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古诗两首-西师大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古诗两首-西师大版(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5 20:2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4年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31. 古诗两首 同步试题
1.学完古诗我能填。
(1)《示儿》是( )朝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作品。“示”的意思是( )。这首诗是他( )时的作品。诗中说出了他最牵挂的事是( ),并嘱咐他的儿子( )。
(2)《出塞》一诗中,怀念飞将军李广的诗句是( )。
2.学完古诗我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1)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中所用修辞手法为( )
A.比喻 B.互文 C.夸张 D.谐音
(2)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是指( )
A.地点 B.官职 C.人物 D.武器
3.阅读加油站
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解释词语。
(1)不自哀:(2)尚:
(3)戍:(4)夜阑: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应怎样理解?
4.“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4.阅读品味
陆游已气息奄奄。儿子要为他请郎中。
陆游摇头制止,说,没有用了。陆游的眼里有泪。陆游说,思念能用药治好吗?
儿子不懂
陆游的眼睛投向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愿回来。儿子懂了,很小的时候,父亲告诉他,故乡在遥远的北方。父亲已经用眼睛、手和语言告诉他千遍万遍了。
陆游继续写他的诗,他已经提不动笔了。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吐,让儿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记。
儿子哭着劝父亲别写了!儿子很想问父亲,诗歌能够上阵杀敌吗?诗歌能够收复北方的大好江山吗?
还有一个冷酷的现实儿子没有告诉父亲,国人早已不读诗歌,国人喜欢的是杭州西湖湖畔的歌舞、暖风和醉醺醺的酒意。
陆游仍写。陆游说他得靠诗歌滋养生命和思念,思念故乡的时候,就抓一把诗解馋。陆游说,诗歌能让他的眼睛还亮着。
陆游要儿子听。陆游的脸一派紧张肃穆。
陆游吼,是地动山摇金戈铁马的杀戮之声啊!是金人攻我大宋城池啊!金人打过长江了!儿子知道父亲已是回光返照。
哪有什么杀戮之声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传来的歌舞声、管弦声正一阵阵地漫溢过来,暖风、歌舞和酒肉已经把大宋的江山浸泡得酥软软、醉醺醺的。
但儿子不敢说。
陆游大吼,叫儿子赶快操家伙,金人杀来了。一句句的诗歌,如一支支复仇的箭,从陆游的嘴中飞射而出。陆游说,诗歌也能抗敌杀敌。
儿子让父亲静一静。一记响亮的巴掌打在儿子的脸上,陆游吼,十万火急的军情你还能静?
儿子不知所措。突然,陆游猛然跃起。随着一声巨吼,一道箭柱从陆游的嘴里冲出,刺破茅屋直射北方的天空。
那是父亲的鲜血啊!儿子急急追出,但哪里追得上?
那些鲜血已经飘飞向北方的天空。它们慢慢地组合成一首28字的绝句,在汴梁的上空久久徘徊。
写诗怎么会把人写死呢?儿子胆战心惊。
西湖那边歌舞仍然綿绵不断。能有好消息在家祭的时候告诉父亲吗?捧着那首带血的绝句,儿子一片茫然。
1.怎样理解“诗歌也能抗敌杀敌”这句话?
2.根据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推断,那首“28字的绝句”指的是《》,全文是,。,。
3.你能看出陆游作此诗时是怎样的时代背景吗?
4. 陆游,字务观,号 , (时代)著名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 》和《 》。
5. “随着一声巨吼,一道箭柱从陆游的嘴里冲出,刺破茅屋直射北方的天空”的修辞手法是( )( )。
参考答案
1.(1)宋陆游给人看临终但悲不见九州同家祭无忘告乃翁
(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析】
2.(1) B
(2) C
【解析】
3.1. (1)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2)还。
(3)守卫。
(4)夜将尽。
2.直抒胸臆的写法。说明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3. 其一:诗人的忧国情怀使他夜里难以人睡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二:是由于作者的灵魂深处已蕴藏着一种极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杀敌雄心,这种思想意识在深夜里卧听风雨声时,便自然地萦绕于怀,这样,当他卧听风雨而感觉逐渐疲倦时,风雨的声响,就会像是铁马渡河的声音。
4.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解析】
4.1.诗歌能提醒人们不忘国耻,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不在自欺欺人的靡靡之音中消磨掉生命。
2.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国难当头,人民饱受战乱的痛苦,南宋朝廷却偏居一隅纵情声色,置国仇家难、人民困苦于不顾。
4.放翁南宋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夸张比喻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