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 自读目标:
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 丁肇中(1936——),美国
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
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
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
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
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
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意并造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从全文出发,概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3、“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答: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______________ 。
(2)这样做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_________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观点?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关于格物致知,《大学》里的阐述自相矛盾。
B、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D、“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在这个背景支配下的传统教育观念决定的。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批判了传统儒家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怀疑求真的态度的重要性。
F、本文论述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非常有时代感。B E讨论: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说明:幻灯片8的文本框有链接.
幻灯片14右下角的剪贴画是“返回”按钮.
幻灯片11葫芦上是结束按钮.END再见?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
课件12张PPT。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丁肇中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教学目的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正心:
修身:齐家: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齐家政。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5、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6、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7、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8、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9、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0、讨论: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思考: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做《初中语文作业本》练习 课件16张PPT。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语文帮工作室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导入新课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国 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 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验研讨课文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
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导入新课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实验的方法研讨课文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研讨课文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新课小结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格言名句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格言名句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拓展欣赏拓展欣赏拓展欣赏基础打捞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格物致知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课件13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丁肇中教学要求: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正心:
修身:齐家: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齐家政。
不能具体体验到的,笼统而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问题研讨: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5、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6、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7、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8、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9、讨论: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小结: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讨论交流:
对于文章提出的观点和阐述的问题,你怎么看?
你觉得本课的学习对你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启发?课件25张PPT。要点回顾议论文考点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小小测试议论文三要素: 、 、 。
论据的类型: 、 。
常见论证方法
: 、 、 、 、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
论证的方式: 、 。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3、对比论证
4、比喻论证作用: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可信度。作用: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阅读口诀
论文阅读不可怕,
一读全文巧勾画,
二抓题干明要点,
三找区域摘原文,
最后概括组答话,
论文阅读我不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自主学习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第1、2、13自然段)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学 科网合作探究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阅读第3~12自然段)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一、论点:三、论证方法: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证思路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语言品味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组卷网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zxxkw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拓展延伸1、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2、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3、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科学时报》2001年11月4日)?
课件15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丁肇中( ) 不知所措( )
彷徨 ( ) 华裔 ( )
论语 ( ) 儒家 ( )
zhàocuòpánɡ一、读一读yì lún rú 格 物:
致 知:
彷 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二、记一记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5.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5.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引 论
(提出论点)本 论
(阐明道理)结 论
(解决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
贡献人类社会
培养实验精神
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示例: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