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核心考点38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主干知识】
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①表现: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②实例:株洲沿铁路发展;筑波沿中轴线呈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
(2)交通线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
表现 实例
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 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嘉兴的城市形态随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 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沿京杭运河的城市因运河淤塞、海运发展和京沪铁路建成而发展缓慢,保持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
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区域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商业网点密度
山区 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小
平原 交通便利,商业网点沿公路分布 大
(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更多的是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如下图所示。
(3)对商业中心的影响
①大城市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②集镇: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图文拓展〗
1.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仅包括房屋建筑,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有不少城市是在乡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铁路建设与石家庄的发展
20世纪初,石家庄还是获鹿县辖下的一个小村,由于石家庄至太原、北京到汉口铁路的修建,成为晋冀间物资转运枢纽,有力地促进了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崛起的先导。
3.商业网点分布的交通最优原则
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许多商业网点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某城区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
由图可知,该城区早期沿河流布局,是因为早期水运便利;扩展后的城区向铁路沿线方向延伸,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带来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的变化
2.交通线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和发展速度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大量的购物者,所以很多商业网点的建立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山区交通闭塞,交通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困难,商业网点少,且多分布在公路沿线;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大于山区。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选址的影响
2.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3.商业网点区位的判读方法
看城市地价高低 在地价最高处,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务区, 在次高峰处,可能布局次级商业区
看城市路网密度 城市路网密度大的地区,人流、物流量大,商业网点密集
看城市道路网格布局 城市干道与市区环路交会处,交通便利, 便于人员流动和商品货物集散,成为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的理想区位
看建筑 的密度 建筑物高大稠密的地区地价高,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务区
看车流量 白天车流量大、停车频率高,夜晚相反,可能是商业密集地区
【典例演练】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都市圈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分别是( )
A.市区地铁、市郊铁路、高速铁路 B.市郊铁路、市区地铁、高速铁路
C.市区地铁、高速铁路、市郊铁路 D.市郊铁路、高速铁路、市区地铁
2.轨道交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
A.都市圈内部通勤距离缩短 B.近郊工商业沿交通线集聚
C.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下降 D.远郊城镇呈连续带状发展
【答案】1.A 2.B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轨道交通主要联系中心城区和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近郊,且站点密集,应为市区地铁;乙轨道交通主要联系中心城区、近郊和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远郊及周边城镇,应为市郊铁路;丙轨道交通站点较少,且延伸距离较远,应为高速铁路。综上所述,A对,BCD错。故选A。
2.轨道交通的发展不能缩短都市圈内部通勤距离,A错;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提高近郊地区沿线交通通达度,促进产业沿轴线集聚,B对;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频次,改善中心城区环境质量,C错;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远郊空间呈珠链发展,D错。故选B。
