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根据商代卜辞关于贞人(执行占卜的人,大多拥有自己的名号和封地,为部族首领)的数量统计,贞人从武丁时期的62人,逐渐减少,到帝乙、帝辛时已成6人,帝乙、帝辛甚至不仅亲自“贞”,而且亲自“卜”。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商王与贞人集团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B. 商人的鬼神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C. 商代世俗王权与神权逐渐实现统一 D. 占卜问神在商代占据了重要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贞人数量逐渐减少,君主开始亲自“贞”和“卜”,表明商王逐渐掌握神权,体现了商代世俗王权与神权逐渐实现统一,C项正确;这一变化反映了商代世俗王权与神权逐渐实现统一,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商代世俗王权与神权逐渐实现统一,未涉及鬼神观念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商代世俗王权与神权逐渐实现统一,未体现占卜问神在商代占据重要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 湖北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从以下材料可得知当时( )
简牍文字 来源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行书律》
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殴(也)。书有亡者,亟告官。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书延辟有日报,宜到不来者,追之。 《行书律》
驾传马,一食禾,其顾来有(又)一食禾,皆八马共。其数驾,勿过日一食。驾县马劳,有(又)益壶〈壹〉禾之。 《仓律》
A. 马为第一邮传工具 B. 邮传通信效率较高
C. 文书制度通行全国 D. 邮传管理较为细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睡虎地秦简中对于文书的传递方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定,甚至对于用于传递文书的马匹的饮食都做了规定,说明当时邮传管理较为细致,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书传递的相关规定,并不能说明马成为第一邮传工具,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涉及文书传递的相关规定,并不能体现当时邮传通信效率较高,排除B项;“通行全国”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赫连氏自称夏禹遗民,鲜卑慕容氏自称黄帝后裔,北魏拓跋氏也自称黄帝后裔,北周宇文氏则自称炎帝后裔,鲜卑以“华”自居,而称柔然为“夷虏”;北魏以“华”自居,而称南方的宋、齐、梁为“夷岛”。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华夷之辨”界限模糊 B.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C. 文化认同突破胡汉界限 D. 胡汉互化和融合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均已华夏后裔自居,体现了随着民族和文化的交融,文化认同突破胡汉界限,C项正确;“华夷之辨”界限依然存在,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这些现象反映了文化认同突破胡汉界限,未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排除B项;这些现象反映了文化认同突破胡汉界限,“胡汉互化”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 成书于9世纪中后期《中国印度见闻录》是阿拉伯人根据唐代来华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等人的见闻所撰,书中“贝与狐狸相争”的故事与中国古籍《战国策》中“鹬蚌相争”的故事相似。上述材料说明( )
A. 中阿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B. 中阿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
C. 阿拉伯人普遍善于学习 D. 唐文化在阿拉伯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阿拉伯)。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印度见闻录》是阿拉伯人根据唐代来华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等人的见闻所撰,并且书中的“贝与狐狸相争”的故事与中国古籍《战国策》中“鹬蚌相争”的故事相似,体现了中阿之间存在文化联系,并且源远流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阿拉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阿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阿拉伯的影响,唐文化在阿拉伯“广泛传播”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 唐代两税法“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人头税在唐后期逐渐失去其法定地位。宋初,沿袭唐代两税法,然而人头税却以“丁口之赋”的面貌逆向复现,并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东南地区最为突出。这一现象说明( )
A. 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税收的无序性 B. 两税法已不适合社会形势的发展
C. 人地关系影响政府赋税征收方式 D. 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土地开发程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代和宋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两税法开始改变了以人头为征税标准的历史,但是宋代人头税在东南地区突出。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东南地区人多地少,为了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人头税,这说明人地关系影响政府赋税征收方式,C项正确;中央集权有利于地方税收有序,排除A项;材料指宋代人头税复现,不是强调两税法,排除B项;材料反映人地关系影响赋税征收,未涉及地理环境影响土地开发,排除D项。故选C项。
6. 如表为咸丰朝京城的崇文门关、江苏的淮安关与广东的太平关的征税统计(单位:两),该表作为直接证据,可以用来探究的主题是( )
年份 崇文门关 淮安关 太平关
1851年 314976.722 324661.126 113837.74
1853年 314976.722 100120.686 102646.163
1855年 174010.618 153950.147 7467.92
1857年 216339.972 110103.31 53774.573
1859年 201275.854 116057.691 30975.989
A. 关税收入与南北经济分化 B. 晚清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C. 时局变化与南北关税征收 D. 晚清政府统治能力的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清政府当时的关税收入,同时也可以看出北方海关和南方海关在关税收入方面的差距,所以可以体现南北经济的分化。由此可以可以用来探究的主题是关税收入和南北经济分化,A项正确;仅根据关税的收入多少无法说明晚清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所以也无法得知是否有时局变化的原因,排除BC项;根据关税收入的变化无法说明晚清政府统治力的下降,排除D项。故选C项。
7. 如图为19世纪末美国著名杂志《PUCK》上刊载的一幅漫画,画中雅典娜女神表示:“首先要教会中国人什么是文明,那条龙在给我们带来麻烦前必须被干掉,你不动手,那我就亲自来!”该漫画反映了( )
A. 西方列强对自身文明充满了优越感 B. 义和团运动是庚子事变的根本原因
