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浙江中考二轮专题解读
专题14、金属及其冶炼
[知识体系]
[学业要求]
①知道常见金属的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了解金属的锈蚀和防护的一般措施
③知道金属材料可回收再利用 ④知道合金的概念及常见的合金
⑤记住常见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⑥知道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一般实验方法
⑦掌握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⑧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及运用
⑨了解金属的氧化和还原及金属的冶炼原理
[考点精析]
考点1、金属与非金属
考点解读: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都有特殊的光泽;大多数金属的颜色为银白色或灰色,但金为金黄色,铜为紫红色;金属在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常温下为液态);金属比较硬,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和延展性。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大多数非金属没有光泽,表面暗淡。大多数固体为灰黑色(磷为白色或暗红色);多数气体无颜色,少数气体有颜色;溴是唯一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非金属硬度一般较小,但差异很大,一般不具备导电性、导热性,也没有延展性。
例题1、下列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飞机的外壳用金属铝,是因为密度小
B.茶杯用双层中空透明钢化玻璃,是因为隔热性好
C.玻璃刀的刀刃用金刚石,是因为金刚石的弹性好
D.导线用铜丝,是因为铜丝的导电性好
[解析]A.飞机的外壳用金属铝,是因为密度小,相同大小的飞机质量更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B.茶杯用双层中空透明钢化玻璃,是因为隔热性好,故B正确不合题意;C.玻璃刀的刀刃用金刚石,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D.导线用铜丝,是因为铜丝的导电性好,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考点2、常见金属材料
考点解读: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合金两大类。当把金属材料变成纳米级的粒子时,金属的性质会发生变化,甚至与原来的性质完全不同。把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就称为合金。钢是一种由铁和碳等元素组成的合金,生活中常见的合金还有铜合金、铝合金及钛合金等,合金往往比纯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例题2、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铝较耐腐蚀,说明铝的活动性较弱
B. 钢是铁的合金,氧化铁也是铁的合金
C. 通常情况下,铝合金的硬度小于纯铝
D. 防锈蚀和回收利用都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解析] A. 常温下,铝较耐腐蚀,是因为铝的活动性较强,但其氧化后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可防止进一步氧化,A不正确;B.钢是铁的合金,氧化铁不是铁的合金,而是化合物;B不正确;C. 通常情况下,铝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铝,C不正确;D. 防锈蚀和回收利用都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D正确。
[答案]D
考点3、金属与氧气反应
考点解读:1.有些金属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金属铝的表面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它能阻止金属铝继续被空气氧化;酸性或碱性物质会破坏铝的氧化膜,故不可用铝制容器盛酸性或碱性物质,也不要用铁丝球等来擦洗铝制品。有些金属能在氧气中燃烧,写出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Mg+O22MgO;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有些金属不能燃烧,但能生成氧化物,如铜在加热条件下能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铁、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例题3、下列关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
B. 各种金属在常温下都能与氧气反应
C. 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初步比较一些金属的活动性
D. 在较高温度下能与氧气反应的金属,在常温下也能与氧气反应
[解析] A、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有在氧气中才会燃烧,故说法错误;B、不活泼的金属如金,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故说法错误;C、金属越活泼,越易与氧气反应,相反,金属越不活泼,越不易与氧气反应,因此可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初步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故说法正确;D、在较高温度下铜能与氧气反应,但在常温下两者不发生反应,故说法错误。
[答案] C
考点4、金属与酸反应
考点解读:反应特性:金属+酸→盐+H2↑。
(1)铝与稀盐酸反应 现象:反应较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放出热量;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镁或锌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现象: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Mg+H2SO4===MgSO4+H2↑;Zn+2HCl===ZnCl2+H2↑。
结论:能跟酸反应并产生氢气的金属,是较活泼的金属。
(3)铜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现象:没有明显现象。
例题4、将质量均为10克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别放入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三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成后有2种金属剩余,则它们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可能是( )
A. B. C. D.
[解析]镁、铁、锌与稀硫酸反应中的金属与酸、氢气的质量关系:
Mg+ H2SO4= MgSO4+ H2↑ Fe+ H2SO4= FeSO4+ H2↑ Zn+ H2SO4= ZnSO4+ H2↑
24 :98 : 2 56 :98 : 2 65:98 : 2
由上述分析可知,等质量的Mg、Fe、Zn分别与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三份稀硫酸反应,且反应完成后有2种金属剩余,则剩余的金属是Mg和Fe,完全反应的是Zn。剩余的金属是Mg和Fe,所以与它们反应的硫酸均完全反应,Mg和Fe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完全反应的金属是Zn,若Zn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Zn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与另外两个反应相等,即产生氢气的质量:Mg=Fe=Zn。若硫酸过量,则Zn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比另外两个反应小,即产生氢气的质量:Mg=Fe>Zn。
[答案]C
考点5、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考点解读:掌握一个规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金属的位置越靠后,该金属的阳离子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获得电子变成原子。记住两种应用:(1)判断金属与酸的反应: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2)判断金属与盐的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注意三个要点:(1)适用范围:金属活动性顺序仅适用于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超出此范围则不一定适用;(2)判断金属跟酸反应时的要点:①酸:这里的酸一般是指稀硫酸、稀盐酸等非氧化性强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等强氧化性酸;②金属:铁与酸(如: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生成+2价的亚铁盐;(3)判断金属跟盐反应时的要点:①盐:盐必须是可溶的,因为金属与盐的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②金属:铁与盐反应,生成+2价的铁盐。
例题5、将一定量的金属M加入到Zn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固体滤渣,滤液为无色,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气泡产生,下列有关金属M、Zn、Cu的金属活动性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M>Zn B.Zn>M C.M>Cu D.Cu>M
[解析]滤液为无色,说明氯化铜已完全反应,则金属活动性:M>Cu;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能与稀硫酸反应的金属,该金属可能是锌,也可能是M,所以无法确定M与锌的活动性强弱。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考点6、金属的锈蚀及其保护
考点解读:金属的锈蚀既与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等物质有关,也与金属内部的结构有关。根据金属锈蚀的条件,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可以是:(1)保持金属制品(特别是钢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2)在金属制品(特别是钢铁)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如涂油、喷漆、覆盖搪瓷、塑料等;(3)改变金属的自身结构,如加入铬、镍等制成不锈钢。
例题6、教材中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所需时间过长,为此,某兴趣小组设计了改进实验(其中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如图所示:
(1)反应开始后,A装置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其中MnO2起________作用。
