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 短文两篇》练习(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 短文两篇》练习(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4 22:15:05

文档简介

巩固练习
【阅读一】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 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①段引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的话与第③段中列举赵括的例子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二】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 ( http: / / www.21cnjy.com )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⑧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请为第⑥段选择两个事实论据,并说出理由。
A.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以知识报国强军,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B.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他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创立了相对论。
C.吴孟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令全球同行瞩目、敬佩。
D.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她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我的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文两篇》单课精练一、积累运用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狡黠( ) 诘难 ( ) 滞碍( )寻章摘句( ) 吹毛求疵( ) 豁然贯通()2 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词语填在横线上。(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充满 充足 充实 充分)的理由。 (2)要想把经典著作读 (懂 完 透),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3)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 (丢弃 丢失 放弃 放松)了整体。3.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白杨礼赞》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B.中华民族在任何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忍不拔、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C.一提到环城河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马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D.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4 读右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国人口增长情况。(不超过30字)5 按要求表达。从除例句以外的23个大写英文字母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精练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谈读书培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6.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7.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8.画曲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9.画直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句的论点来。三、拓展演练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谈 读 书朱光潜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 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弗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 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指打麻将)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士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 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们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份。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_当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喜欢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自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10.文章含蓄地批评了当时中学生中存在的哪种不良倾向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2.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中的一种。13.“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请你另外写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14.你认为当今的中学生应怎样挤时间加强课外阅读 参考答案—、1.xiá jié nàn zhì zhāi cī huò2.(1)充分 (2)透 (3)放弃3.C4.到2000年,我国人口已由1949年的5.4亿增至13亿。5.略(提示:字母与想象的对象有相似之处,又揭示所包含的意义则可。)二、6.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7.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意思对即可。)8.排比;这样写,句子整齐,造成一种气势,有力的证明了论点。9.比喻论证。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三、10.以课程多为借口而不去读课外书。11.中学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要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12.举例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比喻论证。例句略。13.略(提示:只要所举例子符合要求即可。)14.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自己特点来谈即可。)《短文两篇》同步训练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狡黯( ) 诘难( ) 滞碍( )
阐证( ) 劝诫( ) 死抠(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统chóu( ) 澡饰( ) làn加( )
味同jiáo蜡( ) 吹毛求呲( ) huò然贯通(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狂妄自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句练习:
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仿句:天生才干犹如________,读书然后________。
5.语言积累。
从培根《论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6.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书的征服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所以,书是人类一种伟大而美妙的发明。
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禁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房子里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是个书呆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便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它征服。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触到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惟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或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用处。
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还有一些是供你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无聊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以及在睡不着的时候去读,而不必用正规的时间,我现在才真正感到时间宝贵,浪费不起。好像一天不再有24小时,只剩下20小时或18小时,其余的时间被电视和其他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占去了。我的窗台上和写字台周围书刊堆得过高了,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时间减少了。于是拼上几个晚上,把功课补齐。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社会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13.本文主要谈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说:“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惟一的标准的。”句中加粗词语是否重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仿句练习。把文中第六段画线句子改成一组排比句。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
有书为伴,闲暇________,________。
有书为伴,幽静________,________。
有书为伴,嘈杂________,________。
16.面对书的侵略和征服,“我”为什么还能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引用培根的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把书分了哪几类?他分别采取什么方法去征服它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是如何看待“社会这部活书”与“印刷的书”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xiá jié zhì chán jiè ( http: / / www.21cnjy.com ) kōu2.筹 藻 滥 嚼 疵 豁 3.(1)使心情愉快。(2)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3)极端的自高自大。(4)正确地念出字的音,过分地计较字的意义。4.天生才干犹如未琢之璞,读书然后成稀世之珍。5.只要摘录并写出理由即可。示例:“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这句话准确地表达出阅读、辩论、写作这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对人性格形成的作用,且语意简洁,说理深刻。”
(一)6.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7.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8.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9.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10.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11.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12.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体会略。
(二)13.谈了什么是书的征服和如何征服书两个方面的内容。14.不重复。“统一”是指人人都相同,“惟一”是只此一个,用在这里是强调对于书的价值的评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要求。15.只要句式基本相同,语意通顺,用词基本准确即可。如:“闲暇也将变得充实,丰富而卓越;幽静也将变得绚丽,烂漫而多彩;嘈杂也将变得甜美,宁静而和谐。”16.书虽然征服“我”的时间和空间,但它同时也征服的“我”的大脑,使“我”可以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完善自我……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所以“我”乐于接受这种征服。17.说明一个人如果只是被书征服,而不能征服书的话,那他将失去自己的思想,而永远遭受别人思想的奴役。18.书分三类:没有价值的书,可把它扔掉;能满足精神需要、激发才智、完善自己的书,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可供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无聊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在睡不着觉的时候去读,不必占用正规时间。19.印刷的书来源于社会这部活书,但它并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全部,社会生活这部活书虽然博大精深,但它不如印刷的书精要,这两种书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不能互相代替,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课堂同步训练
基础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
藻饰( ) 狡黠( ) 诘难( ) 伦理( )
滞碍( ) 怡情( ) 吹毛求疵( ) 咬文嚼字( )
二、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 )
4.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
三、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1.读书使人________,讨论使人________,作文使人________。
2.读书时不可存心________(为难、刁难、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读书足以________,足以________,足以________。
4.而读书的________,全在于会意。(要点、要求、要诀)
综合练习
四、阅读《谈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语段后回答问题。
1.仿照句子造句,要求内容集中,句式相似。
原句: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明智,作文使人准确。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五、阅读《不求甚解》后回答问题。
1.作者批驳了什么错误观点?
