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4 外国诗两首1.字音字形虔jièsuìxīchánkàn黝镶嵌2.词语积累虔信安慰(1)__________:恭敬而又可信任。
(2)神圣:形容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3)慰藉:________________。
(4)深邃:深;深奥。
(5)晨曦:晨光。3.作家作品 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作家。早期的作品以
抒情诗为主,充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莱蒙托夫最有代表
性的作品是叙述长诗《恶魔》和长篇小说《当代英雄》。
兰斯顿·休斯(1902-1967),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
作家和政论家,被誉为“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 的桂冠诗
人”。作品有歌颂工人运动、反对种族歧视的作品,如诗篇《新
的歌》、《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长篇小说《辛普尔这样主张》
等。4.文意感知俄罗斯自然风景 (1)《祖国》
这首诗通过对极有特点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充满生活
乐趣的________________及风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俄罗斯
独特奇异的爱,批判了那种麻痹人民的虚伪的爱国主义宣传。
全诗脉络如下:农家生活场景(2)《黑人谈河流》河流历史 这首诗 以________ 为媒介 ,描绘了一幅幅雄浑的黑人
________图画,把人们的思想带到了邈远的人类洪荒时代,让
我们认识了黑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全诗脉络如下: (2011 年甘肃兰州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雨露滋润禾苗壮”,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分滋养,你的生
命之树也离不开“雨露”的滋养,你的“雨露”也会让其他花
朵绽放。请你以“雨露”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 600;③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简约明快而诗意盎然的作文题,是一
道颇富人文关怀的作文题。文题就两个字,可谓简洁,采用比
喻修辞,泛着诗意,引导考生珍视成长路上所沐浴的阳光雨露,
可以说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审题时不能只看题目,还应细读导语,品味其隐含的信息。
导语虽说不是作文的硬要求,但它能创设氛围,激发灵感,对
我们构思立意是一种必要的提示。以本题为例,如果没有了导
语,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雨露”的字面含义,那么我们会
考虑写一篇说明文,阐释“雨露”的成因。但有了特定的导语,
题目的指向显然不是其本义,而是比喻义了,它指的应该是美
好的关爱。你的成长离不开周围许许多多人的关爱,你也应该
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关爱周围需要你关爱的人。创建和谐社会,
需要人人都有一颗关爱之心。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这一文题
的核心价值。 读懂了题意,我们就得根据自己的积累,根据自己的特长,
确定文体,确定切入的角度。如果你擅长记叙文,那你所讲述
的故事、所选取的画面一定要切合关爱、感恩这一主旨。这一
主旨,可以隐含在淡淡的叙述中,也可以在文章的某个部分通
过抒情、议论加以点明。如果你擅长议论,那么,你就可以在
自己的作文中摆事实、讲道理,阐明给予他人“雨露”的必要
性。如果你擅长抒情,那么,你就可以写一篇讴歌“雨露”的
抒情性散文,抒发对给予你关爱的人的感激之情。记叙文写作突破一:让行文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
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像波浪一样富于变化。这样的文
章无论长短,都能引人入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
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抑扬、详略、断续、张弛、
离合等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
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1.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
和兴趣,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篇
就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
背影。”我们不禁要问:父亲肯定有许多方面令作者不能忘怀,
为何单单不忘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
读者到文中去找答案。2.制造误会 写记叙类文章,作者往往从开始设计误会,故意领着读者
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最后真相大白,被误者“迷途
知返”,感慨顿生。误会法运用得好,不但能在大开大合的情
节中凸现人物性格,而且能使文章在情节结构上跌宕多姿,魅
力无穷。 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
文的。文章紧扣小茅屋这一助人为乐的产物展开情节,刻画了
一组富有美好心灵的人物群像。其间悬念迭起,巧设误会:第
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
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
是误会。巧置误会,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3.借助巧合 “无巧不成书”,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巧合。让巧合成为故