(2)B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4 min后观察,只有D中铁片表面生锈,C、E中铁片依然光亮。该实验现象说明铁生锈主要与___________有关;D中铁片生锈所需时间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解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3)铁在有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C中铁制品只与氧气没与水接触,E装置中的铁制品只与水接触和极少量的氧气接触,只有D中的铁制品同时和水、氧气接触生锈最快。
[答案](1)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催化作用 (2)干燥气体 (3)氧气和水;氧气的浓度大
考点7、置换反应中滤液、滤渣成分的分析
考点解读: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则滤渣和滤液的成分可能是:(铁先和AgNO3 反应,再和Cu(NO3)2反应)
①铁粉的量不足,AgNO3 没有反应完(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滤渣:Ag 滤液:AgNO3、Cu(NO3)2 、Fe(NO3)2
②铁粉与Ag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CuSO4溶液没有参与反应(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滤渣:Ag 滤液:Cu(NO3)2 、Fe(NO3)2
③铁粉与CuSO4溶液发生反应,但CuSO4溶液没有反应完(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滤渣:Ag 、Cu 滤液:Cu(NO3)2 、Fe(NO3)2
④铁粉与CuSO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滤渣:Ag 、Cu 滤液: Fe(NO3)2
⑤CuSO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完,铁粉没有反应完(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滤渣:Ag 、Cu、Fe 滤液: Fe(NO3)2
例题7、把一些锌粉放入Fe(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完全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根据以上现象,得出正确结论是( )
A.滤渣中一定有Zn、Fe、Ag B.滤渣中一定有Fe、Ag,可能有Zn
C.滤渣中一定有Zn、Fe,可能有Ag D.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Zn、Fe
[解析]锌、铁、银的活动性强弱关系为锌>铁>银,把一些锌粉放入Fe(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 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硝酸亚铁反应,生成铁与硝酸锌,银不与盐酸反应,铁和锌与盐酸反应,反应后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生成,证明滤渣成分一定有银和铁,可能有锌。
[答案]B
考点8、金属与酸反应图像
考点解读:解题关键:
一看:横、纵坐标的含义;二看:化学反应中的折点的含义:一般认为每一折点代表一个反应的开始或结束;三看:理解曲线的变化或趋势。即图像是上升,下降,还是平直。
一般规律:
①反应快慢:看倾斜角度(只有时间图像才能说反应快慢);
②产物质量:看图像纵坐标最大值;由完全反应掉反应物质量决定;
③反应起始时间:若反应条件为加热(高温),开始时间大于零。
④催化剂特点:催化剂能改变反应所需时间但不影响生成物质量。
例题8、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结束后镁一定有剩余
B.反应消耗盐酸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C.0-t1时段,产生氢气的质量镁比铁大
D.0-t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
[解析]A、如图最终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则消耗的盐酸质量相等,那么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Mg消耗得少、Fe消耗得多,已知根据“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因此镁一定有剩余,那么故A说法正确;B、由图可知生成的氢气质量是相等的,则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也是相等的,故说法正确;C、由图可知,0-t1时段,产生氢气的质量曲线镁在铁的上方,即镁的比铁的多,故说法正确;D、0-t2时段产生的氢气相等,而反应中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Mg消耗得少、Fe消耗得多,故说法错误。
[答案]D
(例题8图) (例题9图)
考点9、金属的冶炼
考点解读:实验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铜,观察颜色,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试管中变化,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实验现象:加热前氧化铜为黑色粉末状固体,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黑色的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实验结论:氢气也可以使氧化铜变成铜。注意:点燃酒精灯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是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反应结束后仍然需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目的是为了避免铜又重新被氧化为氧化铜。
例题9、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某氧化铜样品的纯度(样品中的杂质不与氢气反应),灵灵和溪溪设计并组装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
(1)实验中,装置甲的作用是 。
(2)实验中,装置乙的作用是 。
(3)实验过程中,氧化铜变红色,说明了氢气具有 性。
[解析](1)装置甲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其作用是干燥氢气;(2)乙中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成蓝色,其作用是检验氢气是否完全干燥;(3)实验过程中,氧化铜变红色,是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说明了氢气具有还原性。
[答案](1)干燥氢气;(2)检验氢气是否完全干燥 ;(3)还原性
考点10、物质的推断
考点解读:推断题是初中科学试题中常见且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该类题目考察知识面广、思维量大、综合性强,是考查学生求异思维、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的一类题目。物质推断题的解题步骤:①审题,弄清文意和图意,理出题给条件,深挖细找,反复推敲。②分析,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出发,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③解答,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解答。④检验,将所得答案放回原题中进行检验,若完全符合,则说明答案正确。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需另行思考,推出正确答案。
例题10、现有含杂质的硝酸钠溶液,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无色溶液B的溶质只有硝酸钙
B.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不止一种
C.原溶液中的杂质只有氯化钙
D.原溶液中杂质可能由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钠组成
[解析]含杂质的硝酸钠溶液,加入硝酸钡无现象,说明原溶液中无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由A与稀硝酸作用,A不溶解,A是由原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根据元素守恒可以确定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由B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硝酸钠,B是由原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根据元素守恒可以确定原溶液中一定含有钙离子。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钙离子和氯离子。因此杂质可能有三种,即:CaCl2、Ca(NO3)2、NaCl.根据题设条件和这一推论,结合新的要求,可以得出如下答案:A、无色溶液B的溶质不只是硝酸钙还有硝酸钠,故A错误;B、该实验中都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两种化合物,都是复分解反应,故B错误;C、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钙离子和氯离子,因此杂质可能有三种,即:CaCl2、Ca(NO3)2、NaCl,故C错误;D、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钙离子和氯离子,因此杂质可能有三种,即:CaCl2、Ca(NO3)2、NaCl,故D正确。
[答案]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浙江中考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14、金属及其冶炼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钛(T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重要金属,具有强度高、耐腐蚀等特征。工业上制钛的化学方程式为:2Mg+TiCl4=Ti+2MgCl2,则该反应属于( )
A.复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2Mg+TiCl4=Ti+2MgCl2可知,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D
2、将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 B.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为X>Y>Z
C.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Z>Y>X D.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解析:由生成H2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可知,在三种金属与稀盐酸进行反应时,相同时间内放出氢气质量从多到少的顺序为Y>X>Z,可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应为Y>X>Z;三种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则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X>Y>Z;要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大小还需要知道三种金属的化合价,而题中没有给出相关金属的化合价,因此无法比较三种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答案:A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3、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铜粉,无气泡冒出;用导管向稀硫酸中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测得溶液质量与实验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说明Cu不能转换出硫酸中的氢
