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二月革命
(1)背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接连失利,激化国内___________。
(2)时间:1917年3月。
(3)结果:推翻了______________,建立了__________临时政府。
社会矛盾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
2.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了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1)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2)饥荒来袭,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3)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2.爆发:________年11月6日晚,________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___________武装起义。
3.结果: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推翻了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
1917
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
彼得格勒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建立政权
(1)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
(2)大会内容:①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②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交战国立即停战或开始和谈,缔结和约;③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______________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布尔什维克党
2.采取措施
社会主
义公有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
3.巩固政权:经过3年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4.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__________革命,建立了第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国家。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3)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是巴黎公社,不是苏维埃俄国。
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
1.阅读教材第39页“相关史事”栏目,说出正在前线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的原因。
【思考提示】要学会从教材中提取信息,可以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分析。
【答案】原因: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并不彻底,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军接连失利,加剧了民众对沙皇政府的不满;同时,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2.观察教材第40~41页《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示意图》和《攻占冬宫》两幅图片,说说这两幅图片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它直接推翻了哪一个政府的统治。
【思考提示】要学会从地图和教材中提取信息。
【答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十月革命)。
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阅读教材第41页“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内容,思考布尔什维克党为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需求作出了哪些努力。
【思考提示】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角度分析其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结合第42页“相关史事”,归纳其为巩固新制度作出的努力。
【答案】努力:(1)政治: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2)经济: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3)军事: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4)外交:废除了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5)土地: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
十月革命是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的时代;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理论变为现实,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为冷战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1917年3月25日《申报》刊文报道:“十六日夜间,(哈尔滨)各界俄人皆手执国旗,由军乐队率领沿街欢呼呜啦,并拍电俄京祝贺。十七日,租界内满街悬旗,俄人皆彼此道贺。”“俄人”庆贺的是 ( )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人民委员会成立 D.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B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申报》报道的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项正确;1861年改革后,农奴制度废除,排除A项;人民委员会成立于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工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夺取枪支弹药,筑起街垒,与反动军警展开战斗。在工人们的宣传感召下,有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的一边。他们同起义工人一起,占领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首都起义获得完全胜利。”上述记载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巴黎公社革命 B.俄国二月革命
C.七月流血事件 D.俄国十月革命
B
1.(2022·四川巴中中考)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两幅图片。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武昌起义 B.光荣革命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D
2.(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之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 ( )
A.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C.颁布了《和平法令》
D.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
3.(2022·湖北鄂州中考)毛泽东认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以革命首创精神领导这一伟大革命的领袖人物是 (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C
4.(2022·内蒙古包头中考)根据下图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 ( )
A.工业化成功实现 B.由理想变成现实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B
5.(2022·四川攀枝花中考)习近平在受邀参观俄罗斯圣彼得堡(原名彼得格勒)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时,赞许了它和中国革命的渊源关系。这主要是肯定十月革命(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C.改变了俄国落后面貌
D.促成了俄国退出一战
B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 列宁对俄国的国情进行了具体分析,在列宁看来,俄国无产阶级分布相对集中,组织性和革命性较强,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成熟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列宁还看到,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国际范围来说,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在战争中相互厮杀,削弱了彼此的力量,使得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突破俄国这个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取得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陈之骅《纪念俄国十月革命90周年》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分布集中;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一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中力量被削弱;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6分,任答三点即可得分)(共32张PPT)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印度、埃及、墨西哥的民族民主运动知识点
历史事件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背景 _________________期间,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时间 1920年、1930年
领导者 _________
第一次世界大战
甘地
内容 (1)1920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2)1930年“_______________运动”: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自取海水制盐
