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 我国的疆域和地形
【主干知识】
一、我国的国土和行政区划
1.位置优越
(1)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国土辽阔
(1)疆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2)领土四至点:
(3)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3.领国众多: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行政区划: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二、我国的地形
我国主要地形区大都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可利用图表对比分析如下。
1.四大高原
高 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A) 世界最高,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多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古高原(B) 海拔一般在1 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黄土高原(C) 世界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高原(D) 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从2 000米降到1 000米;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盆 地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E)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
准噶尔盆地(F)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
柴达木盆地(G) 平均海拔3 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盆地(H)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在500米左右;只有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平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平原(I)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平原(J)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 平原(K) 东西狭长,海拔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地 形 地 势
特 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影响 有利 ①便于发展多种经营;②森林、矿产、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①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大河西源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不利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坡度大,不宜耕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设
【典例演练】
一、选择题
隧道是交通线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节点。长距离、高埋深隧道工程面临高温热害问题。下图示意我国某高原地区的一条高埋深、高地温隧道,隧道全长约8km,隧道热害影响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隧道最可能位于( )
A.四川 B.吉林 C.新疆 D.广州
2.该隧道内热害最严重的地点位于(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答案】1.A 2.C
【解析】1.根据该地形剖面图中的海拔可知,该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说明其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选项中只有四川西部(川西高原)位于第一级阶梯,A正确,吉林位于东北平原,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位于第三级阶梯,地势低于200米,新疆位于第二级阶梯,平均地势才1000-2000米,BCD错误。故选A。
2.等地温线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埋藏越深,地温越高,读图可知,隧道内铁路线在通过cd段时隧道埋藏深度最大,最接近底层等温线,故cd段隧道热害最为严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隧道内的围岩温度随着隧道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大约埋深每增加33米,隧道内的围岩温度就会增加1℃。因为不同地区的温度梯度不同,所以不同地区埋深相同的隧道内的围岩温度也可能不同。
下图为我国某地某月2日及7日太阳辐射随时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本月2日相比,本月7日该地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效果较好的主要原因是7日( )
A.地面辐射更强 B.太阳辐射更弱 C.太阳辐射更强 D.大气逆辐射更弱
4.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四川省 B.北京市 C.辽宁省 D.西藏自治区
【答案】3.C 4.A
【解析】3.读图可知,本月7日该地的昼长明显比2日要长,说明此时段太阳直射点正在往北移动,该地昼长越来越长(日出提前,日落推迟);太阳辐射更强,该地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效果更好,C正确,B错误;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太阳光将水温加热的装置,与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无关,AD错误。故选C。
4.读图可知,此月份2日该地的白昼时间为8时到18时,昼长为10小时,说明当地于地方时7时日出,此时北京时间为8时,北京时间为120°E经线的地方时,经计算可知,此地的经度为105°E。结合选项分析,该地最有可能位于四川省,A正确;其他地区都不经过105°E经线,BCD错误。故选A。