B.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从c点到d点,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有一种
D.bc段发生的反应为2Cu+2H2SO4+O22CuSO4+2H2O
解析:A、因为ab段溶液质量不变,说明Cu不能转换出硫酸中的氢,A正确;B、从b点到c点,溶液质量增大,说明在加热条件下,铜、氧气、稀硫酸发生了反应,稀硫酸被消耗,随着稀硫酸的减少,酸性减弱,PH增大,B正确;C、从c点到d点,如果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铜,如果稀硫酸过量,则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铜和硫酸,C错误;D、铜、氧气、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2H2SO4+O22CuSO4+2H2O,D正确。
答案:C
4、以太阳能为热源分解Fe,O,经热化学铁氧化合物循环分解水制氢气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过程I中能量转化形式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过程II的化学方程式为:3FeO+H2O 一定条件Fe3O4 + H2↑
③该过程总反应为:2H2O O2↑+2H2↑
④铁氧化合物循环制H2具有节约能源、产物易分离等优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过程1吸收太阳能进行化学反应,故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2.过程为氧化亚铁与水的反应产生四氧化三铁和氢气的过程;3.总反应为水在四氧化三铁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4.水的分解具有节约能源、产物易分离等优点。
答案:D
5、如图是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时做的五个实验(铁钉在不同环境中),实验一段时间后,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甲、乙、戊中铁钉生锈快慢的顺序为:乙>甲>戊 B.丙中的铁钉不生锈
C.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与空气、水直接接触 D.丁中铁钉生锈最严重
解析:A、甲、乙、戊中,乙中的铁钉与水、氧气充分接触;甲中的铁钉与水和空气(含氧量比直接通入氧的量少)接触;戊中的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则甲、乙、戊中铁钉生锈快慢的顺序为:乙>甲>戊,故选项说法正确。B、丙中的铁钉浸泡在植物油中,与空气和水隔绝,铁钉不易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C、铁钉生锈的主要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D、丁中的铁钉浸泡在水中,与空气隔绝,不易生锈,故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D
6、在试管中放入一根镁条(已除去氧化膜),往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至浸没镁条,现察到如下现象:①镁条表面迅速覆盖一层疏松的固体物质,经检验发现生成的固体物质中有单质银 ②镁条表面有明显的气泡现象,经检验发现气泡中有氢气。对于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
B.镁跟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气
C.镁投入硝酸银溶液中只发生2AgNO3+Mg===Mg(NO3)2+2Ag
D.根据该实验可判断镁比银化学活动性强
解析:镁条和硝酸银溶液反应后,镁条表面迅速生成单质银,镁条表面也会生成氢气,所以A、通过分析可知,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故A正确;B、镁也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气,故B正确;C、通过分析可知,镁既会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也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氢气,故C错误;D、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根据该实验可判断镁比银化学活动性强,故D正确。
答案:C
7、如图所示,围棋棋盘上有五枚棋子,代表铁、稀盐酸、氢氧化坝、碳酸钙、硝酸银五种物质相邻棋子间的连线表示物质间可以反应,已知与戊的反应中:甲——戊的反应类型不同于其它几个反应:丙——戊反应能产生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还能与丁反应生成沉淀。则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21cnkxtj2008
解析:丙-戊反应能产生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还能与丁反应生成沉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但氢气不能与其他物质产生沉淀,所以丙-戊反应只能是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甲-戊的反应类型不同于其它几个反应,只有铁与盐酸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其他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所以甲是铁,戊是盐酸,丙是碳酸钙,丙-戊反应能产生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还能与丁反应生成沉淀,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丁是氢氧化钡,剩下的乙属于硝酸银了。
答案:A
8、小金做了如下实验,将4.2克铁粉和4.0克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克9.8 稀硫酸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如下现象,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由此小金做出下列判断,其中不合理的是(21cnkx2008)
A.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了如下转化:CuO CuSO4 Cu
B. “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Fe + H2SO4=FeSO4+H2↑
C. 该实验条件下,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
D. 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
解析: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了如下转化:CuO CuSO4 Cu,该选项说法正确;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Fe+H2SO4=FeSO4+H2↑,该选项说法正确;C、该实验条件下,立即出现红色固体,说明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D、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不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也可能是硫酸先和铁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D
9、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在同一容器中加热使其熔合,冷凝后得到具有金属特性的熔合物——合金。这是制取合金的常用方法之一。仅根据下表数据判断,适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合金是( )
金属 Na Mg Al Cu Fe
熔点/℃ 97.5 640 660 1 083 1 535
沸点/℃ 883 1 090 2 467 2 567 2 750
A.Fe——Na合金 B.Al——Na合金 C.Mg——Fe合金 D.Cu——Na合金
解析:A、将铜和铁加热到1535℃时,都变成了液态,可以制成合金,B、将镁和铁加热到1535℃时,铁变成了液态,而镁却是气态了,不会熔合在一起制成合金,C、将铝和镁加热到660℃,都变成了液态,可以制成合金,D、将铝和铜加热到1083℃时,都变成了液态,可以制成合金。
答案:B
10、某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最佳的实验方案是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丙 D.丙、甲、丙、乙
解析:由于气体从水溶液中出来的时候都带有水蒸气,氢气还原氧化铜也会生成水,为了排除这些干扰因素,首先应将气体通过丙检验是否含有水蒸气;然后将气体通过甲,再检验气体还原氧化铜后的气体产物,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水,可用丙来检验,为了排除干扰,先通过丙,检验是否有水蒸气生成,再通过乙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从而判断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和氢气。
答案:D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小柯为比较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
①Mg2+ ②Mg2+和Fe2+ ③Fe2+和Cu2+ ④Mg2+、Fe2+和Cu2+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于镁的活动性大于铁,铁不能与硫酸镁反应;铁的活动性大于铜,铁能将铜从其溶液中置换出来,由题意可知,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人烧杯中(如图乙)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说明了乙中的铁完全反应了,甲中的铁又与硫酸铜发生了反应。若硫酸铜完全反应了,溶液中的阳离子是:Mg2+和Fe2+;若硫酸铜没有完全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是:Mg2+、Fe2+和Cu2+。由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
答案:C
12、如图为某学习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所做的四个实验,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A中的实验现象 ;
(2)写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要证明Cu、Fe、Ag的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 (填序号)。
(4)开始反应后D中溶液逐渐变为黄色,请说明原因 。
