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 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
【主干知识】
印 度
1. 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印度洋;
2. 三大地形: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3. 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
4. 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泰姬陵(位于阿格拉附近)
: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人口2004年(10.65亿)仅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
:农业
1.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2.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
3. 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有利:①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
②土壤肥沃;
③气候温暖湿润,热量、水资源充足;
④劳动力丰富;
⑤农业历史悠久。
不利:多水旱灾害。
4. 印度的农业主要面临水旱灾害频繁和粮食需求大两大问题。
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农业密切相关,影响印度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印度半岛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西南季风强的年份,雨季来得早,去得晚,雨水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水不足,容易造成旱灾。
为解决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在水源充足的北部(印度河、恒河流域),兴修水利灌溉系统,而在南部降水不足、水源缺乏的高原地区,则主要修建大量的贮水池等来缓解旱清。
印度的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生产的不足制约着农业结构和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粮食不足,印度政府在 20 世纪 60 年代实施了“绿色革命”,即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培育良种,并且增加兴修水利、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以增加粮食产量。近些年来,粮食己基本能够自给。
:工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
1. 工业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第二软件国,仅次于美国)。
2. 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第二大海港,人口最多城市(第一大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3. 南亚地区在每年的3-5月出现热季,气温高达45℃以上,原因是什么?
此时夏季很少登陆,阴雨天少,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南下,形成岛上特有的热季。
:自然灾害
1. 为什么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
孟加拉国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在夏季,飓风也会带来大量的降水,两河的水量大并且集中;为恒河和布拉普特拉河的三角洲,并且地势十分低平,排水不畅;一旦受天文人潮的影响,会受潮水的顶托,加大洪涝;该国人口众多,可居住地海拔低,加重受灾。
2. 南亚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南亚的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雨水的多少与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强弱关系密切:西南季风强的年份,夏季风来得早,去的晚,雨水就会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夏季风来得迟,去的旱,雨水就会不足,容易造成旱灾。
:其他
1. 印巴冲突(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山区,面积 218 平方千米,人口 550 多万,经济以农业为主。
二战前为英属印度的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后为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印巴两国曾多次发生冲突。
1948年和1949年联合国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决议,1949 年划定停火线。
目前克什米尔地区仍争端不断,表现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国家间的冲突,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其根源是英国分而治之殖民政策的结果。
2. 印度板块周围多地震
近些年来,印度板块周围不断的强烈地震,实际上是板块运动增强的结果,而这种增强最容易在板块交结地带和边缘地带表现出来。
印度板块每年向北移动 4-5 厘米,与亚欧板块相碰撞,使碰撞交界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域。
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有两个作用的“结点”区域,一是位于帕米尔高原,二是阿萨姆地区(我国云南、西藏和缅甸交界地区)“结点”区域是板块之间受力最强的地区,引发地震的概率相对较高。
2005年 10 月 8 日的克什米尔地震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形成碰撞,进而引发的构造地震,而 2004 年 12 月引发海啸的印度洋地震是印度板块北移错动造成构造断裂,进而引发强烈地震和海啸。
处于冲突和争端不断的克什米尔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建造的房屋抗震性能差,一旦发生地震,造成的破坏极大。
1.印度
(1)三大地形区
A喜马拉雅山脉,B恒河平原,C德干高原。
(2)主要气候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旱灾害频繁。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3)五大作物
作物 分 布
水稻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 东北部山坡
黄麻 恒河三角洲
(4)四大工业
部门 钢铁工业 棉纺织工业 麻纺织工业 新兴工业
分布 德干高原东北部 西部沿海平原 印度东北部 印度南部
(5)四大城市
①新德里——首都。
②a加尔各答——麻纺织工业中心。
