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概况,理解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2、 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地位和性质。
3、分析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知识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2)内容
①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②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③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④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开国大典是何时举行的?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战争
1、土地改革的纲领是什么?回答土地改革完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1)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完成:到1952年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意义: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结果如何?
(1)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②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结果
①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③到1952年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概况和意义是什么?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门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概况
①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要求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又经过边打边谈,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3)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哪三大外交方针?外交成就有哪些?
(1)三大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成就: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2、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意义是怎样的?
1954 年4 月,日内瓦会议召开。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谁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出: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
1955 年4 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阐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程
(1)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自我测试
1.《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一事件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一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国民革命兴起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新中国成立之际,新政协筹备会向社会各界征集国旗图稿,自发出征求国旗图案通知以来,国旗审查小组平均每天收到100多幅国旗图稿,近一个月时间收到了2992件。这些图稿作者中,工人和职员最多,学生和农民次之。国内各省几乎都有图稿寄来,也有从国外寄来的。这反映出( )
A.国际上积极支持新中国成立工作 B.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建设精神
C.人民对于新中国成立的热情高涨 D.全国上下的美术设计氛围浓厚
3.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 )
1 1952年,刘少奇认为“除开必要的国防”,应该是“首先恢复农业及一切可能恢复的工业,其次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及少数必要的重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
2 1953年,周恩来在谈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称;“只看到重工业而不看到轻工业,那就会犯错误”,“必须相应地发展农业”,“农业发展的速度要与工业发展相适应”
A.肯定了苏联模式的优势地位 B.要求不同产业协调发展
C.助推了国民经济的复苏步伐 D.强调工业的主导地位
4.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国积极推动东南亚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周恩来在同来华访问的东南亚各国领导人举行会谈时多次强调:“我们不赞成双重国籍,我们对华侨和华侨所在的国家都宣布,侨民应该服从所在国的法令,不应该违反所在国的法令,要按照所在国的习惯生活和工作。”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 )
A.旨在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B.表明中国外交开始超越意识形态
C.彰显了我国外交逐渐走向成熟 D.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华的封锁
5.1950年6月,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发表讲话:“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救济贫苦农民,而是为了使农村生产力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之下获得解放,以便发展农业生产,为XXXX开辟道路”。“XXXX”指的是( )
A.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新中国的工业化
6.1951年1月,重庆市委发出《关于开展贯彻婚姻法运动指示》。在运动中,市委宣传部对3万名基层干部进行了婚姻法培训,还进行了婚姻法执行情况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动员与组织了一切宣传力量与工具进行宣传。广大群众在运动中受到了婚姻法的教育。这些举措(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B.配合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C.落实了三大改造的要求 D.消除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影响