解析:(1)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银,所以铜可以置换出银,并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所以其现象是铜丝表面附着一层银白色固体,溶液变为蓝色;(2)C中是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锌的活动性在氢的前面,所以锌与稀盐酸可以反应生成氢气,其反应的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3)用于证明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是A、B,因为由A知铜能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说明活动性铜>银;B中的铁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说明活动性铁>铜,所以可得活动性:铁>铜>银;(4)从变黄色可推测溶液中含有铁离子,所以可猜想是铁钉表面有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所以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从而是溶液变黄;
答案:(1)溶液变成蓝色,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2)Zn+2HCl=ZnCl2+H2↑;(3)A、B;(4)铁钉生锈,铁锈与硫酸反应得到Fe2(SO4)3,所以溶液逐渐变成黄色。
13、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观察图甲硬质玻璃管和试管中的现象,可验证该气体是否为CO
B.观察图乙装置中的现象,验证X溶液中是否含有Cl﹣
C.观察图丙装置反应剧烈程度,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强弱
D.观察图丁装置中的现象,检验空气中是否有水分
解析:A、氢气、一氧化碳都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观察图甲硬质玻璃管和试管中的现象,不能验证该气体是否为CO ,若试管中溶液便浑浊则为CO;不符合题意;B、 氯离子、碳酸根离子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观察图乙装置中的现象,不能验证X溶液中是否含有Cl﹣ ,符合题意;C、通过镁和锌与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可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强弱,不符合题意;D、图丁能检验空气中的水分,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4、某同学为研究相同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将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合后先通过如图甲所示装置,再通过如图乙所示的仪器组合。为达到实验目的,图乙中仪器选择和连接最合理的是( )
A.cba B.cda C.cbd D.bca
解析: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合后还原氧化铁,要想知道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我们要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进一步求出。要知道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我们要先用浓硫酸质量变化测出生成水的质量,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变化测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所以我们选择氢氧化钠,若先除二氧化碳会使所测水的质量变大,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正确的顺序是cba。
答案:A
15、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和足量的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X>Y B.t2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
C.t3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 D.t3时,消耗盐酸的质量:X=Y
解析:A、t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是X>Y,故A正确;B、由图可知,t2 时,X已经消耗完,Y还没有消耗完,又开始时两者的质量相等且酸是过量的,所以t2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故B正确;C、由题干可知,金属的质量相等,且酸是足量的,所以最后金属全部反应完。图示中t3 时刻两者的气体质量不再变化,说明金属已经完全反应,又金属的质量相等,所以消耗金属的质量X=Y,故C正确;D、t3时,产生气体的质量是X>Y,所以消耗盐酸的质量应该是X>Y,故D错误。
答案:D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6、向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铜、硝酸锌 B.向b点所得固体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C.c点所得固体为银和铜 D.d点所得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铜
解析:A、a点时锌和部分硝酸银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硝酸锌、剩余的硝酸银和没有反应的硝酸铜,故错误;B、b点时锌和硝酸银恰好反应,固体中只有银一种物质,加入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故错误;C、b~c段是锌和硝酸铜反应,c点表示锌和硝酸铜恰好反应,所得固体为银和铜,故正确;D、d点表示锌过量,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硝酸锌,故错误。
答案:C
17、如图表示镁、铜与其氧化物的质量关系。曲线不重合的原因是( )
A.镁和铜的密度不同 B.与等质量的镁和铜化合的氧元素质量不同
C.加热不充分,没有完全氧化 D.实验的误差造成
解析:镁和氧气反应的关系为:2Mg+O22MgO,即48份质量的镁需要32份质量的氧气;铜和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铜,反应关系为:2Cu+O22CuO,即128份质量的铜需要32份质量的氧气;因此等质量的镁和铜,镁消耗的氧气更多,即与等质量的镁和铜化合的氧元素质量不同。
答案:B
18、天平两边各放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此时天平平衡。将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放入两烧杯中,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天平平衡,两边烧杯中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B.若天平平衡,两种金属一定都有剩余
C.若天平不平衡,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可能不相等
D.若天平不平衡,两种金属一定完全反应
解析:A、若天平平衡,说明反应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时,反应生成的硫酸锌和硫酸亚铁质量不相等,因此两边烧杯中所得溶液质量不相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若天平平衡,两种金属可能都有剩余,也可能是锌恰好完全反应,铁有剩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若天平不平衡,说明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不相等,则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可能不相等,也可能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D、若天平不平衡,两种金属不一定完全反应,例如锌和铁都是64g,稀硫酸中的硫酸质量是98g时,锌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小于2g,铁反应后有剩余,生成氢气质量等于2g,天平不平衡,该情况下是锌完全反应,铁有剩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C
19、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Al和Fe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以下关于该滤渣和滤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②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没有气泡产生;③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有Fe; ④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 ⑤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一定不含AgNO3,可能含有Al(NO3)3
A.①③⑤ B.①④ C.②③ D.②④⑤
解析:反应后过滤、滤液呈浅绿色,说明Fe已开始反应,Al已经反应完,若AgNO3过量则滤渣中不一定有铁,加入稀盐酸不一定有气泡产生,①错误,②正确;Al和Fe都可以和AgNO3反应,把Ag置换出来,故滤渣中一定含有Ag,若铁过量,则含有铁,③正确;滤液中Ag+可能没有被置换完,滤液中可能含AgNO3,一定含有Al(NO3)3,④⑤错误。
答案:C
20、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解析:A、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B、反应中氧化铜转化为了铜,铜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C、木炭、一氧化碳均具有还原性,两个实验中都有铜生成,都可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D、两个实验中均使用了石灰水,都要防止液体倒吸,故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1、金属材料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
(1)图1是金属的一个应用实例,请说出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物理性质(一条): 。
(2)灯泡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物质,如图2标出的是灯泡组成的有关物质,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①所示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____,属于非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②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灯泡的灯丝是钨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中电线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和延展性良好的性质,如铜常被用于制作电线;钨丝常被用作白炽灯的灯丝,等;(2)①灯泡中钨、铜丝、焊锡和铝都是金属材料;而玻璃和氮气则是非金属材料;②钨丝的导电性好且熔点较高,所以可用作白炽灯的灯丝。
答案:(1)导电性 (2)①钨丝(或铝或铜丝或焊锡) 玻璃(或氮气) ②钨的熔点高,具有导电性
(第21题图) (第22题图)
22、如图是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W”型管进行CO还原CuO的微型实验简略图,请回答问题:
(1)反应前应该先 。(填“点燃酒精灯”或“通一氧化碳”)