【点睛】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随着火车和铁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
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浩吉铁路,全长1813.5公里,是国家“北煤南运”最长的运输通道。截至2023年12月,浩吉铁路煤炭总运量近1.8亿吨。近期,浩吉铁路“捎脚运输”优质水源,以减少空车返程造成运力与运费的浪费。下图为浩吉铁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浩吉铁路沿线难以观赏到( )
A.皑皑冰川 B.茫茫黄沙 C.青青草原 D.滔滔黄河
4.建设浩吉铁路的重要意义是( )
A.扩大煤炭“海转铁”运量 B.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C.实现废弃物质资源化 D.优化煤炭空间配置
5.推测浩吉铁路“捎脚运输”优质水源的主要工具是( )
A.集装箱液袋 B.大型塑料储水桶
C.罐式集装箱 D.高强度玻璃罐
【答案】3.A 4.D 5.A
【解析】3.浩吉铁路北起内蒙古浩勒报吉南至江西吉安,经过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穿过的吕梁山脉、中条山脉、秦岭山脉等山地都没有冰川发育,沿线难以观赏到皑皑冰川,A符合题意;浩吉铁路北起内蒙古高原,经过毛乌素沙漠,途中两次穿过黄河,可以观赏到青青草原、茫茫黄沙、滔滔黄河等景观,BCD与题意不符。故选A。
4.浩吉铁路不连接海洋,不能扩大煤炭“海转铁”运量,A错误; 浩吉铁路“北煤南运”的运输通道与文化遗产保护关系不大,B错误;浩吉铁路主要运输煤炭、“捎脚运输”优质水源,不能实现废弃物质资源化,C错误;浩吉铁路是国家“北煤南运”最长的运输通道,可以优化煤炭空间配置,D正确。故选D。
5.集装箱液袋是一种新型的液体运输方式,可利用火车集装箱运输水资源,方便且节省投资,A正确;大型塑料储水桶笨重,且不适合铁路集装箱运输,B错误;罐式集装箱造价高、投资大,C错误;高强度玻璃罐造价高、投资大,不适合运输水资源,D错误。故选A。
【点睛】浩吉铁路的开通运营,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保障鄂湘赣等华中地区能源供应,增强中国铁路能源运输南北通道能力,对于扩大煤炭“公转铁”运量、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浩吉铁路的建成,对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及华中“中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与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如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距今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为东西方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
A.地广人稀有利于东西方农牧业扩散
B.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
C.与东西方农牧业中心生产条件相似
D.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
7.距今2200年以前,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据此可推断出( )
A.“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 B.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多样
C.中亚地区的适农生产区域整体向东移 D.西亚种植业规模超过畜牧业生产规模
【答案】6.D 7.B
【解析】6.由图可知,欧亚“草原之路”,沿线没有高大的山脉,地势相对平坦,地理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D正确;地广人稀,不利于东西方农牧业交流,A错误;由图可知,“草原之路”不是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的路线上,B错误;由图可知,“草原之路”以畜牧业为主,而东亚农牧业中心为以种植业为主,其生产条件并不相似,C错误。故选D。
7.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使得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类型更加多样,模式更多,B正确;由图可知,“绿洲之路”相比“草原之路”较近,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与“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关系不大,A错误;中亚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适合种植业发展,适农生产区域受气候的影响不会向东移动,C错误;西亚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以畜牧业为主,只是在绿洲地区发展种植业,其规模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通过对比古气候记录和农牧业扩张历史,发现农牧人群的扩散是推动新石器时代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生业模式时空变化的主要动力,青铜-早期铁器时代跨大陆交流网络的建立和强化加速了生业模式空间格局的变化。
泛亚铁路是“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重点项目,其开通有利于促进中南半岛区域开发结构的一体化和高级化。图示意泛亚铁路开通前后中南半岛的区域开发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8.泛亚铁路开通前,中南半岛在东西、南北方向上的交通连接强度存在差异,最主要的自然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植被
9.泛亚铁路对中南半岛区域开发结构的影响有( )
①北部地区发展程度高于南部
②利于都市圈和城市群等功能区的发育
③国家间的交通优势差距缩小
④支撑环泰国湾区域开发结构的网络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8.A 9.C
【解析】8.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西方向上的交通受到地形的影响,交通弱,A正确;气候、河流、植被对东西方向上的交通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
9.读图可知,泛亚铁路的建设,有利于中南半岛区域开发结构的网络化,特别是环泰国湾区域开发结构的网络化,利于都市圈和城市群等功能区的发育,②④正确。泛亚铁路开通使南部地区交通网格化,发展优势更加明显,①错误。国家间的交通优势差距扩大,泰国等优势更加明显,③错误。故选C。
