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本单元是小说阅读单元,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
5 孔乙己
鲁 迅
1. 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的结构。
2. 赏析小说语言,关注文中的人物描写,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3. 了解以笑写悲的手法,深入把握小说主旨。
以笑写悲的手法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样的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乐和取笑,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关注小说的细节描写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杰作,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一既可怜又可气,既可叹又可悲的读书人形象。通过学习充分关注小说的细节描写,细读文本,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和神态的语句,通过这位“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动作和语言,分析孔乙己读书人形象的典型性和独特性,深入挖掘这种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获得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能力。
懒惰
常挨打
自命清高
好喝懒做
穷困潦倒
窃书不算偷
短衣帮嘲笑
遇见·诗词
1. 人生有阳光明媚,亦有风雨雷电,无论何种境遇,我们都可如“
”(苏轼《定风波》)的旷达;身处和平年代,曾经诗人笔下的国破家亡之苦,散去成为渔唱樵歌,成为记忆,正如“ ”(陈
回 首 向 来 萧 瑟 处
归 去
也 无 风 雨
也 无 晴
古 今 多 少 事
渔 唱 起 三 更
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古今浑茫,个体生命有限,浩浩宇宙无穷,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中发出呐喊“ ”,来去无端,何时能平!
古 今 幽 恨 几 时 平
遇见·生肖
2. 现在很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让它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主角,比如今年的“兔圆圆”。
(1)创作祝福语
有些生肖动物本身不能组成表示祝福的吉祥话,人们就借助谐音来创造一些应景的新年祝福语,比如:鼠年,我们会说祝您“鼠”一“鼠”二,玉“鼠”临风;牛年,我们可以说祝您“牛”转乾坤。请运用谐音方法,为兔年创作两个新年祝福短语:
兔年到了,祝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贴士:谐音,指利用汉字同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
发奋“兔”强 ,大展宏“兔”
(2)编写新春联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人们常常在上下两联中嵌入相邻的两个生肖动物,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请根据上联创作下联。
上联:虎年已去春风暖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兔岁乍来喜气浓
遇见·汉字
3. 填写正确的汉字。
(1)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hūn cài( )……
(2)掌柜说,样子太傻,怕shì hòu( )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3)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láo lɑo dāo dāo( )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荤菜
侍候
唠唠叨叨
(4)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chuò hào( ),叫作孔乙己。
(5)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shāng bā( )了!
(6)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bǐ yàn( ),一齐失踪。
绰号
伤疤
笔砚
(7)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ù xiè zhì biàn( )的神气。
(8)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wǎn xī( )的样子。
(9)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jiá ǎo
( ),盘着两腿……
不屑置辩
惋惜
夹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基弗的画作隐喻地再现了“二战”中被轰炸城市的荒芜景象,揭开了历史的伤疤。
B. 过快的生活节奏和过重的工作压力往往导致现代人烦躁、焦虑,令人惋惜。
C.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唠唠叨叨。
D. 他生性随和豁达,坚信“清者自清”,对于那些诋毁污蔑的言辞,他都不屑置辩。
. . .
. .
. .
. . . .
. . . .
C
【解析】唠唠叨叨:说话啰唆,一说起来没个完。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
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5. 根据选文概括孔乙己的命运遭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孔乙己始终是他人取笑逗乐的对象;②读书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③从肉体到心灵都受到了无情的摧残,直至死亡,命运极其可悲。
6. 选文多处写到众人的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众人的哄笑实际上描写的是众人几番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7.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便排出九文大钱。(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排”字有“摆”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摆阔气、炫耀的神气,从深层揭示出他的穷酸本相。
不矛盾。因为“大约”表明是作者的推测,毕竟没有亲眼所见;但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时悲惨的状况来看,在那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死又是确定无疑的。
8. 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客观而全面地呈现当时的社会面貌,让人体会到连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这样更能激起读者对孔乙己的同情,使主人公的形象更生动。
一 类文阅读
药(节选)
鲁 迅
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
“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
“没有。”
“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 . . .