(2)小科在C处增加一个点燃的酒精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解析:(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前需先通CO排出装置内空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防止发生爆炸;(2)实验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 在C处增加一个点燃的酒精灯, 是为了处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
答案:(1)通一氧化碳;(2)尾气处理。
23、小金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O2从导管a通入U形管(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如图所示);待 U 形管内充满 O2 后,在导管 b 处连接一活塞推至底部的注射器,收集 20mLO2后在导管a 处连接乳胶管并用止水夹夹紧,如图乙所示。
步骤 2:一段时间后,观察 U 形管内的铁丝,其现象如表所示。
(1)步骤一中,检查 U 形管内是否已充满 O2的方法是 。
(2)铁制品的锈蚀条件之一是需要O2,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证据是 。
(3)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 。
解析:(1)步骤1中,检查U形管内是否已充满O2的方法是:在b口放带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则装满氧气;故答案为:在b口放带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则装满氧气;(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 O2,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证据是:潮湿的普通铁丝,通入氧气后,有较多红褐色锈斑;注射器中氧气减少;故答案为:潮湿的普通铁丝,通入氧气后,有较多红褐色锈斑;注射器中氧气减少;(3)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在b口放带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则装满氧气;(2)潮湿的普通铁丝,通入氧气后,有较多红褐色锈斑;注射器中氧气减少;(3)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23、某校同学以“比较Al、X、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实验探究。所用药品为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大小形状都相同的Al、X、Cu三种金属。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金属物质 Al X Cu
现象 开始时 几乎无气泡产生 产生气泡速度慢 无气泡产生
一段时间后 产生气泡速度快 产生气泡速度慢 无气泡产生
(1)实验开始时,铝表面几乎无气泡产生的原因是 ;
(2)铜表面始终无气泡产生的原因是 ;
(3)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解析:(1)刚开始铝与盐酸基本没明显的现象,这是因为铝易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薄膜,阻止它进一步被氧化,形成保护膜(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铜排在氢的后面,它不与酸反应,所以铜表面始终无气泡产生(3)根据三种金属与酸反应的程度,铝最强,铜最弱
答案:(1)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或铝表面的氧化膜阻止了铝与稀盐酸的反应)(2)铜是不活泼金属(或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位于氢后面或铜的活动性比氢弱等合理答案均可)(3)Al X Cu(或Al>X>Cu)
24、利用如图装置证明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并验证产物。
(1)加热玻璃管后,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后
玻璃管中固体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广口瓶中盛放的液体所含的溶质是 。
(3)该实验证明了一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解析:(1) 加热玻璃管后,玻璃管中发生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方程式为 Fe2O3+3CO 2Fe+3CO2 ; 反应后玻璃管中固体失去氧元素,质量变小;(2) 广口瓶中盛放的液体是为了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所含的溶质是氢氧化钙;(3)该实验通过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体现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燃烧处理尾气,体现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毒性.
答案:(1) Fe2O3+3CO 2Fe+3CO2 ;变小;(2)氢氧化钙; (3)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25、某同学为了探究相关金属的化学性质,做了下列实验:
(1)A试管中实验现象是 。
(2)只通过A和B实验尚不能证明铜、银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需补充一个实验来证明,补充实验
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填字母)。
A.Cu、Ag、稀盐酸 B.Cu、AgNO3溶液
(3)实验C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某同学对试管中固体的成分提出以下四种猜想:这四种猜想中明显不
合理的是 (填字母)。
A.Zn、Cu、Ag B.Zn、Cu C.Cu、Ag D.Ag
解析:(1) A试管中为锌与硝酸铜的反应,实验现象是锌片的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2)铜、银都不与稀盐酸反应,不能证明铜和银的活动性,A错误;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可证明铜的活动性大于银,B正确。(3)向硝酸铜和硝酸银混合溶液加入锌片,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然后再与硝酸铜反应,所以固体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或铜和锌,即固体中有锌则应该一定有铜,B不合理。
答案:(1)锌片的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2)B;(3)B。
26、某混合气体由CO、CO2、SO2三种气体组成,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相关实验:
查阅资料:①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②SO2 易与KMnO4溶液反应而被吸收,并能使其褪色;③SO2
能使氢氧化钡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CO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KMnO4溶液反应。
实验研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都存在。
(1)装置 A 的作用是 ;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 CO2的现象是 ;
反思与评价:
(3)若装置按C→D→A→B→E的顺序连接,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 ;
(4)有同学提出上述原装置中省略D装置也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该同学的设计有无道理并说明理
由 。
解析:(1)装置A的作用是检验并且除去二氧化硫。(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CO2的现象是B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说明二氧化硫被A装置完全吸收),C中溶液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沉淀)。(3)若装置按C→D→A→B→E的顺序连接时,C中溶液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或含有二氧化碳,或含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D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气体被浓氢氧化钡溶液吸收,则A中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因此无法验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4)该同学的设计有道理,这是因为省略D装置后,如果E装置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答案:(1)检验并且除去二氧化硫(2)B中品红溶液不褪色,C中溶液变浑浊(3)二氧化碳、二氧化硫(4)有道理,这是因为省略D装置后,如果E装置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27、某气体可能由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小宁利用如图的装置探究其成分。
(1)为探究气体组成,C装置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
(2)实验过程中,氧化铜粉末变成红色,氧化铜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3)经过一段时间后,小宁发现A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其余装置无
明显变化,则气体组成成分为 。
解析:(1)为探究气体组成,A装置是验证二氧化碳,B装置除去二氧化碳,因一氧化碳和氢气需通过与氧化铜反应后的产物验证,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要确保通入氧化铜前气体中不含二氧化碳和水,故C中为除去水的装置,药品为浓硫酸;
(2) 实验过程中,氧化铜粉末变成红色,氧化铜失氧发生还原反应;
(3) A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E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气体通过D后有水生成,则气体中否定还含有氢气,故气体成分为CO2 H2 。
答案:(1)浓硫酸;(2)还原;(3)CO2 H2 。
28、某些食品包装袋内常放入铁粉作“双吸剂”以防止食品腐败。小檬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包使用过的铁粉(铁粉表面已生锈),他取六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测得部分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3 4 5 6
取样品质量(g) 31.0 31.0 31.0 31.0 31.0
取稀硫酸质量(g) 30.0 90.0 120.0 150.0 180.0
产生气体质量(g) 0 a 0.3 0.5 0.6
(1)食品袋内放入“双吸剂” 是为了吸收 。
(2)上表中 a 的数值为 。
(3)第4次实验,所得到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
(4)计算该31.0克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为多少?