C. 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 D. 列强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并吞并中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首先要教会中国人什么是文明”可知,该漫画反映的是西方认为自己的文明要优过中国,要把中国人彻底征服,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并不是庚子事变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了以后,漫画内容无法体现,排除C项;漫画说明列强是要彻底征服中国,而不是要干涉中国内政,排除D项。故选A项。
8. 20世纪30年代,各种以提倡国货和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商业广告和商标大量涌现,如“大中华”牌、“胜利”牌、“救国”牌、“木兰从军”牌、“马占山将军”牌香烟等,并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和青睐,使用国货一时成为国人的时尚行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国货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B. 商业广告与爱国主义思想互利共生
C.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初步发展 D. 资本家以救国为借口获取经济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以提倡国货和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商业广告和商标大量涌现,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和青睐,使用国货大量被售卖,体现了这一时期商业广告与爱国主义思想互利共生,B项正确;“全面觉醒”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初步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这一时期商业广告与爱国主义思想互利共生,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60年曹禺等人创作完成了以越王勾践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话剧《胆剑篇》,随后在文艺界刮起了一股“卧薪尝胆”风,全国戏剧院和演出团体纷纷进行了“卧薪尝胆”为主题的演出,演出极大唤起人们对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注意。这一现象说明( )
A. 历史解释需要“因时而变” B. “经世致用”得到广泛认可
C. 社会境况决定“历史书写” D. “历史记忆”影响社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6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全国戏剧院和演出团体纷纷进行了‘卧薪尝胆’为主题的演出,演出极大唤起人们对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注意。”及所学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历史话剧《胆剑篇》极大地唤起了人们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时代风貌,体现了“卧薪尝胆”的历史记忆对现实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材料未涉及历史解释与“因时而变”的叙述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广泛认可”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社会环境对书写历史的影响,“决定”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小说《暴风骤雨》原型地——元宝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起了铅笔厂、筷子厂等企业。2012年,该村铅笔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被称为“亚洲铅笔之乡”。昔日“光腚屯”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这说明( )
A. 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B.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C. 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D. 新型城镇化战略已全面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材料“元宝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起了铅笔厂、筷子厂等企业”“亿元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农村经济结构由建国初期单一的抓农业、抓粮食生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并且调整成效显著,B项正确;据材料“乡镇企业”“亚洲铅笔之乡”等信息可得出,材料只涉及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对企业的推动作用,不涉及“人才”,排除A项;城乡经济尚未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排除C项;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战略才全面实施,而材料时间则是截止在2012年,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罗马共和国早期具有厌恶王权的历史记忆和拥护共和的民族心态,共和国晚期则逐渐将政治人物和神联系起来,凯撒成为首个被官方承认的“神”,奥古斯都(屋大维)在“共和外衣”下建立了元首制,并亲任大祭司长,营造“阿波罗之子”的神格身份。罗马的“造神”运动旨在强化( )
A. 皇帝与旧贵族的联系 B. 共和国的政治根基
C. 建立帝制的社会舆论 D. 王权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造神”运动,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这有利于强化王权统治的合法地位,D项正确;罗马的“造神”运动旨在强化王权统治的合法性, “皇帝与旧贵族的联系”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罗马的“造神”运动是为这一时期出现的专制王权作辩护,弱化共和国的政治根基,排除B项;罗马的“造神”运动是为帝制建立找到神学依据,不是“社会舆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2. 英王亨利二世向林肯城颁发“特许状”,规定:城中人民以及商人之商会,将充分而自由地保有自爱德华国王以来的司法与财政的自治权利,……凡居住于本城并参加本城市场之人,在城市贡税以及法令,一如原来。亨利二世此举旨在( )
A 促进城市发展 B. 维护中央王权 C. 削弱地方力量 D. 强化司法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70年(法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英王亨利二世向林肯城颁发“特许状”,规定城中人民和商人的商会将充分享有自治权利,并且居住于本城并参加本城市场的人在城市贡税以及法令方面也将一如原来,这些规定得到了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的支持,有利于王权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王权的加强,而非城市发展,排除B项;亨利二世颁布特许状促进林肯城的发展,加强了地方的实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单独体现司法建设,材料里还提到了财政,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某时期一文献宣称“人人生面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该文就声称,政府的权力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并列举控诉了英国政府的种种言行,宣称应建立“自由独立的国家”。据此可知,该文献( )
A. 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