. . . .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赸着走开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①么?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
“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注释】①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隐喻辛亥革命女革命党人秋瑾。秋瑾在徐锡麟被害后不久,于1907年7月15日遭清政府杀害。
9. 根据选文,分析下列人物恭恭敬敬的主要原因。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老栓恭恭敬敬主要是因为得到康大叔照顾,才得到了“药”——人血馒头;满座的人恭恭敬敬主要是因为康大叔满脸横肉,且是牢营任职的人。
10. 文中多处写到小栓的拼命咳嗽,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栓服“药”——人血馒头后根本没有作用,但人们坚信“包好”,这形成了一种对比,突出了当时人们的迷信、愚昧,具有讽刺意味。
11. 作者塑造了一群怎样的看客形象?请结合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这一情节,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茶客们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他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有的是气愤,对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为封建统治者叫好,甚至说夏瑜疯了,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形象。
12. 结合选文,说说本文以《药》为标题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选文以“药”——人血馒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文中的“药”——人血馒头不但根本不能治病,更是封建迷信的产物,这揭露和讽刺了当时人们的封建、愚昧;
③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此文为“药”唤醒愚昧、麻木的人民,从精神上给他们以疗救。
二 群文阅读
车站餐厅里的老人
[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一个干瘦的老头儿,满脸都是硬得像刷子似的胡子茬,坐在麦奥里火车站餐厅的角落里。严冬的风雪一阵又一阵呼呼地刮过里加湾的上空。近岸的海水结成了坚厚的冰。透过呼啸着的弥天大雪,可以听到激浪拍打坚冰边缘的隆隆声。
老人到餐厅里来,显然是为了取暖。他什么酒菜也没点,沮丧地坐在长椅上,两手笼在渔夫穿的那种短大衣的袖筒里,短大衣上叠满了歪歪扭扭的补丁。
跟老人一起进来的还有一条毛蓬蓬的小白狗。小狗伏在老人脚边打着战。
邻座上,有好几个年轻人正在嘻嘻哈哈喝啤酒,他们的后脖子红通通的,皮肤都很紧。他们帽子上的雪正在融化。雪水滴到啤酒杯里和夹肉香肠的面包上。可年轻人只顾起劲地争论足球赛,没注意到雪水。
有个年轻人拿起一个夹肉面包,一口就吃掉了半个,这时小狗再也忍不住了。它跑到餐桌前,举起前腿,立起来,谄媚地望着那个年轻人的嘴。
“彼季!”老人轻声唤道,“你怎么不害臊! 干吗去打扰人家?”
可彼季仍然立在那儿,只是前腿已累得一个劲儿地哆嗦,后来终于放了下来。但是脚刚一碰到湿漉漉的肚子,小狗立刻想起它立在这儿的目的,又把前腿举了起来。
然而那些年轻人并没有发觉它。他们正在兴高采烈地谈着话,不时给自己的杯子里斟满冰凉的啤酒。
雪糊没了窗户,在这样的大冷天,目睹人们喝冷得跟冰水一模一样的啤酒,脊梁不由得会打起寒战来。
“彼季!”老人又唤道,“喂,彼季!回来!”
小狗迅速地摇了几下尾巴,似乎是在向老人表示,它听见他在叫它,不过请他原谅,它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出此下策的。它仿佛在说:“我自个儿也知道这样做不好。可你又买不起这么好吃的夹肉面包来喂我。”
“唉,彼季呀,彼季!”老人轻声说道,伤心得连声音都有点打战了。
彼季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央求地望了老人一眼。它仿佛在请求老人别再叫它,别再数落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要不是出于无奈,不消说,它是决不会去向陌生人乞求施舍的。
有个戴绿色帽子的高颧骨的年轻人,终于发觉了这条小狗。
“小东西,讨东西吃吗?”他问道,“你主人在哪儿?”
