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教材及个人知识经验了解读后感相关知识。
2.能借助教材、典型例文及个人知识经验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评价量表写作、评价并修改读后感,掌握写读后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教材、典型例文及个人知识经验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评价量表写作、评价并修改读后感,掌握写读后感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评价量表写作、评价并修改读后感,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一、情境激趣,导入课题
4月23日是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等许多著名作家或文化人士出生或逝世的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鼓励人们发现读书的乐趣,以节日的形式,引导人们向那种健康、高尚、纯粹的生活方式回归。
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学校语文组将举办“书香伴我成长”的主题活动,现向你征集读后感。
二、读懂文章,明确两“点”
(一)读懂文章,确定触发点
同学们,请看这五道题,特别要注意加粗的字,根据提供的课文篇目,回忆相关内容,任选一道题目回答。
(1)我觉得《 》里的什么景是最美的?
(2)读了《 》,我觉得里面的什么事最能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3)我最佩服《 》里的哪个人,为什么?
(4)《 》里主人公的什么情感最引人深思?
(5)《 》里蕴含的什么哲理最启发我?
参考课文: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济南的冬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昆明的雨》
《核舟记》《再塑生命的人》《太空一日》
《背影》《秋天的怀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愚公移山》
学生答后总结触发点
【屏显】
触发点:人、物、事、景、情、理
2.从以上参考课文中任选一篇,作为本次读后感写作的阅读材料。
(二)切合触发点,找准感动点。
《说文解字》中释:“感,动人心也。”
1.阅读下列材料,勾画出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并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感触或启发,用“我从 感受到了 ”的句式表达。
材料一:
食物的圆球做成后,必须搬到适当的地方去。于是圣甲虫就开始旅行了。它用后腿抓紧了这个球,再用前腿行走,头向下俯着,臀部举起,向后退着走。它把堆在后面的物件,轮流地向左右推动。谁都以为它要拣一条平坦,或不很倾斜的路走。但并不如此!它随意走近险陡得简直不可能攀登的斜坡,而这固执的东西,偏要走这条路。这个球非常之重,一步一步艰苦地推上,万分留心,但到了相当的高度,仍不免后退。只要稍微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球滚落下,连甲虫也拖下来。再爬上去,结果再掉下来。它这样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只要出点小事故,就什么都完了;一枝草根能把它绊倒,一块滑石会使它失足,连球带虫一齐跌下来,搅在一起。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有时看到它的努力已成绝望,才肯跑回去另找平坦的路。 ——《昆虫记》第二章《圣甲虫》
参考:
(1)我从“它这样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感受到了圣甲虫的坚持不懈。(板书:坚持不懈)
(2)我从“它随意走近险陡得简直不可能攀登的斜坡,而这固执的东西,偏要走这条路。”感受到了圣甲虫迎难而上的品质。(板书:迎难而上)
(3)我从“有时看到它的努力已成绝望,才肯跑回去另找平坦的路。”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圣甲虫是懂得变通的。(板书:懂得变通)
(4)我从“谁都以为它要拣一条平坦,或不很倾斜的路走。但并不如此!它随意走近险陡得简直不可能攀登的斜坡,而这固执的东西,偏要走这条路。”我从这里感受到了圣甲虫的冒险精神。(板书:冒险精神)
……
每篇文章都只能有一个中心,那么就意味着这么多感点我们只能选一个最动人心的感点。
归纳:读懂文章,找准感点
【屏显】
感点标准:集中、深刻、新颖、健康、适合发挥。
2.根据所学知识,认真阅读所选篇目,梳理感点,思考提炼,确定一个最有价值、最适合发挥的感点。
三、探究方法,明确思路
(一)拟好题目
1.下列题目中你觉得哪些拟得比较好,请说说理由。
(1)叩问生命的力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后一章有感
(2)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3)一个机智勇敢的“捣蛋鬼”
(4)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骆驼祥子》
(5)坚持的信念——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6)海洋的秘密
明确:(2)(4)只提示读了什么书,(3)(6)只有一个题目,但不知道读了什么书,(1)(5)既有一个题目,下面还提示是写的哪本书的读后感,这样的题目是比较好的。
归纳:主副标题,体现感点
2.好题欣赏
(1)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3)心存希望,永不言弃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4)飞鸟依风徜徉,奔赴万里星河
——读《飞鸟集》有感