C. 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 推动了第一个工人政权的诞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76年美国。依据材料关键信息“人生面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并列举控诉了英国政府的种种言行,宣称应建立‘自由独立的国家’”可知,这是美国为反对英国的统治而颁布的《独立宣言》,其思想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排除B项;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C项;第一个工人政权是法国的巴黎公社,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如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周期示意图(17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民族自决原则已经确立
C. 启蒙思想指导各殖民地争取独立 D. 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殖民收缩时期是在19世纪前期,主要是因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拿破仑对外战争,大大削弱了美洲的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力量,引发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第二次殖民收缩期是在20世纪前期,主要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力量、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持续高涨。因此共同原因是战争削弱了宗主国的力量,D项正确;工业革命发展没有导致殖民地的收缩,而是导致殖民地扩张,排除A项;民族自决原则在二战后才得到普遍的认可,与第一个殖民地收缩时期不相符,排除B项;第二个殖民地收缩时期,并不是因为启蒙思想对各殖民地的指导,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表为苏联以机器人为主角的三部科幻电影:上表三部电影( )
电影名称 上映年 剧情梗概
《火星女王艾丽塔》 1924 苏联宇航员飞赴火星,发动火星居民发起社会主义革命。
《吉姆·里尔的机器人》 1935 在流水线上工作的机器人被用于镇压工人运动。但工人们更改了机器人的程序,让其反攻向工厂主。
《守门员》 1936 机器人在足球比赛中担任守门员,笑料百出。
A. 有利于扭转反法西斯战争的劣势 B. 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C. 助力了自动化等高新技术的突破 D. 折射出苏联社会的精神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至1936年(苏联)。根据材料“发起社会主义革命”、“让其反攻向工厂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这三部机器人电影,有的在提倡社会主义,有的在反对资产阶级,折射出苏联社会的精神取向,D项正确;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于1941年,排除A项;这些电影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排除B项;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出现在二战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某中学学生收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数据(见表)。该数据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 产业结构的失衡 B. 福利国家的建立
C. 工业农业的衰退 D. 社会结构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50-199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农业都减少了,服务业就业人口增加了,反映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三产业兴起并不断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实现产业的转型,服务业比重上升带来服务员就业人口增加,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和产业结构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和福利国家的建立无关,排除B项;工农业就业人口减少并不意味着工业农业的衰退,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陈郡谢氏家族南渡。谢鲲墓志于1964年出土于南京,其文如下:
“晋故豫章内史,陈【国】阳夏,谢鲲幼舆,以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亡,假葬(暂时浅埋)建康县石子罡,在阳大家墓东北【四】丈。妻中山刘氏,息尚仁祖,女真石。弟褒幼儒,弟广幼临,旧墓在荥阳(谢氏家族墓原在河南荥阳)。”
材料二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1946年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谢氏家族“南渡”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谢鲲墓志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四次之南渡”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答案】(1)背景:政局动荡,西晋末年,北方发生“八王之乱”,国势衰微(政权衰弱)。
社会动荡。
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五胡乱华”),“永嘉之乱”后北方战乱不休。
北民南迁,北方世家大族及其附属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
东晋建立,西晋灭亡,晋元帝在南京建立起东晋政权,开始南方的偏安之治。
(任答其中2点)
价值:《谢鲲墓志》属于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
对研究两晋时期南渡名士收复中原的心境、两晋之际北方人口南迁的状况、东晋墓志的书体(或:谢鲲的生平、晋隶楷化的进程)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任答出其中2点)
(2)表现:政府迁都,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从南京迁都到重庆;
高校南迁,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从平津迁到昆明;
人才南迁,大批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从敌占区流亡到西南和中南地区。
文物南迁,故宫博物院组织的文物保护行动,分批南迁。
工业内迁,东南沿海大批工厂迁至西南地区。
(任答其中2点)
影响: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企图攻破南京后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的企图。
促成长期抗战战略后方的建立,表明了中国政府抗战到底的态度。
保存了民族工业,改善了工业布局,为长期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
