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 三年级下册 1.7我们的“过山车”课件(共14张PPT+视频+教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 三年级下册 1.7我们的“过山车”课件(共14张PPT+视频+教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04 13:22:58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我们的“过山车”
年 级:三年级 学 科:科学(教科版)
为什么过山车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刺激的体验?
仔细观察,过山车由哪些部分组成?
直线轨道
曲线轨道
轨道坡度变化
支架
轨道
思考:过山车有哪些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上升、下降
旋转......
轨道
支架
过山车
活动一 我是小小工程师
底座
软尺
说一说:怎样搭建一个惊险刺激的过山车?
·轨道的总长度在100厘米以上。
·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设计要求
注意:
·设计时要标注起点和终点,可以用箭头和文字结合的方式。
·设计图不要太过复杂。
关注设计图!
搭建完成后对比模型和设计图是否相似。
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图:小组讨论,把你们的想法用简单的设计图表示出来。
搭建提示:
1.按设计图从起点开始搭建。
2.如果搭建过程中发现设计有问题的,及时修改。
搭建完成后
1.进行测试与调整
2.完成小组自评
活动二 制作“过山车”
轨道的总长在1米以上 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没有脱轨 整座过山车很稳固 总评
组内自评
1.运行测试
2.分享设计
3.经验交流
活动三 交流与评价
连续下坡
下坡
连续弯道
下坡
安全着陆区
起点高
过山车穿楼
“几”字弯道
平缓的连续弯道
断层
1.认识过山车的结构特点,提出设计要求。
2.按照设计—制作—评价的步骤完成了过山车的搭建。
3.对“过山车”进行了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课堂小结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我们的“过山车”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三年级 下册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并制作简单的“过山车”模型。 2.能够发现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并尝试优化改进。 【科学思维】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2.感受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3.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发现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并尝试优化改进。 【探究实践】 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过山车的设计与制作。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态度责任】 1.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认识过山车的组成结构,明确设计要求。 2.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并且根据设计图拼搭“过山车”模型。 教学难点: 1.拼搭和调整符合设计要求的“过山车”模型。 2.在交流学习中优化改进“过山车”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播放过山车视频图片,学生探讨过山车的组成结构,了解过山车的基本构造和特点:过山车由轨道和支架组成,轨道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支架高度不一,让过山车运行时能够上下起伏,乘坐过山车时可以体验到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上升、下降、旋转等多种运动形式。 2.明确任务:设计和建造一座惊险刺激、稳固又安全的“过山车”。 二、探索 活动一 我是小小工程师 (一)讨论搭建方案 1.出示材料,讨论搭建方案 管道状的积木模拟轨道;方块状的积木组装起来作为支架;小球模拟过山车;底座用来连接支架并作为过山车的底座;软尺用于测量长度。 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怎样可以搭建一个惊险刺激的过山车。 全班交流:怎样做才能完成“过山车”的搭建。 2.明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 “过山车”设计要求: ·轨道的总长度在1米以上。 ·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二)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图 1.明确绘制设计图要求 ·设计时要标注起点和终点,可以用箭头和文字结合的方式。 ·上下层重叠时,上层用实线绘制,下层用虚线绘制,并标注“重叠部分”。 ·设计图不要太过复杂。 2.分组绘制设计图,并思考能否达成“过山车”的目标要求。 活动二 小实践:制作“过山车” 1.布置任务:各小组开始搭建“过山车”轨道模型,搭建完成后请根据设计要求,利用小球对轨道模型进行测试和调整,完成小组自评。 教师提示:尽量按照设计图从起点开始搭建。如果搭建过程中发现设计有问题的,请及时修改。将积木用力压在底座上,两块积木的连接处要压平。搭建完成后,进行过山车的测试,有问题请及时改进,并完成小组自评。 2.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根据设计图开始拼搭。 (2)拼搭完成后测试“过山车”的运动情况。 (3)根据测试结果,对“过山车”轨道模型进行调整。 (4)观察“过山车”的运行情况,完成小组自评。 (5)各组互相交流,完成组间互评。(小组贴星,评选出最好的2组。) 活动三 交流与评价 1.全班一起展示本组制作的“过山车”,运行测试,测试是否达成设计要求,各小组分享设计理念。 2.经验交流 学生分享在搭建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解决方法,如何改进。 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了其他小组的经验后,可以改进完善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3.小组互评 4.课堂小结 回顾:在观察了过山车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后,思考原理,提出设计要求,并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加上小组的创意,仿照过山车的结构,模拟了过山车的运动轨迹,经历设计、制作、评价这一过程,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拥有了自己的“过山车”模型,大家都是小小工程师! 大家的“过山车”运行起来怎么样?想不想比一比谁的“过山车”运行得更快?下节课我们还将完成对“过山车”的测试,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