彼季开心得摇了一下尾巴,瞥了老人一眼,甚至尖着嗓子轻轻地叫了一声。
“公民,您这是怎么搞的!”那年轻人说道,“既然养条狗,就得喂它,要不就不文明了。您的狗向我们讨饭吃。可我国的法律是禁止行乞的!”年轻人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瓦利卡,您这话太过分了!”其中有个年轻人大声责备道,随手丢给小狗一片香肠。“彼季,不许吃!”老人喝道。他那被风吹得粗糙的脸和青筋暴绽的干枯的脖子涨得通红。
小狗瑟缩着身子,耷拉着尾巴,走到老人跟前,连看都没看香肠一眼。
“他们的东西,哪怕是一粒面包屑,也不许碰一碰!”老人说道。他急急忙忙地翻着身上的几只衣兜,找到了几枚银的和铜的分币,放在手心中一边数着数儿,一边吹掉粘在分币上的碎屑儿。他的手指不停地哆嗦。
“瞧他气得那样!”高颧骨的年轻人说道,“哎哟哟,倒挺有骨气呢!”
“别去睬他了!何苦去跟他啰唆呢!”那年轻人的一个伙伴一边劝解说,一边给大家斟啤酒。
老人一句话也没说。他走到柜台跟前,把几枚硬币放到潮乎乎的柜台上。 “买一个夹肉面包!”他嘶哑地说。
小狗夹紧尾巴,站在他脚边。
女营业员把两个夹肉面包放在碟子里,递给老人。
“一个!”老人说。
“您老拿着吧!”女营业员轻声说道,“我不会因为给了您两个面包就破产的……”
“谢谢!”老人说道,“谢谢!”
他收下两个面包,走到站台上去了。那里一个人也没有。一阵风雪已经过去,另一阵正在逼近,不过眼下还远在地平线那边。于是一线微弱的阳光便乘机落到利耶卢佩河对岸白茫茫的森林上。
老人在长凳上坐下来,把一个夹肉面包丢给彼季,把另一个用一条灰不溜丢的手帕包好,藏在衣兜里。
小狗痉挛地吃着面包,老人望着它,说道:“唉,彼季呀,彼季!你可真糊涂呀!”
但狗没去听他讲。它光顾着吃了。老人望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大概是叫风刮得流泪了吧。
(有改动)
13. 请以女营业员的口吻简洁地叙述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贫穷的老人带着小狗来餐厅取暖,又冷又饿的小狗向年轻人乞讨却遭到侮辱,老人掏尽钱币为小狗买面包,我没收老人的钱,自己付钱送给他两个面包。(意思相近即可)
14. 小说结尾处,老人用袖子揩眼睛的原因是什么?写出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方面小狗不能明白年轻人的侮辱,不听从命令,连累老人的自尊受辱,这让老人非常伤心;另一方面,老人无力为小狗提供食物,还要求它遵守自己做人的原则,这让老人很自责;再者,老人也为同在社会底层的营业员给予的一点温情而感动。
15.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衬托手法的意图。
小贴士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多处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老人的形象。首先是环境描写的铺垫衬托:冰天雪地中,饥寒交迫的老人坚决不乞讨,不愿受辱。其次是喝啤酒的年轻人的对比衬托:吃喝玩乐的年轻人,漠视生命,践踏尊严,老人愤然反击,在困境中依然不放弃小狗。再次是小狗彼季的对比衬托:小狗因饥饿向年轻人献媚讨好,贫穷的老人再三阻止小狗乞讨的行为,他不想打搅别人,也不想被人瞧不起。
16. 文中的一群年轻人和《孔乙己》中的酒客们都是一群看客,你怎样评价这些看客?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进行阐释。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节选自《孔乙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都是普通人,对弱者冷漠无情。如咸亨酒店里的客人嘲笑孔乙己的生存状态,酒店里到处都是哄笑声;文中的年轻人嘲笑老人不给狗吃饭,让狗行乞,笑声四起。两位作者通过对“看客”现象的描述,意在讽刺当时不近人情、冷漠虚伪的社会现状,体现了世态的炎凉。(结合两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