最基本的温饱线上挣扎,渴望过上美好的生活的人,并不可能去改造社会。 87段: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两个愿望一样吗?不一样。 闰土的愿望:一家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个人) “我”的愿望:普天下的人都要过上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新生活。(为百姓) 这与作者要改造社会的初衷是一致的。 学习任务四:解密主题之议论。议论是用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请你朗读课文最后两句。思考:作者如何通过议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四)解密主题之议论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找到三个关键词:希望,走,人多。 作者把人们过上自由、平等和幸福生活的希望比喻成地上的路。 成路的前提是“走”且“人多”。“我”通过回乡的经历,认识到要追求新的生活,仅仅具有美好的意愿、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需要创造新的社会现实,需要无所畏惧地行动。“走的人多了”,更表明作者认识到,要打破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仅靠个别的少数人也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人共同的努力。 作者清晰地明白:新生活的建立不会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是一个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看不见的高墙是隔膜的象征,既有身份地位造成的隔膜,还有“我”作为少数觉醒者感到的孤立。小说结尾没有喊出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而是在痛苦的思索中,从下一代(如水生和宏儿)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他们能够积极探索,创造新生活。 三、主题概括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广大百姓生活悲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痛苦,也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方法总结 1.关注社会环境和变化之处 2.关注情节的发展高潮部分 3.关注人物变化矛盾处及原因 4.关注作为情感代言人的“我” 5.关注议论抒情中的关键词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