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课 型:主读
上课日期:11月23日
作 者:王珂
单 位:滕州市滕东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借书不还,天打雷劈》(1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柏杨及其作品。
2.标划文中的成语和四字词语。
3.找出文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心而笑的词语。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书主和恶客的表现。
2.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幽默的语言。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3.讨论交流,理解文章在以现代文为主的行文过程中时而穿插庄重的文言文,时而又运用通俗的口语的艺术效果。
4.赏析重点语句,体会文章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5.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导入,解释天打雷劈。天打雷劈:比喻不得好死。常用作骂人或赌咒的话。
二、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书主和恶客的表现。
2.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幽默的语言。
三、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回答可长可短,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本文中所描述的两类人:书主、恶客。)
四、朗读课文5、6、7、8、9段,找出表现书主的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对书主的感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理能有初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的朗读指导做铺垫,引导学生在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中感同深受被借书者的可怜、可笑、可叹。并且,把这种语言给予的感受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夫珠宝失踪,或被借、或被俘,没有下文,还可告到衙门。而仅只一本书,如果劳师动众,恐怕同情的不是书主,而是恶客。”书主的可怜,有冤无处述。
“然而,一个人省吃俭用,好容易买了几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视同性命的巨著,却被列强瓜分,实在“”。”中“好容易”表现书来之不易;“列强瓜分”表现被借书的无可反抗;“痛彻心肺”表现内心痛苦的程度之深。怎么读?才能读出书主的感受?师生共读。
“书主被糟蹋到这种程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怎能不潸然泪下欤。”“糟蹋”是什么意思?“潸然泪下”怎么理解?只用“潸然泪下”可以吗?试读去掉“欤”,加上“欤”。一个文言语气词,能更好的表现书主的悲戚。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卖及借人为不孝。”正式的文言书面用语,不仅表现了书主的可笑、可叹,而且能够让读者认识到,原来,借书不还者,从古自今都是存在的。
“笺笺稿费,买书自娱,且以之维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辱蒙借阅,务清早日赐还,实万分感谢。”“笺笺”是少的意思,其实柏杨先生的稿费并不少,为什么说的那么可怜,让人有可笑的感觉,句中的每个词汇都可以感到对借书者的畏惧、尊敬。读出感觉,读出韵味。
(本阶段的目的,通过朗读指导,欣赏、品味语言,实现通过朗读,可以在字里行间表现书主的感受。)
然后用同样的方式,作者在表现书主的时候,还有一类人的形象如影随形,那就是恶客。
例如:“有些恶客在朋友家发现一本好书,顿时暗起杀机,雀跃曰:‘哎呀,老哥,借给俺瞧瞧!’一场悲剧于焉上场。”
“如果借的是绝版珍本,该恶客可能举家潜逃,你就是弄个探测器,也探测不到影踪。”
“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够差劲啦,还有脸讨呀。”
“几本破书,也不是银子,三番五次,要个没完,我早忘记塞到哪里去啦。哪一天我整理整理字纸篓,找到后摔到他脸上”
其中的大词小用“暗起杀机”,寓 ( http: / / www.21cnjy.com )谐于庄“一场悲剧于焉上场”,刻意夸大“举家潜逃”“ 你就是弄个探测器,也探测不到影踪”,形象的动词“塞”、“ 摔”等词语都能够体现出恶客的可恶、可怕、可恨(可惩)。通过朗读指导,可以让学生明确恶客形象,作者的语言特色。实现通过朗读,可以在字里行间再现恶客的嘴脸。
五、跳读课文1、2、3、10、11、12段,找出表现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本环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或者收缩,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表面上是对借书不还者的声讨,希望实现借书必还的风气。其实,还有对文化现象的担忧和讽刺,希望真正的实现由“书橱”代替“酒柜”。)
通过介绍柏杨先生的创作经历和对他的评价,让学生加深对作者对作者的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可以在字里行间重现作者的苦心。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郭衣洞。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台湾著名作家;一生多灾多劫,著述等身。著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柏杨版资治通鉴》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西窗随笔》、《牵肠挂肚集》、《云游记》等。其人其书影响了
几代中国人。他十年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年杂文、十年坐牢、十年历史。柏杨先生一生的颠簸流离命运映照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大身影。他们经历过内战连绵、国难当头。也面临两难选择,最终背井离乡,孤悬海外。在现实生活中头破血流,身陷囹圄,却依然铁骨铮铮,矢志不渝。如今,柏杨先生埋骨台湾,终于停笔休息。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六、小结。
看似荒诞的行文结构
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
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
七、布置作业
写一段话,运用本文学习的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的书失而复得的惊喜。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课文遵循“读书妙悟”的主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选的文章都是与读书密切相关,但所表达的主题都各有侧重。本文是柏杨先生写的一篇杂文,本文用调侃、诙谐的语言论述了“借书不还”这一不良的社会风气,分析其社会根源,揭露了借书不还者的丑恶心态,呼吁社会共同抵制歪风败俗的发展。本篇文章从行文结构到文章语言再到语言的表达效果非常特别,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大不一样,运用幽默、夸张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的真性情。所以,本节课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本文看似荒诞的行文结构;理解文章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体会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
本堂课运用朗读的方式,从书主和恶客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及作者的角度,分三个层次朗读体会本文富有个性的语言,基本达到了体会语言特色、学习模仿本文语言的教学目的。
推荐理由:很多教案的设计看似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绕文本,实则是教师脱离文本后的再造,而本教案的设计,作者真正的走进文本,揣摩文本,紧扣文本,赏析文本,而且四两拨千斤,化繁为简,把众多琐碎的问题以读为线索,该舍弃的舍弃,该串起的串起,然后分层解决,让整堂课耳目一新,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