③b孟买——棉纺织工业中心。
④c班加罗尔——电子工业中心。
(6)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①优势: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等。
②涉及领域:信息技术、会计、金融、保险、制药、工业设计等。
③产品特点: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等。
巴西
巴西
Brazil
一地理位置
1. 经纬度位置:
(1)纬度位置:5°N到南纬35°S。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2)经度位置:35°W-74°W,全部位于西半球。
2. 海陆位置:南美洲东南部,东临大西洋。
3. 相对位置:以国家为参照。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界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
二自然地理特征
1. 地形
(1)类型:以高原和平原为主。还有巴拉圭盆地和圭亚那高原。
(2)分布:南部为巴西高原,北部为亚马孙平原,最北端还有少量的圭亚那高原。
(3)地势:南高北低。
2.气候: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3. 河流:亚马孙河、巴拉那河等。
4. 主要植被: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特别是热带雨林对全球的影响大。
雨林 表现
全球环境效应 向大气中排放氧气,地球之肺
促进水循环和水平衡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破坏后对全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碳氧平衡被打破
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被打破
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保护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三人文自然地理特征
1. 农业: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蔗糖、大豆、橘汁大量出口,小麦进口。
2. 工业
(1)工业资源
①铁矿资源丰富
a)特点: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
b)出口海运路线:巴西东南部—大西洋—好望角—南印度洋—巽他海峡—南海—中国和日本。
②能源资源:水能丰富(90%来自水电);缺少煤、石油(部分用乙醇做燃料,巴西不仅是世界生物燃料生产和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不供应纯汽油的国家。巴西消费的燃料中有46%是乙醇等可再生能源,高于全球13%的平均水平)。
(2)完整的工业体系: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经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3. 居民:
(1)总量:达2.09亿人(2018年)。
(2)人种:白种人占53.74%,黑白混血种人占38.45%,黑种人占6.21%,黄种人和印第安人等占1.6%。
(3)宗教:主要信仰天主教。
(4)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气候较适宜;海上交通便利;殖民者最先到达,开发早)
4. 城市:首都巴西利亚是新建城市(缓解大城市问题,分散大城市职能;促进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最大城市圣保罗,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
5. 文化:足球(“足球王国”)、桑巴舞等。
(1)位置
绝大部分位于0°和20°S之间,东临大西洋。
(2)地形区与气候
①巴西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
②亚马孙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
(3)河流
亚马孙河——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世界第二长河。
(4)人口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人种:以混血种人为主,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
③语言:以葡萄牙语为通用语言。
(5)农业
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6)资源和工业
①资源: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水能丰富,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
②工业及分布: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发展迅速,工业主要分布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东南沿海地区。
(7)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①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60%在巴西。
②开发: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开发计划,使热带雨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③保护:制定了“我们的大自然计划”保护热带雨林。
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特征
印度和巴西两国的区域特征比较
巴西和印度同是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面积较大,资源丰富,建设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国际上越来越被重视。现将两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关系分别归纳总结如下。
【典例演练】
一、选择题
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碳排放国,太阳能开发起步晚、潜力大,政策支持力度大。莫德赫拉成为印度第一座通过太阳能发电实现电力自给自足的村镇,多余的电可以并网向外输送赚取利润。下图示意印度到达地表的太阳能资源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印度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分布④大气环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莫德赫拉通过向外输电赚取的利润有限,主要受制于( )
A.太阳能资源禀赋 B.自身产能量 C.自身电能需求量 D.设施管理水平
【答案】1.D 2.B