保护了教育资源,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根基,为战后中国的复兴保存了文化力量。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谢氏家族南渡的背景根据“西晋末年,陈郡谢氏家族南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西晋末年政局动荡,北方发生“八王之乱”,国势衰微,整个社会动荡;同时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永嘉之乱”后北方动荡不已,北民南迁,北方世家大族及其附属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东晋建立,西晋灭亡,晋元帝在南京建立起东晋政权,开始南方的偏安之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谢琨的墓志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对于研究两晋时期南渡名士收复中原的心境、两晋之际北方人口南迁的状况、东晋墓志的书体有着重要价值。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 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四次之南渡”的主要表现主要是政府迁都,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从南京迁都到重庆;高校南迁,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从平津迁到昆明;人才南迁,大批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从敌占区流亡到西南和中南地区。文物南迁,故宫博物院组织的文物保护行动,分批南迁。工业内迁,东南沿海大批工厂迁至西南地区。这一次南迁带来的影响首先是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企图攻破南京后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的企图。促成长期抗战战略后方的建立,表明了中国政府抗战到底的态度。其次是保存了民族工业,改善了工业布局,为长期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是保护了教育资源,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根基,为战后中国的复兴保存了文化力量。第四是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最后是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英国的乡村在农业革命的冲击下,从15世纪后3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领主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农民的公有地和他们的份地,用栅栏、篱笆、壕沟围圈起来,变成领主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圈地运动在推动英国社会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作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原料、劳动力和广阔的销售市场。
加快乡村人口流动,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体制的建立。
(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促进英国走上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英国近代乡村工业的发展;促进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对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对农村发展、对英国社会的角度展开,任答其中3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趋势: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逐渐消失;
到城镇做工或经营的增多;出国做工的增多。
原因: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走向衰落。
人地矛盾突出,人口压力大;
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工商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不断兴起。
中国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
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变化。(任答3点.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 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圈地运动在推动英国社会发展上的积极作用主要是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原料、劳动力和广阔的销售市场。加快乡村人口流动,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体制的建立。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逐渐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的增多;出国做工的增多。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可以从社会性质变化、经济形态变化、人地矛盾突出、社会性质变化、社会思想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走向衰落。人地矛盾突出,人口压力大;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工商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不断兴起。中国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变化。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看中国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表明,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关系越来越紧密。
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 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时期,民族交融都在发展。
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 从中国历史上先后实行的民族政策看,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保证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差异的民族共聚于一个国家之内,内聚成了中国统一的格局。
从历史传统看民族关系 各民族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摘编自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历史阶段得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角度: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时期,民族交融都在发展。
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期,但也是民族交融的高峰期;元朝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期,但也是民族交融的高峰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与中原汉族杂居通婚,采用汉族耕作方式,逐渐定居。中原民族大量迁往江南与江南少数民族交融,促进了江南开发。北朝统治者更是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创立了均田制、租调制、参照《周礼》革新官制,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