文明不服从
结果 (1)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运动停止。
(2)“文明不服从运动”遭到殖民政府镇压,逮捕甘地,数万人被判刑。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影响 (1)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历史事件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资产阶级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时间 1918年
领导者 _______________
扎格鲁尔
内容 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
结果 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引起和平示威浪潮和武装起义。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但未承认埃及独立
影响 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事件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背景 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时间 1934年
领导者 _____________
卡德纳斯
内容 (1)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
(3)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4)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结果 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响
19世纪中叶,章西女王率领的印度民族大起义通过暴力的形式反抗英国殖民统治。20世纪,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采取非暴力的形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两者皆没有推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1.阅读教材第53页“人物扫描”栏目,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上将甘地的诞辰定为“国际非暴力日”的原因。
【思考提示】要学会为结论寻找事实、史实依据。
【答案】原因: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阅读教材第54页“人物扫描”栏目,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扎格鲁尔领导的独立运动的背景以及运动取得的结果。
【思考提示】结合20世纪初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思考。
【答案】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随着埃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埃及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埃及的独立要求遭到英国的拒绝,引起了埃及的独立运动。
结果:在扎格鲁尔等埃及华夫脱党的领导下,英国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阅读教材第55页“人物扫描”栏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卡德纳斯改革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次改革的作用。
【思考提示】结合改革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革命、民主革命
民族革命、民主革命是对革命性质的表述,社会性质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决定革命任务,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据此可知民族革命就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如亚非拉国家争取独立的革命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追求政治民主的革命即为民主革命,如辛亥革命、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特点
1.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成分复杂,有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
2.多样性:
(1)领导力量的多样性:有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王公贵族、部落酋长等;
(2)指导思想的多样性:例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等;
(3)斗争方式的多样性:有普遍的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士兵起义等。
3.持续性:从1918年至1939年,民族解放运动从未间断,持续高涨。
在反抗殖民压迫时,主张“将管理家庭生活的法则延伸到政治领域,家庭的纠纷与分歧,通常是依从爱的法则而解决的”,认为“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的运动是 ( )
A.华夫脱运动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巴拿马收回运河 D.纳米比亚独立运动
B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B 根据材料“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可知,该运动反对“以眼还眼”,主张非暴力。下列运动中,印度的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B项正确,故选B项。
甘地认为没有制止群众的暴力行为是自己“最惨痛的耻辱”,他要求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督促农民缴纳租税,禁止任何“挑衅活动”。甘地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打击英国的殖民统治
B.增强印度人民自尊心
C.维护印度农民的利益
D.控制群众的斗争方式
D
1.(2022·山东菏泽中考)他在“独立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创造了一种反抗不公正的新模式,因此他无愧是20世纪最成功的政治家之一”。材料中的“他”是 ( )
A.玻利瓦尔 B.甘地
C.卡德纳斯 D.卡斯特罗
B
2.(2021·山东中考)托尔斯泰对甘地说:“您所研究的‘消极反抗’问题,具有最高价值,不仅是对印度,而且是对于全人类。”这说明托尔斯泰和甘地都反对 ( )
A.启蒙运动
B.农业集体化
C.暴力革命
D.养老金制度
C
3.(2022·湖南益阳中考)“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方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材料中“独特的方式”是指 ( )
A.暴力革命 B.农民起义
C.改革创新 D.非暴力不合作
D
4.1919年春,英国殖民当局断然拒绝埃及独立的合理要求,并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引发了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 ( )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华夫脱运动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卡德纳斯改革
B
5.下图人物的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表述的是下列哪一事件的影响( )
A.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彼得一世改革
C.卡德纳斯改革
D.华夫脱运动
C
6.(2023·吉林长春中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20世纪初,人类进入了它的现代史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大战也使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
民族民主革命席卷了整个亚洲,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展,揭开了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剧变都发生在20世纪初期,故把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问题: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中涉及的五个史实对观点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成文,100字左右)
【答案】观点:20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分)
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影响;一战及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影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及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及影响。(2分)
论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建了欧洲和亚洲的政治经济格局,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战以后,民族民主革命席卷了整个亚洲,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展,揭开了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
的阶段。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及其相互影响和斗争,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综上,世界近代史是西欧主导世界的历史,20世纪初开始,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步入现代史。(8分)(共37张PPT)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本单元可以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串成一条线索:
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大国(德国)等和老牌大国(英国)的利益冲突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直接对立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