【点睛】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多南北走向,河流自西向东流,呈现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
通达指数可评估跨海通道建设节约的旅行时间。2022年,沪舟甬、沪甬两大生态型跨海通道均被纳入国家级交通规划。下图示意沪舟甬、沪甬跨海通道建成后对私家车可达性影响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相比于沪舟甬跨海通道,沪甬跨海通道建成后( )
A.宁波、上海的受益更大 B.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C.更便于游客到舟山旅行 D.缩短南京市通勤时间
11.生态型沪舟甬跨海通道建设难点不包括( )
A.施工水域交通安全风险大 B.海域较封闭,自净能力差
C.破坏海底生物的栖息环境 D.板块交界处,地质不稳定
【答案】10.A 11.D
【解析】10.读图可知,相比于沪舟甬跨海通道,沪甬跨海通道建成后,宁波、上海处是通达指数增到2,说明宁波、上海的受益更大,A正确;影响范围北部有所减小,B错误;沪舟甬跨海通道更便于游客到舟山旅行,C错误;沪舟甬跨海通道缩短南京市通勤时间,D错误;故选A。
11.读图可知,生态型沪舟甬跨海通道跨越杭州湾,易受潮汐的影响,施工水域交通安全风险大,海域较封闭,自净能力差,建设易造成水污染;跨海修建,易破坏海底生物的栖息环境,ABC不符合题意;该地位于板块内部,地质稳定,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主要有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和水文等;社会因素有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因素对交通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交通线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孟买主城区位于孟买岛的南部,郊区地处孟买岛的北部和岛外。早期,孟买城区联系郊区主要通过穆罕默德大道。随着车流量增大,当地修筑西高速、东高速,高速公路两侧有城市道路作为辅道,孟买城区向北出城更多经由这两条高速公路。观察表明,西高速、东高速制约了孟买沿海“黄金地块”商业的发展。下图示意孟买主要路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早期,孟买城区联系郊区主要通过穆罕默德大道,主要目的是( )
A.缩短通行路程 B.促进城市拓展 C.带动商业繁荣 D.减少环境干扰
13.西高速、东高速制约孟买沿海“黄金地段”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
①行人过街不畅②两侧人流规模较小③城区交通拥堵加重④高速公路占用大量土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西高速、东高速未经过孟买岛最南端,主要因为( )
A.交通需求不足 B.修筑资金短缺 C.东西联系更强 D.土地供应紧张
【答案】12.A 13.A 14.D
【分析】12.结合材料可知,早期,孟买人流量较小。穆罕默德大道和其他道路相比,是孟买城区联系郊区的距离最近的通道,通过其主要目的是缩短通行路程,A正确;促进城市拓展不一定都要通过该大道,B错误;该大道两侧可能有商业区,但是车辆走哪条道路是自发行为,不一定带动商业繁荣,C错误;该大道是孟买城区联系郊区的主要道路,人流量较多,对环境干扰较大,D错误。故选A。
13.高速公路通过阻碍行人过街,使行人过街不畅,阻碍商业发展,①正确;与城市道路相比,高速公路以过境车辆为主,道路两侧人流量较小,而商业发展对人流量依赖很大,②正确;高速公路一般采用高架等形式,避免十字路口出现,故不会加剧城区交通拥堵,③错误;高速公路占用线状土地,不妨碍两侧商业发展,④错误。综上所诉,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读图可知,孟买岛最南端为孟买主城区,用地紧张,高速及其辅道宽度较大,占地面积太大,搬迁难度大,D正确;主城区交通需求很大,排除A;孟买的经济不会支撑不了这段高速修建的开销,排除B;主城区东西、南北联系都很强,排除C。故选D。
【点睛】孟买主城区位于孟买岛的南部,郊区地处孟买岛的北部和岛外。孟买用地紧张,由于缺少汽车停车位、交通阻塞以及道路条件总体不佳(特别是在雨季),大部分孟买居民上下班依靠公共交通。商业发展一般最受制于交通和人流量。
机场选址受当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空城资源及国家宏观发展需求等诸多因素影响。为增强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空运的准确性、舒适度及安全度,提升其城市吸引力和带动作用,国家规划建设上海第三机场,其选址在江苏南通二甲镇(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兴建上海第三机场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就业机会 B.扩大服务范围
C.完善交通设施 D.满足发展需求
16.上海第三机场选址未选择距离上海较近的苏州,是因为苏州比南通( )
A.客货流量小 B.投资能力差
C.空域资源少 D.土地成本低
17.上海第三机场建成运营后( )
A.南通产业快速升级 B.无锡城市等级下降
C.上海辐射功能增强 D.苏州经济发展趋缓
【答案】15.D 16.C 17.C
【解析】15.兴建上海第三机场可增加一定就业机会,但远不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量,不是其主要原因,A错误;扩大服务范围、完善交通设施,其最终目的都是归结为满足国家宏观发展需求,尤其是通过南通增强上海向北辐射带动江苏中北部地区的动力,故B、C错误,D正确。故选D。
16.苏州比南通人口更多,经济更加发达,客货流量更大,投资能力更强,A、B错;苏州东西方向濒临硕放、虹桥和浦东国际机场,南部离浙江发达地区机场也近,空域容量趋于饱和,若再布局新机场,会降低空运的安全性和便捷度,且会与周边机场争抢客货源;而南通兴东机场不是国际机场,航班频次和航线密度小,所占空域资源较小,且第三机场选址地正北部和东部濒临东海,空域资源广阔,C正确;苏州人口密度比南通大,经济更加发达,土地成本更高,是机场未选在苏州的原因之一,D错误。故选C。