【解析】1.由图可知,印度太阳能资源的空间分布并没有呈现沿着纬度和海陆分布变化的格局。在德干高原(西南季风背风坡)太阳能资源充足,在印度西北部西南季风影响较弱的地区太阳能资源充足,因此影响印度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地形分布和大气环流,③④正确,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根据材料信息“莫德赫拉成为印度第一座通过太阳能发电实现电力自给自足的村镇,多余的电可以并网向外输送赚取利润”可知,莫德赫拉为村镇,太阳能发电起步晚,发电量有限,B正确;当地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排除A;自身为村镇,用电需求有限,排除C;太阳能发电有较好的政策支持,设施管理水平较高,排除D。故选B。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地形(山地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纬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天气(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较弱,大气透明度较高,太阳辐射越强)、昼长时间(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四地自然地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②③两地都是平原,地形平坦,气候宜人
B.②④两地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相同
C.①③两地石油资源丰富,大量出口能源矿产
D.①④两地北部都有高大山脉,它们都对当地的南北气流有明显阻挡作用
4.下列有关四地人文地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④两国煤铁资源少,利用廉价的海运大量输入铁矿石和煤,发展钢铁工业
B.①④两地所在国发展水平较低
C.①③所在国都是世界农产品出口国,其中①国出口经济作物,③国出口粮食
D.①②两地都发展成为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园区
【答案】3.B 4.D
【解析】3.依据图中经纬度及陆地轮廓判断,②地为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为山地城市,地 势起伏较大,A错误;②地位于美国西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④地位于地中海北部的亚平宁半 岛,属于地中海气候,②④两地都是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B 正确;③地位于德国,石油资源需要大量进口,①地为印度,能源矿产优势不明显,C错误;④地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脉,接近东西走向,与盛行风向平行,D错误。故选B。
4.③国(德国)利用本国煤炭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A错误;④国(意大利)显然属于发达国家,B错误;③(德国)所在国,气候温凉,光热不足,不是主要的粮食出口国,C错误;①地为班加罗尔、②地为旧金山,都是世界著名的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园区,D正确 。故选D。
【点睛】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判断出①地为班加罗尔,所在国为印度;②地为旧金山,所在国为美国;③地为柏林,所在国为德国;④地为罗马,所在国为意大利。
在北太平洋的东北部存在一个面积巨大的“垃圾岛”(如图),这个“垃圾岛”由大量塑料瓶、塑料袋、废弃渔网、绝缘材料和微小的塑料残片组成,其中最多的是废弃的渔网。“垃圾岛”呈顺时针方向在原地缓慢转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推动“垃圾岛”呈顺时针缓慢转动的动力主要来自( )
A.海底岩浆活动 B.盛行风和洋流 C.地球公转运动 D.海洋潮汐
6.下列四国中,对图中“垃圾岛”贡献最小的国家是( )
A.印度 B.美国 C.中国 D.日本
7.消除“垃圾岛”合理的措施是( )
A.强力驱散 B.再生资源化 C.收集掩埋 D.就地燃烧分解
【答案】5.B 6.A 7.B
【解析】5.据图可知,垃圾岛位于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地区,南侧受到东北信风影响,北侧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再加上北半球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等洋流的影响,导致“垃圾岛”呈顺时针缓慢转动,B正确。海底岩浆活动、 地球公转运动、海洋潮汐与“垃圾岛”呈顺时针缓慢转动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6.“垃圾岛”位于北太平洋的东北部,环太平洋国家均有可能参与“贡献”,美国、中国、日本均位于太平洋沿岸,而印度没有位于太平洋沿岸,因此印度对图中“垃圾岛”贡献最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消除“垃圾岛”最好的方式是再生资源化,变废为宝,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B正确。强力驱散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垃圾,A错误。收集掩埋或者就地燃烧分解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利污染,CD错误。故选B。
【点睛】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某城市聚集了近4500家高科技企业,工作于其中的许多计算机工程师,因工作时间长、工资低,而自称“码农”。他们主要负责接收来自美国及欧洲国家的外包工作,包括修改软件及处理大量的计算机程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
A.埃及的开罗 B.印度的班加罗尔
C.马尔代夫的马累 D.索马里的摩加迪沙
9.欧美企业将部分软件业务外包的根本目的是( )
A.寻求最佳区位 B.抢占海外市场 C.建立全球产业链 D.减少本国资源消耗
【答案】8.B 9.A
【解析】8.分析材料可知,该城市计算机和软件享有盛誉,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且经济水平低。印度为发展中国家,班加罗尔被誉为“印度的硅谷”,B正确;开罗、马累、摩加迪沙等计算机和软件产业并不发达,ACD错误。故选B。
9.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工业优势,欧美企业将部分软件业务外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A正确;部分软件业务外包不是为了抢占海外市场,B错误;建立全球产业链是欧美企业的具体过程,不是目的,C错误;软件对资源消耗较少,因此减少本国资源消耗不是根本目的,D错误。故选A。
【点睛】班加罗尔位于德干高原的南部,是印度南部重要的商业科技中心,现为印度第五大城市,有印度硅谷之称。
特高压输电技术与较低电压输电方式相比具有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节约土地资源的优势。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在巴西美丽山承建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二期工程全长2518千米,于2019年建成运营。下图示意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工程线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线路电能远距离输送的基础条件是( )