化。战后,战胜国通过《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因为这个体系是大国意志的体现,体系内部充满矛盾,所以该体系不但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孕育着另一场大战。
一战后期,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斗争与相互渗透,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退出战争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和伟大实践。苏俄(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受环境、时代及领导人个人因素所限,其政治经济体制存在诸多弊端,这为日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经验。
一战还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以印度、埃及、墨西哥为代表的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夺取更多的_________、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展开激烈争夺。
(2)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三国协约建立。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市场
结合图示,准确记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成员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起止时间:______年7月—______年11月,历时4年。
2.导火索:_______________。
3.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个借口。
1914
1918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进程
欧洲战场形成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凡尔登战役
美国
2.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___________战争。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危害大。新式武器:坦克、潜艇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帝国主义
4.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2)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_________________。
(3)削弱了帝国主义的________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欧洲的优势地位
殖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抛弃同盟国集团,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中国派出劳工到欧洲战场,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1.阅读教材第34页“相关史事”栏目,分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原因。
【思考提示】可以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进行分析思考。
【答案】原因: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列强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列强之间的冲突也日渐加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逐渐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同盟集团,并且矛盾愈演愈烈。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道:“不仅从欧洲历史的角度看,而且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也都是作为一个历史转折点而引人注目的。”阅读教材第36~38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内容,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原因。
【思考提示】在考试中往往会用新情境考核已学过的知识。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答题技巧。所以可以结合一战的影响,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原因。
【答案】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所以不仅从欧洲历史的角度看,而且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也都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答案】认识:一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3.阅读教材第38页“课后活动”第二题,谈谈你对一战性质的认识。
【思考提示】可以结合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其他因素
自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新兴的技术发明层出不穷,但这些成果一旦被运用到军事战争领域,极易变成一种失控的、混乱的局面。各大国之间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不断推动新武器、新技术的研发,实际上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也导致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发生急剧变化。工业化的发展带来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内部积聚起强烈的不满和斗争情绪,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也在此时不断蔓延。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各阶层反而对战争持欢迎态度,一时间,欧洲民众欢迎战争,并且认为战争可以使这些冲突力量得以外泄。
此外,欧洲的外交机制和政治机制的堕落,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对于俄国和德国而言,其本身的政治制度都是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君主专制的残余以及军国主义传统,加之尼古拉一世和威廉二世专横强势、乖戾的统治风格,均对两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关系的巨变、工业化飞速发展、军事力量膨胀、社会心理的失衡、外交机制和政治机制的堕落等这一系列的变化也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2021·广东中考)下表是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单位/千万英镑)。
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单位/千万英镑)
根据下表可知 (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极不平衡
B.军备竞赛促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C.争夺世界霸权引发列强军备竞赛
D.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
C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C 根据题干表格“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可知,从1890—1914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国防预算呈现急剧增长。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各国竞相扩充军备,展开军备竞赛,C项正确;题干表格反映了各国竞相扩充军备,无法说明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也就无法说明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排除A、B、D项。故选C项。
德国1914年工业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已增至16%,其钢铁产量甚至接近于英、俄、法三国之和。但德国占有的殖民地,却分别相当于英、俄、法的8%、16%和27%。据此可知,德国 ( )
A.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 B.急需扩大商品销售市场
C.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D.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
B
1.(2022·河北中考)下图所示历史现象 ( )
A.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
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使西欧国家走上联合自强道路
C
2.(2022·辽宁抚顺中考改编)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英国、法国、俄国建立的军事集团是 ( )
A.三国同盟
B.法西斯同盟
C.三国协约
D.八国联军
C
3.(2022·浙江温州中考改编)如表数据可用于研究 ( )
四国建造新军舰的费用(单位/万英镑)
A.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B.一战爆发的背景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世界市场的形成
B
4.(2022·山东泰安中考)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引发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B.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
体系
C.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
D.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C
5.(2022·内蒙古赤峰中考)《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在下列选项中,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C.欧洲因一战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D.美国、苏联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B