2.你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探究练习
关于“读书”的作用,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有所论述。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参考答案
一、zǎo xiá jié lún ài yí cī jiáo
二、1.比喻2.排比3.对偶4.比喻
三、1.充实、明智、精确2.诘难3.怡情、傅彩、长才4.要诀
四、1.略2.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举例 对比
五、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2.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15 短文两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狡黠( ) 诘难( ) 咬文嚼字( )
滞碍( ) 阐证( ) 统chóu( )
làn( )加 吹毛求cī( ) huò( )然贯通
2.下面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傅采 纶理 欣然忘食 咬文嚼字
B.滞碍 怡神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C.死抠 澡饰 寻章摘句 孜孜不倦
D.统畴 文彩 娇揉造作 高谈阔论
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首先就要选择读好的书。
B.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C.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代表和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表现出对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具有节俭创新意识,是民族兴旺的决定性因素。
B.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
幅度提高。
D.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5.下面一段话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观点:
论证方法:
6.(重庆中考A卷)一位同学读了培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
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 ( http: / / www.21cnjy.com ),足以长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③______________: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7.(2013·宜宾)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汉朝人孙敬,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样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战国人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成语 A ,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其实,还有许多成语高度概括了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如 B 、 C 、 D ……
(1)请结合文意,在下面横线上写出A、B、C、D处的成语。
A: B:
C: D:
(2)如果你有一位同学成绩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差,还特怕吃苦,特怕困难,请你至少用一个上面所填的成语写几句鼓励的话,让他能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请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黔南州中考)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 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如果你三日不读书,就感到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则你必定是个有读书癖的人了。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某种缺陷。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质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唯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著,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干。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对今天青年人的一句忠告: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读书,少上网。你可以是一个网民,但你首先应该是一个读者,如果你不读书,只上网,你就真成一条网虫了,称网虫是名副其实的,整天挂在网上,看八卦,聊天,玩游戏,精神营养极度不良,长成了一条虫。
互联网是一个好工具,然而,要把它当工具使用,前提是你精神上足够强健。否则,结果只能是它把你当工具使用,诱使你消费,它赚了钱,你却被毁了。
书籍是人类经典文化的主要载体。电视和网络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力求信息传播的新和快,不在乎文化的积淀。因此,一个人如果主要甚至仅仅看电视和上网络,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他也许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但这些与他的真实生活毫无关系,与他的精神生长更毫无关系。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根的,他对人类文化传统一无所知,本质上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希望今天的青少年不要成为没有文化的一代人。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会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当然,同时它也是一个征兆,我们早期着迷的书的性质大致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长以后,书对我们很难再有这般震撼效果了。无论多么出色的书,我们和它都保持着一个距离。或者是我们的理性已经足够成熟,或者是我们的情感已经足够迟钝,总之我们已经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
世人不计其数,知己者数人而已,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籍汪洋大海,投机者数本而已。我们既然不为只结识总人口中一小部分而遗憾,那么也就不必为只读过全部书籍中一小部分而遗憾了。
(选自《周国平文选》,有改动)
8.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9.“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请写出课文中的原句。
10. 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1.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2. 在文中周国平给青年人提了不少的忠告,请就“多读书,少上网”。谈谈你的看法。
13. (原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xiá jié jiáo zhì chǎn 筹 滥 疵 豁
2.B
3.A
4.D(解析:A项在“民族”后面加上“是否”;B项将“水平”改为“能力”;C项将“使”字删掉。)
5.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6. ②读书重在运用,读者善愚有别; ③读书讲究方法
7.(1)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韦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绝 凿壁偷光 (2)示例:同学,你一定听过“悬梁刺股”的故事吧,只要不惧艰难险阻,学习上的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8. 谈读书
9.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0.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宋朝诗人黄山谷的名言证明“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1. 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中去,做一个文明人或读书人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
12. 示例:作者希望年青人能多读书,成为热爱读书的人。
13. 青少年要多读书,少上网。第15课 短文两篇
一、基础积累
1、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淹没(mò) 累(léi)赘 踟(zhí)蹰 皓(hào)首穷年
B.抹煞(shā) 咀嚼(jué) 隽(juàn)永 军事要塞(sài)
C .譬如(pì) 刻薄(bó) 谲(jué)诈 削(xiāo)足适履
D.藉口(jiè) 畸形(jī) 蒙昧(wèi) 愤(fèn)发图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签署 渡假村 貌合神离 触目惊心
B、作祟 洽谈会 唇枪舌剑 怨声载道
C、掣肘 里程碑 察言观色 出神入化
D、愐怀 压台戏 义愤填膺 精神焕发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期望能萍水相逢在新的校园里。
B.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的扬州漆器,用料讲究,色泽光润,造型优美,构思精巧,闻名遐迩。
C.朝鲜不顾世界各方坚决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D.国外大面积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消息真耸人听闻,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
二、能力提高
不求甚解
(1)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3)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6)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7)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8)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9)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4、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 ( http: / / www.21cnjy.com )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 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8. 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9.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10.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1)“吞”:(2)“啃”(3)“品”
11. 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15课】
1、B
2、B
3、B
4、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5、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6、论点论据一致即可
7、略
8、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会受益无穷。
9、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道理论证。
10、(1)知识积累;(2)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知识);(3)悟性升华。
11、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字,领悟精神,吸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