A.南部能源丰富,消纳能力弱 B.北部能源丰富,消纳能力弱
C.沿途人口密集,需要能源多 D.沿途能源丰富,利于补充能源
11.影响巴西此工程建设的最大因素是( )
A.资源 B.资金 C.环境 D.技术
12.巴西建设此工程的首要目的为( )
A.促进经济发展 B.增加就业岗位 C.保护热带雨林 D.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10.B 11.D 12.A
【解析】10.由巴西基本地理特征可知,巴西北部有世界水量最大河流亚马孙河,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但北部经济发展缓慢;巴西人口和经济重心位于巴西东南部,能源需求量大,当地能源不足;A错误,B正确,该输电工程主要是水能的跨区域调配,沿途能源基本不能作为补充,沿线人口密度小,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C、D错误。故选B。
11.根据材料,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困扰巴西能源区域配置的是距离远、能耗大等技术问题,而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正好能够解决此工程建设最大的技术问题。D正确。巴西北部有世界水量最大河流亚马孙河,水能资源极其丰富,A错误。巴西经济是拉丁美洲的首位,资金相对充足,B错误。巴西北部和中部主要是平原,气温较高,环境不是限制此工程的主要因素,C错误。故选D。
12.该工程输出地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输入地增加能源供应;利于发展经济,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A正确。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利于保护雨林,能减轻环境污染,但都不是首要目的。排除B、C、D。故选A。
【点睛】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亚马孙平原,有世界水量最大河流亚马孙河,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巴西高原,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甘蔗是多年生作物,收获时仅收割甘蔗茎,将根仍留在土壤内,即宿根,来年宿根重新分枝生茎。世界食糖生产原料以甘蔗为主。下图1996~2005年世界食糖产量四大国的产量变化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上图反映出1996~2005年食糖产量( )
A.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巴西 B.变化最小是泰国
C.增长速度最慢的是印度 D.变化最大是巴基斯坦
14.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甘蔗产区,而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却鲜有甘蔗种植,二者的差异在于( )
A.前者冬季温度低,后者冬季温度高 B.前者夏季温度低,后者夏季温度高
C.前者冬季温度高,后者冬季温度低 D.前者夏季温度高,后者夏季温度低
15.上图所示四国中,2005年食糖产量最大的国家生产甘蔗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①温带国土面积广阔,雨热同期
②河流冲积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③热带国土面积广阔,水热充足
④高原、平原面积广阔,地形平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3.A 14.C 15.B
【解析】13.上图反映出1996~2005年食糖产量增长速度最快、变化最大的是巴西,A正确,D错误。据图可知,食糖产量变化最小、增长速度最慢的是巴基斯坦,BD错误。故选A。
14.甘蔗种植需要较多的热量,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大,冬季气温较低;而四川盆地北部有山地阻挡冬季风,受冬季风影响小,冬季气温较高,因此四川盆地能种植甘蔗,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却不适宜种植甘蔗,A错误,C正确。两地夏季都是高温多雨,有利于甘蔗的生长,BD错误。故选C。
15.2005年食糖产量最大的国家是巴西,该国热带国土面积广阔,①错误;在巴西,河流冲积形成的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但不是巴西甘蔗的主要分布区,②错误;巴西热带国土面积广阔,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水热充足,甘蔗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和东南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适宜种植甘蔗,③④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改造不利因素,提高农业产量。
16.下图呈现了巴西的人口分布情况,影响巴西人口空间分布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矿产 B.气候 C.地形 D.水源
【答案】B
【详解】读图可知,巴西的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相对温和,而亚马孙平原地区人口稀少,因为这里气候过于湿热,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因此影响巴西人口空间分布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B符合题意;巴西矿产分布与人口分布特征不同,排除A;巴西的地形和水源条件在亚马孙平原最具有优势,但该处人口稀疏,因此排除CD。故选B。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由于全球变暖,环北极圈多年冻土已开始退化,随着冻土融化,地表土壤失去支撑,从而形成滑塌现象,在平坦的地区逐步发展成为热融湖塘。热融滑塌使得土壤中有机碳分解速率加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除环北极圈外,可能存在热融湖塘的地区是( )
A.加拿大北部 B.巴西高原 C.青藏高原 D.大分水岭
18.热融湖塘形成过程是( )
A.气候变暖→多年冻结层厚度变薄→地面凹陷→积水成湖
B.气候变暖→形成地下冰楔→冰楔上部融化→地表塌陷,积水成湖
C.气候变暖→活动层厚度变厚→地面凹陷→积水成湖
D.气候变暖→形成地下冰楔→冰楔体积增大使地面凹陷→积水成湖
19.热融滑塌的形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 )
A.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B.生物多样性增加
C.缓解冻土融化速度 D.诱发多种地质灾害
【答案】17.C 18.B 19.A
【分析】17.根据材料可知,可能存在热融湖塘的地区是有多年冻土分布的地区,巴西高原地处热带,澳大利亚的大分水岭地处中低纬度,没有多年冻土,排除B、D;加拿大北部位于环北极圈,不符合题意,排除A;青藏高原地区在环北极圈之外,且海拔高,有多年冻土分布,因此可能存在热融湖塘,C正确。故选C。
