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唱歌: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唱歌: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5-02 19:4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歌唱《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知,并能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古琴知识、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视唱歌曲旋律、对比欣赏等手段,学唱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3.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 (2)知道琴歌这一艺术的形式。
(3)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出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学生伴随着《阳关三叠》的音乐进入教室,老师朗诵《送元二使安西》
师:同学们诗歌是古人在送别友人时最常用到的情感表达方式。古人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非常多的送别诗,你们知道还有那些关于送别的诗句呢?
2. 介绍“琴歌”
师:我们朗诵了这么多的关于送别的古诗,你们知道古人除了朗诵还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古诗吗?
生:还有吟诵、唱诵。
师:对了,除了朗诵我们还有吟诵这样的形式,比如刚才老师朗诵的《送元二使安西》就被古人以琴歌的形式改编成了一首古曲《阳关三叠》你们知道什么是琴歌吗?
师:所谓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歌曲。你们想听老师来演奏这首来自大唐盛世的古曲吗?
3. 老师演奏《阳关三叠》、介绍古琴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这首古曲的吗? 生:古琴。
师:古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列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艺术代表着中国文人怡养性情的生活方式。
4. 老师展示古琴并提问:古琴有一共几根弦? 生:七根。 师:所以也叫 生:七弦琴
师:对,古琴也称七弦琴,瑶琴、玉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就可以发出悠扬的琴声。古琴音色有泛音、按音和散音。
老师介绍古琴的结构提问:你们看看古琴是什么形状的?长得像什么?
生:像一个人。
师:对了古琴的样子就像一个人,请看这是他的头发、这是他的琴头、(琴颈、琴肩、琴腰、琴尾、雁足),琴的背面有两个孔,是古琴的出音孔他们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分别叫龙池、凤沼。
师:同学们请看看古琴的正反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生:正面是圆的,反面是平的。
师:对了正好代表天(学生:天圆地方),琴面上的十三个白点叫徽,分别带表一年是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你们看我们古人多聪明呀,在小小的一把琴中把对天地人的认识都放在了里面。
5.用二声部进行练声 师:古琴的音色是怎样的?
生:深沉、悠远仿佛来自古代的声音。
师:我们用LU来模仿古琴的声音,请同学们把背打直,小肚子用力,把眉毛扬起来。
老师弹琴,用二声部进行发声练习。
师:老师刚才演奏的《阳关三叠》这首琴歌的歌词要比原诗长,后人在原诗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下阕,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因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歌曲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b. 完整欣赏
师:下面我们来聆听琴歌《阳关三叠》的第一叠,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老师出示问题,播放《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段音乐,一共分为几个部分。 生:两个部分。
师:曲作者把全曲分为上阕和下阕。 c. 了解“三叠”
师:刚才我们听了第一叠,这首曲子的名字叫《阳关三叠》,有谁知道三叠是什么意思?
生:唱三遍。
师:作者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三遍,故名三叠。今天我们就学唱第一叠。
三、学唱琴歌 (1)视唱上阕旋律
师:我们先视唱上阕的旋律,用手打节拍注意坐姿,歌唱的状态。
第一遍视唱上阕旋律。
师:同学们唱很准确,要是能注意下第二、四、七、小结的这个二分音符就更好了,二分音符要唱满。
老师示范二分音符,学生跟唱。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小结这个前十六后八的节奏。 老师示范。
师:下面我们再唱一遍上阕旋律,注意每句换气。 第二遍视唱上阕旋律。 (2)按照节奏朗诵上阕
师:旋律我们已经会了,我们再来看看歌词。同学们能按照歌曲的节奏来朗诵上阕吗?(提示注意朗读的语调和语气,要把诗人送别友人的离别惆怅之情表达出来。)
师:我们试着填词演唱。注意把刚才我们朗诵的韵味带入到演唱中。
学唱第一乐句
师:刚刚同学们填词得非常好,那韵味唱出来没有?请同学们听老师来唱第一句。
老师范唱
师:老师强调了那几个字?我们还应该注意那几个字? 生:渭、浥、尘、 学生演唱 学唱第二乐句
a. 第一遍演唱:要求学生找出句中重点字“客”、“青”、“ 柳”、“ 新”。
b. 第二遍演唱:要注意唱准附点节奏和前十六后八节奏。旋律音调的上扬使情绪激动,演唱时注意咬字、声音要连贯、句尾音要唱饱满。
学生跟琴演唱第一、二乐句 学唱第三乐句
老师提问:这一乐句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应该重点演唱哪几个字?
学生演唱这一乐句,注意重点字“劝、一杯、酒”的咬字及其时值,要有感叹的感觉。
学唱第四乐句
老师提问:这个乐句的旋律与第一乐句有什么联系?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老师提问:这个乐句中要强调的字是哪些?
学生演唱这一乐句,要注意“西”字的附点音符的演唱,“阳关”二字的声音要送出来,“无故人”要唱的连贯,声音推出去。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上阕,老师钢琴伴奏。 (3) 视唱下阕旋律
师:我们来看看下阕旋律。下阕出现了八度的大跳,有两个,大家看看两个是一样长吗?
生:第二个要比第一个长一拍。 老师范唱
师:我们来唱唱。注意坐姿,大跳的地方气息要给足。 学生演唱第一句。
师:我们来看第二乐句。注意第二乐句出现的全曲最高音。
老师范唱、学生演唱。
师:我们来完整演唱下阕旋律。注意带气息,和发声位置。
(4) 填词演唱下唱。 学唱第一乐句
师:我们一起来填词演唱。大家注意第一个字念什么? 生:chuan遄行。 师:什么是遄行? 生:是很急的行走。
师:为什么要遄行?因为长途越渡关津。前面还有很多的艰难险阻。你快走,快点到了就可以早点不受罪了。所以我们应该强调那些字?
生:行、长、越、津。 师:我们来试试。
师:很好,我们来完整演唱下阕。 学生演唱。
师:我们来最后这“宜自珍”,两句因该强还是渐弱? 师:对了应该渐弱,人越走越远了。我们再来演唱下阕。注意重点字。
师:我们把上阕和下阕连起来,完整演唱一遍。注意节拍,重点字,还有韵味。
四、学唱二声部
a. 老师钢琴伴奏,学生完整地演唱第一叠,老师演唱二声部。
师:同学刚才老师和你们是唱得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 老师演唱的是二声部,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声部。 出示二声部旋律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二声部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模仿古琴的练声曲是一样的,我们再来唱一唱。
b. 学生跟着老师的钢琴演唱二声部。 c. 老师演唱一声部、学生演唱二声部。
d. 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老师钢琴伴奏,学生再次完整演唱《阳关三叠》第一叠。
五、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在优美的琴歌中感受了古人依依惜别的悲伤。其实我们除了《阳关三叠》以外还有很多表达惜别的歌曲。请同学们课后去找一找关于送别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