(5)人间烟火,友谊最暖
——《夏洛的网》读后感
(6)英雄,不会远去
——观《长津湖》有感
(二)开篇定点
开篇方法:开门见山法,引用书中名言法,呈现人物形象法、设问法等。
示例:
假日里,我读了一本书叫《昆虫记》。书中详细描写了很多昆虫的动作、习惯等。这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书中,我最喜欢的昆虫是圣甲虫。(开门见山)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别想使我屈服。”读完《贝多芬传》这本书,这句话久久在我心头徘徊,它让我热血沸腾。(引用书中名言)
一个额头有闪电状疤痕,架着圆眼镜,骑着飞行扫帚的黑发男孩,手持一根神奇的魔杖,轻轻一挥,便能带我们进入梦幻般的魔法世界。他就是我们善良、勇敢的小巫师——哈利·波特!(呈现人物形象)
你能在一个荒无人烟,没有生活用品,唯有住所,只有一片大海和一片树林的孤岛上生存吗?你能在一艘只有一丁点食物,吸取枪弹和一些并无多大用处的物品的废船上,营造自己的更好堡垒吗?(设问)
(三)适当引述
1,研读教材,了解引述的类型,探究“适当引述”的含义。
教材P.66
适当引述: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直接引述,也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间接引述。
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写读后感时,容易犯引述原文过多的毛病,“感”的内容单薄,被淹没在引述当中。这是要注意避免的。
明确:引述原文——直接引述,间接引述
引述原则——围绕感点,简明扼要
【屏显】判断下面引述的类型,找出作者的感点。
反复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尤觉文中描写“潭中鱼”的那段文字最美:"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为何能够把这常见之景致描写得如此之美呢?我想这得益于作者的细致观察,以及全身心的投入,正可谓"细察静赏美景多”!
——读《小石潭记》有感
今天读了《核舟记》,我惊叹不已。王叔远真不愧是“奇巧”人,竟能用那么小的一个桃核,雕刻出如此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让人叹为观止。 ——读《核舟记》有感
2.比较下面三个句子,看哪一句作为引述更合适?
我从 中,感受到了圣甲虫的坚持不懈。
A这个球非常之重,一步一步艰苦地推上,万分留心,但到了相当的高度,仍不免后退。只要稍微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球滚落下,连甲虫也拖下来。再爬上去,结果再掉下来。它这样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只要出点小事故,就什么都完了;一枝草根能把它绊倒,一块滑石会使它失足,连球带虫一齐跌下来, 搅在一起。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
B这个球非常之重,圣甲虫一步一步艰苦地推上,稍微不小心就和球一起滚落下来,但它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
C圣甲虫放着平坦或不很倾斜的路不走,偏要走险陡得简直不可能攀登的斜坡。
明确:B选项最合适,因为A句太长了,全部写下来就显得很啰嗦。读后感重在“感”,所以引述的内容要尽可能简洁,而C选项没有表现出圣甲虫的坚持不懈,而是表现了圣甲虫固执,不能体现感点。
归纳:简明引述,围绕感点
(四)深入分析
1.研读教材,探究“感受力求深入”的具体要求。
感受力求深入:读完原文后,或许你会产生很丰富的联想,但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这就要反复思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写作式,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来思考与表述。
明确:思考提炼、表达清晰
2.根据下列文字,思考:我们可以如何分析感点?
【屏显】
这个球非常之重,圣甲虫一步一步艰苦地推上,稍微不小心就和球一起滚落下来,但它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引述)
我不禁感叹:这只虫子竟能这般屡败屡战,坚持不懈!(感点)
为何它如此弱小的躯体,能咬牙推着球坚持一二十次?它的一举一动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有趣甚至可笑。但圣甲虫知道,这个球是它活下去的基础,推球是它生存的本能。对它而言,没有想不想做,只有必须去做。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决不妥协的坚持,永不言败的顽强,才使他最终到达了目的地。(分析)
明确:从第三段的关键词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分析了圣甲虫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是一种本能,像这样追问原因,可以让我们的目光看得更深,我们从圣甲虫小小身体坚持的背后,看到了物竞天择的残酷,看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这种分析方法叫做因果分析法。
3.选择一个感点,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1:
这小小的圣甲虫为何能做到迎难而上呢 因为它别无选择,只有咬牙坚持把这球推到目的地,他才能活下去。这是它的任务,更是它无法推卸的责任。正是因为它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才能让它们的家族在这物竞天择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参考2:
困难从不对谁仁慈。然而圣甲虫面对困难,不曾退缩。巨球当前,道阻且长,圣甲虫一次又一次的被拉回原点。这只小虫子竟能忍受这种身心的重创,毫无怯意,勇往直前,直达顶峰。如果这不是坚持者的骄傲,那又是什么呢?