解析:(1) 食品袋内放入“双吸剂” 是为了吸收O2、 H2O ;(2)由表中数据可知,3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0.2克,则a=0.1;(3)加入硫酸,先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然后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则第4次实验,所得到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Fe2(SO4)3、 FeSO4;(4)设该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 H2↑
56 : 2
x : 0.6g 56/x=2/0.6g 得x=16.8g
答案:(1) O2、 H2O ;(2)0.1;(3) Fe2(SO4)3、 FeSO4 ;(4)16.8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浙江中考二轮专题解读
专题14、金属及其冶炼
[知识体系]
[学业要求]
①知道常见金属的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了解金属的锈蚀和防护的一般措施
③知道金属材料可回收再利用 ④知道合金的概念及常见的合金
⑤记住常见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⑥知道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一般实验方法
⑦掌握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⑧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及运用
⑨了解金属的氧化和还原及金属的冶炼原理
[考点精析]
考点1、金属与非金属
考点解读: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都有特殊的光泽;大多数金属的颜色为银白色或灰色,但金为金黄色,铜为紫红色;金属在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常温下为液态);金属比较硬,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和延展性。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大多数非金属没有光泽,表面暗淡。大多数固体为灰黑色(磷为白色或暗红色);多数气体无颜色,少数气体有颜色;溴是唯一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非金属硬度一般较小,但差异很大,一般不具备导电性、导热性,也没有延展性。
例题1、下列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飞机的外壳用金属铝,是因为密度小
B.茶杯用双层中空透明钢化玻璃,是因为隔热性好
C.玻璃刀的刀刃用金刚石,是因为金刚石的弹性好
D.导线用铜丝,是因为铜丝的导电性好
考点2、常见金属材料
考点解读: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合金两大类。当把金属材料变成纳米级的粒子时,金属的性质会发生变化,甚至与原来的性质完全不同。把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就称为合金。钢是一种由铁和碳等元素组成的合金,生活中常见的合金还有铜合金、铝合金及钛合金等,合金往往比纯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例题2、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铝较耐腐蚀,说明铝的活动性较弱
B. 钢是铁的合金,氧化铁也是铁的合金
C. 通常情况下,铝合金的硬度小于纯铝
D. 防锈蚀和回收利用都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考点3、金属与氧气反应
考点解读:1.有些金属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金属铝的表面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它能阻止金属铝继续被空气氧化;酸性或碱性物质会破坏铝的氧化膜,故不可用铝制容器盛酸性或碱性物质,也不要用铁丝球等来擦洗铝制品。有些金属能在氧气中燃烧,写出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Mg+O22MgO;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有些金属不能燃烧,但能生成氧化物,如铜在加热条件下能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铁、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例题3、下列关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
B. 各种金属在常温下都能与氧气反应
C. 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初步比较一些金属的活动性
D. 在较高温度下能与氧气反应的金属,在常温下也能与氧气反应
考点4、金属与酸反应
考点解读:反应特性:金属+酸→盐+H2↑。
(1)铝与稀盐酸反应 现象:反应较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放出热量;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镁或锌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现象: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Mg+H2SO4===MgSO4+H2↑;Zn+2HCl===ZnCl2+H2↑。
结论:能跟酸反应并产生氢气的金属,是较活泼的金属。
(3)铜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现象:没有明显现象。
例题4、将质量均为10克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别放入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三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成后有2种金属剩余,则它们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可能是( )
