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5.驿路梨花
彭荆风
导入新课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 殊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纳兰性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 参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陆 游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学习目标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其作品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解放大西南》《鹿衔草》《滇缅铁路祭》等。
作者简介
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作者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1977年,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照料小茅屋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过路人而在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到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促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1.易错字
字词学习
陡峭(dǒuqiào) 太阳寨(zhài)
露宿(lùsù) 竹篾(miè)
火塘(táng) 撵走(niǎn)
麂子(jǐ) 香气四溢(yì)
菌子(jùn) 修葺(qì)
驿路(yì) 恍惚(huǎnghū)
2.词语释义
【陡峭】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露宿】 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竹篾】 劈成薄片的竹条。
【火塘】 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
【哈尼】 哈尼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几个州县。
【恍惚】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修葺】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约莫】 大概。
【菌子】 指蘑菇。
【驿路】 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小茅屋解决了“我们”的困难,“我们”了解了小茅屋的故事。
第三部分(37):赞美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整体感知
1.找出课文的叙事线索,并根据这线索简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
小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2.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
核心事物:
深入探究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1.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
草屋主人把小屋安排得如此细致周到,表明小屋主人拥有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善良又体贴。
2.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了铺垫。
3.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这一题目将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同时,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的线索。
4.课文为何用“驿路梨花”作标题?
“驿路梨花处处开”,一语双关,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5.诗句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有何作用?
误会一
误会二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
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梨花是主人, 然而又不是。
6.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作者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请说说其妙处。
两次误会
第14自然段
“我们”以为瑶族老人就是小屋的主人,可他却回答“不是”。
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又生
三处悬念
第32自然段
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间小草房呢?
悬念再起
第8自然段
有屋没人,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初起
通过巧设“两次误会”,“三个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作者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请说说其妙处。
见梨树
猜有人家
见小屋猜主人
瑶族老人
哈尼族小姑娘
解放军、梨花
初误会
再误会
解误会
小茅屋没有真正的主人,所有具有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人,都可以算是小茅屋的主人,包括“我”、老吴、猎人、梨花、梨花妹妹以及解放军战士。
7.说说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层层设疑
妙解悬念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目的
8.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梨花
解放军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建造小茅屋
向解放军、姐姐学习,方便过路人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人
送米、修葺小茅屋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人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照料小茅屋
照管小茅屋
暮色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上个月
几年前
十多年前
顺 叙
插 叙
9. 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的记叙顺序。
课文顺序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时间顺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10.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 哪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写作特色
1.构思巧妙。
小说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采用顺叙方式组织材料,顺叙之中又有插叙,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而从追溯小茅屋主人的过程来看,文章又属于倒叙。全文构思巧妙,在行文中扣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核心,多次巧设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
2.以花喻人。
文中四次描写梨花。第一次描写梨花,是因为它给人以希望,同时又衬托了小茅屋的温馨;第二次描写梨花,是以自然环境的优美烘托人物心情;第三次梦见梨花,是虚写,人与花交相辉映,以洁白的梨花衬托人物美丽的心灵;第四次写梨花,花与人相映生辉,以大自然之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
主旨归纳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板书设计
大山深处,梨树林边
发现茅屋
雷锋精神
助人为乐
驿路梨花处处开
屋内景象,主人周到
投宿茅屋
梨花妹妹,茅屋来历
造成误会
老人来访,道谢送粮
揭开谜底
驿路梨花处处开
热情赞美
驿路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