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3 17:17: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5张PPT)
21.古代诗歌五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被后世称为“陈拾遗”。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作者简介
背景材料
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朗读指导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诗歌解读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古代的贤明君主
后世的贤明君主
直抒胸臆,叹古时明君不复可见,后世贤主无法遇到。
俯仰古今
写时间之绵长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宇宙无穷无垠,时间、空间无限
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于是强烈的希望与同样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涌上心头,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人生短暂有限
孤独寂寞
写作特色
背景宏大,与人物形成鲜明对照。
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写登楼之感,指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悲哀苦闷的心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者读这首诗,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仿佛能看到一位胸怀大志却因壮志难酬而感到孤独悲苦的诗人赫然立于幽州台上,远眺着苍茫的原野,进而深受感动,产生共鸣。
主题归纳
本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色彩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集中抒发了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的孤独与无奈之情。
望 岳
杜 甫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许多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现实,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被誉为“诗史”。其作品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现力。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登高》等。
作者简介
背景材料
《望岳》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本诗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这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朗读指导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杜 甫
诗歌解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望 岳
杜 甫
参天耸立
绵延高大
设问、夸张
赞叹
远望
近望
神奇秀美
虚写、拟人
巍峨高大
实写、夸张
赞美
虚实结合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心情的激荡
眼界的开阔
细节描写
热爱
细望
俯瞰
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直接抒情
抒发壮志
乐观自信
积极向上
写作特色
观察角度适当,写景层次分明。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诗人远望、近望、细望泰山的雄浑景象,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节描绘,最后落笔于诗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前两句诗人自问自答,从远望角度描绘泰山雄伟的景象;第三、四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近望角度描绘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第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泰山之景,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最后两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攀登泰山绝顶与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体现出诗人的进取精神。
主题归纳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雄奇秀伟,将泰山和诗人的志向做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达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登飞来峰》《伤仲永》等。
作者简介
背景材料
《登飞来峰》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当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勇往直前的精神。
朗读指导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诗歌解读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
古塔之高
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虚写
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写景:奠定感情基调
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议论抒情
政治上高瞻远瞩,
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写作特色
诗化的哲理。
这是一首哲理诗,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提炼出来的,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表达的。诗歌的前两句极写飞来峰上的塔之高,虚实结合,描绘出一幅壮美的景象;末尾两句自然地即景说理。
主题归纳
诗人借登临飞来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游山西村
陆 游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 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其作品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代表作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等。
作者简介
背景材料
《游山西村》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此前陆游被罢官还乡。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在家乡淳朴的生活中自然产生了无限的欣慰之情。全诗描写春社日临近时的民风民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诗歌解读
游 山 西 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
写景:山绕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
哲理: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节日的欢快气氛
写景转入抒情,
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
农民渴望丰年的心愿和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总结,点明游村的诗题,首尾呼应
写作特色
全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
全诗无一“游”字,但处处切“游”字,诗人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突出主观感受,使叙述曲折,诗的意境不断变换。
主题归纳
本诗描绘了农家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其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语言瑰丽。代表作有组诗《己亥杂诗》等。
作者简介
背景材料
清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在往返途中,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陆续写成七言绝句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本诗是第五首。
诗歌解读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叙事:辞官离京
比喻、夸张
离愁的深广
惨淡至极
回归的喜悦
豪放洒脱
天高海阔
回归的喜悦
豪放洒脱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移情于物
以落花自比
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古诗新意
落红: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孤苦无依
写作特色
比喻形象贴切,寓意深刻。
本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诗人将自己不甘寂寞消沉的坚定意志移于落花,借落花化泥护花来表明愿为国为民奉献自己所有的力量的心志。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受到启发,创造出富有哲理的名句。
主题归纳
本诗通过写诗人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现了诗人虽脱离官场,依然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的心志,表达了诗人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