事情节中合理的一部分,会使故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应注
意的是,在使用时一定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误会得合
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切不可漏
洞百出,哗众取宠。如小说《麦琪的礼物》,作者精心设置了一
个巧合:一对夫妻想在圣诞节互赠礼物,但拮据的生活使得他
们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来换取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
卖掉了美丽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
金表,给妻子买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两人珍贵的礼物均成了
无用的东西。在这里,巧合使小说情节充满变化,耐人寻味。4.抑扬交错 叙事记人,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文章陡然一转,就会
在读者心理上激起波澜,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如《荔枝
蜜》作者先写少时被蜜蜂蜇了一下,因而不大喜欢蜜蜂,这是
以抑垫扬。这一抑为后来的扬造成了波折。作者喝了荔枝蜜后,
对蜜蜂动了情;参观了“蜜蜂大厦”后,作者被蜜蜂的精神感
动了。最后作者竟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可见蜜蜂精神有
多么大的影响。作者以抑垫扬,因而避免了平铺直叙,产生了
强烈的感染力。5.张弛有致 文章中的张与弛主要指节奏的疾速与迟缓、紧张与轻松,
以及矛盾中的变动与静止。如果一味紧锣密鼓、剑拔弩张,就
会叫人力倦神疲;如果一再轻拢慢捻、细吹细打,则会使人兴
味索然。写作中努力做到张弛结合,就能使文章节奏分明,曲
折有致,扣人心弦。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写得张弛有致。
当鲁提辖听金氏父女诉苦后义愤填膺,当即就要“去打死了那
厮”,由于李忠、史进抱住并“三五次劝”才罢,接着写了鲁
提辖资助盘缠又护金氏父女出走,情势先张后弛。第二天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情势又转为紧张,一场恶斗就在眼前。但他
暂压怒火,用计“三激镇关西”,“三激”是弛,却孕育着
张,最后发展到三拳打死镇关西,这又是张。三拳之后鲁提
辖的“寻思”和“拔步便走”又是弛。文章情节的张弛凸显
了人物见义勇为、粗中有细的性格。6.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
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是作者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
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如《口技》中,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
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
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
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是一堂语文课南京一考生 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而且还有一个特点:速度很快,
大有一目十行的感觉。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时,我的“功力”日
益加深。一部大块头的书,两三天就“解决”了。可是爸爸、
妈妈却说我看书不认真。不过,他们并不能说服我,原因很简
单,我还没有这方面的“小辫子”被他们抓住。
我依旧用这种方式看书,直到那件事发生…… 那是一个星期日,我在街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个旧书摊,
我急忙走过去,翻了一本《古代诗词选集》就看了起来。看着
看着,我心血来潮,想找一首诗回去考考爸爸,给爸爸上一堂
语文课。于是拿出笔,把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抄在手上。
跑到家中。太好了,爸爸正在看报。我走上前,模仿语文
老师的语气说:“老爸,我考你一首词,怎么样?”爸爸微笑
着点了点头。“人有悲欢离合。”我摇头晃脑地读着,“下一句是什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爸爸不慌不忙地回答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我心里暗暗称赞,“最后一个问题,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爸爸响亮地回答。“哈哈,你错了。作者不是苏轼,而是苏东坡,怎么样?”我得意洋洋地说。“哈哈!”爸爸也笑了起来,“儿子,你可真逗,苏东坡不就是苏轼吗?” 怎么可能?我这个“小老师”不会错。但看爸爸那认真劲
儿,又不像是在骗人,为了“安全”起见,我转身跑出家门,
向旧书摊奔去。爸爸似乎看懂了什么,没有追上来问我原因。
到了旧书摊,还好,那本书没被卖掉。我找到那首词,原
来,下面还有个作者简介:“苏东坡,原名苏轼,字东坡,号
东坡居士……” 我完全信服了,而且深深感到:这确实也是一堂语文课,
不过爸爸成了老师,他让我改掉了阅读课外书不细心的毛病。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构思十分精巧,文章开头介绍自己
“快”的阅读特点,以“直到那件事发生……”引出事件,设
置了一个小悬念。然后从旧书摊上的《古代诗词选集》写起,
先写“我”给爸爸上了一堂语文课,详写了父子俩关于苏东坡
其人其名争论的镜头,而后略写了“我完全信服”,点明“这
确实也是一堂语文课,不过爸爸成了老师”,从而告诉人们一
个道理:阅读课外书切忌粗心。这样写有详有略,有张有弛,
很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全文去尽雕饰,语言朴实,给人以
淳朴自然的感觉。 按照对技法的介绍并参考例文和点评,写一篇 500 字左右,
内容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的记叙文。参考文题:①一场虚惊;
②弄假成真;③误会;④因为有了期盼。也可自拟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