1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环北极圈夏季气温升高,位于上层的冻土活动层融化;水分顺着裂隙下渗,冻结之后形成冰楔;冰楔体积增大挤压裂隙周边土层,使之松散;随着气候变暖,冰楔上部融化;地表土壤失去支撑,地表塌陷形成洼地;水(或地下水、雨水)在洼地汇集,形成热融湖塘。综上可知,B正确。根据材料,多年冻结层厚度并未变薄,活动层厚度也并未变厚,AC错误。冰楔体积增大,支撑力会更强,不会导致地面凹陷,D错误。故选B。
19.“热融滑塌使得土壤中有机碳分解速率加快”,据材料可知,热融滑塌会使冻土蓄闭的二氧化碳溢出,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热融湖塘的形成使植被遭到破坏,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误;热融滑塌使下部冻土出露地表,加之湖岸不断坍塌后退,使冻土融化加速,C错误;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由于热融湖塘形成在平坦的地区,因此诱发的地质灾害并不多,D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增加;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二、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豆原产于中国,性喜光喜暖,以通气透水的壤土最为适宜。低于14℃不能开花,温度过高会使植株提前结束生长。巴西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大豆的生长。20世纪50年代,巴西引进美国大豆新品种,通过技术改良使得大豆可以在热带甚至赤道地区正常生长。下图为2017年国际大豆产销流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部分大豆产区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数据表。
产区 总产量(104t) 总播种面积(103hm2) 单位面积产量(t/hm2) 总产与粮食总产比% 总播种面积与粮食总播种面积比% 单位面积农机耗能(kW/hm2) 公众认可度
内蒙古 130.9 705.4 1.86 5.58 12.72 5.67 8.11
黑龙江 529.9 3137.8 1.69 0.1 0.27 3.56 9
安徽 113.4 900.5 1.26 0.04 0.14 8.54 6.67
江西 20.9 97.8 2.14 0.01 0.03 11.49 3.78
四川 51 223.1 2.29 0.02 0.03 5.32 5
材料三:为推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地积极探索适宜的生产模式,大豆间套作在我国南方普遍采用,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大豆。四川采用玉米—大豆套种模式取代玉米—甘薯套种,采用免耕、秸秆覆盖栽培。玉米—大豆套种栽培利用玉米植株高、叶宽大,易存留水的特点,可以有效阻挡土壤水分蒸发,而大豆的根系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又有利于玉米生长。
(1)与美国相比,分析巴西的大豆出口市场优势。
(2)说明巴西大豆引种成功的主要经验。
(3)在有政策保障的前提下,请分别列举黑龙江省、江西省大豆安全生产的举措。
(4)分析四川地区大豆—玉米套种的意义。
【答案】(1)出口量大;市场分布广;产品种类多;大豆生产季为北半球生产淡季,实现错时销售。
(2)引进优良品种;培育适应低纬度的新品种;改良土壤;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3)黑龙江省:发挥国家级大豆主产区优势,保持较高的公众认可度;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培育优质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江西省:调整作物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品质,提高公众认可度
(4)固土(减少水土流失);保墒;增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稳产增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巴西的大豆种植问题。根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的农业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巴西纬度低大豆成熟期的温度高,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因此出口量大;巴西劳动力廉价,土地价格低,生产成本低,大豆价格低,所以,市场分布广;并且巴西通过改良了品种,产品的种类更多;巴西处于南半球,产品可以错峰上市。
(2)据材料一可知,巴西起初因自然条件问题不适合种植大豆,后来能够种植是因为引进了美国的大豆新品种,并通过技术改良使得大豆可以在热带甚至赤道地区正常生长,由此可知引进优良品种,培育适应低纬度的新品种是巴西大豆引种成功的重要举措;据材料一还可知,因为巴西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大豆的生长,而气候是难以改造的条件,因此巴西必然在改良土壤及提高大豆抗病虫害能力方面下了大力。
(3)在政策保障的前提下,黑龙江省大豆安全生产可实行这些举措:针对材料二中反映的大豆种植中单产量较低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质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针对总产与粮食总产比较低方面: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的总产量;同时,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级大豆主产区,还应面向国内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大豆的生产,保持较高的公众认可度。江西省大豆安全生产可实行的举措:针对江西省总产量、总播种面积最低,公众认可度最差,可以:调整作物结构,提高大豆的种植比重;培育优质品种,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发展规模化经营,提高大豆的商品率,提高公众认可度;针对单位面积农机耗能最高,可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耗能。
(4)据材料“玉米—大豆套种栽培利用玉米植株高、叶宽大,易存留水的特点,可以有效阻挡土壤水分蒸发,而大豆的根系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又有利于玉米生长。”可知,四川地区大豆—玉米套种的意义有:“易存留水、阻挡土壤水分蒸发”,说明此模式不但能减少水土流失,还增加了保墒效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利于玉米生长”,说明此模式能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生产,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稳产增收。
【点睛】本题主要考点有:农业种植条件、引进作物种植的相关知识、作物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新型种植方式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