A. B. C. D.
考点5、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考点解读:掌握一个规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金属的位置越靠后,该金属的阳离子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获得电子变成原子。记住两种应用:(1)判断金属与酸的反应: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2)判断金属与盐的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注意三个要点:(1)适用范围:金属活动性顺序仅适用于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超出此范围则不一定适用;(2)判断金属跟酸反应时的要点:①酸:这里的酸一般是指稀硫酸、稀盐酸等非氧化性强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等强氧化性酸;②金属:铁与酸(如: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生成+2价的亚铁盐;(3)判断金属跟盐反应时的要点:①盐:盐必须是可溶的,因为金属与盐的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②金属:铁与盐反应,生成+2价的铁盐。
例题5、将一定量的金属M加入到Zn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固体滤渣,滤液为无色,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气泡产生,下列有关金属M、Zn、Cu的金属活动性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M>Zn B.Zn>M C.M>Cu D.Cu>M
考点6、金属的锈蚀及其保护
考点解读:金属的锈蚀既与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等物质有关,也与金属内部的结构有关。根据金属锈蚀的条件,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可以是:(1)保持金属制品(特别是钢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2)在金属制品(特别是钢铁)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如涂油、喷漆、覆盖搪瓷、塑料等;(3)改变金属的自身结构,如加入铬、镍等制成不锈钢。
例题6、教材中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所需时间过长,为此,某兴趣小组设计了改进实验(其中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如图所示:
(1)反应开始后,A装置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其中MnO2起________作用。
(2)B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4 min后观察,只有D中铁片表面生锈,C、E中铁片依然光亮。该实验现象说明铁生锈主要与___________有关;D中铁片生锈所需时间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考点7、置换反应中滤液、滤渣成分的分析
考点解读: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则滤渣和滤液的成分可能是:(铁先和AgNO3 反应,再和Cu(NO3)2反应)
①铁粉的量不足,AgNO3 没有反应完(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滤渣:Ag 滤液:AgNO3、Cu(NO3)2 、Fe(NO3)2
②铁粉与Ag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CuSO4溶液没有参与反应(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滤渣:Ag 滤液:Cu(NO3)2 、Fe(NO3)2
③铁粉与CuSO4溶液发生反应,但CuSO4溶液没有反应完(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滤渣:Ag 、Cu 滤液:Cu(NO3)2 、Fe(NO3)2
④铁粉与CuSO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滤渣:Ag 、Cu 滤液: Fe(NO3)2
⑤CuSO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完,铁粉没有反应完(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滤渣:Ag 、Cu、Fe 滤液: Fe(NO3)2
例题7、把一些锌粉放入Fe(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完全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根据以上现象,得出正确结论是( )
A.滤渣中一定有Zn、Fe、Ag B.滤渣中一定有Fe、Ag,可能有Zn
C.滤渣中一定有Zn、Fe,可能有Ag D.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Zn、Fe
考点8、金属与酸反应图像
考点解读:解题关键:
一看:横、纵坐标的含义;二看:化学反应中的折点的含义:一般认为每一折点代表一个反应的开始或结束;三看:理解曲线的变化或趋势。即图像是上升,下降,还是平直。
一般规律:
①反应快慢:看倾斜角度(只有时间图像才能说反应快慢);
②产物质量:看图像纵坐标最大值;由完全反应掉反应物质量决定;
③反应起始时间:若反应条件为加热(高温),开始时间大于零。
④催化剂特点:催化剂能改变反应所需时间但不影响生成物质量。
例题8、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结束后镁一定有剩余
B.反应消耗盐酸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C.0-t1时段,产生氢气的质量镁比铁大
D.0-t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
(例题8图) (例题9图)
考点9、金属的冶炼
考点解读:实验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铜,观察颜色,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试管中变化,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实验现象:加热前氧化铜为黑色粉末状固体,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黑色的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实验结论:氢气也可以使氧化铜变成铜。注意:点燃酒精灯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是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反应结束后仍然需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目的是为了避免铜又重新被氧化为氧化铜。
例题9、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某氧化铜样品的纯度(样品中的杂质不与氢气反应),灵灵和溪溪设计并组装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
(1)实验中,装置甲的作用是 。
(2)实验中,装置乙的作用是 。
(3)实验过程中,氧化铜变红色,说明了氢气具有 性。
考点10、物质的推断
考点解读:推断题是初中科学试题中常见且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该类题目考察知识面广、思维量大、综合性强,是考查学生求异思维、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的一类题目。物质推断题的解题步骤:①审题,弄清文意和图意,理出题给条件,深挖细找,反复推敲。②分析,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出发,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③解答,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解答。④检验,将所得答案放回原题中进行检验,若完全符合,则说明答案正确。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需另行思考,推出正确答案。
例题10、现有含杂质的硝酸钠溶液,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无色溶液B的溶质只有硝酸钙
B.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不止一种
C.原溶液中的杂质只有氯化钙
D.原溶液中杂质可能由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钠组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浙江中考二轮专题训练
专题14、金属及其冶炼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钛(T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重要金属,具有强度高、耐腐蚀等特征。工业上制钛的化学方程式为:2Mg+TiCl4=Ti+2MgCl2,则该反应属于( )
A.复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2、将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 B.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为X>Y>Z
C.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Z>Y>X D.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3、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铜粉,无气泡冒出;用导管向稀硫酸中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测得溶液质量与实验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说明Cu不能转换出硫酸中的氢
B.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从c点到d点,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有一种
D.bc段发生的反应为2Cu+2H2SO4+O22CuSO4+2H2O
4、以太阳能为热源分解Fe,O,经热化学铁氧化合物循环分解水制氢气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过程I中能量转化形式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过程II的化学方程式为:3FeO+H2O 一定条件Fe3O4 + H2↑
③该过程总反应为:2H2O O2↑+2H2↑
④铁氧化合物循环制H2具有节约能源、产物易分离等优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如图是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时做的五个实验(铁钉在不同环境中),实验一段时间后,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甲、乙、戊中铁钉生锈快慢的顺序为:乙>甲>戊 B.丙中的铁钉不生锈
C.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与空气、水直接接触 D.丁中铁钉生锈最严重
6、在试管中放入一根镁条(已除去氧化膜),往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至浸没镁条,现察到如下现象:①镁条表面迅速覆盖一层疏松的固体物质,经检验发现生成的固体物质中有单质银 ②镁条表面有明显的气泡现象,经检验发现气泡中有氢气。对于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
B.镁跟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气
C.镁投入硝酸银溶液中只发生2AgNO3+Mg===Mg(NO3)2+2Ag
D.根据该实验可判断镁比银化学活动性强
7、如图所示,围棋棋盘上有五枚棋子,代表铁、稀盐酸、氢氧化坝、碳酸钙、硝酸银五种物质相邻棋子间的连线表示物质间可以反应,已知与戊的反应中:甲——戊的反应类型不同于其它几个反应:丙——戊反应能产生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还能与丁反应生成沉淀。则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8、小金做了如下实验,将4.2克铁粉和4.0克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克9.8 稀硫酸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如下现象,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由此小金做出下列判断,其中不合理的是(21cnkx2008)
