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4 17:28:06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选自《朝花夕拾》选自《呐喊》选自《朝花夕拾》选自《野草》《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雪》选自《野草》《故乡》选自《呐喊》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1、日本占领我东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2、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3、中共领导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撒抗日火种。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
议论文的常识驳论文的论证方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我的卡片: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的一大特色是小中见大,“格局虽小”,内里却“有着时代的眉目”。他在谈到自己写杂文的目的时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实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且介亭杂文·序言》)学习目标:
1、学习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高超的论辩艺术。
2、理解本文议论的内容:批驳了什么论调,阐述了什么观点。有所感触而叹息。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kuāng) :哄骗。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检查预习玄虚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慨叹
渺茫xuán玄虚: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说谎话骗人。kuāng组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待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找出敌方的论点和论据,并讨论其逻辑关系,再找出作者的正面论点和论据,然后尝试用提纲的形式显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致结构。作者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   敌论据论点 驳 敌论证 立观点 证明 自己观点 (1~2)(3~8) (9)作结论精读课文
质疑解难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过脸,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过脸,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含义?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所有的中国人新课☆如何找批驳的“突破口”(齐读3~5段)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突破口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驳论证)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自信力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是: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寄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2、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敌论点中:“中国人”敌论据中: “我们”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炫耀的样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形象,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思考:“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思考:“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
刻画得入木三分。
☆文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揣摩语言,体味深义: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B、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D、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E、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B、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广大人民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D、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E、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所有的中国人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揣摩造语的新奇:“自欺力”“他信力” “自欺力” “他信力”是作者的新造词,用“自” 和 “他” 、 “信”和“欺”两组反义词造成,与“自信力”对照,表现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
“埋头苦干的人”
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 等。 如:李时珍、毕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 指历史上起义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 。如: 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 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如:玄奘 、鉴真、 ……作者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论敌
论点 驳论敌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尖锐犀利,带嘲讽意味,富有战斗力。
2、巧妙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玄 奘 二十一世纪 是中国的世纪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历经15年的奋争与期待,中国终昂首跨入WTO大门!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在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霸主地位。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再创辉煌 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2005年10月“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神六”顺利升空着陆场工作人员在欢呼庆祝飞行员安全返回课件34张PPT。因为
1. 某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
2. 某大学生毕业后当了门卫
所以,有父母说:读书无用! 帮帮我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不正确的说法,需要我们写文章批驳,帮助澄清思想,端正认识。
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叫做驳论文。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驳论文作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论敌
论点 驳论敌 论点
论据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
选自《且介亭杂文》 写作背景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还有人甚至 “求佛菩萨来保佑”。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辩题: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
正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反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辩论双方主要从课文中寻找支撑己方观 点的依据,也可从课外寻找依据。 第一步树靶子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第二步打靶子直接反驳论据论点:总:只:一味: 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信地信物:失掉的是“他信力”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1—2)(3—5)敌论据论点驳论证仿拟 仿拟,就是有意模仿已有的词语、句子、篇章的形式(一般皆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进行再创作,以全新的内容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修辞手法,亦即“旧瓶装新酒”。仿拟的语言或风趣幽默,妙趣横生,使人心领神会又印象深刻;或讽刺嘲弄,当头棒喝,促人警醒……仿拟可分为仿词和仿篇两大类。学 科网鲁迅笔下的仿拟
拿来主义——送去主义
自信力——自欺力、他信力
当前的仿拟
默默无闻——默默无蚊(某蚊香的广告)
趁早下“斑”,请勿“痘”留(某化妆品广告)
以貌取人——以笑取人
第三步立观点间接反驳研读赏析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就是现在:这一类人们也何尝少呢? 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组卷网 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背景资料“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1933年3月,二十九军血战喜峰口,以大刀和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震惊中外。 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为了民族的进步而奋斗不止的人,是尚处于地下状态的革命势力 怎样理解“中国的脊梁”? 看当代中国之脊梁
感今日中国之自信看当代中国之脊梁
感今日中国之自信zxxkw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在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
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
霸主地位。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再创辉煌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2005年10月 “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神六顺利升空着陆场工作人员在欢呼庆祝汶川地震大救援课件19张PPT。第一课时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检查预习讲授新课本课小结作业布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作者简介:单击鼠标继续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文学体裁:文体形式:三要素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
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玄虚渺茫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有所感触而叹息。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哄骗。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过脸,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过脸,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含义?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所有的中国人新课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2、找批驳的“突破口”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突破口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直接反驳思考:“他信力”的表达效果由“自信力”衍生而来,是对国民党统治着极其御用文人的讽刺。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自己,倒是一条心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意或是有害,伊始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本段点明用求神拜佛来祈祷国家太平,有益无害,于事无补,只会长久来麻醉自己的神经,永远不会觉醒起来,那武器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
本段末尾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检察机关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3、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间接反驳劳动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如毕升,李时珍反对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同情人民,杜甫,白居易英勇献身,追求真理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哪些。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课件27张PPT。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 :kǎi 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 : xuán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 :kuāng 哄骗。
渺茫 : 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 : 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怀古伤今 :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特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文体链接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杂文的特点: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
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整体感知1.泛读,初步把握文章思路、情怀。说说与立论不同,驳论写法的特点是什么? 驳论的写法是先树靶,后射靶,最后得结论。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2.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探究下面问题,理清文章思路。(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 (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直接反驳(3—5):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6—8):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4)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深层探究(2)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请你谈谈近几年来中国之盛事,感受今日中国之自信。 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神州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现太空漫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交会对接等。
第二课时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3)“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①“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如:李时珍、毕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
②“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③“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玄奘、鉴真……
(4)“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语言品析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粗字词的表达效果: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3.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写 作 特 色1.总体思路:
本人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从两方面进行批驳:
  1 .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2.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 .从立场观点上做出结论。
2.又“驳”又“立”,紧密结合:
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以偏概全。鲁迅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
3.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的语言风格:
开头揭示敌论,就有讽刺意味。极其简练地勾画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互相映衬,又从变化中显现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
仿照“自信力”,提出“他信力”、“自欺力”,进行嘲讽,可谓入木三分。
板 书 设 计
拓展延伸请运用驳论就以下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勤能补拙
2.失败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