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21《庄子》二则
《大鱼海棠》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灵魂“鲲”的奇幻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逍遥游》节选片段《北冥有鱼》看看鲲到底是何物?
北冥有鱼
壹
走进作者
走进作者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走进作品
《庄子》一书,通行本有内篇七章: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这七篇,思想深透,风格飘逸,而且十分连贯。
贰
疏通文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同“溟”,海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时,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悬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海水运动
击水,拍打水面
译文:这只鹏鸟,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齐谐》中说:“当鹏鸟迁往南海时,激起的浪花就达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盘旋飞翔
旋风
离开
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击水,拍打水面
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语气词,呢、吗
尽头
这样
本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这篇短文浓墨重彩的描绘出一幅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叁
感悟“鹏”之形象
感悟“鹏”的形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
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鹏的体型硕大。
运用“击”“抟扶摇”等动词,体现了鹏的力量之大,速度之快;使用夸大的数字展现鹏的磅礴气势。
感悟“鹏”的形象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范围之大,生于北冥,徙于南冥,可见其志存高远。
引用《齐谐》中的话,通过想象,体现鹏懂得等待时机,乘风而飞。
肆
探究“鹏”之寓意
探究“鹏”之寓意
这只“鹏”的形象背后究竟有何丰富的象征内涵,本环节将通过几条线索提示和助读资料,探究“鹏”之寓意。
线索一
生活在北冥的鲲为何想要化成迁徙南冥的鹏?
助读资料
北冥:传说中阳光照射不到的大海,深而黑,在世界最北端的不毛之地。
鲲鱼本为“滞弱之虫”,沉溺于“幽冥”的北海。但它不愿因循守旧,而是勇于否定自己,终于果断地“化”成了横空出世的大鹏。大鹏是“凌虚之物”,敏捷矫健,便于南征。它在变化中获得了新生。
——王尚文、朱昌元《略论大鹏形象的历史内涵和审美价值》
鲲不甘于生活在幽暗的北海,但鱼的身份却是限制了它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于是选择了“化而为鹏”飞往南冥,去追求更广阔的天空、更大的自由。
线索二
鹏飞在高空中,是否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呢?
助读资料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草芥。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社会腐败、民不聊生,在他的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孤独骄傲的他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间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在这种情况,他写出了《逍遥游》。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凭依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万物均有所凭借和依靠,鹏“去以六月息也”,说明它也要凭借海运和大风的力量才能高飞。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它的视野和人一样都有其局限性。
大鹏、野马、尘埃、人等宇宙万物,都有所凭借和限制,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自由。
那么你觉得庄子提的逍遥游可能是哪方面的自由呢?
心灵、精神、灵魂上的自由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依靠气息。
作用:1、从它们都需要气息吹动,来解释体积庞大的大鹏飞往南海需乘风而上的原因。
2、与大鹏相照应,共同揭示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有一定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那么背部几千里的大鹏更需要借助大风了。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现实意义
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有所凭依的,是不自由的。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纪守法,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主旨归纳
《北冥有鱼》通过借鲲鹏的变化,鹏的飞升,描述大鹏在一个广大的世界中飞翔的离奇故事,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同时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
庄子故事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拓展延伸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宋·李清照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唐·李白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念奴娇·鸟儿问答》毛泽东
古今异义词积累
( 1 )怒而飞
古义: ,今义: 。
( 2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
( 3 )天池也
古义: ,今义:
(4)野马也
古义: 今义:
振奋,用力鼓动翅膀
生气,发怒
海水运动
泛指海上运输
天然形成的水池
高山湖泊名
山野中的雾气
野生的马
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 。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其高洁的生活情趣,使他很难找到知己。惠子就是庄子的一个谈得来的朋友。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情。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通常情况下,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的挚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论辩,便是他们散步时引发的。
疏通文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桥
怎么,哪里
固然
本来
完全,肯定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顺着
你
如此,如此
已经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了!”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内容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这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即“人乐鱼亦乐”。 这符合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
2: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巧妙在哪里?
庄子:偷换概念回避矛盾
惠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主旨探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惠子
论辩
是否知鱼之乐
知鱼之乐
非鱼,安知鱼之乐
物我合一
生活雅趣
偷换概念
机智幽默
寻根究底
缺乏情趣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逻辑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