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短文两篇 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短文两篇 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3 17:03:1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3张PPT)
17.短文两篇
1.积累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了解“铭”这种文体,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2.把握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结合现实生活,品味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雅趣。
学习目标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用韵,内容多含警诫、颂扬之意。根据载体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座右铭、器物铭、墓志铭、居室铭、山川铭等。《陋室铭》就是作者为自己的居室写的居室铭。
相关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述作者的见解。这种文体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师说》《马说》《捕蛇者说》等。
陋室铭
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其文长于说理。代表作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乌衣巷》等。
字词学习
(一)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古:身体 今:样子)
2.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
(古:品德高尚 今:芳香)
(古:大,渊博 今: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琴瑟笛萧等管弦乐器
今: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古:弹奏 今:调解)
(二)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三)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
名词作动词,灵验。
3.惟吾德馨
名词作动词,德行美好。
4.无丝竹之乱耳
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5.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7.苔痕上阶绿
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6.苔痕上阶绿
方位名词作动词,长上。
(四)文言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
点拨: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朗读指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疏通文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这里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灵:神异。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神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丝竹:泛指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乱:使动用法,使……乱。
案牍(dú):指官府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
【译文】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来这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人中没有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东汉郡名,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庐:泛指简陋的居室,这里指诸葛亮住的草庐。
西蜀:今四川。
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
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
的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译文】(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整体感知
1.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
以山水起兴,引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写居室环境之雅、主人情趣之雅。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
以诸葛庐和子云亭进行类比,说明“陋室不陋”。
2.文章开头四句写山、水,有什么作用?
开头四句运用类比手法。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灵”来比“馨”。
生动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主旨句:
含义:
作用: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
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
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全文的主旨是哪句?说说它的含义和作用。
4.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三个方面 原文 特点
陋室环境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清幽宁静
交往人物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儒雅脱俗
日常生活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趣高雅
“上”“入”二字对仗工整,以动写静,生动传神,突出了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
“绿”“青”,色彩清丽,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以景色之雅衬托“惟吾德馨”,表现室主人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品质。
5.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话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对偶
拟人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有”“无”是一对反义词,“鸿儒”与“白丁”进行对比,表明往来的朋友都是高雅贤德之人。 运用互文、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陋室主人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俗话说“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室主人刘禹锡必是德才兼备的高雅之士。
7.“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素琴”与“丝竹”、“金经”与“案牍”对比鲜明。
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
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烦的情趣。
不矛盾。
调素琴应是指作者平日弹琴自娱,再加上阅读金经,过着恬静而高雅的生活;而“无丝竹之乱耳”指的是交际场上的歌乐。表现了主人不慕富贵,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情致。
8.刘禹锡为什么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自况,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诸葛庐、子云亭
古代名贤
“何陋之有 ”
吾之陋室
惟吾德馨
不陋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总结全文,与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10. 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托物言志
物:陋室(陋室的环境及主人日常生活)
志: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写作时常常以物为喻,往往写得比较含蓄。
11.作者通过什么写法来表明自己的志趣的?
12.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设计



点明题旨
陋室描述
总结全文
山水喻室
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子云亭
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
何陋之有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仙龙喻人
诸葛庐
爱莲说
周敦颐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被后人称为“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字词学习
(一)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宜乎众矣
(二)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的东西。

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的标志。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人。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三)词类活用
(四)文言句式
1.菊之爱
宾语前置,译为“对于菊花的喜爱”。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省略句:“出”后省略介词“于”,
可补充为“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3.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特殊句式:文言句中句尾有“者也”“者”“也”“……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翻译为“……是……”。
朗读指导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之:助词,的。 甚:非常,很。 蕃(fán):多。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
独:只。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
涟(lián):水波。 妖:艳丽。
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益,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xiè)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译文】我只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赏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噫(yī):叹词,表示感慨。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xiǎn):少。 宜:应当。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整体感知
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从生长环境、外形、气质描写莲花的形象,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
第二部分(2):评述三种花,揭示三种花的比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感叹。
深入探究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看出:
读出:
悟出:
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
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
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2.从这句话中你能够看出、读出或者悟出多少个美来?
3.找出描写莲的语句,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
环境
体态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香气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风度
莲,花之君子者也。
4.最能概括莲的形象的句子是哪句(原文)
5.从作者的描写中,莲和君子有什么共性的地方?
莲 莲的特点 君子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 洁净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洁净、不孤高自许,
不向达官贵人献媚
中通外直 正直 正直不苟,特立独行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芳香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雅致 端庄 独立高洁、庄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畏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洁身自好
体态香气:正直高尚
气质风度:清高庄重
爱 莲 说
菊花(正衬):隐逸者

牡丹(反衬):富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