归纳:深入分析,提炼感点
(五)联想拓展
一个感点,几句引述,些许分析,显然还不能够打动别人吗,那如何生发感点,引起读者共鸣呢?
屏显:
默读材料二,思考:这篇读后感的第⑤、⑥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生发的感点?
材料二:
坚持,最快的脚步
①假日里,我读了一本书叫《昆虫记》。书中详细描写了很多昆虫的动作、习惯等。这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书中,我最喜欢的昆虫是圣甲虫。(开篇)
②书上这样写道:这个球非常之重,圣甲虫一步一步艰苦地推上,稍微不小心就和球一起滚落下来,但它一回又一回地向上爬,有时经一二十次的再接再厉,才得到最后的成功。(引述)
③我不禁感叹:这只虫子竟能这般屡败屡战,坚持不懈!(感点)
④为何它如此弱小的躯体,能咬牙推着球坚持一二十次?它的一举一动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有趣甚至可笑。但圣甲虫知道,这个球是它活下去的基础,推球是它生存的本能。对它而言,没有想不想做,只有必须去做。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决不妥协的坚持,永不言败的顽强,才使他最终到达了目的地。(分析)
⑤这让我想到了,这是在写虫,又何尝不是在写人呢?居里夫人在简陋的棚屋里,忍受环境的艰苦和身体的疲惫,虽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最终在黑暗的夜里发现了略带蓝色荧光的镭。袁隆平爷爷毕其一生,躬耕田畴,坚守初心,意志坚定,成功培育高产杂交稻。还有那些奋斗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着开拓创新的人们,哪一位不是将“坚持”二字铭刻在自己的骨血中?
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困难就退缩,遭遇失败就气馁。一次考试失利,就一蹶不振;一场比赛失败,就放弃爱好;一场家庭变故,就迷失自我。我想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
明确:第⑤段联系了作者所读到的感点相同的作品,由此文到彼文,既丰富了读后感,也回应了感点。第⑥自然段是在联系实际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土壤,读后感与生活体验对接,才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在联系部分,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实际生活中那些相似、相关、相反的内容。
归纳:广泛联想,印证感点
【屏显】
联想拓展
勾连阅读积累 相似或相关
妙用生活遐思 相反
你是否想到了某本书、某些名言、某首诗、某篇文章,是否也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某些事呢?那就请用“这让我想到了 ”的句式,将你的读后感生发开去。
【屏显】
请用“这让我想到了 ”的句式,将你的读后感生发开去。
(六)总结升华
最后我们还应对全文进行总结,对感点进行升华。力求照应开头,照应主标题,或发号召,或寄希望,或提警策。可以引用警句,起到强化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归纳: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方法点拨:
1.首尾照应法。
结尾与开头相互呼应,点明和升华主题,是常见的一种读后感结尾手法。
2.总结升华法。
结尾概括总结,适当升华和升华主题,做到结尾简洁、有力。
3.评价议论法。
在结尾处对书中的人或事物进行一个总体评价,明确表达出你的看法和观点。
4.名言警句结尾法。
补上结尾: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青春路上,让我们像圣甲虫一样不畏困难,坚持向上,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绽放出属于我们青春的光芒!
四、凝练总结,学以致用
(一)凝练总结,梳理归纳
师生梳理归纳后屏显:
读后感顺口溜:定——拟——引——议——联——结。
1.读懂文章,找准感点(定)
2.主副标题,体现感点(拟)
3.简明引述,围绕感点(引)
4.深入分析,提炼感点(议)
5.广泛联想,印证感点(联)
6.总结全文,升华感点(结)
提醒同学注意修饰语,总结感点是关键,1是读与思,2-6是写。这是最基本的思路,
(二)学以致用,完成提纲
根据课堂所学和选定篇目,完成写作提纲。
(三)依纲成篇,评价修改
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读后感,
完成后对照写作评价表进行自评并修改,然后小组互评互改,最后老师批改。
优秀作品推荐给语文组参加评比。
《学写读后感》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评价细则 自评 互评 师评
题目 正副标题★、主旨明确★、有文学色彩★
引述 围绕感点★、简明扼要★
感点 集中★、明确★、深刻★、新颖★、健康★、适合发挥★(如果感点不集中,不切合触发点该项目不积★,总评在及格以下)
联想 每联想一个能够印证感点、增强说服力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经验就加一颗★
结尾 首尾呼应★★、号召学习★★、升华感点★★、引人深思★★
篇幅比例 “读”略,“感”详,联想更加详细,结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