【点睛】四川省介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08°12′之间,与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肃和陕西等7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壤。
金钉子(GSSP)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简称。全世界迄今发现有72枚金钉子,中国占其中11枚。浙江长兴煤山灰岩剖面,是全球最完整的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含有丰富的化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我国金钉子分布的省区( )
A.都分布于长江流域 B.内陆的数量多于沿海
C.多数位于暖温带 D.都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6.浙江长兴煤山灰岩剖面成为“金钉子”的原因是( )
A.发现划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标准化石
B.地质剖面完整清晰
C.有深厚的煤炭沉积层
D.地质剖面由灰岩构成
【答案】5.B 6.A
【解析】5.从金钉子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金钉子分布的省区,除了分布于长江流域还有其他流域也有分布,A错误;内陆的数量多于沿海,B正确,多数位于亚热带,C错误;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D错误。故选B。
6.金钉子的目的是对不同地层进行界限划分,要求有标志性的证据,发现划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标准化石是浙江长兴煤山灰岩剖面成为“金钉子”的原因,A正确;地质剖面完整清晰、有深厚的煤炭沉积层、地质剖面由灰岩构成都不是二叠——三叠系界线的典型特征,不能作为金钉子确认证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GSSP)是指特定地区内,特定岩层序列中的一个专有的标志点,藉此构成两个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界线的定义和识别标准。“金钉子”是全世界科学家公认的,全球范围内某一特定地质时代划分对比的标准,因此,它的成功获取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地学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意义绝不亚于奥运金牌。
马尾松林和油松林分别是亚热带针叶林和温带针叶林的代表植被,下图为我国马尾松林和油松林重要分界线处的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图中四条曲线代表1月均温、7月均温、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完成下面小题。
7.依据材料信息,该分界线最可能位于( )
A.阴山 B.天山 C.秦岭 D.南岭
8.关于图中序号表示的地理要素,判断正确的是( )
①—年降水量②—7月均温
③—年均温④—1月均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7.C 8.D
【解析】7.马尾松林和油松林分别是亚热带和温带的代表植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而阴山、天山、南岭均不是我国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同时图中横坐标的经度范围也符合秦岭的位置范围,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根据上题可知该山地为秦岭,秦岭为1月0°C等温线经过的区域,因此④为1月均温;7月为最热月,温度较高,可达20℃以上,因此①表示7月均温;③基本为①④均值附近,因此为年均温;秦岭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区域,因此②为降水量。综上所述,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选D。
【点睛】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标志着:1、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2、一月份零摄氏度等温线 3、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4、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 5、华北平原与江南丘陵的分界线 6、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7、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8、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9、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
某冰川移动过程中侵蚀了较长的U型谷,冰川所携带的砂石在其末端堆积形成冰碛垄,冰川消融后垄内积水形成卡达湖。近年来,卡达湖的面积持续变化。如图为卡达湖示意图,图中不同线型的区域分别表示1976年、2000年、2008年、2014年卡达湖的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湖面积变化的趋势与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持续缩小径流量减少 B.持续扩大上游降雨量增大
C.持续扩大全球气候变暖 D.持续缩小上游降雨量减少
10.该湖向下游的溢流口位于( )
A.北 B.南 C.东北 D.西南
11.卡达湖位于( )
A.祁连山脉 B.昆仑山脉
C.阿尔泰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答案】9.C 10.C 11.D
【解析】9.湖面积变化的趋势应结合图文信息判读,原因应从湖泊形成、位置及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分析。从冰碛垄位置、1976年湖面大小及材料文字提示“湖面持续变化”可以推断湖面变化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多,湖泊面积持续扩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湖向下游的溢流口应从湖泊形态、区域地形方面分析判读。根据湖泊形状判断:西南方向有两个边坡度较陡,为U型谷形态;东北方向水位线密集,为冰碛垄特征;东北方向的形状显示有缺口,且最外一圈湖面向东北扩展,故为排水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卡达湖位置应从经纬度、冰川分布等方面分析。根据图示经纬度(28°4′N、87°3′E)判读,该地位于我国西南;结合选项的四列山脉基本位置可以判断,该湖泊位于喜马拉雅山脉附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 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供气源来自中亚三国。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 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13.“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建设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
