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一)》教案(苏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一)》教案(苏教版必修4)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07-19 08: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 4 课时:§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并从推导过程中体会到化归思想的作用;
2.能够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掌握公式的正、逆向及变形运用,选用恰当的公式解决问题;
3.能将简单的几何问题化归为三角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转换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各个公式之间的联系及结构特点;(在教师的点拨、提示下,学生自行完成证明)
2.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3.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2.理解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三角的各种变形,提高逆用思维的能力;能将简单的几何问题化归为三角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转换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公式的运用。
难点: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选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1)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法:通过通过类比分析、探索、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
(2)反馈练习法:以练习来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存在的差距。
2.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公式。
二、研探新知
1.两角和的正切
∵, =
当时,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得:
即: ()
2.两角差的正切
以代得:
即: ()
【说明】:①公式的适用范围是使公式两边有意义的角的取值范围;
②公式的变形:
③注意公式的结构,尤其是符号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公式的正用:例1 求值:(1);(2).
解:(1);
(2).
公式的逆用:例2(教材例2):求证:。
解:=.
【说明】:在解三角函数题目时,要注意“1”的妙用.
相关例题:(1) (2)
公式的变用:例3:求值。
解:原式

凑角:例4 已知,求
例5 (教材例1)已知是方程的两个根为,求的值。
一般情况: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求的值。
解:由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又,
所以,.
例6(教材例3). 如图,三个相同的正方形相接,求证:.
解:由题意:, ,
∴,
, ∴,所以,.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1.已知,且是方程的两个根,求.
2.已知,,求的值。
解:.
【变题】:已知,求的值。
解:, ∴,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掌握公式及它的变形公式;
2.对公式要灵活进行正用、逆用及变形使用,正切的和、差角公式以及它们的等价变形,即:
这些公式在化简、求值、证明三角恒等式时都有不少用处.根据题中给定条件及所求的结论,认真分析题意,寻找恰当的方法,实现条件到结论的转化。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1.已知锐角满足,,求;
2.求证:;
3.求值:.
4.已知tan=1,tan=,tan,,,均为锐角,求证:++=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
w.w.w.k.s.5.u.c.o.m
www.
tan(+)=
tan()=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