6.(2022·潍坊中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 这场斗争使各参加国死亡人数超过3 000多万,战争费用高达2 700亿美元。西方文明受到怀疑,一度兴起西方没落论。奥匈帝国消失,俄国发生革命,德国战败,获胜的英国、法国、意大利损失惨重。美国试图掀翻英国的海上霸主宝座,日本在太平洋的地位增强。
——摘编自《大国的崛起》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这场斗争”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西方文明影响力减退;削弱了欧洲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6分)(共29张PPT)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________年。
(2)地点: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3)参与者:27个战胜国代表。实际操纵者: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统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1919
(4)成果:①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____________》;
②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③决定建立___________(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不加入)。
凡尔赛条约
国际联盟
2.《凡尔赛条约》内容
(1)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2)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菜菌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3)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人数;
(4)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5)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6)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分赃会议,《凡尔赛条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条款是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
(1)时间:________年。地点:华盛顿。
(2)参与者: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主导者:美国。
(3)成果:①签订了《____________》;②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关系。
1921
九国公约
东亚和太平洋
2.《九国公约》
(1)签订时间:1922年。
(2)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3)影响:《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____________”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然而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门户开放
《凡尔赛条约》主要针对德国问题而签署,《九国公约》主要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
战后国际秩序
在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后仍由欧美国家主导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观察教材第43页《巴黎和会三巨头》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他们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
【思考提示】结合一战后各个国家实力的变化,理解和分析各国相应的战略意图,学会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提高分析能力。
【答案】目的:英、美、法作为战胜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统治秩序。
2.比较教材第44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分析《凡尔赛条约》对欧洲的影响。
【思考提示】通过对一战前后欧洲版图变化的对比,加强观察、对比、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强化对《凡尔赛条约》的认知。
【答案】影响:一战后,德国战败,战胜国要求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奥匈帝国是一战战败国,一战后随着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奥匈帝国解体,分为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此外,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沙俄因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苏维埃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1922年苏联建立。
3.阅读教材第45页“材料研读”栏目,材料中的“一个公约”指什么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思考提示】可以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思考。
【答案】“一个公约”指《九国公约》。
理解:《九国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但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九国公约》为美国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提供了便利,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矛盾重重。
1.是战胜国意志的体现。在该体系下,英国企图维持欧洲的均势,主张法德均衡;法国极力主张削弱德国;美国希望利用自身经济优势争夺世界霸权。这造成各国之间新的矛盾出现。
2.建立在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制裁,激起了德国人民的复仇心理,促使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为二战的爆发埋下隐患。
3.是大国意志的体现。中小国家的利益被忽视,甚至在大国瓜分世界的过程中被牺牲,如中国山东的权益。中小国家对其强烈不满,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正因为新秩序自诞生起即矛盾重重,所以该体系所维持的“和平”必定不会持久。
(2022·广东中考)一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的第一反应就是竭力把战争爆发的罪责完全推给德国。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认识: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与“这样的认识”相匹配的是 ( )
A.外交关系影响无足轻重 B.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
C.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 D.军备竞赛完全可以避免
B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B 根据材料“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可知,当时国际关系恶化导致战争,言外之意是说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B项正确;外交关系影响并不是举足轻重,排除A项;材料中说明的是国际关系问题,不是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排除C项;军备竞赛并不是完全可以避免,排除D项。故选B项。
法国对巴黎和会没有彻底肢解德国感到不满,继续采取削弱德国的政策;英国则在政治、经济上支持德国,以此来削弱法国;美国没有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这反映出 ( )
A.欧洲彻底丧失其优势地位 B.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
C.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D.战后世界秩序已经确立
C
1.“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氛围中集合于巴黎的。他们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和约”签订的背景应是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南北战争的爆发 D.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A
2.(2022·四川攀枝花中考)巴黎和会操纵者之一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只能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德国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形同虚设
B.巴黎和会维持了欧洲长久和平
C.欧洲列强间矛盾未根本解决
D.德国受严惩成为二战的导火线
C
3.(2022·山东临沂中考)毛泽东说:“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该公约 ( )
A.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B.使日本基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企图
C.使美国实现了单独支配中国的目的
D.实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统治
D
4.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英美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支持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到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该转变反映了 ( )
A.德国对日本的极大不满
B.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C.英美等国尊重和维护中国主权
D.英美等国削弱日本在华势力的企图
D
5.(2021·宿迁中考改编)“1921年7月,美国国务卿休斯向英、法、日、意、中五国提议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会议的正式议程有两项,即限制海军军备问题、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下列选项与材料有关的是 ( )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三国同盟
