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3 16:55: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10.阿长与《山海经》
鲁 迅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学习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等。
作者简介
1926年,鲁迅先生在《莽原》杂志陆续发表了十篇回忆故乡人、故乡事的散文。后来,他将这些散文重新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结集为《朝花夕拾》。鲁迅写这些文章时正是他生活和情感颇为动荡的时期,而对故乡、童年、故人的回忆,可以使其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背景介绍
字词学习
1.易错字
骇( ) 惶急( ) 疮疤( )
掳( ) 渴慕( ) 霹雳( )
悚( ) 诘问( ) 惧惮( )
hài
huáng
chuāng


pī lì
sǒng
jié
dàn
2.词语释义
【切切察察】 细碎的说话声。
【面如土色】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 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事物复杂深奥,难以揣度。
【情有可原】 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淡薄】 (感情、兴趣等)不浓厚。
【诘问】 追问;责问。
【哀悼】 悲痛地悼念(死者)。
【渴慕】 非常思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制艺和试帖诗】 科举考试规定的程式化诗文。文中指当时书坊刊印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的范本。
【疏懒】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念念不忘】 牢记在心,时刻不忘。
【霹雳】 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对人畜、植物、建筑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文中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孤孀】 寡妇。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外貌及称呼的由来,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8):从儿童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
第一层(3—5):写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
第二层(6—12):写阿长那些令“我”很不耐烦的礼节规矩。
第三层(13—18):描述某一时期,“我”对阿长 “空前的敬意”由产生到消失的过程。
第三部分(19—31):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写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略写什么?详写什么?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谋死隐鼠,吃福橘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
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童年的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介绍身份和称呼
“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
对我过分看管
睡相粗俗
“元旦仪式”
灌输礼仪禁忌
长毛故事
谋害隐鼠
买山海经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敬意完全消失
发生新的敬意
3.根据事件,请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话。
介绍身份和称呼
“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
对我过分看管
睡相粗俗
“元旦仪式”
灌输礼仪禁忌
长毛故事
谋害隐鼠
买山海经
地位低下
粗俗
无知而又淳朴
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饶舌多事
知道太多礼节规矩
关心小孩
4.标出表明“我”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语句。
作者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
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
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
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深入探究
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第19—29段 。
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做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2.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阿长深深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3.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1)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2)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
(3)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写作特色
1.欲扬先抑。
作者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出阿长的个性特点:粗俗好事,迷信无知,却又乐天安命,简单率性。直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才充分显现,阿长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品格在前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闪光。
2.反差笔法。
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反差的笔法。如交代阿长身份的简笔和交代“阿长”这一称呼由来的繁笔形成反差;元旦时阿长郑重的叮嘱、热切的期待、粗鲁的举动与“我”的莫名其妙、不以为然形成了有趣的反差;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前后“我”的情感反差等。这些反差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主题归纳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叙写“我”儿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几件往事、趣事,刻画了一位不幸、粗俗、不拘小节但却真诚、善良、渴望幸福并热爱、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形象,抒发了“我”对阿长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