A.加快新疆资源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D.缓解京、津、珠三角等地区能源短缺
【答案】12.D 13.C
【解析】12.根据图片分析可知,西气东输三线干线依次经过新疆、黄土高原(第二阶梯),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珠江三角洲(第三阶梯),没有经过第一阶梯,A错误;该干线没有经过阴山,B错误;我国没有寒带,故该干线没有经过寒带地区,C错误;该线依次经过了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D正确;故选D。
13.由材料可知,“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供气源来自中亚三国,该工程不会促进新疆资源的开采,但会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A错误,C正确;该工程施工对地表会产生一定影响,可能会诱发沿线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不会诱发地震,B错误;从图中看“西气东输三线工程没有经过京、津地区,不会缓解京、津地区的能源短缺,D错误。故选C。
【点睛】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改善管道沿线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项目的实施, 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读我国某重要地形区(图中阴影区域)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区域( )
A.地处我国地势的二、三级阶梯过渡地带 B.年平均气温接近0℃
C.年降水量接近800mm D.是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
15.该区域物种丰富、植被类型复杂,其主要原因有( )
①地势低平,湿地广布②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生物交错带
③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④全球气候变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4.C 15.B
【解析】14.从图示经纬度来看,102°E附近是我国的横断山脉,为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处,110°E为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处,A 错误;(104°E--110°E,34°N)处为我国的秦岭山脉,是冬季1月0°C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而非年均温接近0°C的地方,B错误;秦岭大致是我国800mm年第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C正确;秦岭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D错误。故答案选C。
15.该区域地处我国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湿地面积并不广阔,①错误;秦岭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北是暖温带季风气候,加上地势起伏,气候垂直差异大,因此生物物种丰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②③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一个区域生物种类是否丰富、植被类型是否多样主要取决于气候。气候越复杂,物种越丰富,植被类型越复杂。
16.2023年2月16日,我国首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400亿度清洁电能。下图示意该工程输电线路。读图,输电线路( )
A.自西向东由寒温带进入亚热带 B.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C.沿线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D.输送西部的水电和核电
【答案】B
【详解】从图中看出输电线路从西藏经四川最后到达湖北,是由高原气候区到亚热带,A错误;输电线路经过西藏,属于第一级阶梯,四川属于第二级阶梯,湖北省大部属于第三阶梯,B正确;沿线河流经过了高原山地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是由降水补给,C错误;西藏的清洁能源主要是地热能和太阳能,D错误。故选B。
【点睛】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是我国21世纪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工程实施的原因是一致的,即自然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
受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中国近20年来地表温度总体上升。升温区占国土面积的78%,而降温区较为集中于3条轴线,整体呈“Y”型交汇于汉中盆地西部(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Y”型降温区多为( )
A.平原 B.盆地 C.山区 D.河谷
18.我国各地地温变化按成因可分为“自然主导区”和“人为主导区”,其界线最可能接近( )
A.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B.“胡焕庸线”
C.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D.南北方分界线
【答案】17.C 18.B
【解析】17.从图中可以看出,并结合中国地理知识,Y型区域主要分布着山区,如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区以及大兴安岭等,C正确。故选C。