A.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了如下转化:CuO CuSO4 Cu
B. “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Fe + H2SO4=FeSO4+H2↑
C. 该实验条件下,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
D. 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
9、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在同一容器中加热使其熔合,冷凝后得到具有金属特性的熔合物——合金。这是制取合金的常用方法之一。仅根据下表数据判断,适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合金是( )
金属 Na Mg Al Cu Fe
熔点/℃ 97.5 640 660 1 083 1 535
沸点/℃ 883 1 090 2 467 2 567 2 750
A.Fe——Na合金 B.Al——Na合金 C.Mg——Fe合金 D.Cu——Na合金
10、某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最佳的实验方案是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丙 D.丙、甲、丙、乙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小柯为比较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
①Mg2+ ②Mg2+和Fe2+ ③Fe2+和Cu2+ ④Mg2+、Fe2+和Cu2+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如图为某学习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所做的四个实验,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A中的实验现象 ;
(2)写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要证明Cu、Fe、Ag的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 (填序号)。
(4)开始反应后D中溶液逐渐变为黄色,请说明原因 。
13、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观察图甲硬质玻璃管和试管中的现象,可验证该气体是否为CO
B.观察图乙装置中的现象,验证X溶液中是否含有Cl﹣
C.观察图丙装置反应剧烈程度,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强弱
D.观察图丁装置中的现象,检验空气中是否有水分
14、某同学为研究相同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将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合后先通过如图甲所示装置,再通过如图乙所示的仪器组合。为达到实验目的,图乙中仪器选择和连接最合理的是( )
A.cba B.cda C.cbd D.bca
15、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和足量的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X>Y B.t2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
C.t3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 D.t3时,消耗盐酸的质量:X=Y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6、向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铜、硝酸锌 B.向b点所得固体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C.c点所得固体为银和铜 D.d点所得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铜
17、如图表示镁、铜与其氧化物的质量关系。曲线不重合的原因是( )
A.镁和铜的密度不同 B.与等质量的镁和铜化合的氧元素质量不同
C.加热不充分,没有完全氧化 D.实验的误差造成
18、天平两边各放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此时天平平衡。将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放入两烧杯中,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天平平衡,两边烧杯中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B.若天平平衡,两种金属一定都有剩余
C.若天平不平衡,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可能不相等
D.若天平不平衡,两种金属一定完全反应
19、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Al和Fe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以下关于该滤渣和滤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②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没有气泡产生;③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有Fe; ④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 ⑤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一定不含AgNO3,可能含有Al(NO3)3
A.①③⑤ B.①④ C.②③ D.②④⑤
20、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二、非选择题
21、金属材料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
(1)图1是金属的一个应用实例,请说出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物理性质(一条): 。
(2)灯泡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物质,如图2标出的是灯泡组成的有关物质,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①所示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____,属于非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②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灯泡的灯丝是钨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题图) (第22题图)
22、如图是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W”型管进行CO还原CuO的微型实验简略图,请回答问题:
(1)反应前应该先 。(填“点燃酒精灯”或“通一氧化碳”)
(2)小科在C处增加一个点燃的酒精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23、小金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O2从导管a通入U形管(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如图所示);待 U 形管内充满 O2 后,在导管 b 处连接一活塞推至底部的注射器,收集 20mLO2后在导管a 处连接乳胶管并用止水夹夹紧,如图乙所示。
步骤 2:一段时间后,观察 U 形管内的铁丝,其现象如表所示。
(1)步骤一中,检查 U 形管内是否已充满 O2的方法是 。
(2)铁制品的锈蚀条件之一是需要O2,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证据是 。
(3)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 。
23、某校同学以“比较Al、X、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实验探究。所用药品为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大小形状都相同的Al、X、Cu三种金属。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金属物质 Al X Cu
现象 开始时 几乎无气泡产生 产生气泡速度慢 无气泡产生
一段时间后 产生气泡速度快 产生气泡速度慢 无气泡产生
(1)实验开始时,铝表面几乎无气泡产生的原因是 ;
(2)铜表面始终无气泡产生的原因是 ;
(3)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24、利用如图装置证明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并验证产物。
(1)加热玻璃管后,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后
玻璃管中固体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广口瓶中盛放的液体所含的溶质是 。
(3)该实验证明了一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25、某同学为了探究相关金属的化学性质,做了下列实验:
(1)A试管中实验现象是 。
(2)只通过A和B实验尚不能证明铜、银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需补充一个实验来证明,补充实验
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填字母)。
A.Cu、Ag、稀盐酸 B.Cu、AgNO3溶液
(3)实验C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某同学对试管中固体的成分提出以下四种猜想:这四种猜想中明显不
合理的是 (填字母)。
A.Zn、Cu、Ag B.Zn、Cu C.Cu、Ag D.Ag
26、某混合气体由CO、CO2、SO2三种气体组成,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相关实验:
查阅资料:①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②SO2 易与KMnO4溶液反应而被吸收,并能使其褪色;③SO2
能使氢氧化钡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CO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KMnO4溶液反应。
实验研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都存在。
(1)装置 A 的作用是 ;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 CO2的现象是 ;
反思与评价:
(3)若装置按C→D→A→B→E的顺序连接,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 ;
(4)有同学提出上述原装置中省略D装置也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该同学的设计有无道理并说明理
由 。
27、某气体可能由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小宁利用如图的装置探究其成分。
(1)为探究气体组成,C装置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
(2)实验过程中,氧化铜粉末变成红色,氧化铜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3)经过一段时间后,小宁发现A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其余装置无
明显变化,则气体组成成分为 。
28、某些食品包装袋内常放入铁粉作“双吸剂”以防止食品腐败。小檬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包使用过的铁粉(铁粉表面已生锈),他取六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测得部分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3 4 5 6
取样品质量(g) 31.0 31.0 31.0 31.0 31.0
取稀硫酸质量(g) 30.0 90.0 120.0 150.0 180.0
产生气体质量(g) 0 a 0.3 0.5 0.6
(1)食品袋内放入“双吸剂” 是为了吸收 。
(2)上表中 a 的数值为 。
(3)第4次实验,所得到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
(4)计算该31.0克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为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