元朝结束自唐末五代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元朝统一促进民族交融,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与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交融,元朝统治者将行省制推广到原吐蕃地区以外的几乎所有民族地区,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民族往来。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观点阐述类,时空是古代的中国。题目要求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历史阶段得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题目给定的角度有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看中国的民族关系、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从历史传统看民族关系等四个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根据历史立德树人的要求,考生可以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时期,民族交融都在发展。因此得出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期,但也是民族交融的高峰期;元朝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考生在论述本题思路是分别从魏晋南北朝分裂,但是民族呈现出交融的态势,元朝统一,也推动了民族交融两个方面举例进行论证。考生第一步先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根据所学知识,考生可以列举民族交融表现:从北民南迁,北方政权国号多为以前汉族政权的国号,游牧区也开始有农耕出现,胡汉杂居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事例进行论述,得出结论:国家虽然未完成统一,但是民族交融很频繁。考生第二步论述元朝统一,同样也促进了民族交融,考生可以列举民族交融表现:元朝外国人到中国定居和中国人通婚,新的民族产生(回回),回回是民族交融的产物,考生也可以列举元朝的行省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民族往来。
最后,考生得出结论,不管归家是否完成统一,都存在民族交融,而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一个专业化的大工厂,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英国曼彻斯特,机器纺纱出现——织布业——印染业,随后,其他制造业、商业、金融保险、建筑业……。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893年的中国地区城市化率为6.5%,1949年,全国工业化率12.57%,城市化率10.6%。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某学者认为,社会环境不同是中英两国近代早期城市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的不同社会环境,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答案】(1)概括社会环境不同:
英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以工业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进程,是内源型。
中国: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业文明冲击下)通商口岸城市为主,是外源型。
(2)阐述理由:英国举2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独立的民族国家、经济政策支持等。中国举2例:工业文明冲击;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等。
(3)表述观点:总结概括升华观点,逻辑清晰。综上,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近代城市发展状态,对两国社会展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英国)。
英国近代城市化社会环境:根据“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一个专业化大工厂,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英国曼彻斯特,机器纺纱出现——织布业——印染业,随后,其他制造业、商业、金融保险、建筑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工业革命出现,推动以工业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进程,所以英国的城市化属于内源型;根据“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可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业文明冲击下)通商口岸城市为主,属于外源型。由此可以说明社会环境的不同会导致城市化进程存在差异。中英两国的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所以城市化进程存在差异。所以该学者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近代城市发展状态,对两国社会展产生深远影响。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根据商代卜辞关于贞人(执行占卜的人,大多拥有自己的名号和封地,为部族首领)的数量统计,贞人从武丁时期的62人,逐渐减少,到帝乙、帝辛时已成6人,帝乙、帝辛甚至不仅亲自“贞”,而且亲自“卜”。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商王与贞人集团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B. 商人的鬼神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C. 商代世俗王权与神权逐渐实现统一 D. 占卜问神在商代占据了重要地位
2. 湖北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从以下材料可得知当时( )
简牍文字 来源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行书律》
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殴(也)。书有亡者,亟告官。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书延辟有日报,宜到不来者,追之。 《行书律》
驾传马,一食禾,其顾来有(又)一食禾,皆八马共。其数驾,勿过日一食。驾县马劳,有(又)益壶〈壹〉禾之。 《仓律》
A. 马为第一邮传工具 B. 邮传通信效率较高
C. 文书制度通行全国 D. 邮传管理较为细致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赫连氏自称夏禹遗民,鲜卑慕容氏自称黄帝后裔,北魏拓跋氏也自称黄帝后裔,北周宇文氏则自称炎帝后裔,鲜卑以“华”自居,而称柔然为“夷虏”;北魏以“华”自居,而称南方宋、齐、梁为“夷岛”。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华夷之辨”界限模糊 B.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C. 文化认同突破胡汉界限 D. 胡汉互化和融合增强
4. 成书于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是阿拉伯人根据唐代来华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等人的见闻所撰,书中“贝与狐狸相争”的故事与中国古籍《战国策》中“鹬蚌相争”的故事相似。上述材料说明( )
A. 中阿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B. 中阿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
C. 阿拉伯人普遍善于学习 D. 唐文化在阿拉伯广泛传播
5. 唐代两税法“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人头税在唐后期逐渐失去其法定地位。宋初,沿袭唐代两税法,然而人头税却以“丁口之赋”的面貌逆向复现,并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东南地区最为突出。这一现象说明( )
A. 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税收的无序性 B. 两税法已不适合社会形势的发展
C. 人地关系影响政府赋税征收方式 D. 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土地开发程度
6. 如表为咸丰朝京城的崇文门关、江苏的淮安关与广东的太平关的征税统计(单位:两),该表作为直接证据,可以用来探究的主题是( )
年份 崇文门关 淮安关 太平关
1851年 314976.722 324661.126 113837.74
1853年 314976.722 100120.686 102646.163
1855年 174010.618 153950.147 7467.92
1857年 216339.972 110103.31 53774.573
1859年 201275.854 116057.691 30975.989
A. 关税收入与南北经济分化 B. 晚清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C. 时局变化与南北关税征收 D. 晚清政府统治能力的下降