18.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条界线最接近于“胡焕庸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与材料中的“自然主导区”和“人为主导区”接近,因为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导致地温发生变化,而“胡焕庸线”以西北地区,人口较少,地温的变化主要是自然因素,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地表温度就是地面的温度。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热,这时地面温度就是地表温度。测量的时候就是贴近地表的地面温度。
二、综合题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共和盆地在北侧青海南山、南侧鄂拉山的地形构造下,呈现出上窄下宽的喇叭型地形。每年从11月开始至次年3月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翻越鄂拉山进入盆地后风速变化显著(下图)。盆地夏秋季盛行偏南风,降水集中在5-9月。有学者选取 2015—2020年共和站生态环境局监测点PMo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全年春季PMo质量浓度最高,气象因子是该地PMo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描述共和盆地轮廓特征。
(2)从地形角度说明冬季大气环流翻越鄂拉山进入盆地后风速的变化。
(3)分析共和盆地春季PMo质量浓度较高的原因。
【答案】(1)西北一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形;西北部较窄且相对闭合,东南部地形相对开阔。
(2)在盆地最北端和鄂拉山背风坡一侧,由于大气翻越山地动能损失较多,风速较小;在下坡过程中不断加速,经过狭窄地形的狭管效应加速后,风速逐渐增大;至喇叭型地形出口后,因为空气膨胀、气压减小,风速逐渐减弱。
(3)春季少雨干旱,降水的冲洗作用弱;春季盛行西北风,在下坡风和狭管效应的影响下风速较大,携沙能力强,PMo质量浓度较高;春季冷暖气团交换频繁,大风日数多,土壤解冻,表层土疏散,易引发沙尘天气。
【分析】本题以本题以青海共和盆地材料,涉及了地形特征、大气环流、西北地区气候等相关知识,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本题考查地形特征的描述,结合材料信息“青海共和盆地在北侧青海南山、南侧鄂拉山的地形构造下,呈现出上窄下宽的喇叭型地形”和图示信息,可知盆地入口处风速流入,中部风速加快,底部减缓,说明总体上其地形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形,且依据风速变化可知,西北部入口处狭窄,东南部地形平坦开阔。
(2)图示表示分为风速流入、加速、减缓三个区域;在盆地入口处,由于其位于盆地最北端和鄂拉山背风坡一侧,大气环流在翻越山地后风力减弱,导致风速减小;在中部区域,受两侧山脉阻隔,中部形成狭管效应,风速增大;盆地出口处地形平坦,大气在此处气压减小,风速最弱。
(3)结合材料信息“全年春季PMo质量浓度最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因素导致的;丛降水角度看,由于共和盆地地处西北内陆,春季少雨干旱,降水少导致冲刷大气颗粒物浓度弱;从风力角度看,西北地区春季风力大,盛行西北风,在下坡风和狭管效应的影响下风速较大,携沙能力强,导致大气颗粒物浓度高;从气压角度看,春季西北地区冷暖气团交换频繁,且地表植被覆盖稀疏,土壤浮土带到空气中后,沙尘天气频发,导致PMo质量浓度较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阴山山脉南北两坡极不对称,南坡沟谷较多,在沟谷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叠瓦状”河流洪积扇。大部分洪积扇下层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由下而上减小。
材料二下图为阴山山脉南北向剖面示意图及阴山山脉河流与洪积扇分布示意图。
(1)分析阴山山脉南、北坡地形地势的差异。
(2)描述阴山南坡“叠瓦状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根据阴山南坡洪积扇的发育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
【答案】(1)北坡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地形起伏小;南坡多断层,连接平原,坡度大,相对高差大。
(2)地处断裂带,间歇性抬升,河谷不断下切,夏季多暴雨,河流侵蚀能力强,含沙量大;河流出山口处泥沙间歇性沉积,洪积扇叠加发育。
(3)持续变干。原因:自下而上,不同时期的洪积扇体面积逐渐减小,扇体沉积物减少,说明河流径流量在不断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少,自下而上,同一位置不同时期的洪积物粒径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流速在逐渐减弱,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小,降水逐年减少。
【分析】本题以阴山山脉南北向剖面示意图及阴山山脉河流与洪积扇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地形地势、堆积地貌的形成、气候变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素养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掀斜式山脉,北面是内蒙古高原,由图可看出,北坡坡度较较缓,地形起伏较小,山岳的形态不显著;阴山山脉南面是平原,中间以断层相隔,南坡多断层陷落,连接平原,相对高差大,地形起伏较大,山岭巍峨。
(2)读材料可知,“叠瓦状洪积扇”主要是由于断层抬升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河流流出山口处,地势突然趋于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之后,由于山体间歇性抬升,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也则相对下降,后形成的新洪积扇会部分地覆盖在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之上,在河流出山口处泥沙间歇性沉积,最终形成“叠瓦状”洪积扇。
(3)材料“大部分的洪积扇中,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由下而上逐渐减小”可知阴山地区气候持续变干。原因: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表明在不同时期洪积扇体面积在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减少,河流径流量在不断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少;材料中“同一位置不同时期的洪积物粒径逐渐减小”可知,说明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河流径流量减小,流速在减弱,降水逐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