17.上海第三机场建成运营后,南通产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无法使其快速升级,产业升级关键要靠人才和科技力量,而非仅靠一座机场的运营,A错误;随着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辐射功能增强,C正确;会带动苏州、无锡、南通等周边经济的发展且向江苏中北部地区乃至全国、全球辐射,无锡地级市的等级不会因为上海第三机场运营而下降,B错误;苏州经济发展也不会因为趋缓,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机场修建的社会因素:人口分布与密度:机场的修建需要考虑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人口分布和密度。经济发展状况:机场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有更多的商业活动和旅游需求,因此需要修建机场以支持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与支持: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对机场修建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来推动机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城市火车站大多是功能单一的交通建筑,只在线路单侧布置站房,导致城市形态单侧发展,客观上形成对城市空间的分隔,甚至成为明显的城乡分界。新一代铁路交通枢纽以车站为核心、高度融合城市功能,形成超级枢纽综合体,重塑城市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18.许多城市铁路站房的另一侧,几十年都发展缓慢是由于( )
A.耕地保护 B.可达性差 C.人口外迁 D.城市规划
19.城市的这种单侧发展对铁路客站的不利影响是( )
A.制约服务范围拓展 B.导致站点客流减少
C.引发站前交通拥堵 D.造成部分设施闲置
20.目前我国城市推进超级枢纽综合体建设的最大障碍是( )
A.站、城行政归属不同 B.城市土地资源紧缺
C.投资成本大风险高 D.破坏城市生态环境
【答案】18.B 19.C 20.A
【解析】18.由材料可知,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城市火车站大多是功能单一的交通建筑,只在线路单侧布置站房,联系不便,交通可达性差,导致城市形态单侧发展,客观上形成对城市空间的分隔,B正确。耕地保护、人口外迁、城市规划与其发展缓慢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19.结合材料和上题结论可知,早期铁路对城市空间的限制主要是铁路造成站区拥堵,秩序混乱,环境条件差,C正确;单侧发展不会制约铁路客站服务范围拓展,A错误;会导致站点客流增加,B错误;造成部分设施超负荷运载,D错误。故选C。
20.目前我国城市推进超级枢纽综合体建设的最大障碍是站、城行政归属不同;火车站隶属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属国企;而城市建设局是当地人民政府主管城市规划工作的职能部门,属政府部门,A正确。土地资源、投资成本、破坏生态都不是最大的障碍,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地区的道路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日前,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四好农村路”2023年省级示范县(市、区)的名单,杭州市萧山区等46个县(市、区)在列。乡村山区道路是农村公路网的“毛细管”,也是建设美好宜居家园的重要体现。图示意浙江省某地山区未硬化道路。
(1)图中山区道路每年6~7月侵蚀严重,试分析原因。
(2)列举为减轻该地未硬化路面带来的侵蚀风险可采取的措施。
(3)简述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案】(1)自然原因:每年6~7月,正值梅雨季节,降水集中,时间长,强度大;山区道路坡度较大,路面上水流速度较快,加剧侵蚀;人为原因:此时正值农忙时节,路面受农机具压损破碎,加剧侵蚀。
(2)道路两侧挖排水沟,将水流旁引;坡面上铺设透水孔砖,减少坡面松散物质的形成;道路两侧植树种草,减轻土壤侵蚀;被侵蚀路面及时填土压实,道路边缘工程加固。
(3)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强区域交流与联系;促进乡村资源开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分析】本题以“四好农村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详解】(1)每年6~7月正值梅雨季节,这一时期的降水特点主要表现为集中、时间长和强度大。大量的雨水会冲刷山区道路,尤其是那些未硬化的道路。由于山区道路往往坡度较大,路面上水流速度较快,这样的水流带有强大的冲刷力,会加剧对道路的侵蚀作用;6~7月也是农忙时节。在这个时期,农民们会频繁使用农机具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些农机具在行驶过程中会对路面造成压损和破碎。破损的路面更容易受到雨水的侵蚀,从而加剧侵蚀现象。
(2)在道路两侧挖设排水沟,可以将水流从路面旁引开,防止水流直接冲刷路面,从而减少侵蚀的发生;在坡面上铺设透水孔砖,可以增加坡面的透水性,减少坡面松散物质的形成;道路两侧植树种草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植被可以有效地固定土壤,减轻土壤侵蚀的风险。树木和草皮能够吸收雨水,减少径流,同时它们的根系也能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对于已经被侵蚀的路面,应及时进行填土压实。这可以修复路面的破损部分,恢复其平整度和稳定性。同时,对道路边缘进行工程加固,如增设挡土墙或护坡等,可以增强道路的抗侵蚀能力,防止进一步的侵蚀发生。
(3)农村公路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其建设和优化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地区的交通便利性。这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出行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够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物资流通和信息交流。农村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但由于交通不便,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农村公路,可以打破这一瓶颈,使乡村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和利用。随着农村公路的完善,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得以优化和升级。农村公路的完善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随着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改善,农民将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享受城市文明成果,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同时,城市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将更容易进入农村地区,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