D.十月革命
B
6.(2022·山东滨州中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19世纪末,德国强行向清政府租借了胶州湾沿岸,把山东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趁火打劫,以向德国宣战为由,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战争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但是,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
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代表提出,《凡尔赛条约》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内容,损害了中国利益,应予以取消,并希望会议促使日本放弃有关山东问题的无理要求。出于削弱日本在华势力的考虑,美英两国对中国的要求表示支持。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也迫于美、英两国的压力,日本代表不得不与中国代表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问题:根据材料,概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山东命运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中国山东问题上列强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变迁:19世纪末,德国强行把山东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战后,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后,中国收回了山东的大部分权益。(6分)
原因:一战后,英美想要削弱日本在华的势力;中国人民的坚持斗争迫使列强在山东问题上转变了态度。(4分)(共28张PPT)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1.开始时间:_______年春。
2.内容
(1)农业:征收_________。
(2)工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________;允许_______经营中小企业。
(3)分配制度:实行__________的工资制。
1921
粮食税
自由贸易
私人
按劳取酬
3.意义:(1)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2)巩固了工农联盟;(3)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但并非要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_____”。
2.提出:1925年,________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3.开始: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4.结果: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_______________。
5.特点: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下完成的。
强大的工业国
苏联
斯大林
指令性计划
6.评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1)积极: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消极: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1917年,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称“苏维埃俄国”;1922年,苏联成立。
农业集体化
1.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2.措施
(1)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__________的建设。
集体农庄
苏联模式
1.标志:________年,苏联新宪法公布。
2.评价
(1)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1936
苏联模式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史事”栏目和第47页“新经济政策”内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思考提示】可以从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答案】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允许农民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2.阅读教材第50页“相关史事”栏目,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思考提示】从苏联工业化建设与农业建设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积极:农业集体化运动在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也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消极: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3.斯大林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何评价他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思考提示】结合史实,通过一分为二的办法,对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答案】斯大林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有功有过。
贡献:在列宁去世后,领导苏联共产党和人民,顶住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在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在短短几年内,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国家工业化,逐步改善了人民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领导苏联迅速恢复经济,使苏联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了法西斯德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维护了世界和平。
错误:接受和鼓励个人崇拜;使苏联模式越来越僵化;以自我为中心,对外推行大国主义。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评价
1.积极影响
国家得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
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20·广东中考)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 (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发展商品经济
C.大力推行工业化 D.实行农业集体化
D
【典型例题答案与解析】D 根据题干可知,斯大林认为造成粮食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为解决该问题,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集体化建设,D项正确;苏联在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排除B项;材料重点是关于苏联的粮食危机,与大力推行工业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苏联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据此可知,这场运动 (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
C.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D.阻碍了苏联工业化发展
C
1.(2022·四川内江中考改编)1922年12月30日,下图所示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的共和国联盟成立。此时其处于 ( )
A.十月革命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沙皇统治时期
D.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
2.(2022·四川攀枝花中考)1921年春,列宁基于现实的考虑,决定利用资本主义的形式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这里的“现实”是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集体农庄损害农民利益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D.苏联已经转变为工业国
C
3.(2022·江苏镇江中考)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定要“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苏联实施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建设
D.垦荒运动
C
4.(2022·广西贺州中考)下图为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导致1925—1937年工业产值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 (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自由贸易
C.推行余粮征集制
D.实施国家工业化
D
5.(2022·陕西中考)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说明 ( )
A.经济大危机阻碍苏联发展
B.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C.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
D.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D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区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
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到1926年时,工农业产量已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8分)
【答案】特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4分)
意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