7. 如图为19世纪末美国著名杂志《PUCK》上刊载的一幅漫画,画中雅典娜女神表示:“首先要教会中国人什么是文明,那条龙在给我们带来麻烦前必须被干掉,你不动手,那我就亲自来!”该漫画反映了( )
A. 西方列强对自身文明充满了优越感 B. 义和团运动是庚子事变的根本原因
C. 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 D. 列强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并吞并中国
8. 20世纪30年代,各种以提倡国货和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商业广告和商标大量涌现,如“大中华”牌、“胜利”牌、“救国”牌、“木兰从军”牌、“马占山将军”牌香烟等,并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和青睐,使用国货一时成为国人的时尚行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国货运动促进中华民族全面觉醒 B. 商业广告与爱国主义思想互利共生
C.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初步发展 D. 资本家以救国为借口获取经济利益
9. 1960年曹禺等人创作完成了以越王勾践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话剧《胆剑篇》,随后在文艺界刮起了一股“卧薪尝胆”风,全国戏剧院和演出团体纷纷进行了“卧薪尝胆”为主题的演出,演出极大唤起人们对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注意。这一现象说明( )
A. 历史解释需要“因时而变” B. “经世致用”得到广泛认可
C. 社会境况决定“历史书写” D. “历史记忆”影响社会发展
10. 小说《暴风骤雨》原型地——元宝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起了铅笔厂、筷子厂等企业。2012年,该村铅笔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被称为“亚洲铅笔之乡”。昔日“光腚屯”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这说明( )
A. 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B.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C. 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D. 新型城镇化战略已全面实施
11. 罗马共和国早期具有厌恶王权的历史记忆和拥护共和的民族心态,共和国晚期则逐渐将政治人物和神联系起来,凯撒成为首个被官方承认的“神”,奥古斯都(屋大维)在“共和外衣”下建立了元首制,并亲任大祭司长,营造“阿波罗之子”的神格身份。罗马的“造神”运动旨在强化( )
A. 皇帝与旧贵族的联系 B. 共和国的政治根基
C. 建立帝制的社会舆论 D. 王权统治的合法性
12. 英王亨利二世向林肯城颁发“特许状”,规定:城中人民以及商人之商会,将充分而自由地保有自爱德华国王以来的司法与财政的自治权利,……凡居住于本城并参加本城市场之人,在城市贡税以及法令,一如原来。亨利二世此举旨在( )
A. 促进城市发展 B. 维护中央王权 C. 削弱地方力量 D. 强化司法建设
13. 某时期一文献宣称“人人生面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该文就声称,政府的权力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并列举控诉了英国政府的种种言行,宣称应建立“自由独立的国家”。据此可知,该文献( )
A. 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
C. 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 推动了第一个工人政权的诞生
14. 如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周期示意图(17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民族自决原则已经确立
C 启蒙思想指导各殖民地争取独立 D. 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
15. 下表为苏联以机器人为主角的三部科幻电影:上表三部电影( )
电影名称 上映年 剧情梗概
《火星女王艾丽塔》 1924 苏联宇航员飞赴火星,发动火星居民发起社会主义革命。
《吉姆·里尔的机器人》 1935 在流水线上工作的机器人被用于镇压工人运动。但工人们更改了机器人的程序,让其反攻向工厂主。
《守门员》 1936 机器人在足球比赛中担任守门员,笑料百出。
A. 有利于扭转反法西斯战争的劣势 B. 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C. 助力了自动化等高新技术的突破 D. 折射出苏联社会的精神取向
16. 某中学学生收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数据(见表)。该数据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 产业结构的失衡 B. 福利国家的建立
C. 工业农业的衰退 D. 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陈郡谢氏家族南渡。谢鲲墓志于1964年出土于南京,其文如下:
“晋故豫章内史,陈【国】阳夏,谢鲲幼舆,以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亡,假葬(暂时浅埋)建康县石子罡,在阳大家墓东北【四】丈。妻中山刘氏,息尚仁祖,女真石。弟褒幼儒,弟广幼临,旧墓在荥阳(谢氏家族墓原在河南荥阳)。”
材料二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1946年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谢氏家族“南渡”历史背景,并指出谢鲲墓志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四次之南渡”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英国的乡村在农业革命的冲击下,从15世纪后3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领主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农民的公有地和他们的份地,用栅栏、篱笆、壕沟围圈起来,变成领主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圈地运动在推动英国社会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看中国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表明,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关系越来越紧密。
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 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时期,民族交融都在发展。
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 从中国历史上先后实行的民族政策看,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保证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差异的民族共聚于一个国家之内,内聚成了中国统一的格局。
从历史传统看民族关系 各民族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摘编自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历史阶段得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一个专业化的大工厂,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英国曼彻斯特,机器纺纱出现——织布业——印染业,随后,其他制造业、商业、金融保险、建筑业……。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893年的中国地区城市化率为6.5%,1949年,全国工业化率12.57%,城市化率10.6%。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某学者认为,社会环境不同是中英两国近代早期城市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的不同社会环境,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